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缺口”分析》认为,从城市体系发展的角度看,我国城市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具体体现在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间的缺口、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基础设施发展水平间的缺口,以及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间的缺口三个方面。为此,借助一系列计量分析和空间分析方法,对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三个缺口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城市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导致了城市效率受损。最后,基于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了我国建设现代化城市体系的政策路径。
作者简介
吴波,重庆市委党校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决策咨询中心)助理研究员。200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之后就职于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从事城市规划的研究与城市规划辅助系统的开发与设计。2009年进入西南财经大学攻读区域经济学博士学位,于2012年毕业。主要研究领域是城市经济学、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
内页插图
目录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1.1 中国城市化的阶段
1.1.2 城市化的内涵
1.1.3 城市化进程中的争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书结构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1.6 存在的不足
2 文献综述
2.1 城市化中的争论
2.1.1 20世纪80年代围绕城市化道路的争论
2.1.2 20世纪90年代围绕城市化道路的争论
2.1.3 21世纪围绕城市化道路的争论
2.2 城市化的演进规律
2.2.1 基于城市规模分布的解释
2.2.2 基于随机过程模型的解释
2.2.3 城市经济学和地理经济学传统
2.3 城市化进程中的不协调
2.3.1 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基础设施间的不协调
2.3.2 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间的不协调
2.3.3 城市蔓延
2.4 城市效率
3 城市化中的缺口现象
3.1 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间的缺口
3.2 城市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间的缺口
3.3 城市化水平与基础设施间的缺口
3.4 缺口研究的基准模型
3.4.1 中国城市规模的分布规律
3.4.2 中国城市体系的演进规律
3.5 本章小结
4 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间的缺口
4.1 中国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间缺口的实证研究
4.1.1 中国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4.1.2 中国的城市化与工业化间的缺口
4.1.3 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的城市化与工业化间的缺口
4.2 对城市效率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5 城市化水平与基础设施间的缺口
5.1 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的实证研究
5.1.1 缺口模型描述
5.1.2 数据准备
5.1.3 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和城市化的关系
5.1.4 基础设施缺口
5.2 基础设施缺口的影响
5.2.1 基础设施缺口对工业化的影响
5.2.2 基础设施缺口对城市化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6 城市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间的缺口
6.1 城市用地规模与人口规模的关系
6.1.1 现象描述
6.1.2 理论模型描述
6.2 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的实证研究
6.2.1 城市过快蔓延的影响
6.2.2 城市化率和城市规模间的缺口
6.2.3 城市规模缺口:中国地级以上城市
6.3 半城市化对城市效率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7 国外城市中的缺口研究
7.1 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间的缺口
7.1.1 工业化与经济增长
7.1.2 工业化与城市增长
7.1.3 工业化与城市化间的缺口
7.2 城市化水平与基础设施间的缺口
7.2.1 数据准备
7.2.2 实证结果
7.2.3 基础设施缺口
7.3 城市化水平与城市用地规模间的缺口
8 美国城市化经验分析
8.1 美国城市的发展历程
8.1.1 殖民地时期
8.1.2 快速城市化时期
8.1.3 大都市区化
8.2 产业演变与城市空间结构的相互影响
8.2.1 “阳光带”的崛起
8.2.2 去工业化与逆城市化
8.2.3 边缘城市
8.3 交通与美国城市化
8.3.1 水运
8.3.2 铁路
8.3.3 高速公路
8.4 美国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
8.4.1 城市蔓延
8.4.2 社会隔离
8.4.3 环境污染
8.5 对中国的启示
8.5.1 大都市区化将是城市化的新形式
8.5.2 紧凑发展是城市化的正确选择
8.5.3 区域平衡发展需要国家支持
8.5.4 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化的重要支撑
8.6 本章小结
9 对策与建议
9.1 城市化中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
9.1.1 城市效率问题
9.1.2 城市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间缺口产生的原因
9.1.3 基础设施缺口产生的原因
9.1.4 城市化与工业化缺口问题
9.2 现代化城市体系的特征
9.2.1 城市规模分布合理
9.2.2 空间结构合理
9.2.3 城市产业高级化
9.2.4 城市扩张形成城市群
9.2.5 生产方式国际化
9.2.6 城市居民生活舒适
9.3 对城市化道路的政策建议
9.3.1 逐步发展:从小城市到大城市
9.3.2 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相结合
9.3.3 拓宽融资渠道,多方参与基础设施建设
9.3.4 扩大开放
9.3.5 加强城市管理
9.3.6 城乡统筹发展
9.4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在取得举世瞩目经济成就的同时形成了城市数量日渐增加、城市规模日益扩大的城镇体系。作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城市在整个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因此城市发展道路的研究对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本书试图利用城市经济学的理论和经验对城市发展道路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提供一条可靠的城市发展道路。本书主要从城市化与工业化间、城市化与基础设施间、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间的缺口三个方面对问题展开叙述。
本书首先对中国城市的增长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用1984~2008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对随机过程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随机过程模型无法解释中国城市的增长。其次,考察了空间异质性对城市规模增长的决定作用和决定程度,以考察经济学模型对城市增长的解释力。结果表明,自然地理条件和市场潜力对城市增长都有作用,中国城市的增长规律是贸易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模型的中间形态。
在分析城市发展规律后,本书开始对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缺口进行展开研究。首先探讨了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之间的缺口。结果表明,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但这个缺口随着时间推移在缩小。其次研究了基础设施缺口。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缺口主要表现在教育和医疗设施建设上,这表明地方政府在面临财政约束和经济增长目标时采取了优先修建生产性基础设施的做法。最后研究了城市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的缺口。该缺口表明城市建设用地增长速度过快,中国城市出现了半城市化现象,这对中国城市的效率造成了负面影响。
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本书提出了中国的城市化道路。一是根据现代经济学对聚集带来的外部性和城市经济学对外部性在城市中的具体作用的研究,认为实现城市现代化要充分利用聚集的外部性,提高城市生产效率,加速城市化进程;二是坚持系统论观念,从城镇体系角度看待城市发展问题,充分尊重城市的个性和所处的历史阶段,进而在城镇体系中定位自身发展,促进系统效益最大化。就现有的理论和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这两个原则是实现城市现代化的保障。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当前中国城市现代化的动力在于经济发展,关键环节在于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产业结构调整,制度保障是市场配置资源和政府调控的结合,最终结果是国家综合实力上升、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收入差距缩小和共同富裕。
《世界工厂的蜕变:全球供应链重塑与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图景》 导言:历史的十字路口与产业的再定位 二十一世纪的全球经济格局正经历一场深刻的、由技术进步、地缘政治变动和环境压力共同驱动的结构性重塑。作为“世界工厂”的核心引擎,中国的制造业体系正站在一个关键的历史十字路口。过去三十年,中国凭借其庞大的劳动力红利、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高效的产业集群,深度嵌入了以“低成本制造”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GVCs)。然而,随着国内要素成本的上升、外部贸易环境的复杂化以及“双循环”战略的提出,依靠传统路径的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本书旨在深入剖析这场宏大转型背后的动力机制、面临的结构性挑战,并描绘出中国制造业在全球新一轮供应链重构浪潮中的潜在发展路径与战略选择。 第一部分:全球供应链的范式转移与中国制造的时代背景 第一章:全球化退潮与供应链韧性的再思考 本章首先回顾了自冷战结束后全球化加速演进的历程,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对GVCs的深度融入。重点分析了“效率优先”原则在新冠疫情和地缘政治冲突冲击下所暴露出的脆弱性。全球供应链管理的核心逻辑正从单纯追求“成本最小化”转向强调“韧性、安全与可持续性”。我们将探讨“近岸外包”(Near-shoring)、“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等新趋势对中国出口导向型产业集群带来的直接影响。分析了跨国公司在风险分散战略中对中国供应链的“去风险化”(De-risking)行为,并评估其对特定行业,如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的影响程度。 第二章:要素禀赋的结构性转变与成本竞争力的消退 本书详细考察了中国制造业赖以起飞的“人口红利”正在迅速消失的事实。通过对过去二十年劳动年龄人口结构、工资水平上涨速度与劳动生产率提升速度的量化分析,揭示了中国传统制造业在劳动密集型环节的成本优势如何逐步被东南亚和南亚新兴经济体侵蚀。同时,环境规制趋严、土地成本攀升等因素,也使得低端加工和组装环节面临严峻的“空心化”压力。本章将重点讨论如何通过技术进步和流程优化来对冲要素成本的刚性上涨。 第二部分:结构性升级的驱动力与核心瓶颈 第三章:创新驱动与“卡脖子”技术的战略博弈 本部分聚焦于中国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的内在驱动力——技术创新。详细分析了“中国制造2025”及后续产业政策在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的进展与成效。重点剖析了在高端数控机床、半导体材料、精密传感器、航空发动机等“卡脖子”领域面临的系统性瓶颈。本书通过对比分析中美在基础研究投入、人才培养机制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上的差异,探讨了如何建立一套更具原创性和颠覆性的工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而非仅仅停留在应用和集成层面。 第四章: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制造的实践困境 智能制造(Industry 4.0)被视为中国制造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抓手。本章评估了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在提升生产效率、优化质量控制和实现柔性制造方面的应用现状。然而,我们也必须正视实践中的困境: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资金门槛和技术壁垒;工业数据的安全与共享机制不完善;以及缺乏能够将信息技术(IT)与运营技术(OT)深度融合的复合型人才。本书将通过多个案例分析,探讨如何构建适应中国国情的、更具普适性的智能工厂标准和推广路径。 第五章:绿色转型与低碳供应链的重构 面对“碳达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高耗能、高排放的传统制造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转型压力。本章将分析能源结构调整(尤其是电力供应的清洁化)对下游产业成本和竞争力的深远影响。重点研究了钢铁、水泥、化工等基础原材料行业的低碳技术路径选择,以及如何通过建立绿色金融体系、推行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等外部压力,加速内部工艺的清洁化和循环经济模式的建立。 第三部分:新格局下的战略选择与未来图景 第六章:“双循环”背景下内需市场的潜力挖掘与供给侧匹配 “双循环”战略强调以内循环为主体,这对过去高度依赖外部市场的制造业提出了重新对焦内需的要求。本章分析了中国庞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升级趋势,特别是对高品质、个性化、健康安全产品的需求增长。探讨了制造业如何通过定制化生产、短周期响应机制和品牌建设,将生产能力与国内消费潜力更有效地对接起来,形成良性互动。 第七章:区域协同与产业链的纵深布局 在全球化逆流和国内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如何优化产业链的地理布局成为重要议题。本书考察了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核心区域在承接高端制造和布局未来产业集群中的差异化定位。同时,分析了中西部地区在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和发展特色工业中的潜力,以及如何通过高效的物流网络和跨区域的政策协同,避免形成新的“孤岛效应”。 第八章:新一代全球化与中国制造的国际地位重塑 面对地缘政治的复杂性,中国制造业需要探索“超常规”的国际化路径。本章探讨了“一带一路”倡议在推动产业链和基础设施“走出去”方面的作用,特别是在东南亚、中东和非洲地区建立海外生产基地和技术合作中心。分析了中国企业如何从“产品输出”转向“标准、技术和资本输出”,以新的方式嵌入全球产业链,并在新的地缘经济版图中巩固其核心地位。 结论: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性工程 总结而言,中国制造业的未来不再是简单地扩大产能或降低成本,而是向着创新主导、绿色低碳、高效协同的高质量发展范式转变。这场变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的协同努力,既要应对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更要解决内部结构性的深层次矛盾。本书最终为政策制定者和产业界人士提供了一套清晰的分析框架,以期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成功导航中国制造业的未来航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