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景十讲

盆景十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石万钦 著
图书标签:
  • 盆景
  • 园艺
  • 植物
  • 艺术
  • 养护
  • 造型
  • 景观
  • 文玩
  • 收藏
  • 园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林业
ISBN:9787503893896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0541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盆景十讲》以“讲”的方式阐述了国人何以喜欢盆景艺术的心理分析;探讨了盆景何以诞生在中国的古老话题,整理出若干理由或原因,包括民族文化基因的传承;介绍中国盆景称谓的演变历程;研究了盆景审美理想,一个少有议论却关乎盆景艺术千年容颜不衰的课题;阐释了盆景作为传统艺术的美学特征;试说盆景树相的“清、奇、古、怪”,讲盆景品鉴与展陈的创新;强调唯曲为美的盆景技艺特征;从庭园与盆景的诞生和盆景文化的角度,试说盆景区别于庭园为人精神产物的特质;介绍盆景百科,讲文理通动手制作不难,确立“盆景你会做的”的话题;道出伺养盆景,收获的是“美与自由”,为一种修身养性且悠然风雅的生活方式等关于盆景美与审美的十个话题。

作者简介

  石万钦,北京市盆景艺术大师;北京盆景艺术研究会会长;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盆景文化研究者,北京市盆景艺术大师。作品曾参加国际性展览并获奖。致力于盆景文化理论研究,出版《现代盆景制作与赏析》《树供盆景的世界》等书。发表论文百余篇。

目录

自序
第一讲喜欢盆景的多个理由
第二讲行走在盆景文化历史间
第三讲盆景的品鉴与展评
第四讲雅趣,盆景的理想境界
第五讲盆景的中国气派
第六讲唯曲为美的盆景制作
第七讲盆景的“神游”
第八讲话说庭园与盆景
第九讲盆景与盆栽的文化比较
第十讲伺养盆景是一种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盆景十讲》:
  且看当前盆景制作的“自由发挥”,多为大范围的跟风,或地域间的抄袭或仿制。实质是少了文化理论的支撑,其结果难以形成个人风格,少了艺术风格,也就没了流派风格,没了艺术流派,谈何引领艺术、推动艺术的进步,盆景的民族风格何在?说来原因也简单,就是缺乏艺术品鉴与展评的创新。直白地讲,品鉴能力是艺术家的基本素质,能品盆景,才能做盆景,眼高手也会随之高,会看是会做的前提;艺术评论的作用,在于指出作品乃至业态利弊地引导艺术进步,一件迫切又很要功力的盆景大事情,不容忽视。
  盆景两千年的传承,鉴于历史上传授方式的局限与文化传播手段与媒介的欠发达,在相关文化理论方面凸现“苍白”,也是很自然的事了。近三十余年中国盆景在重生后以超乎想象的能量,尽显盆景“根”的深广。在盆景传统地方流派艺术风格渐微式背景下,自然式风格以主流地位在华夏大地大放异彩。可喜可忧,喜的是百鸟争鸣地悦耳妙趣横生,忧的是跟风模仿者居多难成艺术风格。究其原因我认为是盆景理论滞后于盆景的发展,在引领艺术进步上存有缺憾。因此,如何重新建立相适应的艺术鉴赏与技法评价标准,包括展评规则的制定,做好盆景艺术理论研究显得很紧迫。这不仅是为弘扬盆景文化,也是中国盆景的可持续发展,做大、做强,走向世界的基础。
  推介盆景艺术,是个文化课题,文化本身的内涵丰富深厚,对它的解释学术界也有多种版本。文化学者泰戈尔认为,文化是人先天和后天所得到的“心灵的建构和观念”,包含“态度、意义、情操、价值、目的、兴趣、知识、信仰”。英国人类学家泰勒认为,文化是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尚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他们能力和习惯”等。
  盆景文化固然涵盖其所指,笔者以为仅就盆景单一种艺术形式的文化思考,可否简约地分为人予盆景的“感知”“感想”“感觉(悟)”所有包含的人文内容,基本可以将盆景的“魂”讲明白了。我认为,感知是人对盆景“物象”与“心象”的把握,盆中景的形、势、态,为人视觉、嗅觉、触觉感官的认知,表现为心目中”景”的生成:感想,依个人学养,通过联想与想象盆中之景,或曾经游历过的实景或见过的图景照片或臆想中的美景。而派生盆中景内含的“诗情画意”,表现为人在盆中“神游”的境界:感觉,汉语词汇“觉”与“悟”对勘,“悟”本为禅宗语言,指人的一种最高格调的感动。“觉悟”全因生成意境美的感动,人的情感、观念投射到客体,心灵与景的相交融,即“移情”地化物为我、化我为物,即超越盆景的“象”与“意”地升华至“物我合一”的境遇。
  这样的认知、想象.移情的心路历程,全然盆景“树木清供”文化本质所决定,即赋予树桩人精神的寄托。可否讲,人予盆景的“感知”“感想”“感觉”为盆景艺术审美“三步曲”。
  ……
《松语百年》 这是一本关于古松的传记,追溯那些扎根于山岩、饱经风霜的千年古木。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古松的形态之美,从遒劲的枝干、斑驳的树皮,到翠绿的针叶,无不展现出生命的顽强与沧桑。书中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讲述了古松与自然、与历史的对话。它们曾是帝王将相的见证者,是文人墨客的灵感来源,也是寻常百姓祈福许愿的对象。 本书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卷:根脉深远——古松的生命密码 本卷深入探索古松的生命起源与生长规律。我们将在海拔数千米的悬崖峭壁上,探寻那些顽强生长的松树,了解它们如何在恶劣环境中扎根、汲取养分。作者将详细介绍不同种类古松的形态特征,如油松的粗犷、白皮松的飘逸、赤松的挺拔,以及它们各自独特的生长习性。通过对古松年轮的解读,我们将窥见它们历经的岁月痕迹,感知自然的脉搏。本卷还将触及古松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它们如何涵养水源,固持水土,庇护一方生灵。 第二卷:岁时流转——古松与人文的交织 本卷聚焦古松与人类文明的紧密联系。从古代帝王封禅祭祀的山林古松,到文人雅士笔下的松下抚琴、松下品茗,再到寻常百姓在村口古松下讲述的传说故事,每一棵古松都承载着一段历史,见证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悲欢离合。书中收录了大量与古松相关的诗词、绘画、书法作品,通过艺术的语言,展现古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地位。我们将跟随作者的脚步,走访那些因古松而闻名的古迹,聆听古松的低语,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宁静与智慧。 第三卷:风姿万千——古松的艺术魅力 本卷将古松的形态之美推向极致。作者将从摄影和绘画的角度,剖析古松的构图之美,如何捕捉其生命瞬间的动人姿态。无论是迎风傲立的孤松,还是相互依偎的连理松,亦或是被岁月雕刻成奇特形状的造型松,都将被赋予生命般的描绘。本书将穿插大量高清摄影作品和艺术插画,展现古松在四季变换中的不同风貌:春日的嫩绿,夏日的浓荫,秋日的金黄,冬日的苍翠,每一季都有其独特的韵味。我们还将探讨如何从古松身上汲取创作灵感,将自然之美融入艺术表达。 第四卷:守望未来——古松的生存困境与传承 本卷将目光投向当下,关注古松的生存现状与保护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环境的变化,许多古松正面临着生存的挑战。本书将探讨古松面临的病虫害、人为破坏等威胁,并介绍当前古松保护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作者呼吁人们珍爱古松,认识到它们不仅仅是自然的瑰宝,更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最后,本书将展望古松的未来,探讨如何让这些古老的生命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并将这份自然与文化的馈赠传承给子孙后代。 《松语百年》是一本集自然科学、人文历史、艺术鉴赏于一体的深度读物。它将带领读者走进古松的世界,感受生命的厚重与壮丽,体会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无论您是自然爱好者、历史研究者,还是艺术追求者,亦或是希望在喧嚣都市中寻找一份宁静与启迪的读者,都能从中获得深刻的感悟与丰富的知识。这是一场与千年古松的对话,一次与生命本源的探寻,一段令人回味无穷的阅读旅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触动,在于作者对于“线条”和“空间”的独特处理。我一直觉得盆景是一种静态的艺术,但读完《盆景十讲》,我才发现,原来盆景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的线条和空间感上。作者在描述一株盆景时,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它的种类和形态,而是着重描绘了枝条的走向、叶片的疏密、以及盆体与植株之间的比例关系。他用“龙蛇游走”、“云卷云舒”这样的词汇来形容枝条的姿态,让我仿佛看到了在风中摇曳的生命,充满了动感。我之前对盆景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形状”上,而这本书让我明白,更重要的是“线条”所传达出来的“气韵”。作者还特别强调了“留白”的重要性,他认为,适度的空间留白,能够让盆景显得更加飘逸、灵动,而不是拥挤和压抑。这让我联想到中国山水画中的留白艺术,原来盆景也同样蕴含着如此深厚的东方美学。他举例讲解了如何通过修剪和造型,来营造出那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关于“负空间”的讲解,他解释说,盆景的美,不仅仅在于可见的部分,更在于那些看不见的、由可见部分所暗示的空间。这种“虚实相生”的哲学,让我对盆景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我开始尝试着去观察自己家里的盆景,去感受它所传达出来的线条和空间感,去想象它在自然界中的样子。这种观察的过程,让我发现了很多之前从未注意到的细节,也让我对盆景的欣赏能力,有了质的飞跃。这本书不仅是一本盆景的教程,更是一本关于东方美学和生活哲学的启蒙读物,它让我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生活中的美。

评分

《盆景十讲》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的时候,我有点犹豫。标题很直白,一看就是讲盆景的,但总觉得“十讲”这个形式,会不会过于枯燥?就像听老师讲课一样,一板一眼的,缺乏一点趣味性。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那种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吸引住了。他没有上来就抛出一堆专业术语,而是从盆景的历史渊源讲起,仿佛把我带进了一个古老而充满韵味的世界。你知道吗,我一直以为盆景只是把树木种在小盆子里,然后修修剪剪,殊不知,它背后蕴含着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考。作者在讲到“意境”这个概念时,让我茅塞顿开。他不是简单地告诉你什么是意境,而是通过描绘一盆具体的盆景,让你去感受那份“山水入室,意境天成”的韵味。比如,他描述的那盆苍劲的松树,在作者的笔下,不再仅仅是一棵植物,而是一段岁月,一种不屈的精神的象征。我能想象出它在风雨中摇曳,在岁月里沉淀的样子。这种描述,让我对盆景的理解,从“技术活”上升到了“艺术品”的层面。而且,作者在讲解一些基础的修剪技巧时,也并非生硬地列举步骤,而是结合了植物的生长习性,以及不同树种的特性,让你明白为什么这样做,而不是死记硬背。我之前尝试过自己动手,结果总是把植物弄得奄奄一息,现在想想,真是太缺乏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的理解了。《盆景十讲》这本书,恰恰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空白。它教会我如何去观察,如何去倾听植物的心声,如何与它们和谐共处。这不仅仅是关于盆景的教程,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启迪。它让我明白,即使在有限的空间里,也能创造出无限的生机和美感。这股力量,不仅仅体现在盆景上,更能延伸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心动的,是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礼赞。我一直觉得,人工的修剪和造型,可能会破坏植物本身的自然形态,但《盆景十讲》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人工的技艺,可以更好地衬托和升华自然的美。作者在讲解时,并没有把自然比作一个需要被改造的对象,而是把它看作是一个充满智慧和灵感的设计师。他所做的,只是顺应自然的规律,用自己的双手,将自然之美,凝练到一方盆景之中。他会用“天道酬勤”来形容植物的生长,用“鬼斧神工”来赞美大自然的造化。他笔下的盆景,不是僵硬的“人造物”,而是充满了生命力的“微缩山水”。他会用最简洁的语言,描绘出最壮丽的景象,让我们感受到,即使是在一个小小的盆子里,也能容纳下整个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记得他讲到,如何去观察一棵树在野外的生长环境,然后把它带入到盆景中,这让我觉得,盆景的制作,与其说是一种技艺,不如说是一种对自然的模仿和致敬。作者还特别强调了“意境”的营造,他说,盆景的美,不仅仅在于它的形态,更在于它所传达出的那种意境,那种山水情怀。这种意境,是自然与人工的完美结合,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读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作者眼中那个充满诗意和哲理的盆景世界,让我对自然,对生命,都有了更深的敬畏之情。它让我明白,真正的美,源于自然,而人工的技艺,只是为了更好地展现这份美。

评分

《盆景十讲》这本书,给我最深的感受是它所传递的“耐心”和“坚持”的价值。我之前尝试过很多爱好,但往往都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很难坚持下去。但这本书让我看到,盆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而需要极大耐心的过程。作者用他自己的经历,描绘了一棵树从幼苗到成为一盆名贵的盆景,需要经历多少年的精心培育,多少次的失败与重来。他没有回避养护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反而把它们当作是成长的一部分,用一种积极的态度来面对。我记得他讲到,有一棵他非常喜欢的盆景,因为一次疏忽,几乎毁掉,但他没有放弃,而是花费了多年的时间,一点点地把它修复过来。这种不离不弃的精神,让我深受感动。这本书让我明白,很多事情,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时间的积累和不懈的努力。盆景的养成,就像是人生的缩影,充满了挑战和考验,但只要我们有耐心,有坚持,就一定能够看到希望。作者还强调了“过程”的重要性,他说,盆景的美,不仅仅在于最终成品,更在于它生长的过程,在于我们为它付出的心血和汗水。这种对过程的尊重,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我不再总是盯着结果,而是学着去享受每一个过程,去体会其中的乐趣和意义。这让我觉得,生活本身,就是一场漫长的修行,而耐心和坚持,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直接的改变,是让我对“细节”的关注度大大提升。我之前养护盆景,总是抱着一种“差不多就行”的心态,觉得只要植物不死,就算成功。但《盆景十讲》让我明白,盆景的艺术,就在于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作者在讲解每一个步骤时,都力求细致入微。比如,他讲到如何给盆景浇水,不仅仅是告诉你要浇透,而是会详细地讲解不同季节、不同树种、不同土壤条件下,浇水的频率和水量都应该有所不同。他甚至会描述,当你用手指触碰土壤时,应该感受到什么样的湿度,才能判断是否需要浇水。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我感到非常钦佩。作者还强调了“剪口”的重要性,他说,每一个剪口,都可能影响到植物的生长方向和形态,所以,必须做到干净利落,并且要考虑到未来的生长趋势。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让我意识到,即使是微不足道的细节,也可能对整体产生巨大的影响。读这本书,我仿佛进入了一个微观的世界,那里充满了精密的计算和细致的观察。我开始尝试着去模仿作者的这种态度,在养护盆景时,更加留意那些之前被我忽略的细节。比如,我会去观察叶片的颜色,枝条的生长方向,甚至是用放大镜去检查是否有虫卵。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不仅让我养护的盆景变得更好,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养成了更加严谨、认真的生活态度。我开始意识到,很多时候,成功与失败,就在于那些被忽略的细节。

评分

《盆景十讲》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作者对于“时间”和“成长”的深刻理解。我一直以为盆景的制作,是一个立竿见影的过程,你想要它长成什么样子,就能通过修剪很快地达到。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盆景,是时间的沉淀,是生命的积累。作者在讲解的过程中,反复强调了“慢”的重要性。他描述了一棵树从幼苗到成为一盆苍劲的盆景,需要经过多少年的风雨、多少次的修剪、多少次的换盆。他让我了解到,每一道疤痕,每一处弯曲,都是时间留下的痕迹,都是生命故事的印记。他举了一个例子,说一棵老树的舍利干,可能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才能形成,而这恰恰是它生命力最强的体现。这种对时间的尊重,让我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浮躁。我总是急于求成,总是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看到最好的结果,却忽略了生命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充满过程的旅程。作者还分享了他自己养护盆景的经历,那些成功的喜悦,那些失败的教训,都被他娓娓道来,让我感到非常亲切。他用真诚的语言,告诉我,养护盆景,就像是在陪伴一个生命的成长,你需要耐心去等待,去观察,去呵护。他让我明白,每一个盆景,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轨迹,都有自己独特的成长速度,我们能做的,就是顺应它的节奏,而不是去强求。读完这本书,我开始更加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当下”,不再总是盯着遥远的未来,而是学着去感受眼前的风景,去体会生命的每一个阶段。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盆景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与时间相处,如何理解生命成长的哲学书。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折服的地方,在于作者对“情感”的融入。我之前看过的很多园艺书籍,都偏向于技术性,讲究科学的比例和精确的步骤,但《盆景十讲》却给我带来了一种全新的体验。作者不仅仅是在教授盆景的技艺,更是在传递他对盆景的深厚情感。他用诗意的语言,描绘着每一盆盆景的“性格”,仿佛它们是有灵魂的。他会讲到,为什么一棵树要这样弯曲,是因为它经历过什么,它想要表达什么。他会用“孤傲”、“坚韧”、“温柔”这样的词汇来形容不同的盆景,让我觉得,它们不仅仅是植物,更是被赋予了生命和情感的艺术品。我记得他讲到关于“病虫害防治”的部分,他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各种药物,而是强调了“观察”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真正了解了植物的生长状态,了解了它的“喜怒哀乐”,才能及时地发现问题,并用最温和的方式来解决。这种“医者仁心”的理念,让我对盆景,乃至对所有生命,都有了更深的敬意。他笔下描绘的那些盆景,不仅仅是静态的画面,而是充满了故事和情感的鲜活生命。他甚至会想象,一棵盆景在经历了风霜雨雪之后,是如何在寒风中挺立,又如何在春天到来时,焕发出新的生机。这种情感的投入,让我深深地被感动。读这本书,我感觉不像是在阅读一本技术手册,而像是在和一位资深的盆景艺术家进行一次心灵的对话。他用他的热情和热爱,点燃了我对盆景的兴趣,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感悟。我开始明白,真正的艺术,不仅仅在于技巧的精湛,更在于情感的表达和精神的传递。

评分

《盆景十讲》这本书,让我最大的收获在于对“比例”和“平衡”的全新认识。我之前对盆景的理解,就是把一棵树种在小盆子里,然后修剪一下,看起来顺眼就行。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盆景的艺术,在于精妙的比例和微妙的平衡。作者在讲解时,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如何修剪枝条,更重要的是,他会分析枝条、叶片、盆体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构成一幅和谐的画面。他会用“黄金分割”、“视觉重心”这样的概念来解释盆景的构图原理,让我从一个全新的维度去理解盆景的美学。我记得他举了一个例子,说一棵盆景的主干,它的粗细、长度,与盆体的大小,叶片的繁密程度,都需要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才能展现出最完美的姿态。这种平衡,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它能够传递出一种稳定、沉静、和谐的美感。作者还特别强调了“不对称”的美学,他认为,完美的对称反而会显得呆板,而适度的不对称,能够让盆景更具生命力,更富有变化。这让我联想到一些自然界中的景象,比如不规则的岩石,曲折的河流,它们的美,恰恰在于其“不完美”的自然形态。这本书让我明白,盆景的艺术,不仅仅在于“形”,更在于“神”,在于那种内在的协调与统一。通过对比例和平衡的讲解,我开始学会用一种更审慎、更细致的眼光去观察事物,不仅仅是盆景,也包括我们生活中的很多方面。我开始意识到,很多时候,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那些微小的失衡,而解决之道,就在于找回那种微妙的平衡。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作者对“生命力”的独特解读。他并没有把盆景仅仅看作是艺术品,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在探讨如何为盆景“塑形”时,他花了大量的篇幅来强调“顺应自然”的原则。我之前总以为盆景就是人为地去扭曲、去改造植物,让它变成自己想要的模样,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盆景艺术,是在尊重植物天性的基础上,引导它,而非强迫它。作者通过大量的实例,展示了如何根据不同植物的生长习性,例如根系的分布、枝叶的生长方向、对光照和水分的需求等等,来制定合适的修剪和养护方案。他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那些看似随意的枝条,其实都蕴含着植物最本真的生命轨迹。读到关于“舍利干”的章节时,我被深深地震撼了。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告诉你怎么做舍利干,而是解释了为什么要做舍利干,以及它所代表的那种“枯荣共生”的哲学意味。一个看似死亡的部分,却反而能衬托出生命的顽强和坚韧。这种对生命循环的深刻理解,让我对盆景的认知,再次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我开始思考,在我们的人生中,是不是也应该学会接受那些“枯萎”的部分,从中汲取力量,让生命更加丰满?作者的文笔非常细腻,他会描述微风吹过树叶的声音,阳光穿透枝丫的斑驳,雨滴落在泥土上的气息,这些细节的描写,让我仿佛置身于盆景园中,身临其境地感受着盆景的魅力。他不仅仅是在讲解技术,更是在传递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热爱。这种情感的共鸣,是我在其他盆景书籍中从未体会过的。

评分

我拿到《盆景十讲》这本书的时候,正值我刚搬进新家,总觉得家里缺少了点什么,就是那种生机勃勃的感觉。我之前尝试过养一些绿植,但总是不太容易打理,要么黄叶,要么不开花,让我有点沮丧。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这本书,被它的封面设计吸引住了,那种古朴而又充满禅意的感觉,正是我所向往的。翻开书,我被作者的笔触深深吸引。他没有上来就讲复杂的技法,而是从盆景的起源和发展讲起,就像一位老友在给我讲述古老的故事。他让我了解到,原来盆景不仅仅是简单的园艺,它融合了中国的山水画、诗词歌赋,甚至是哲学思想。他笔下描绘的那些盆景,不再是 static 的植物,而是有生命、有故事的艺术品。我记得他讲到“根系”的部分,详细地介绍了不同土壤对盆景生长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换盆来促进根系的健康发展。这让我恍然大悟,原来我之前养不好绿植,就是因为对土壤的要求不够了解,总是用一样的土来对待所有的植物。作者还特别强调了“循序渐进”的原则,他说,盆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耐心和细心,就像生命的生长一样,急不得。这让我深受启发,我之前总是想立马看到效果,结果适得其反。这本书教会了我,要学会等待,学会欣赏每一个生长阶段的盆景,即使它还没有达到完美的形态。作者还介绍了一些常见的盆景树种,并根据它们的特性,给出了详细的养护建议。比如,他对于松柏类盆景的讲解,让我对这些看似坚韧的植物有了更深的认识,了解到它们也需要细心的呵护。总而言之,《盆景十讲》这本书,不仅让我学会了如何养护盆景,更重要的是,它让我重新认识了“生命”的意义,学会了用一种更平和、更敬畏的态度去对待自然,对待生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