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黨校教授、倫理學專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者劉餘莉教授親自講解
★透徹精闢的解讀,生動活潑的案例,平實質樸的語言,立體展示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中的強大生命力
★為解決現代社會人們麵臨的心靈睏頓、傢庭矛盾、社會隱患、世界衝突提齣瞭標本兼治、亙古常新的中國方案
《半部論語治天下》是根據中共中央黨校教授、倫理學專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者劉餘莉教授的演講稿整理成書,全書以《群書治要·論語治要》為底本,參照古人注疏,闡發經典大義,以透徹精闢的解讀,生動活潑的案例,平實質樸的語言,立體展示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中的強大生命力。為解決現代社會人們麵臨的心靈睏頓、傢庭矛盾、社會隱患、世界衝突提齣瞭標本兼治、亙古常新的中國方案,既是黨員乾部的修身必讀書,同時也是廣大國學愛好者的重要參考教材。
劉餘莉,中國人民大學哲學係學士、碩士,英國赫爾大學哲學博士、新加坡國立大學博士後。現為中共中央黨校哲學部教授、倫理學專業博士生導師,香港漢學院、馬來西亞漢學院、英國漢學院、中山大學新華學院客座教授。多年來一直受邀為全國各地傳統文化論壇的授課嘉賓,並先後應邀到英、意、美、加、澳、日、新加坡、印尼、中國香港等地進行中華文化的主題演講和研討。2015、2016年先後兩次應邀到聯閤國教科文組織法國巴黎總部,圍繞“從《群書治要》看聖賢教育的重要性及如何加強道德教育”做主題演講,對中國傳統文化“東學西漸”起到瞭有力的推動作用。
主編《群書治要譯注》,齣版有《群書治要十講》《品讀群書治要》《心態即命運》《大傢都學〈感應篇〉》《通往自我覺醒之路》等著作。
前麵的話
學而篇
為政篇
八佾篇
裏仁篇
公冶長篇
雍也篇
述而篇
泰伯篇
子罕篇
顔淵篇
子路篇
憲問篇
衛靈公篇
季氏篇
陽貨篇
微子篇
子張篇
堯曰篇
學而篇
《論語·學而篇》一共是十六章,《群書治要》中選瞭其中的九章。《學而篇》講的主要是入道之門,就是說你修道的入門之處、積德之根。也就是你要修德,要積功纍德,它的基礎是什麼?這一篇文章所講的內容就顯得很重要瞭。我們首先看第一句話。
《治要》上第一句話:
有子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仁之本與!”
有子是孔子的弟子,姓有名若,也就是有若。“其仁之本與”,通行本都多瞭一個“為”字,“其為仁之本與”。有子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仁之本與!”
“君子”,在古代指在上之人、在位之人。後來成為有德、有位之人的通稱,也就是“有德,堪在位者”,這樣的人稱為“君子”。在《論語》中,這個“君子”,兩種意思都有。第一種意思是指在位的人,第二種意思就是指有德行的人。這裏講“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意思是君子在學道的過程中,雖然還沒有像聖人那樣成為得道之人,但是他在努力地求學,所以他也是一個覺悟的人,不迷惑的人。這個“務”是“專利”的意思,覺醒的關鍵就在“專一”,佛教講精進,精一不雜的意思。
一個人做學問能不能成就,關鍵點就在於能否專一。所以古人成功的關鍵都是“一門深入,長時熏修”。我們看在《六祖壇經》上記載,法達法師讀《法華經》讀瞭十年,十年專攻《法華經》;而無盡藏比丘尼一生讀《大涅槃經》,所以他一生的功力用在《大涅槃經》上。因為他們專心到一定的程度,後來遇到瞭六祖,一經點化就開悟瞭。所以中國古人,無論是儒傢、道傢、還是佛傢都是在求開悟。那麼怎麼纔能悟入呢?那就是要專一,把你的心力、精神集中在一部經上。
我們看在曆史上,劉寶楠父子對《論語》作注解,作瞭《論語正義》。這一部書就是劉寶楠父子兩代人,經過瞭七十多年纔完成的一部注解;焦循作《孟子正義》,給《孟子》做注解,也是父子兩代人纔完成的。這兩部注解傳承久遠,非常權威,成為後代人研究《論語》、《孟子》必讀的注釋,就是因為他們能夠專心。那麼在佛教之中,我們知道周止庵居士一生研究《心經》,而江味農居士一生專攻《金剛經》,他給《金剛經》做瞭一個注解,也是非常權威。後代人如果想要研究這些經典,都不能夠不參考。所以這告訴我們,古人之所以能夠成就,就是因為他能夠“專”。而我們現在人做學問之所以不能成就,毛病就是齣在不能夠專一上麵,希望廣學多聞,希望能夠知識很廣博,這都是習氣使然。這種好高騖遠的做法,不但不能夠達到求學的目的,反而使人偏離瞭方嚮。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論語》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做人”和“做事”的指南。劉餘莉教授的講解,深入淺齣,將《論語》中那些看似抽象的道德原則,具象化為一個個生動鮮活的場景和道理。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論述“君子”之道時,沒有將其描繪成遙不可及的聖人形象,而是將其還原為一種可以通過努力達成的理想人格。例如,在談到“仁”的時候,作者並沒有止步於字麵上的解釋,而是通過大量的例證,闡釋瞭“仁”是如何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對父母的孝順,對朋友的誠信,對社會的責任感,乃至對自己內心的約束。這些看似平凡的品質,卻構成瞭一個人之所以為人的根基。我常常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各種挑戰,感到迷茫和無力。而通過學習這本書,我發現很多問題都可以從《論語》的智慧中找到答案。它讓我明白,很多時候,我們需要的不是什麼驚天動地的壯舉,而是腳踏實地的修養和持之以恒的堅持。這種“治天下”的力量,恰恰蘊藏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心深處,等待被發掘和喚醒。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衝擊,不僅僅是知識上的,更是精神上的。劉餘莉教授用一種非常溫和而堅定的力量,帶領我走進瞭《論語》的深邃世界。我常常在閱讀過程中,會不自覺地停下來,反思自己的言行,思考自己的人生選擇。作者對“禮”的闡釋,讓我明白瞭為何中國人如此重視禮儀,因為“禮”不僅僅是外在的規範,更是內在的德行,是維護人際關係和諧的基石。而“樂”則代錶瞭一種和諧、融洽的狀態,是“治”的最高境界。當一個社會能夠達到“禮樂相成”的狀態,便能夠實現真正的安定與繁榮。這種“治天下”的理念,在當今這個充滿衝突和焦慮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它提醒我們,真正的“治”,並非來自於強權和壓迫,而是來自於內心的和諧與外在的融洽。通過學習這本書,我不僅對《論語》有瞭更深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並嘗試將這些古老的智慧融入到我的日常生活中,去創造一個更加和諧、美好的世界。
評分這本書的齣現,仿佛為我在紛繁復雜的現代社會中點亮瞭一盞古老的明燈。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但《論語》本身浩如煙海,加上曆代學者的解讀,常常讓我望而卻步,感覺難以抓住其精髓。而“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個書名,恰恰擊中瞭我的痛點。它預示著一種提煉與升華,一種將古老智慧濃縮成可實踐指導的力量。我尤其期待劉餘莉教授如何從《論語》的字裏行間,發掘齣那些能夠“治天下”的根本道理。這種“治天下”並非單指治國平天下,更是一種個人修身、齊傢、治企,乃至社會和諧的普遍性原則。我好奇作者會如何運用現代的視角和語言,去重新詮釋這些兩韆多年前的經典,讓它們在當下煥發新的生機,指導我們如何在復雜多變的時代中,找到安身立命的智慧,並以一種更加積極、有 constructive 的方式去影響和改變周遭的世界。這本書的封麵設計也頗有考究,沉穩大氣,透露齣一種曆史的厚重感,讓人一看便心生敬意,期待著翻開書頁,與先賢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評分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不落俗套地從“治要”的角度切入,這讓我眼前一亮。我之前讀過的很多關於《論語》的書,往往側重於對某一句經文的考據,或是對某位人物的解讀。而“治要”這個概念,則更加注重《論語》的實踐性和指導意義。劉餘莉教授顯然對《論語》有著深厚的體悟,她能夠精準地把握孔子思想的核心,並將其提煉成一套能夠應用於現代社會管理和個人發展的“要義”。我尤其喜歡作者在分析“政”與“德”的關係時,所展現齣的深刻洞察。她指齣,真正的“治天下”,並非依靠嚴苛的法律和繁瑣的製度,而是源於統治者自身的品德修養和對人民的關懷。這種“德政”的理念,在當今社會依然具有重要的藉鑒意義。在商業競爭日益激烈,人際關係日趨復雜的當下,如何建立一個公平、正義、和諧的社會環境,如何讓個人在其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都離不開這種內在的“治”的力量。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全新的思考框架,讓我能夠以一種更加宏觀和深入的視角,去理解社會運行的規律,以及個人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評分我一直認為,真正有價值的書,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是能夠啓迪思想,觸及靈魂。劉餘莉教授的《論語治要》學習心得,無疑就是這樣一本書。它的語言樸實無華,卻字字珠璣,充滿瞭智慧的光芒。作者在講解過程中,並沒有照本宣科,而是將自己多年的學習和實踐心得融入其中,使得論述更加生動、有力。我尤其被作者對“君子”的解讀所打動。在現代社會,很多時候我們被教導要追求物質的成功,要功成名就,仿佛成功就是人生的全部意義。然而,這本書卻提醒我們,真正的成功,在於內心的富足和人格的完善。作者通過對《論語》中各種“君子”形象的分析,展現瞭一種超越物質的追求,一種對道義的堅守,一種對自我的超越。這種“治天下”,首先是從“治心”開始的。當一個人能夠真正做到內心的平靜和安寜,纔能夠以一種更加從容和積極的態度去麵對外部的世界,並最終影響和改變周遭。這本書讓我對“成功”的定義有瞭更深層次的思考,也讓我對人生有瞭新的期待。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好評
評分閱後評
評分好評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