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党校教授、伦理学专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者刘余莉教授亲自讲解
★透彻精辟的解读,生动活泼的案例,平实质朴的语言,立体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强大生命力
★为解决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的心灵困顿、家庭矛盾、社会隐患、世界冲突提出了标本兼治、亘古常新的中国方案
《半部论语治天下》是根据中共中央党校教授、伦理学专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者刘余莉教授的演讲稿整理成书,全书以《群书治要·论语治要》为底本,参照古人注疏,阐发经典大义,以透彻精辟的解读,生动活泼的案例,平实质朴的语言,立体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强大生命力。为解决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的心灵困顿、家庭矛盾、社会隐患、世界冲突提出了标本兼治、亘古常新的中国方案,既是党员干部的修身必读书,同时也是广大国学爱好者的重要参考教材。
刘余莉,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学士、硕士,英国赫尔大学哲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现为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伦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香港汉学院、马来西亚汉学院、英国汉学院、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客座教授。多年来一直受邀为全国各地传统文化论坛的授课嘉宾,并先后应邀到英、意、美、加、澳、日、新加坡、印尼、中国香港等地进行中华文化的主题演讲和研讨。2015、2016年先后两次应邀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法国巴黎总部,围绕“从《群书治要》看圣贤教育的重要性及如何加强道德教育”做主题演讲,对中国传统文化“东学西渐”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主编《群书治要译注》,出版有《群书治要十讲》《品读群书治要》《心态即命运》《大家都学〈感应篇〉》《通往自我觉醒之路》等著作。
前面的话
学而篇
为政篇
八佾篇
里仁篇
公冶长篇
雍也篇
述而篇
泰伯篇
子罕篇
颜渊篇
子路篇
宪问篇
卫灵公篇
季氏篇
阳货篇
微子篇
子张篇
尧曰篇
学而篇
《论语·学而篇》一共是十六章,《群书治要》中选了其中的九章。《学而篇》讲的主要是入道之门,就是说你修道的入门之处、积德之根。也就是你要修德,要积功累德,它的基础是什么?这一篇文章所讲的内容就显得很重要了。我们首先看第一句话。
《治要》上第一句话:
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仁之本与!”
有子是孔子的弟子,姓有名若,也就是有若。“其仁之本与”,通行本都多了一个“为”字,“其为仁之本与”。有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仁之本与!”
“君子”,在古代指在上之人、在位之人。后来成为有德、有位之人的通称,也就是“有德,堪在位者”,这样的人称为“君子”。在《论语》中,这个“君子”,两种意思都有。第一种意思是指在位的人,第二种意思就是指有德行的人。这里讲“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意思是君子在学道的过程中,虽然还没有像圣人那样成为得道之人,但是他在努力地求学,所以他也是一个觉悟的人,不迷惑的人。这个“务”是“专利”的意思,觉醒的关键就在“专一”,佛教讲精进,精一不杂的意思。
一个人做学问能不能成就,关键点就在于能否专一。所以古人成功的关键都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我们看在《六祖坛经》上记载,法达法师读《法华经》读了十年,十年专攻《法华经》;而无尽藏比丘尼一生读《大涅槃经》,所以他一生的功力用在《大涅槃经》上。因为他们专心到一定的程度,后来遇到了六祖,一经点化就开悟了。所以中国古人,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都是在求开悟。那么怎么才能悟入呢?那就是要专一,把你的心力、精神集中在一部经上。
我们看在历史上,刘宝楠父子对《论语》作注解,作了《论语正义》。这一部书就是刘宝楠父子两代人,经过了七十多年才完成的一部注解;焦循作《孟子正义》,给《孟子》做注解,也是父子两代人才完成的。这两部注解传承久远,非常权威,成为后代人研究《论语》、《孟子》必读的注释,就是因为他们能够专心。那么在佛教之中,我们知道周止庵居士一生研究《心经》,而江味农居士一生专攻《金刚经》,他给《金刚经》做了一个注解,也是非常权威。后代人如果想要研究这些经典,都不能够不参考。所以这告诉我们,古人之所以能够成就,就是因为他能够“专”。而我们现在人做学问之所以不能成就,毛病就是出在不能够专一上面,希望广学多闻,希望能够知识很广博,这都是习气使然。这种好高骛远的做法,不但不能够达到求学的目的,反而使人偏离了方向。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论语》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做人”和“做事”的指南。刘余莉教授的讲解,深入浅出,将《论语》中那些看似抽象的道德原则,具象化为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场景和道理。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君子”之道时,没有将其描绘成遥不可及的圣人形象,而是将其还原为一种可以通过努力达成的理想人格。例如,在谈到“仁”的时候,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字面上的解释,而是通过大量的例证,阐释了“仁”是如何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对父母的孝顺,对朋友的诚信,对社会的责任感,乃至对自己内心的约束。这些看似平凡的品质,却构成了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根基。我常常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各种挑战,感到迷茫和无力。而通过学习这本书,我发现很多问题都可以从《论语》的智慧中找到答案。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脚踏实地的修养和持之以恒的坚持。这种“治天下”的力量,恰恰蕴藏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等待被发掘和唤醒。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点亮了一盏古老的明灯。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但《论语》本身浩如烟海,加上历代学者的解读,常常让我望而却步,感觉难以抓住其精髓。而“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个书名,恰恰击中了我的痛点。它预示着一种提炼与升华,一种将古老智慧浓缩成可实践指导的力量。我尤其期待刘余莉教授如何从《论语》的字里行间,发掘出那些能够“治天下”的根本道理。这种“治天下”并非单指治国平天下,更是一种个人修身、齐家、治企,乃至社会和谐的普遍性原则。我好奇作者会如何运用现代的视角和语言,去重新诠释这些两千多年前的经典,让它们在当下焕发新的生机,指导我们如何在复杂多变的时代中,找到安身立命的智慧,并以一种更加积极、有 constructive 的方式去影响和改变周遭的世界。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也颇有考究,沉稳大气,透露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让人一看便心生敬意,期待着翻开书页,与先贤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有价值的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能够启迪思想,触及灵魂。刘余莉教授的《论语治要》学习心得,无疑就是这样一本书。它的语言朴实无华,却字字珠玑,充满了智慧的光芒。作者在讲解过程中,并没有照本宣科,而是将自己多年的学习和实践心得融入其中,使得论述更加生动、有力。我尤其被作者对“君子”的解读所打动。在现代社会,很多时候我们被教导要追求物质的成功,要功成名就,仿佛成功就是人生的全部意义。然而,这本书却提醒我们,真正的成功,在于内心的富足和人格的完善。作者通过对《论语》中各种“君子”形象的分析,展现了一种超越物质的追求,一种对道义的坚守,一种对自我的超越。这种“治天下”,首先是从“治心”开始的。当一个人能够真正做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才能够以一种更加从容和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外部的世界,并最终影响和改变周遭。这本书让我对“成功”的定义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新的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不落俗套地从“治要”的角度切入,这让我眼前一亮。我之前读过的很多关于《论语》的书,往往侧重于对某一句经文的考据,或是对某位人物的解读。而“治要”这个概念,则更加注重《论语》的实践性和指导意义。刘余莉教授显然对《论语》有着深厚的体悟,她能够精准地把握孔子思想的核心,并将其提炼成一套能够应用于现代社会管理和个人发展的“要义”。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分析“政”与“德”的关系时,所展现出的深刻洞察。她指出,真正的“治天下”,并非依靠严苛的法律和繁琐的制度,而是源于统治者自身的品德修养和对人民的关怀。这种“德政”的理念,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商业竞争日益激烈,人际关系日趋复杂的当下,如何建立一个公平、正义、和谐的社会环境,如何让个人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都离不开这种内在的“治”的力量。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考框架,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加宏观和深入的视角,去理解社会运行的规律,以及个人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更是精神上的。刘余莉教授用一种非常温和而坚定的力量,带领我走进了《论语》的深邃世界。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停下来,反思自己的言行,思考自己的人生选择。作者对“礼”的阐释,让我明白了为何中国人如此重视礼仪,因为“礼”不仅仅是外在的规范,更是内在的德行,是维护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石。而“乐”则代表了一种和谐、融洽的状态,是“治”的最高境界。当一个社会能够达到“礼乐相成”的状态,便能够实现真正的安定与繁荣。这种“治天下”的理念,在当今这个充满冲突和焦虑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治”,并非来自于强权和压迫,而是来自于内心的和谐与外在的融洽。通过学习这本书,我不仅对《论语》有了更深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尝试将这些古老的智慧融入到我的日常生活中,去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世界。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阅后评
评分阅后评
评分阅后评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阅后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