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讲义(供中医专业用)》是由卫生部组织各有关中医学院集体编写的教材,供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医专业使用。《金匮要略讲义(供中医专业用)》采用宋林亿等诠次,明赵开美校刻的《金匮要略论》为蓝本进行编写,为了保证该书原貌,仍然保留“金匮要略方论序”,并用“附录”列杂疗等三篇于书后,以供研究参考。
李克光,四川省成都市人。1939年高中毕业后,随父李斯炽学医,颇得真传。1948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农学院,于1949年悬壶为医,1956年被聘为四川医学院(现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教师。1963年调成都中医学院任救,先后任教研室主任、学院副院长等职,1987年晋升教授。1985年调任四川省中医药研究院院长,1987年任该院名誉院长。
1.金匮要略方论序
2.绪言
3.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4.痓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5.百合狐惑阴阳病毒病脉症治第三
6.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7.中风历节 病脉证并治第五
8.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9.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症治第七
10.奔豚气病脉症治第八
11.胸痹心痛短气病脉症治第九
12.覆满寒疝宿食病脉症治第十
13.五脏风寒积聚病脉症治第十一
14.痰饮咳嗽病脉症治第十二
15.消渴小便利淋病脉症治第十三
16.水气病脉症治第十四
17.黄疸病脉症治第十五
18.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脉症治第十六
19.呕吐哕下利病脉症治第十七
20.疮痈肠痈浸淫病脉症治第十八
21.趺厥手指臂肿转筋狐疝蚘虫病脉症治第十九
22.妇人妊娠病脉症治第二十
23.妇人产后病脉症治第二十一
24.妇人杂二十二
附录 病脉症治第
在翻阅市面上众多的《金匮要略》讲解书籍后,这本《金匮要略讲义》无疑给我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它以一种非常“现代”的视角,解读了这部古老的中医经典。书中对于《金匮要略》的编排逻辑和思想体系的分析,让我豁然开朗。作者并没有将《金匮要略》视为一本孤立的医学典籍,而是将其置于整个中医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并探讨了其与《伤寒论》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其在后世中医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这种宏观的视野,让我在学习具体条文和方剂时,能够有一个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书中对每一个病证的分析,都力求做到“形神兼备”。它不仅关注疾病的“形”(症状、体征),更深入探讨其“神”(内在的病机、生理病理变化)。例如,在讲解“黄疸”时,书中就详细分析了湿热、寒湿、瘀血等不同原因引起的黄疸,并针对性地给出了不同的治法和方剂,如“茵陈蒿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等。书中还大量引用了古今中外的一些研究成果,来论证中医理论的科学性,这对于我们这些在现代科学教育背景下成长的学生来说,无疑具有非常大的启发意义。它让我看到了中医的科学魅力,并坚定了学习中医的决心。这本书的内容编排,也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我对这本《金匮要略讲义》并没有抱太高的期待,想着不过是市面上众多讲解类书籍中的一本罢了。然而,当我真正翻开它,却被深深地吸引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金匮要略》原文的“拆解”和“重构”。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照搬原文,而是以一种非常“考古”的精神,追溯了条文产生的历史背景、当时的医疗条件,以及张仲景在那个时代所面临的临床难题。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对《金匮要略》的整体框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对每一个方剂的讲解,都如同庖丁解牛,细致入微。它不仅分析了君臣佐使的配伍意义,还深入探讨了药物的性味归经、升降浮沉,以及它们在方剂中的具体作用。更难能可贵的是,讲义中还引用了许多现代药理学研究的成果来佐证中医理论,这对于我们这些学习中医的学生来说,无疑是打了一剂强心针,让我们对中医的科学性有了更坚定的信心。当我看到书中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解读,详细分析了其治疗“伤寒八九日,腹泻,胸胁满,心下悸,胁下结,口苦,咽干”等症的方理,并结合了现代心理学对“情志不舒”的认识,我真的觉得耳目一新。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既保留了中医的精髓,又融入了现代的学术思想,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承古启新”之作。
评分作为一名中医专业的学生,阅读《金匮要略》原著时,常常会感到力不从心,很多地方难以理解其深意。庆幸的是,我找到了这本《金匮要略讲义》,它极大地帮助我克服了这一困难。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其“化繁为简”的能力。作者将《金匮要略》中庞杂的条文和方剂,梳理得井井有条,逻辑清晰。每个章节都围绕一个核心病机或症候群展开,将相关的条文和方剂集中讲解,便于我们形成系统性的认知。比如,在学习“咳嗽”这一章节时,书中不仅列举了《金匮要略》中关于咳嗽的各种条文,还详细分析了不同咳嗽的病因病机,如风寒、风热、痰饮、伏饮等,并逐一介绍了相应的代表方剂,如“射干麻黄汤”、“五味子汤”等,并且对每种方剂的组成、功效、主治都做了详尽的阐述。书中还特别强调了辨证论治的重要性,通过大量的临床案例,指导我们如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方剂,调整剂量,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经典方剂的“加减化裁”的讨论,这让我明白,中医方剂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根据临床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变通的。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朴实,没有过多的学术术语堆砌,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深奥的中医理论娓娓道来,让我学起来轻松愉快,收效显著。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金匮要略讲义》在我中医学习生涯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一本提供知识的书,更是一种学习方法的启示。在很多中医著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死记硬背”的困境,而这本书则完全打破了这一模式。它鼓励我们“理解”而非“记忆”。书中对于每一个方剂的讲解,都不仅仅停留在“主治”和“方歌”的层面,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理”。例如,在讲解“奔豚汤”时,书中详细阐述了其治疗“肾虚肝寒,气冲上而作奔豚”的病机,并结合“肾阳虚弱,寒气上逆”的生理病理,解释了为何使用“当归”、“芍药”、“附子”、“甘草”等药物来温阳散寒、平冲降逆。这种深入的“理”的讲解,让我能够举一反三,遇到类似的病情,也能凭借对病机的理解,推断出可能的治法和方药。此外,这本书还非常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书中穿插的许多医案,都是从历代名家文献中精选而来,这些医案不仅展示了方剂的实际应用,更提供了宝贵的临床经验。通过阅读这些医案,我仿佛置身于真实的临床场景,学习如何与患者沟通,如何进行望闻问切,如何辨证施治。这极大地提升了我对中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评分这本书绝对是中医学子案头必备的瑰宝,它的价值远不止于课堂讲解。初读《金匮要略》原著,许多医理药理都如隔层纱,晦涩难懂,尤其是在面对复杂病症时,更是感到力不从心。但有了这本《金匮要略讲义》,一切豁然开朗。讲义的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他不仅深入浅出地解析了原文的精髓,更将历代名家的临床经验融会贯通,用现代人的思维方式进行梳理和阐述。书中的条文解读详尽,不仅解释了字面意思,更挖掘了其背后的病机、治法、方药的相互关系。例如,在讲到“血痹”时,书中就详细分析了其虚、寒、瘀、阻的病因病机,并结合具体的方剂,如踧踧桂枝五物汤,阐述了活血通痹、温阳散寒的治法。书中还穿插了大量引人入胜的医案,这些医案生动地展示了《金匮要略》方剂的临床应用,让我看到了经典方剂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强大生命力。读完这些医案,我仿佛亲临临床,与古人一同辨证论治,受益匪浅。而且,讲义的编排也很合理,每一章节都由原文、注释、讲义、医案组成,逻辑清晰,层次分明,非常适合系统学习。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益友,指引我在这博大精深的中医海洋中不断探索前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