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物半导体气敏材料制备与性能

氧化物半导体气敏材料制备与性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广 著
图书标签:
  • 氧化物半导体
  • 气敏材料
  • 制备
  • 性能
  • 传感器
  • 气体检测
  • 材料科学
  • 化学传感器
  • 纳米材料
  • 薄膜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307866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868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9
字数:20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环境中有毒有害及易燃易爆气体的快速准确检测对于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氧化物半导体气敏材料以其制作简单、成本低、响应迅速等优点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围绕气敏材料的设计、合成与气敏机制的研究日新月异。尤其是随着人们对氧化物半导体气敏机制的认识不断加深,以及纳米合成技术的不断进步,在高性能气敏材料的研究方面也在取得长足的进步。

本书综合了近年来氧化物半导体气敏材料在设计、合成及气敏机制研究方面的新理论和技术成果以及编者多年的科研经验,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满足本行业从业人员的实际需求。

内容简介

传感器在降低环境风险、保障人身及财产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采用氧化物半导体气敏材料制作的传感器以其成本低、耗能少、制作和使用方便、响应灵敏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本书除了系统总结作者近年来在该领域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之外,还详细阐述了氧化物半导体气敏材料的敏感机理、研究进展、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重点介绍了几种不同微纳米结构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全书内容新颖充实、方法具体、数据翔实、分析深入,将对更好地开发新型气敏材料,具有较好的指导和帮助作用。本书主要供无机非金属材料、新材料及纳米材料、气敏材料、光催化、锂离子电池等领域的科研人员、技术人员阅读或参考,也可作为相关专业大专院校师生的教学参考书。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绪论1
1.1纳米材料概述3
1.1.1纳米材料的分类4
1.1.2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5
1.2气体传感器10
1.2.1气体传感器的分类10
1.2.2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气体传感器的气敏机理11
1.2.3气体传感器的指标15
1.2.4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气体传感器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17
1.2.5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气体传感器的研究方向17
1.3本章小结18
参考文献18
第2章SnO牺牲模板法制备SnO2及其气敏性能25
2.1蜂巢状SnO2的制备及其气敏性能28
2.1.1样品制备28
2.1.2SnO表征与分析28
2.1.3CTAB辅助下蜂巢状SnO的形成机理35
2.1.4蜂巢状SnO的光学性能35
2.1.5蜂巢状SnO的热稳定性分析36
2.1.6蜂巢状SnO2的表征37
2.1.7蜂巢状SnO2的气敏性能40
2.2SnO2纳米片的制备及其气敏性能43
2.2.1样品制备43
2.2.2结果与讨论44
2.2.3反应条件对产物形貌的影响46
2.2.4SnO纳米片的光学性能52
2.2.5SnO纳米片为前驱体制备SnO254
2.2.6气敏性能55
2.3本章小结58
参考文献59
第3章牺牲模板法制备ZnO/SnO2纳米复合材料及其气敏性能61
3.1不同形貌分级结构SnO纳米材料的制备64
3.1.1球状SnO微米结构的制备64
3.1.2花状SnO分级结构的制备64
3.1.3纳米片组装的多孔SnO分级结构的制备64
3.2材料表征分析65
3.3花状分级结构ZnO/SnO2的制备及其气敏性能74
3.3.1样品制备74
3.3.2材料测试表征75
3.3.3气敏性能研究77
3.4本章小结84
参考文献85
第4章核-壳ZnO/SnO2纳米棒的制备及其气敏性能89
4.1样品制备92
4.1.1ZnO纳米棒的制备92
4.1.2ZnO/SnO2核-壳纳米棒的制备92
4.2材料表征93
4.3气敏性能96
4.4气敏机理分析100
4.5本章小结102
参考文献102
第5章多孔花状NiO/SnO2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气敏性能105
5.1实验部分107
5.1.1实验所需试剂药品107
5.1.2实验所需设备108
5.1.3多孔花状NiO/SnO2纳米材料的制备108
5.1.4样品的表征方法109
5.1.5样品气敏性能的测试109
5.2样品表征结果与分析112
5.3样品气敏性能的研究119
5.4气敏机理124
5.5本章小结126
参考文献127
第6章SnO2/Zn2SnO4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气敏性能131
6.1SnO2/Zn2SnO4多面体的制备与气敏性能134
6.1.1样品的制备134
6.1.2样品的表征134
6.1.3前驱物制备方法对产物形貌的影响140
6.1.4碱浓度对前驱体生成的影响141
6.1.5气敏性能143
6.2多孔球状SnO2/Zn2SnO4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气敏性能146
6.2.1样品制备146
6.2.2样品的测试分析147
6.2.3气敏性能149
6.3中空立方块NiO/Zn2SnO4/SnO2的制备及气敏性能研究155
6.3.1样品制备156
6.3.2样品形貌与结构分析156
6.3.3样品的N2吸附-脱附分析159
6.3.4样品的气敏性能研究161
6.3.5气敏机理研究165
6.4本章小结167
参考文献168

前言/序言

环境中有毒、有害及易燃、易爆气体的快速准确检测是防止中毒和火灾事故发生的重要手段。在众多气体检测方法中,金属氧化物半导体(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MOS)气体传感器以其成本低、耗能少、制作和使用方便、响应灵敏等优点多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该类传感器在环境监测、公共安全和工业控制等领域已经取得应用,在降低环境风险、保障人身及财产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MOS气敏材料是该类气体传感器的核心组件,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气体传感器的性能与应用。自1962年Seiyama等对ZnO和SnO2气敏材料的敏感特性进行了开创性研究以来,各国科学家相继开展了MOS气敏材料的合成与性能方面的研究工作。然而,随着MOS气体传感器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人们对其性能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现有MOS气敏材料在灵敏度、选择性、响应-回复速度以及抗湿性等方面已法完全满足现实需求,这也极大地限制了MOS气体传感器的实际应用。因此,研究与开发高性能气敏材料对进一步提高气体传感器性能以满足实际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在准确把握氧化物半导体气敏材料领域的研究动态基础上,以笔者近几年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编著而成。全书详细介绍了氧化物半导体气敏材料的敏感机理、研究进展、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重点介绍了几种不同微纳米结构的SnO2以及异质结构ZnO/SnO2、NiO/SnO2和SnO2/Zn2SnO4等材料的合成方法及气敏性能。全书内容新颖充实、方法具体、数据翔实、分析深入,适宜作为从事氧化物半导体纳米材料的合成和气敏性能相关领域研究者的参考书。
本书由孙广执笔,由李彦伟副教授和曹建亮副教授进行校稿和审阅。在成稿和勘校过程中也得到了张战营教授、孟哈日巴拉教授、王燕副教授、林龙副教授、张波博士、陈泽华博士、张赛赛博士、勿乃腾博士和研究生马广洲、戚风晓、罗娜、金红红等的全力协助。本书出版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U1404613)、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18HASTIT010, 17HASTIT029)、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2015GGJS-063,2016GGJS-040)和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16A150051)的资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著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疏漏,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著者
2017年10月
《氧化物半导体气敏材料制备与性能》 引言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对环境的监测和控制需求日益增长。气体传感器作为环境监测、工业安全、医疗诊断等领域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其性能的提升和应用范围的拓展,直接关系到我们生活质量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在众多气体传感材料中,氧化物半导体材料以其独特的结构、优异的电学和光学性能,以及相对低廉的成本,成为了气体传感器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重点发展方向。 本书《氧化物半导体气敏材料制备与性能》深入探讨了以各类氧化物半导体为核心的气体传感材料的科学原理、制备工艺、结构调控以及传感性能表征。本书旨在为从事材料科学、化学、物理学、电子工程以及相关应用领域的科研人员、工程师和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系统且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参考。本书不涉及任何关于氧化物半导体材料之外的主题,也未包含任何非氧化物半导体材料的讨论,其内容严格聚焦于目标材料的制备方法、影响因素以及在气体传感应用中的具体表现。 第一章:氧化物半导体气敏材料基础理论 本章系统阐述了氧化物半导体气敏材料工作的基本物理化学原理。我们将从半导体材料的能带结构入手,详细介绍载流子类型、导电机制以及其在不同气体环境下的变化规律。重点将放在p型和n型氧化物半导体材料的特性,以及它们如何通过与吸附气体的化学反应来改变其表面电导率。 半导体基本概念: 晶体结构、原子轨道、分子轨道、能带理论(价带、导带、禁带宽度)、载流子(电子和空穴)、掺杂效应。 氧化物半导体的电子结构: 典型氧化物半导体的能带结构特点,如TiO2、ZnO、SnO2、CuO、NiO等,以及它们在不同晶型下的能带差异。 气敏机理: 表面吸附与解吸: 气体分子在氧化物半导体表面的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过程。 表面电子转移: 吸附气体的氧化还原反应导致表面载流子浓度的变化,进而影响材料的电导率。例如,氧气、NOx等氧化性气体的吸附会形成表面氧空位,捕获电子,导致n型半导体的电阻升高;而H2、CO等还原性气体的吸附会与表面氧发生反应,释放电子,导致n型半导体的电阻降低。 空穴传输机制: 对于p型氧化物半导体,吸附气体与其表面氧空位或晶格缺陷的相互作用,也会影响空穴的传输,从而改变电导率。 表面态与缺陷态: 表面缺陷(如氧空位、金属间隙原子)和表面态对气体吸附和反应过程的重要性。 气敏性能参数: 灵敏度、响应时间、恢复时间、选择性、稳定性、工作温度等关键性能指标的定义和物理意义。 影响气敏性能的因素: 晶粒尺寸、比表面积、晶面取向、氧空位密度、掺杂元素、表面修饰等。 第二章:氧化物半导体气敏材料的制备方法 本章将详细介绍多种用于制备氧化物半导体气敏材料的先进技术,并深入分析各种方法的优势、劣势以及对材料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能的影响。本书将严格限制在氧化物半导体的制备范畴内。 固相反应法: 原理:以金属氧化物粉末或其前驱体为原料,通过高温固相反应合成目标氧化物。 工艺流程:原料混合、研磨、烧结(温度、气氛、时间控制)。 优缺点:工艺简单、成本低廉,但难以控制颗粒形貌和尺寸,比表面积相对较低。 湿化学法: 沉淀法/共沉淀法: 原理:利用金属盐在特定pH值下生成不溶性氢氧化物或碳酸盐,再经热处理得到氧化物。 工艺流程:溶液配制、pH调节、沉淀生成、洗涤、干燥、煅烧。 优缺点:易于实现组分均一,可控制颗粒大小,比表面积较高。 溶胶-凝胶法: 原理:通过水解和缩聚反应,将金属醇盐或无机盐转化为金属氧化物凝胶,再经干燥和热处理得到纳米结构氧化物。 工艺流程:溶剂选择、水解/缩聚反应、凝胶形成、老化、干燥(常压、超临界)、煅烧。 优缺点:易于获得均一、高纯度、纳米结构的材料,形貌可控性好,但成本相对较高。 水热/溶剂热法: 原理:在密封的反应釜中,于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利用水或有机溶剂作为反应介质,直接合成氧化物晶体。 工艺流程:原料混合、装釜、加热、冷却、产物收集。 优缺点:可直接获得晶体形态良好的纳米结构材料,易于控制形貌,且无有机溶剂的残留问题。 气相沉积法: 化学气相沉积(CVD): 原理:将气态前驱体引入反应腔,在基底表面发生化学反应,沉积形成薄膜。 工艺流程:前驱体选择、载气、反应温度、压力、基底选择。 优缺点:可制备高质量、致密或多孔的薄膜,厚度易于控制,但设备要求高,成本较高。 原子层沉积(ALD): 原理:通过脉冲式引入前驱体,利用表面自限性反应,逐层沉积原子般厚度的薄膜。 工艺流程:前驱体选择、脉冲周期、温度控制。 优缺点:可以精确控制薄膜的厚度和均匀性,实现原子级别的精度,适用于复杂结构的制备。 纳米组装法: 模板法: 利用预先制备的纳米模板(如多孔氧化铝、介孔二氧化硅)来引导氧化物材料的生长,形成特定形貌的纳米结构。 自组装法: 利用纳米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在特定条件下自发形成有序的结构。 表面修饰技术: 掺杂: 通过引入不同价态的金属离子或非金属元素,改变氧化物半导体的载流子浓度、能带结构和表面电子状态。 贵金属修饰: 在氧化物半导体表面负载纳米尺寸的贵金属粒子(如Pt、Pd、Au),利用“香蕉模型”等效应,显著提高材料的气敏性能。 复合材料制备: 将不同类型的氧化物半导体材料进行复合,形成异质结,改善载流子分离效率和界面反应。 第三章:氧化物半导体气敏材料的结构调控与形貌设计 本章将聚焦于如何通过精细的制备工艺和设计策略,调控氧化物半导体气敏材料的微观结构、形貌以及表面特性,从而优化其气敏性能。 晶粒尺寸控制: 纳米晶、微晶、大块材料的制备及其对表面积、扩散长度和气体响应的影响。 如何通过调整合成参数(如反应时间、温度、前驱体浓度)来实现对晶粒尺寸的精确控制。 比表面积优化: 多孔结构(如介孔、微孔、大孔)的形成机理及其对气体吸附容量和扩散速率的作用。 纳米线、纳米管、纳米片等高长径比结构的设计,以提高比表面积和电导。 形貌工程: 介观结构设计: 如球形、花状、片状、枝晶状等,分析不同形貌如何影响气体在材料表面的吸附和扩散路径。 单晶与多晶材料: 晶界、晶面取向对电子传输和表面反应的影响。 缺陷工程: 氧空位调控: 氧空位作为重要的活性位点,其密度和分布对气敏性能至关重要。研究如何通过控制氧气氛、退火温度、引入还原性组分等方法来调控氧空位。 金属间隙原子与填隙原子: 这些缺陷的形成及其对载流子散射和反应活性的影响。 异质结构建: n-n、p-p、n-p异质结: 不同半导体材料接触形成的异质结,如何影响载流子传输和电子-空穴分离。 构建策略: 表面沉积、共沉淀、固相法等。 表面功能化: 表面能调控: 通过改变表面化学环境,影响气体分子的吸附能。 活性位点设计: 在表面引入特定的官能团或催化中心,增强对目标气体的吸附和反应活性。 第四章:氧化物半导体气敏材料的性能表征与机理研究 本章将系统介绍用于表征氧化物半导体气敏材料的各种测试方法,并深入分析如何通过实验数据来揭示其气敏机理。 结构与形貌表征: X射线衍射(XRD): 确定材料的晶体结构、相组成、晶粒尺寸和晶格参数。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与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观察材料的形貌、微观结构、颗粒大小和表面形貌。 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 分析晶体结构、晶面间距和表面结构。 氮吸附-脱附等温线(BET): 测定材料的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 化学成分与表面分析: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分析材料的表面化学组成、元素价态和化学键信息,尤其关注表面氧物种。 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EDX): 定量分析材料的元素组成。 俄歇电子能谱(AES): 提供高空间分辨率的表面化学成分信息。 电学性能测试: 直流两电极/四电极法: 测量材料在不同气体环境下的电导率或电阻。 交流阻抗谱(EIS): 分析材料的电导、介电性能以及界面特性。 霍尔效应测量: 确定载流子类型、载流子浓度和迁移率。 气敏性能测试: 气敏测试系统: 构建集气体供给、温度控制、电阻测量、数据采集于一体的自动化测试平台。 关键性能参数测试: 灵敏度、响应时间、恢复时间、选择性、稳定性、中毒现象的测试方法。 工作温度依赖性: 研究不同工作温度下材料的气敏性能变化规律。 机理研究方法: 原位表征技术: 如原位XRD、原位XPS、原位拉曼光谱等,实时监测材料在气体作用下的结构和化学变化。 理论计算模拟: 如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预测材料的电子结构、吸附能、反应路径,为实验结果提供理论解释。 表面电子显微镜(SEMP)与工作函数测量: 研究表面电势分布及其与气体吸附的关系。 第五章:典型氧化物半导体气敏材料及其应用 本章将重点介绍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氧化物半导体气敏材料,深入分析其独特的性能特点,并结合实际应用案例,展示其在气体传感领域的广阔前景。 二氧化钛(TiO2): 制备方法与形貌控制。 不同晶型(锐钛矿、金红石、板钛矿)的性能差异。 氧空位、掺杂、贵金属修饰对其气敏性能的影响。 对O2, NOx, H2S, CO, CO2等气体的传感应用。 氧化锌(ZnO): 纳米结构(纳米线、纳米棒、纳米片)的制备与优势。 表面氧缺陷、表面等离激元共振效应的应用。 对乙醇、氨气、VOCs等气体的传感应用。 二氧化锡(SnO2): 纳米晶、多孔SnO2的制备。 晶粒尺寸、比表面积、掺杂对传感性能的影响。 对CO, H2, CH4, LPG等还原性气体的灵敏度。 氧化铜(CuO)与氧化镍(NiO): p型半导体氧化物的气敏特性。 与n型半导体复合后的协同效应。 对NOx, H2S, O3等气体的传感应用。 其他高性能氧化物半导体材料: 如WO3, In2O3, Fe2O3, Cr2O3等,及其在特定气体传感中的应用潜力。 复合氧化物气敏材料: 如SrTiO3, BaTiO3, Zn2SnO4等,及其在提高灵敏度、选择性和稳定性方面的优势。 具体应用案例分析: 工业废气监测。 家用燃气泄漏报警。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 医疗诊断(呼出气检测)。 食品安全与储存。 结论与展望 本书系统梳理了氧化物半导体气敏材料的制备、性能表征和应用研究。通过对理论基础、制备工艺、结构调控、性能测试和典型材料的深入探讨,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认知框架。 展望未来,氧化物半导体气敏材料的研究将更加注重以下几个方向: 高选择性传感: 开发能够精确区分不同气体组分,避免交叉干扰的材料。 室温传感: 降低传感器的功耗,拓宽其在便携式和低功耗设备中的应用。 长效稳定性: 克服材料的长期漂移和中毒现象,提高传感器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多功能集成: 将气体传感与其他功能(如催化、储能)集成,实现器件的多功能化。 智能化与物联网: 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结合,构建智能化的气体监测网络。 随着对氧化物半导体材料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制备技术的持续创新,我们有理由相信,氧化物半导体气敏材料将在未来的环境保护、工业安全和人类健康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一场材料科学的奇幻之旅,虽然我并非此领域的专家,但阅读过程却如同被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深入探索了那些闪烁着奇妙光泽的氧化物半导体。书中关于材料制备的详尽描述,简直是工艺流程的百科全书。从前驱体的选择,到各种沉积技术(如脉冲激光沉积、溅射、化学气相沉积等)的细致阐述,再到后续的热处理条件对材料微观结构的影响,每一个环节都被拆解得淋漓尽致。我尤其对那些能够精准调控晶体结构、表面形貌乃至缺陷密度的技术印象深刻。书中不仅列举了具体的实验步骤,还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其背后的物理化学原理,让非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窥见一斑。例如,对于氧化锌和二氧化钛等常见材料,作者们不仅讲解了如何通过改变掺杂元素和浓度来调整其电学和光学性质,还探讨了如何通过纳米化处理来增强其表面活性。读完这部分,我仿佛亲眼见证了这些神奇的物质如何在实验室中诞生,并被赋予了特定的使命。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深度和广度的结合,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实验细节和应用前景。作者们在介绍制备方法时,不仅提供了各种工艺参数的范围,还深入分析了参数变化对材料微观结构和最终性能的影响,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讲解方式,对于希望深入理解材料性能与制备工艺之间关系的研究者和工程师来说,无疑是极具价值的。书中对各种气敏材料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性能表现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包括在不同温度、湿度和背景气体下的稳定性,这对于实际应用中的材料选择和器件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此外,本书还对未来气敏传感器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例如在柔性电子器件、微型化和智能化传感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这让我看到了该领域令人兴奋的未来。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部关于氧化物半导体气敏材料的综合性著作,其内容丰富、条理清晰、论述深入,对于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和学生来说,是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

评分

整本书的结构编排严谨而逻辑性强,如同精心设计的交响乐章,层层递进,引人入胜。开篇的理论基础部分,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坚实的知识框架,详细介绍了半导体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如能带理论、载流子输运机制、费米能级以及杂质和缺陷对半导体性质的影响。这部分内容虽然理论性较强,但作者们运用了大量的图示和类比,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使得即便对半导体物理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逐步理解。紧接着,便是本书的核心内容——各种氧化物半导体气敏材料的制备方法。从传统的固相反应法到现代的溶液法和气相沉积法,作者们都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并且重点突出了不同制备方法在材料性能上的差异。随后,书中详细探讨了材料的微观结构对气敏性能的影响,包括晶粒尺寸、比表面积、晶界以及表面缺陷等。最后,更是对多种典型氧化物半导体气敏材料(如SnO2, ZnO, TiO2, WO3等)的性能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展望了未来发展趋势。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远不止于制备技术,更在于其对材料性能的深入剖析。那些复杂的表征技术,如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以及各种电学和光学测量方法,在这里都得到了清晰而生动的介绍。作者们不仅解释了这些技术是如何工作的,更重要的是,他们展示了如何利用这些工具来揭示氧化物半导体材料的内在奥秘。比如,通过XRD可以辨别材料的晶相结构和结晶度,SEM和TEM则能直观地展示材料的微观形貌和纳米结构,而XPS则能提供元素组成和化学态的信息。更让我着迷的是,书中将这些表征结果与材料的气敏性能紧密地联系起来。作者们详细阐述了材料的电阻率、载流子浓度、载流子迁移率以及表面缺陷等因素是如何影响其对特定气体的响应灵敏度、选择性和响应/恢复时间的。书中对不同气体(如CO、NOx、H2S等)与氧化物半导体表面相互作用机理的讨论,更是让我大开眼界,理解了微观世界如何影响宏观传感行为。

评分

我一直对科技发展中那些能够感知环境细微变化的技术充满好奇,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这一愿望。它不仅仅是关于材料的学术专著,更像是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了气敏传感器技术背后蕴含的巨大潜力。书中对于不同氧化物半导体材料如何响应不同气体的机理分析,特别是表面吸附、解吸和氧化还原反应的详细描述,让我对这些“看不见的”化学过程有了更深的理解。例如,书中对SnO2材料在还原性气体(如H2)和氧化性气体(如O2)存在下电导率变化的解释,让我明白了传感器为何能够区分不同气体。同时,作者们也探讨了如何通过改变材料的表面化学性质,例如引入贵金属纳米颗粒或碱金属离子,来提高材料的灵敏度和选择性,这让我看到了材料设计的精妙之处。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联想到生活中常见的各种气体检测设备,思考它们背后的材料科学原理,这种跨领域的联想让我觉得受益匪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