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盆景十讲》以“讲”的方式阐述了国人何以喜欢盆景艺术的心理分析;探讨了盆景何以诞生在中国的古老话题,整理出若干理由或原因,包括民族文化基因的传承;介绍中国盆景称谓的演变历程;研究了盆景审美理想,一个少有议论却关乎盆景艺术千年容颜不衰的课题;阐释了盆景作为传统艺术的美学特征;试说盆景树相的“清、奇、古、怪”,讲盆景品鉴与展陈的创新;强调唯曲为美的盆景技艺特征;从庭园与盆景的诞生和盆景文化的角度,试说盆景区别于庭园为人精神产物的特质;介绍盆景百科,讲文理通动手制作不难,确立“盆景你会做的”的话题;道出伺养盆景,收获的是“美与自由”,为一种修身养性且悠然风雅的生活方式等关于盆景美与审美的十个话题。
作者简介
石万钦,北京市盆景艺术大师;北京盆景艺术研究会会长;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盆景文化研究者,北京市盆景艺术大师。作品曾参加国际性展览并获奖。致力于盆景文化理论研究,出版《现代盆景制作与赏析》《树供盆景的世界》等书。发表论文百余篇。
目录
自序
第一讲喜欢盆景的多个理由
第二讲行走在盆景文化历史间
第三讲盆景的品鉴与展评
第四讲雅趣,盆景的理想境界
第五讲盆景的中国气派
第六讲唯曲为美的盆景制作
第七讲盆景的“神游”
第八讲话说庭园与盆景
第九讲盆景与盆栽的文化比较
第十讲伺养盆景是一种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盆景十讲》:
且看当前盆景制作的“自由发挥”,多为大范围的跟风,或地域间的抄袭或仿制。实质是少了文化理论的支撑,其结果难以形成个人风格,少了艺术风格,也就没了流派风格,没了艺术流派,谈何引领艺术、推动艺术的进步,盆景的民族风格何在?说来原因也简单,就是缺乏艺术品鉴与展评的创新。直白地讲,品鉴能力是艺术家的基本素质,能品盆景,才能做盆景,眼高手也会随之高,会看是会做的前提;艺术评论的作用,在于指出作品乃至业态利弊地引导艺术进步,一件迫切又很要功力的盆景大事情,不容忽视。
盆景两千年的传承,鉴于历史上传授方式的局限与文化传播手段与媒介的欠发达,在相关文化理论方面凸现“苍白”,也是很自然的事了。近三十余年中国盆景在重生后以超乎想象的能量,尽显盆景“根”的深广。在盆景传统地方流派艺术风格渐微式背景下,自然式风格以主流地位在华夏大地大放异彩。可喜可忧,喜的是百鸟争鸣地悦耳妙趣横生,忧的是跟风模仿者居多难成艺术风格。究其原因我认为是盆景理论滞后于盆景的发展,在引领艺术进步上存有缺憾。因此,如何重新建立相适应的艺术鉴赏与技法评价标准,包括展评规则的制定,做好盆景艺术理论研究显得很紧迫。这不仅是为弘扬盆景文化,也是中国盆景的可持续发展,做大、做强,走向世界的基础。
推介盆景艺术,是个文化课题,文化本身的内涵丰富深厚,对它的解释学术界也有多种版本。文化学者泰戈尔认为,文化是人先天和后天所得到的“心灵的建构和观念”,包含“态度、意义、情操、价值、目的、兴趣、知识、信仰”。英国人类学家泰勒认为,文化是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尚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他们能力和习惯”等。
盆景文化固然涵盖其所指,笔者以为仅就盆景单一种艺术形式的文化思考,可否简约地分为人予盆景的“感知”“感想”“感觉(悟)”所有包含的人文内容,基本可以将盆景的“魂”讲明白了。我认为,感知是人对盆景“物象”与“心象”的把握,盆中景的形、势、态,为人视觉、嗅觉、触觉感官的认知,表现为心目中”景”的生成:感想,依个人学养,通过联想与想象盆中之景,或曾经游历过的实景或见过的图景照片或臆想中的美景。而派生盆中景内含的“诗情画意”,表现为人在盆中“神游”的境界:感觉,汉语词汇“觉”与“悟”对勘,“悟”本为禅宗语言,指人的一种最高格调的感动。“觉悟”全因生成意境美的感动,人的情感、观念投射到客体,心灵与景的相交融,即“移情”地化物为我、化我为物,即超越盆景的“象”与“意”地升华至“物我合一”的境遇。
这样的认知、想象.移情的心路历程,全然盆景“树木清供”文化本质所决定,即赋予树桩人精神的寄托。可否讲,人予盆景的“感知”“感想”“感觉”为盆景艺术审美“三步曲”。
……
盆景十讲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