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论语治天下:刘余莉教授《论语治要》学习心得

半部论语治天下:刘余莉教授《论语治要》学习心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余莉 著
图书标签:
  • 论语
  • 治国理政
  • 传统文化
  • 刘余莉
  • 学习心得
  • 国学经典
  • 思想文化
  • 文化传承
  • 经学
  • 治天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ISBN:9787512653405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9378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44
字数:25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伦理学专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者刘余莉教授亲自讲解

★透彻精辟的解读,生动活泼的案例,平实质朴的语言,立体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强大生命力

★为解决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的心灵困顿、家庭矛盾、社会隐患、世界冲突提出了标本兼治、亘古常新的中国方案


内容简介

《半部论语治天下》是根据中共中央党校教授、伦理学专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者刘余莉教授的演讲稿整理成书,全书以《群书治要·论语治要》为底本,参照古人注疏,阐发经典大义,以透彻精辟的解读,生动活泼的案例,平实质朴的语言,立体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强大生命力。为解决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的心灵困顿、家庭矛盾、社会隐患、世界冲突提出了标本兼治、亘古常新的中国方案,既是党员干部的修身必读书,同时也是广大国学爱好者的重要参考教材。

作者简介

刘余莉,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学士、硕士,英国赫尔大学哲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现为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伦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香港汉学院、马来西亚汉学院、英国汉学院、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客座教授。多年来一直受邀为全国各地传统文化论坛的授课嘉宾,并先后应邀到英、意、美、加、澳、日、新加坡、印尼、中国香港等地进行中华文化的主题演讲和研讨。2015、2016年先后两次应邀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法国巴黎总部,围绕“从《群书治要》看圣贤教育的重要性及如何加强道德教育”做主题演讲,对中国传统文化“东学西渐”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主编《群书治要译注》,出版有《群书治要十讲》《品读群书治要》《心态即命运》《大家都学〈感应篇〉》《通往自我觉醒之路》等著作。


目录

前面的话

学而篇

为政篇

八佾篇

里仁篇

公冶长篇

雍也篇

述而篇

泰伯篇

子罕篇

颜渊篇

子路篇

宪问篇

卫灵公篇

季氏篇

阳货篇

微子篇

子张篇

尧曰篇


精彩书摘

学而篇

《论语·学而篇》一共是十六章,《群书治要》中选了其中的九章。《学而篇》讲的主要是入道之门,就是说你修道的入门之处、积德之根。也就是你要修德,要积功累德,它的基础是什么?这一篇文章所讲的内容就显得很重要了。我们首先看第一句话。

《治要》上第一句话:

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仁之本与!”

有子是孔子的弟子,姓有名若,也就是有若。“其仁之本与”,通行本都多了一个“为”字,“其为仁之本与”。有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仁之本与!”

“君子”,在古代指在上之人、在位之人。后来成为有德、有位之人的通称,也就是“有德,堪在位者”,这样的人称为“君子”。在《论语》中,这个“君子”,两种意思都有。第一种意思是指在位的人,第二种意思就是指有德行的人。这里讲“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意思是君子在学道的过程中,虽然还没有像圣人那样成为得道之人,但是他在努力地求学,所以他也是一个觉悟的人,不迷惑的人。这个“务”是“专利”的意思,觉醒的关键就在“专一”,佛教讲精进,精一不杂的意思。

一个人做学问能不能成就,关键点就在于能否专一。所以古人成功的关键都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我们看在《六祖坛经》上记载,法达法师读《法华经》读了十年,十年专攻《法华经》;而无尽藏比丘尼一生读《大涅槃经》,所以他一生的功力用在《大涅槃经》上。因为他们专心到一定的程度,后来遇到了六祖,一经点化就开悟了。所以中国古人,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都是在求开悟。那么怎么才能悟入呢?那就是要专一,把你的心力、精神集中在一部经上。

我们看在历史上,刘宝楠父子对《论语》作注解,作了《论语正义》。这一部书就是刘宝楠父子两代人,经过了七十多年才完成的一部注解;焦循作《孟子正义》,给《孟子》做注解,也是父子两代人才完成的。这两部注解传承久远,非常权威,成为后代人研究《论语》、《孟子》必读的注释,就是因为他们能够专心。那么在佛教之中,我们知道周止庵居士一生研究《心经》,而江味农居士一生专攻《金刚经》,他给《金刚经》做了一个注解,也是非常权威。后代人如果想要研究这些经典,都不能够不参考。所以这告诉我们,古人之所以能够成就,就是因为他能够“专”。而我们现在人做学问之所以不能成就,毛病就是出在不能够专一上面,希望广学多闻,希望能够知识很广博,这都是习气使然。这种好高骛远的做法,不但不能够达到求学的目的,反而使人偏离了方向。



《半部论语治天下:刘余莉教授〈论语治要〉学习心得》内容概述 《半部论语治天下:刘余莉教授〈论语治要〉学习心得》并非一本新著,而是对经典儒家文本《论语》的深度解读与个人体悟的结晶。本书并非从零开始讲述《论语》,而是聚焦于其中“治天下”的关键思想,并结合刘余莉教授在《论语治要》中的精辟论述,展现了如何运用至圣先师孔子的智慧来理解和实践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大命题。 本书的核心在于“半部论语”的比喻。这并非指《论语》篇幅的一半,而是强调《论语》中关于“治”的部分,即如何安邦定国、化育万民的思想,其重要性足以“治天下”。刘余莉教授通过对《论语》原文的精细梳理,剥离出那些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治国理念,将这些古代的智慧与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相结合。书中深入探讨了“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核心道德观念,并阐释了它们在政治治理中的具体体现。例如,书中会详细分析“仁”作为政治的根本,如何从爱人推己及人,最终实现国家的和谐稳定;“义”如何指导君臣之道,权衡利弊,做出合乎道德的决策;“礼”如何作为社会秩序的基石,规范人际关系,教化民众,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智”如何体现在政治家的决策能力和对民情的洞察,以及“信”作为治国之本,如何赢得民心,建立信任。 《论语治要》是本书解读的另一关键线索。刘余莉教授在本书中,并非孤立地阐释《论语》,而是紧密围绕《论语治要》的框架和逻辑展开。这种解读方式,使得本书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也更具条理性和易读性。她会引用《论语治要》中的原文,并进行深入浅出的剖析,阐明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精髓,以及这些思想在古代社会治理中的实际应用。例如,书中可能会详细解读《论语》中关于君子之德、为政之道、育人之方等章节,并结合《论语治要》的阐释,说明这些原则如何在实践中被理解和执行。 本书的“学习心得”性质,意味着它不仅是理论的梳理,更是作者个人思考和实践的体现。刘余莉教授以其深厚的学养和对传统的敬畏之心,将抽象的儒家思想,转化为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行动指南。她会分享自己在研读《论语》和《论语治要》过程中的体悟,例如,如何理解“德不孤,必有邻”的实践意义,如何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应用于现代的管理和沟通,如何从“民无信不立”中汲取治国兴邦的经验。这些心得,使得本书更加生动,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思想的碰撞。 本书的内容并非仅仅局限于对古代经典的复述,而是积极地回应现代社会面临的挑战。刘余莉教授在书中会探讨儒家思想在当下社会治理中的价值,例如,如何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保持道德的底线,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在快速的社会变革中寻求稳定和发展。她会通过对《论语》和《论语治要》的解读,为读者提供一种不同于西方政治哲学的思考框架,一种更加注重内在道德修养和人伦关系和谐的治理理念。 具体而言,本书可能会涉及以下几个层面的内容: 个人修身与政治伦理的统一: 书中会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是实现“治天下”的基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链条会在书中得到充分的展现。刘教授会分析孔子关于君子应当具备的品德,例如,忠诚、孝敬、仁爱、诚信等,并说明这些品德如何内化为个人的行为准则,进而影响其在公共事务中的表现。书中可能会引用“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等经典语句,阐释修身的重要性。 “仁政”思想的现代解读: “仁政”是儒家政治思想的核心。书中会深入探讨“仁”在政治治理中的具体体现,例如,如何爱民、恤民,如何减轻民赋,如何关注民生疾苦。刘教授会分析《论语》中关于“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并结合《论语治要》的解读,阐释古代统治者如何以民为本,如何通过惠政来赢得民心,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书中可能会探讨“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等经典,说明德治与礼治的重要性。 “礼”在社会秩序中的作用: “礼”是儒家构建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本书会分析“礼”的内涵,包括礼仪、规范、制度等,以及它们如何约束人的行为,化解矛盾,促进和谐。刘教授会探讨“克己复礼为仁”的思想,并结合《论语治要》的阐释,说明“礼”如何成为连接个体与社会、稳定社会关系的纽带。书中可能涉及“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等内容,阐释对“礼”的遵循。 “为政以德”的实践路径: “为政以德”是儒家政治的核心理念。本书会详细分析如何通过道德的力量来治理国家,而不是仅仅依靠强制性的法律和刑罚。刘教授会探讨“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的道理,说明任人唯贤、以德治国的原则。书中可能会引用“苟正其身矣,与 للمعاد,何有?”的语句,强调政治家自身道德的重要性。 “知人善任”与“教化”的重要性: 儒家思想高度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以及对民众的教化。本书会分析“举贤才”的原则,以及如何通过教育来提升民众的道德素质和文化水平。刘教授会探讨“德才兼备”的标准,以及如何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书中可能会涉及“仕而不遇,亦可以称贤”等内容,说明对人才的不同评价维度。 “君臣之道”与“朋友之道”的现代启示: 《论语》中关于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兄弟关系、朋友关系的论述,对于理解现代的领导与被领导、同事之间、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刘教授会从儒家伦理出发,解读这些关系中的相互责任、义务和尊重,为构建和谐的现代人际关系提供思想指引。 “因循守旧”与“革新变通”的辩证关系: 尽管儒家思想强调传承,但刘教授在本书中并非主张墨守成规。她会探讨《论语》中关于“述而不作”以及“古之善者,其集事也,所以利民也;其不可行也,所以及时也”等思想,阐释如何在遵循传统原则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变化进行适度的调整和创新。 总而言之,《半部论语治天下:刘余莉教授〈论语治要〉学习心得》是一本深度挖掘儒家经典“治”的思想,并赋予其时代价值的著作。它不是对《论语》的简单介绍,而是通过刘余莉教授的独特视角和深入体悟,将至圣先师的智慧转化为指导现代社会治理和个人修身的宝贵财富。本书将带领读者走进一个充满智慧的世界,去理解如何运用古老的思想,去应对当下的挑战,去实现更加和谐、有序、繁荣的社会。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论语》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做人”和“做事”的指南。刘余莉教授的讲解,深入浅出,将《论语》中那些看似抽象的道德原则,具象化为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场景和道理。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君子”之道时,没有将其描绘成遥不可及的圣人形象,而是将其还原为一种可以通过努力达成的理想人格。例如,在谈到“仁”的时候,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字面上的解释,而是通过大量的例证,阐释了“仁”是如何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对父母的孝顺,对朋友的诚信,对社会的责任感,乃至对自己内心的约束。这些看似平凡的品质,却构成了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根基。我常常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各种挑战,感到迷茫和无力。而通过学习这本书,我发现很多问题都可以从《论语》的智慧中找到答案。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脚踏实地的修养和持之以恒的坚持。这种“治天下”的力量,恰恰蕴藏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等待被发掘和唤醒。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点亮了一盏古老的明灯。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但《论语》本身浩如烟海,加上历代学者的解读,常常让我望而却步,感觉难以抓住其精髓。而“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个书名,恰恰击中了我的痛点。它预示着一种提炼与升华,一种将古老智慧浓缩成可实践指导的力量。我尤其期待刘余莉教授如何从《论语》的字里行间,发掘出那些能够“治天下”的根本道理。这种“治天下”并非单指治国平天下,更是一种个人修身、齐家、治企,乃至社会和谐的普遍性原则。我好奇作者会如何运用现代的视角和语言,去重新诠释这些两千多年前的经典,让它们在当下焕发新的生机,指导我们如何在复杂多变的时代中,找到安身立命的智慧,并以一种更加积极、有 constructive 的方式去影响和改变周遭的世界。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也颇有考究,沉稳大气,透露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让人一看便心生敬意,期待着翻开书页,与先贤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有价值的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能够启迪思想,触及灵魂。刘余莉教授的《论语治要》学习心得,无疑就是这样一本书。它的语言朴实无华,却字字珠玑,充满了智慧的光芒。作者在讲解过程中,并没有照本宣科,而是将自己多年的学习和实践心得融入其中,使得论述更加生动、有力。我尤其被作者对“君子”的解读所打动。在现代社会,很多时候我们被教导要追求物质的成功,要功成名就,仿佛成功就是人生的全部意义。然而,这本书却提醒我们,真正的成功,在于内心的富足和人格的完善。作者通过对《论语》中各种“君子”形象的分析,展现了一种超越物质的追求,一种对道义的坚守,一种对自我的超越。这种“治天下”,首先是从“治心”开始的。当一个人能够真正做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才能够以一种更加从容和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外部的世界,并最终影响和改变周遭。这本书让我对“成功”的定义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新的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不落俗套地从“治要”的角度切入,这让我眼前一亮。我之前读过的很多关于《论语》的书,往往侧重于对某一句经文的考据,或是对某位人物的解读。而“治要”这个概念,则更加注重《论语》的实践性和指导意义。刘余莉教授显然对《论语》有着深厚的体悟,她能够精准地把握孔子思想的核心,并将其提炼成一套能够应用于现代社会管理和个人发展的“要义”。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分析“政”与“德”的关系时,所展现出的深刻洞察。她指出,真正的“治天下”,并非依靠严苛的法律和繁琐的制度,而是源于统治者自身的品德修养和对人民的关怀。这种“德政”的理念,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商业竞争日益激烈,人际关系日趋复杂的当下,如何建立一个公平、正义、和谐的社会环境,如何让个人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都离不开这种内在的“治”的力量。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考框架,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加宏观和深入的视角,去理解社会运行的规律,以及个人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更是精神上的。刘余莉教授用一种非常温和而坚定的力量,带领我走进了《论语》的深邃世界。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停下来,反思自己的言行,思考自己的人生选择。作者对“礼”的阐释,让我明白了为何中国人如此重视礼仪,因为“礼”不仅仅是外在的规范,更是内在的德行,是维护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石。而“乐”则代表了一种和谐、融洽的状态,是“治”的最高境界。当一个社会能够达到“礼乐相成”的状态,便能够实现真正的安定与繁荣。这种“治天下”的理念,在当今这个充满冲突和焦虑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治”,并非来自于强权和压迫,而是来自于内心的和谐与外在的融洽。通过学习这本书,我不仅对《论语》有了更深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尝试将这些古老的智慧融入到我的日常生活中,去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世界。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阅后评

评分

阅后评

评分

阅后评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阅后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