智慧城市2.0:科技重塑城市未来

智慧城市2.0:科技重塑城市未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司晓,周政华,刘金松,刘琼 等 著
图书标签:
  • 智慧城市
  • 城市规划
  • 科技创新
  • 未来城市
  • 数字化转型
  • 物联网
  • 大数据
  • 人工智能
  • 可持续发展
  • 城市治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336553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7831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8
字数:28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政府、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

  城市从来就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秩序与混乱、美丽与丑陋、贫穷与富裕、开阔与拥挤,几乎所有对立的关系都可以在城市--这个人类的创造物中找到一一对应。

内容简介

  在快速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三化"叠加背景下,中国的城市发展正面临着*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中国涌现出了北上广深等一批世界级的城市,参与全球竞争、彰显中国实力,快速的城市化也极大提升了国民福祉;但以雾霾为代表的空气污染困扰了许多城市,同时交通拥堵、贫富鸿沟、社会稳定、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现代城市病也开始爆发。过去建立在以农业人口占主导基础上的城市治理模式,甚至十年前提出的智慧城市概念都已经难以适应当下中国城市发展的新形式,一场新的城市管理变革呼之欲出:以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这场变革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和新模式。本书着重从政务、交通、金融、教育、医疗、居住等六大领域,并结合国内外的优秀案例,展示新一代信息技术如何赋能智慧城市2.0版的构建,旨在为相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提供决策参考。

作者简介

  司晓,法学博士,腾讯集团公共战略研究部总经理,副总法律顾问,腾讯研究院院长,国家版权局国际版权研究基地研究员,深圳大学客座教授,兼任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中国版权协会理事,北京大学互联网法律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长期从事互联网产业法律政策研究工作,先后供职于网易、迅雷、腾讯等知名互联网公司,对中国互联网发展中大量涌现出来的法律和政策问题有深入分析与研究思考,具有丰富的实务经验、研究能力和业界影响力。


精彩书评

  腾讯多年来一直专注做连接,我们希望连接人与人、人与物,以及人与服务,无论是乘车码还是微信挂号,其本质都是建立这种连接关系,让连接变得更便利、更简洁,而智慧城市正是连接的重要基础性场景。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今天,我们把智慧城市作为数字时代城市发展的目标,同样也是基于这样一个广泛的社会共识,希望能够用互联网科技的理念和能力,与政府、企业同行及诸多机构一起解决城市生活中的不便、弥合数字化带来的新问题,让城市真正变得智慧起来,让更多的人从中受惠。

  ——马化腾 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人类*伟大的成就始终是她所缔造的城市。城市代表了我们作为一个物种具有想象力的恢弘巨作,证实我们具有能够以*深远而持久的方式重塑自然的能力。

  ——乔尔·科特金


  当你将政府看成一个新型社交网络时,你就会看到随之而来的进步前景--这个社交网络为没有得到足够服务和代表的群体提供了一个表达自己观点和需求的机会,同时他们也能够评估自己受到的服务的数量和质量。

  ——史蒂芬·戈德史密斯


目录

第一部分 城市的困境和现状
第1章 我们需要怎样的城市 //002
1.1 城市病了:雾霾、拥堵、发展失衡 //003
1.1.1 雾霾围城 //004
1.1.2 城市病了 //011
1.2 智慧城市,危机之下诞生的概念 //018
1.2.1 城市1.0:工业时代的城市发展思维 //018
1.2.2 城市2.0:数字技术赋能下的城市多元化发展思维 //020
1.2.3 智慧城市的中国后发优势:顶层政策概览 //024
1.3 把握万亿投资机会,先搞懂这几大趋势 //026
1.4 互联网视角的城市观 //032
第二部分 从政务到教育:智慧城市六大领域的经验与教训
第2章 智慧政务:城市需要一个新大脑 //038
2.1 云上政务:城市治理与服务的大升级 //039
2.1.1 办证难与政府信息孤岛 //039
2.1.2 政务治理如何搭上互联网快车 //044
2.2 企业机遇:掘金万亿数据富矿 //050
2.2.1 云上商机 //052
2.2.2 数据富矿 //056
2.3 从线下到线上,沈阳"新社区"如何打通最后一公里 //061
2.3.1 搭建"新社区"平台:从线下到线上 //062
2.3.2 从居民到粉丝,转变治理思维 //068
2.3.3 提升治理能力,"善政"提高公信力 //073
2.3.4 "互联网+"政务,加出无限可能 //076
2.3.5 沈阳样本启示 //078
第3章 智慧交通:改变社会移动的方式 //082
3.1 智能交通:21世纪的交通大迭代 //084
3.2 交通智能化的中国路径:政策先行、产业跟进 //091
3.3 车联网+自动驾驶:未来已来 //097
3.3.1 人、车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 //097
3.3.2 传统车企、互联网公司、电信运营商的"三国杀" //099
3.3.3 发展尚在初期,期待杀手级应用 //101
3.4 武汉:被逼出来的"互联网+交通" //107
3.4.1 构建"一网双微双号"格局 //107
3.4.2 "双号联动"战略的形成 //110
3.4.3 一切以精细化服务为目标 //113
3.4.4 武汉"互联网+交通"服务带来的启示 //118
第4章 智慧金融:再造城市经济灵魂 //121
4.1 监管与扶持并行:告别野蛮生长 //125
4.2 金融嬗变:当金融邂逅科技 //128
4.3 征信变脸:个人信用进入人人时代 //134
4.4 区块链:中本聪留下的未解之谜 //139
4.4.1 从跨境支付到证券交易:区块链技术扩散路线图 //141
4.4.2 数字货币大趋势 //149
第5章 智慧地产:让建筑学会思考、给社区装上智脑 //154
5.1 产品设计:后黄金时代的个性化、定制化和用户至上 //157
5.1.1 腾讯智慧建筑:让建筑学会思考 //158
5.1.2 万通的自由筑屋试验 //161
5.1.3 小米的地产跨界 //162
5.2 销售融资:电商创新与房地产金融迭代 //163
5.2.1 房地产电商迭代 //163
5.2.2 地产金融四面开花 //165
5.3 后期服务:物联时代的家居、社区智慧化革新 //168
第6章 智慧医疗:全程痛点的行业等待救治 //174
6.1 医疗服务的三座大山 //176
6.2 智慧医疗可以做什么 //179
6.3 钱进医疗:资本从高烧到理性背后发生了什么 //185
6.3.1 融资热与互联网公司布局 //185
6.3.2 挺进智慧医疗2.0 //187
6.3.3 风险仍在 //190
6.4 决战糖尿病:互联网+慢病管理的绥阳样本 //191
6.4.1 "互联网+慢病管理"理念的提出 //192
6.4.2 互联网+慢病管理:绥阳模式的主要做法 //195
6.4.3 绥阳模式的评价和展望 //199
第7章 智慧教育:灵魂工程师的数字化转身 //201
7.1 政策之变:数字化浪潮的洗礼 //203
7.1.1 智慧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203
7.1.2 我国智慧教育的发展历程 //206
7.1.3 从新加坡到韩国:国际智慧教育的发展动态 //210
7.2 产业跃进:掘金移动互联网 //213
7.2.1 智慧教育的产业分类 //214
7.2.2 智慧教育的产业链条 //225
7.2.3 我国智慧教育的产业发展现状 //227
7.3 "智慧校园":腾讯公司与江西省上饶市碰撞出的教育改革火花 //231
7.3.1 互联网+教育与"腾讯智慧校园"的发展 //232
7.3.2 优秀案例之上饶县 //235
7.3.3 江西省上饶模式的评价和展望 //239
第三部分 愿景与范例
第8章 未来智慧城市建设的五大关系展望 //242
8.1 城市与居民:人口是最大的财富 //243
8.2 城市与科技:《黑镜》不是人类的未来 //249
8.3 城市与空间:超越地理局限的可能 //253
8.4 城市与经济:知识社会的必然 //258
8.5 城市与公平:西半球毒品集散中心的神奇逆转 //261
第9章 国外智慧城市优秀实践案例 //267
9.1 首尔:智慧城市的亚洲模范生 //268
9.1.1 韩国智慧城市发展历程 //269
9.1.2 首尔建设智慧城市的具体措施 //270
9.1.3 卫星城松岛:智慧城市新模板 //271
9.2 伦敦:智慧城市的英伦范儿 //272
9.2.1 战略安排 //273
9.2.2 主要内容 //273
9.2.3 借鉴经验 //276
9.3 芝加哥:物联网和大数据的化学反应 //277
9.3.1 支持城市发展的技术政策 //278
9.3.2 从25万个路灯改造看芝加哥如何打造智能物联网 //280
9.4 哥本哈根:北欧领军者 //282
9.4.1 战略规划 //283
9.4.2 具体措施 //284
9.4.3 两大挑战 //286
9.5 新加坡:城市国家的理想与抱负 //287
9.5.1 顶层设计 //288
9.5.2 项目内容 //289

精彩书摘

  1.1 城市病了:雾霾、拥堵、发展失衡
  "人类眼前只有两条路,一条是老死在地球上,屈服,等待灭绝;另一条是离开摇篮,移民其他星球,而火星与地球有诸多相似性,无疑是最佳选择。"① 在墨西哥瓜达拉哈拉举办的第 67 届国际宇航大会上,SpaceX 创始人埃隆·马斯克分享了一个带有科幻色彩的观点:让人类变成多星球物种。马斯克用视频 现场演示了人类移民火星的火星运输系统。
  马斯克打算建造一整套可重复利用的运输设备,一次可将 100 人送到火星 基地,耗时 80 天(最终减少到 30 天),花费控制在每人 20 万美元以内(最终 降至 10 万美元)。这个计划的最终目标是建造一个有 100 万居民的火星基地, 整个计划可能需要耗时 100 年。马斯克预计,首次载人火星飞行最快会在 2024 年执行、2025 年登陆。
  马斯克并非是第一个火星移民倡议者。2013 年,荷兰的一家公司也曾发起 火星移民计划,征募四名志愿者去火星,该计划吸引了数万人报名。火星是太 阳系中少有的类地行星,有着和地球类似的自转周期和地貌,但火星属于沙漠 行星,大气稀薄、气候严寒。地球与火星的最近距离为 5500 万千米。2003年6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发射的"勇气"号火星车,在太空中飞行了 7 个多月才登陆火星。
  对于移民火星的意义,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地质和行星科学系教授、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翁玉林曾撰文指出:"地球人口越来越多,地球的面积却不会增加,最好的解决办法是让一些人移民到其他星球。纵观太阳系,火星明显是第一选择。还有另一个理由,一旦有一天地球和另一个小星球碰撞,毁灭了人类,就如7000 万年前恐龙灭绝一样,那么在大灾难后,人类的香火恐怕只有靠火星移民来继承了。"
  ……

前言/序言

  科技如何重塑城市未来
  马化腾 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很多人外出乘坐交通工具时可能会碰到这样一种尴尬的情况:没有带零钱,或者交通卡余额不足。2017 年12 月初,我去重庆感受了下互联网的一项小创新--乘坐缆车时,乘客只需打开微信小程序"腾讯乘车码"向刷码设备展示二维码即可,车费还支持实时和异步扣款。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称,截至2017 年6 月底,中国网民人数已经超过了7.51 亿,其中约73%生活在城市。也就是说,有5 亿多城市人口通过邮件、微信、QQ 等互联网工具连接在了一起。但在线下城市生活中,他们依然会遇到类似乘车支付等诸多的不便。
  如果说过去的十多年,科技公司所提供的服务主要集中在提升线上的服务水准;那么,未来通过"互联网+"的方式,科技公司的服务重点将转向提供"线上+线下"的方式,而城市也将成为承接这类服务的重要载体。
  智慧城市成为当前从政府到民间都广泛关注的话题,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使得人们看到了解决污染、交通拥堵、看病难、上学难等城市病的新希望。今天,腾讯、阿里、百度等一批科技公司协助政府建设智慧城市,也正是看到了科技创新能够给城市发展带来巨大的正面推动力的可能。
  智慧城市概念从提出到现在,已经过去快十年了,在此期间,中国的科技公司通过一点一点的实践,为这个舶来的洋概念,注入了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内涵,并且把智慧城市从过去的单一政务在线化,扩展到经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应该说,相比十年前PC 时代的智慧城市概念,今天我们已经升级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智慧城市2.0 阶段。
  首先,越来越多的线下行业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提升了效率、改进了用户体验,"互联网+"的改变过程也正是一座城市智慧化的体现。
  前面提到的小程序"二维码乘车"就是非常典型的"互联网+交通"的具体体现,类似地,共享单车也解决了部分人地铁、公交车站到目的地"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不但有助于减少城市污染排放,同时也鼓励人们养成绿色出行的习惯,让单车出行成为新的潮流。
  过去几年,针对人们高度关注的就医问题,如排队挂号、缴费等突出痛点,微信也做了一些努力。截至2016 年年底,国内60%的三甲医院可通过微信公众号为患者提供挂号、电子病历查询、诊间服务等服务,简化了就医流程。
  正是通过互联网+交通、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公共服务的方式,城市运营效率得到了提升,市民生活便利程度得到了提高,"互联网+"在各个行业的应用,最终使我们距离智慧城市更近一步。
  其次,互联网对城市的赋能是以一种去中心化的方式实现的,这也是智慧城市2.0 阶段的一个重要特征。
  从个体到城市,互联网的赋能有两种方式:去中心化和中心化。但是我个人和腾讯更愿意以一种去中心化的方式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这源于我们对开放和合作精神的认同和坚持。
  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一个重要主线是大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储存,从政府到企业可能都会在云端通过人工智能来处理大数据,特别是智慧城市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城市管理的数字化、云端化、智能化的过程,这里面就涉及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问题。因此,腾讯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思路一定是去中心化的赋能。
  互联网公司参与智慧城市建设,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是:要取得各方的信任,要让他们有安全感。我们不能让参与智慧城市的各方都把安全程度、命运、利润放在一个中心化的赋能者那里,而应帮助他们以"互联网+"为手段充分融入数字经济和智慧城市之中。
  最后,连接、开放与合作既是腾讯参与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理念,更是我们对智慧城市2.0 的期待和憧憬。
  腾讯多年来一直专注做连接,我们希望连接人与人、人与物以和人与服务,无论是乘车码还是微信挂号,本质上都是在建立这种连接关系,让连接变得更便利、更简洁,而智慧城市正是连接的重要基础性场景。
  2010 年举办的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今天,我们把智慧城市作为数字时代城市发展的目标,同样也是基于这样一个广泛的社会共识,希望能够用互联网科技的理念和能力,和政府、企业同行及诸多机构一起去解决城市生活中的不便、去弥合数字化带来的新问题,让城市真正变得智慧起来,让更多的人从中受惠。
  【前 言】
  城市从来就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秩序与混乱、美丽与丑陋、贫穷与富裕、开阔与拥挤,几乎所有对立的关系都可以在城市--人类的创造物中一一找到。
  德意志谚语"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褒扬了城市对促进人性解放的推动作用。的确,城市是现代化、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的摇篮;而在英国作家狄更斯笔下,对19 世纪伦敦的大街小巷、贫民窟、监狱的描述又无不充满着城市对人性扭曲的控诉。
  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地区的城市都存在着巨大差异。在西方学术界,有关城市的研究也长期缺乏共识,这不仅表现在城市研究中缺乏合意的分析焦点;更重要的是,在城市是否有利于人类生活这个重要问题上,学者们也并未达成共识,但现实又逼迫我们必须在城市发展上形成某种一致。
  联合国早在2014 年发布的《世界城镇化展望报告》称,随着世界城镇化过程的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挑战日益集中于城市,尤其是正处于快速城镇化发展的中低收入水平国家。联合国经社事务部人口司司长约翰o威尔莫斯认为,管理好城镇地区已成为21 世纪世界各国面临的最重要的发展挑战之一。
  联合国预计,到2050 年,持续的人口增长和城镇化预计将为世界新增25 亿城镇人口,其中接近90%的增长集中于亚洲和非洲。目前,从中国到美国、欧洲国家,特别是对于超级大都市的管理者来说,城市所面临的公共安全、环境、健康、发展等多方面挑战已经迫在眉睫。
  2014 年12 月,上海外滩踩踏事件夺走了30 多条生命;2017 年11 月,北京大兴火灾导致19 人遇难;同样在2017 年,一名男子在伦敦的英国议会大厦前驾车肇事,6 人殒命于车轮之下;经过半个世纪,洛杉机的雾霾治理初见成效,而2017 年又为频发的山火烟雾所困扰;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这将给纽约、新加坡、东京等大城市带来灭顶之灾。
  尽管如此,人们依然对城市的未来抱有信心,这是源于对技术进步的普遍乐观。纵观人类文明史,特别是19 世纪以来,从蒸汽机、电力、互联网到人工智能,每一次技术大迭代,都会引发新一轮的城市革命,新一轮城市格局的更新,引领新一波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的大变革。
  与此同时,每一次技术迭代都对当时城市存在的问题形成一套治理方案。19 世纪下水道和抽水马桶的普及,极大改善了城市的卫生状况,减少了疟疾等恶性流行疾病的发生;20 世纪,摩天大楼技术的成熟,使城市向纵向扩张成为可能,单位土地上可容纳人口更多,可承载产业更多;21 世纪,互联网兴起,现代城市管理实现了飞跃,无人驾驶地铁、智能交通信号灯系统,大大提升了城市交通效率。
  本书著者试图集中展示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技术,对提升优化城市管理中的一些重要功能(如政府服务、交通、医疗、金融、社区管理等细分领域)所做出的努力。
  当然,技术的力量远非万能。一如英国学者约翰o里德指出:"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它展现了人类所有的成就和失败。我们塑造了城市,城市也塑造了我们。"在新一轮技术重塑城市的过程中,我们每一个工作和生活在城市中的个体也在被再次重构。因此,对于城市的管理者来说,仅以技术的维度去设计城市未来远远不够,还需要从城市与居民、城市与空间、城市与经济、城市与公平等更宽广的视野去审视城市的方方面面。
  著 者
  2018 年1月

城市演进的宏大叙事:从规划蓝图到生活实景的变迁 本书并非聚焦于最新的信息技术对城市形态的即时重塑,而是深入探讨自上世纪中叶以来,城市规划理论、社会经济结构变迁与基础设施建设之间复杂而深刻的互动关系,从而勾勒出一部宏大的人类聚居地演化史。我们试图超越对“智能”这一时髦标签的追逐,转向对城市本质——即人类活动、资源分配与空间组织——进行一次彻底的、历史性的审视。 第一部分:现代主义的遗产与都市的裂变 本部分追溯了二战后全球范围内城市规划思想的重大转折。重点分析了勒·柯布西耶的“光辉城市”理念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实践及其产生的意想不到的后果。我们详细考察了功能分区(Zoning)这一核心规划工具如何从解决拥挤和卫生问题的良方,逐步演变为加剧社会隔离和通勤依赖的结构性弊端。 通过对底特律、巴西利亚以及巴黎郊区(Banlieues)的案例研究,本书揭示了大规模的、自上而下的理性规划在面对地方文化、非正式经济和居民自发行为时的局限性。特别是,我们深入剖析了高速公路系统在重塑美国郊区化进程中的关键作用,及其对城市中心地带(Downtown)经济活力的侵蚀效应。这一时期的叙事核心是:理性设计在多大程度上能够驾驭社会复杂性? 我们认为,现代主义的简洁性最终在复杂的社会生态面前显得脆弱不堪。 第二部分:地方的觉醒与批判地理学的兴起 随着六十年代社会运动的高涨,对传统城市规划的批判达到了顶峰。本书将大量篇幅献给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的思想遗产,探讨她如何通过对街道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挑战了宏大叙事的权威。我们分析了“街道生活”的生命力如何依赖于混合功能、高密度和“公共之眼”等非正式机制,而非依赖于结构化的硬性规划。 此外,本书系统梳理了批判地理学(Critical Geography)对空间政治学的贡献。从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对“生产的空间”的论述,到戴维·哈维(David Harvey)对资本积累与空间剥削的研究,我们探讨了城市如何成为阶级冲突和资本流动的前沿阵地。这不是一个关于技术升级的故事,而是一个关于谁有权定义和使用城市空间的权力斗争史。我们通过分析城市更新项目(Urban Renewal)中被边缘化的群体,论证了空间规划的意识形态属性。 第三部分:基础设施的隐形权力与城市韧性 本书的第三部分将目光投向了构成城市骨架的、往往被忽视的物质系统——基础设施。我们超越了对电力网或供水系统的简单技术描述,而是将其视为社会契约和政治角力的载体。 我们详细分析了管道、电缆和交通网络在历史上如何被设计用来强化或削弱特定社区的地位。例如,历史上对“有色人种社区”的红线标注(Redlining)如何通过限制资本流入基础设施的升级,形成了长期的经济劣势。我们探讨了不同能源基础设施(如集中式电厂与分布式能源)对社区自主权的影响。 在这一部分,我们引入了“城市韧性”(Urban Resilience)的传统视角,即在自然灾害或经济冲击面前,城市系统恢复和适应的能力。这种韧性并非来源于最新的传感器网络,而是根植于社区互助网络、多元化的经济基础以及冗余、分散化的物理系统。我们通过对新奥尔良卡特里娜飓风前后的基础设施应对模式分析,强调了社会资本在物理系统失效时的决定性作用。 第四部分:后工业时代的城市转型与形态重塑 本部分考察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制造业向全球转移,发达国家城市所经历的深刻经济结构调整。我们关注“去工业化”如何导致中心城区空心化,以及随后知识经济和文化产业的回归如何催生了新的城市形态——例如“混合使用区”(Mixed-Use Districts)的兴起。 本书批判性地分析了“宜居性”(Livability)概念的兴起,及其在推动城市全球竞争中的作用。我们探讨了城市景观的“主题化”趋势,从港口改造到文化区建设,这些项目如何试图通过符号化的空间设计来吸引特定阶层的人口和投资。但我们强调,这种转型往往伴随着士绅化(Gentrification),导致长期居住者被排挤出他们世代生活的社区,这暴露了城市“再生”背后的社会成本。 结语:空间中的时间与持续的谈判 本书总结道,城市是一个持续的、未完成的项目,其“未来”并非由某一种单一的技术驱动,而是由历史的重负、社会力量的博弈以及物质环境的约束共同塑造的。一个成功的城市不是一个被完美“设计”出来的空间,而是一个能够不断地、灵活地吸收其内在矛盾,并为所有居民提供公平机会的动态系统。对城市形态的理解,必须回归到对其社会功能和历史积累的深刻洞察。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审视城市变迁的批判性工具,超越表面的技术光环,直抵城市运作的底层逻辑。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这本书,最先映入我眼帘的便是那个充满未来感的书名:“智慧城市2.0:科技重塑城市未来”。这个名字本身就传递出一种强大的信息:我们正站在一个城市发展的新起点上,科技将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引领我们走向一个前所未有的城市形态。我一直以来都对城市的发展模式及其演变充满浓厚的兴趣,尤其关注科技如何在其中扮演催化剂的角色。关于“智慧城市”,我听过不少概念,但“2.0”这个后缀,却让我好奇它是否意味着一种更深层次、更全面的变革。它是否会涉及到城市运营的方方面面,从市民生活的便捷度,到城市资源的优化配置,再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科技重塑城市未来”这句话,更是激起了我无限的遐想。我想象中的未来城市,或许是高度互联的,数据流如同城市的血液,实时驱动着各个系统的运行。交通拥堵可能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智能调度和个性化出行方案。能源的消耗将变得更加精打细算,可再生能源将在城市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甚至,城市的公共服务也将更加精准化和个性化,满足每一位市民的需求。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描绘出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并且探讨实现这一目标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评分

收到这本书的时候,我首先被它简洁而充满力量的书名所吸引:“智慧城市2.0:科技重塑城市未来”。这个名字本身就传递出一种前瞻性和颠覆性,让我对书中将要揭示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一直认为,城市的发展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堆砌,更是科技与人文的融合,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而“2.0”这个数字,更是暗示着一个全新的、更高级的阶段。我很好奇,这个“2.0”究竟意味着什么?是比现有的智慧城市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还是在技术应用层面有了更巨大的突破?“科技重塑城市未来”这句话,让我联想到无数的可能性。比如,未来的城市是否会更加绿色环保,通过科技手段实现能源的循环利用和污染的最小化?或者,城市的基础设施将如何被科技赋能,从智能交通、智能能源到智能安防,构建一个更加高效、安全、便捷的生活环境?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这些关键问题,并给出一些令人信服的答案。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科技不仅仅是冰冷的机器,它如何能够真正地服务于人,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让城市变得更有温度,更具人情味。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窥探未来城市发展轨迹的绝佳窗口。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而富有冲击力,那“智慧城市2.0:科技重塑城市未来”几个大字,仿佛已经点亮了通往未来的道路。作为一名对城市发展和社会进步充满关注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对“智慧城市”这个概念抱有浓厚的兴趣,并时常思考它究竟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切实的改变。而“2.0”这个数字,更是为这个概念注入了一种迭代和升级的意味,让我好奇它将如何超越现有的认知,展现出更具前瞻性和颠覆性的城市形态。书名中的“科技重塑城市未来”一语,更是直接点明了本书的核心主题。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究竟是哪些前沿科技,例如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分析、5G通信等,将在其中扮演关键角色?它们将如何具体地应用于城市规划、交通管理、能源利用、环境保护、公共服务等各个领域?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描绘一幅虚幻的未来图景,更能提供一些实际的案例分析和深入的理论探讨,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科技赋能城市发展的潜力和路径。同时,我也对书中是否会涉及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伦理、安全以及公平性等问题感到好奇,这些都是我们迈向未来城市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议题。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抓人眼球,那种流线型的城市剪影,搭配上点缀其中的科技光束,让人第一时间就感受到一股未来感扑面而来。我拿到它的时候,最先吸引我的就是这个名字——“智慧城市2.0”,一下子就勾起了我对未来城市形态的好奇心。我一直对城市的发展充满了想象,总觉得我们现在所处的城市,距离那种真正意义上的“智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本书的标题里“科技重塑城市未来”更是点明了主旨,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常常在想,当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这些高科技真正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的城市会变成什么样子?是交通拥堵彻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高效便捷的智能出行网络?还是我们的居住环境变得更加宜居,空气质量得到显著改善,能源利用效率极大提高?书中是否会探讨这些具体的落地场景,比如智慧交通系统的运作原理,智能家居如何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甚至是智慧医疗如何为我们提供更及时、更精准的健康保障?我对书中可能提及的城市规划新理念,以及如何通过科技手段解决当前城市面临的各种挑战,比如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人口压力等等,都非常感兴趣。我希望这本书不仅能描绘出一幅令人神往的未来城市蓝图,更能提供一些具有前瞻性和操作性的思路,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参与到这场城市变革之中。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封面上那充满未来感的插画深深吸引了。那种流光溢彩的城市剪影,仿佛真的在眼前缓缓展开,让我忍不住想一探究竟。书名“智慧城市2.0”本身就带着一种升级迭代的意味,让人好奇它与我们现在熟悉的“智慧城市”概念有何不同,是否意味着我们正迈入一个全新的阶段。而“科技重塑城市未来”这几个字,更是直接点明了本书的核心。我一直对科技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充满了兴趣,尤其是当它与宏大的城市发展相结合时,那种潜力是无穷的。我常常想象,未来的城市会是什么样子?是否会有自动驾驶的车辆穿梭在街道上,智能传感器遍布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实时监测并优化着各种资源的使用?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在城市建设中的具体应用,例如如何利用大数据分析来优化城市交通流量,如何通过人工智能来提升城市能源利用效率,如何利用物联网技术来构建更安全的城市环境?我特别期待看到书中关于“2.0”的解读,它到底代表了哪些质的飞跃?是更强的互联互通,更深度的智能感知,还是更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我希望这本书不仅能给我带来视觉上的震撼,更能引发我对城市未来发展的深刻思考,甚至提供一些解决现实问题的思路。

评分

内容一版,很多案例都有点过时了

评分

书中内容挺不错的 具有一定的可读性 挺好的

评分

是正版,不错的书

评分

订了第二天就收到书,很快!发票也请快点寄来。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可以

评分

很不错的一本书,值得学习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这个东东我感觉还是挺不错的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