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陶瓷工业节能减排技术丛书·陶瓷窑炉节能减排技术与应用》一书结合陶瓷行业节能减排现状,针对目前国内外陶瓷行业中应用较多的、比较先进且典型的隧道窑、辊道窑及梭式窑,从窑炉的结构、工艺特点、余热利用技术、燃烧器的优化及燃烧技术、控制技术及系统的优化等方面进行了总结。本书同时结合计算机技术与仿真技术、人工神经网络技术、模糊控制技术等在陶瓷窑炉中的应用,大大丰富且促进了陶瓷窑炉节能减排理论的研究,为陶瓷窑炉结构的优化、操作条件的优化、陶瓷窑炉节能技术的提高以及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和应用基础。  
 《陶瓷工业节能减排技术丛书·陶瓷窑炉节能减排技术与应用》一书可供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硅酸盐工程以及特种陶瓷工程领域中,从事窑炉热工节能理论研究、节能工程研究、节能设计、生产的工程技术人员、操作工人及高等院校师生阅读或参考借鉴。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陶瓷窑炉概述  
 1.1 辊道窑  
 1.2 隧道窑  
 1.3 梭式窑  
 参考文献  
第2章 陶瓷窑炉的结构优化  
 2.1 窑炉结构对陶瓷产品质量与产量的影响  
 2.2 陶瓷窑炉宽体化  
 2.3 陶瓷窑炉窑顶结构优化  
 2.4 陶瓷窑炉多层化  
 2.5 陶瓷窑炉窑体耐火隔热材料优化  
 2.6 陶瓷窑炉窑具轻质化  
 2.7 陶瓷窑炉排烟方式选择  
 2.8 其他附属设备优化  
 参考文献  
第3章 陶瓷窑炉的余热利用  
 3.1 抽热风余热利用  
 3.2 抽湿烟气余热利用  
 3.3 出窑产品余热利用  
 3.4 余热利用应用实例  
 参考文献  
第4章 陶瓷窑炉的燃烧器优化  
 4.1 燃烧器优化设计方法  
 4.2 预混式二次燃烧器  
 4.3 预混式二次燃烧系统的节能效果  
 4.4 连续蓄热燃烧器  
 4.5 几种典型燃烧器结构及节能效果  
 参考文献  
第5章 陶瓷窑炉的燃烧技术  
 5.1 燃料的合理利用  
 5.2 低温快烧技术  
 5.3 高温空气燃烧技术  
 5.4 富氧燃烧技术  
 参考文献  
第6章 陶瓷窑炉的控制技术  
 6.1 陶瓷窑炉监控传感器  
 6.2 陶瓷辊道窑控制系统设计  
 6.3 多功能梭式窑控制系统设计  
 6.4 陶瓷烧成过程中的气氛模糊控制技术  
 6.5 陶瓷窑炉多变量模糊控制技术  
 参考文献  
第7章 陶瓷窑炉的系统优化  
 7.1 陶瓷窑炉热平衡计算分析系统设计  
 7.2 从热平衡看陶瓷窑炉的节能减排技术和途径  
 7.3 能源管理系统设计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我国的陶瓷产量突飞猛进,建筑卫生陶瓷、日用陶瓷、工艺美术陶瓷的产量均稳居世界第一,成为全世界陶瓷生产的强国。  
 陶瓷窑炉是陶瓷生产的关键设备之一。在引进、消化、创新精神的指导下,我国的窑炉科研工作者及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对引进的窑炉进行了大量研究及创新工作,从窑炉的结构、耐火材料、控制系统到相关的配套设备等,从单窑、单线到配套整线,从进口到整线出口,创造了今天陶瓷行业的辉煌。国内陶瓷窑炉制造商已有一百多家,具备独立设计、研发和制造能力的窑炉公司,如科达机电、中窑、摩德娜、中鹏、华信达、德力泰、中亚、艾米、兴中信、科发、中洲等活跃在国内外市场。在美国、泰国、印度、越南、印尼、马来西亚、孟加拉、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埃及、墨西哥、哥伦比亚等国家和地区,都可以看到我国出口的陶瓷窑炉应用于生产。目前已几乎覆盖了亚洲所有国家,非洲国家也不少,还有美洲的墨西哥、巴西及欧洲的土耳其和法国等,有的已成为萨克米的强有力对手之一,真可谓“中国陶瓷窑炉遍天下”。  
 窑炉是陶瓷企业最关键的热工设备,也是耗能最大的设备,占陶瓷生产总能耗的60%~70%,陶瓷产业的节能减排、低碳绿色制造必将先从窑炉的节能降耗着手。  
 世界各国的陶瓷窑炉厂家和国内知名的窑炉热工理论研究者一起,为了探索陶瓷窑炉节能的奥秘,在窑炉热工理论研究、窑炉结构优化及其在陶瓷窑炉中的应用等方面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果。特别是在窑炉节能降耗方面更是取得辉煌成果,使各种陶瓷产品的烧成单耗大大降低,从而也大大降低了陶瓷生产中碳的排放。  
 《陶瓷工业节能减排技术丛书·陶瓷窑炉节能减排技术与应用》一书是著者针对目前国内外陶瓷行业中应用最多的、比较先进且典型的隧道窑、辊道窑及梭式窑,从窑炉的结构和工艺特点、余热利用技术、燃烧器的优化及燃烧技术、控制技术及系统的优化等方面对陶瓷窑炉节能的理论基础及生产中行之有效的实用技术做了系统而科学的总结,包括研究的方法、实验数据的测试、数学模型的建立、数据的处理方法及在陶瓷窑炉工业中的实际应用等。  
 目前智能化控制已经进入窑炉的各个操作环节,能将整条窑炉生产线形象实时地呈现在画面上,能方便、及时监视窑炉运行的基本情况。使用自动监控技术,是目前国外普遍采用的有效节能方法,它主要用于窑炉的自动控制系统,使窑炉的调节控制更加精准,对节能降耗、稳定工艺操作和提高烧成质量、提高产值量和窑炉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书结合计算机技术及仿真技术、人工神经网络技术、模糊控制技术等在陶瓷窑炉节能减排技术中的应用,大大丰富且促进了陶瓷窑炉热工理论的研究,为陶瓷窑炉结构的优化、操作条件的优化以及陶瓷窑炉节能技术的提高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和应用基础,大大地促进了陶瓷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陶瓷窑炉节能减排技术与应用  图书简介  本书聚焦于现代陶瓷工业在追求高效生产与绿色发展的双重目标下面临的关键挑战——窑炉能耗与污染物排放控制。作为陶瓷工业节能减排技术丛书中的重要一册,本书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了当前制约陶瓷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技术瓶颈,并提供了大量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的解决方案。  第一部分:陶瓷窑炉能效现状与挑战  本部分首先对全球及国内陶瓷工业的能源结构和能耗现状进行了详尽的分析。陶瓷生产,特别是高温烧成过程,是整个产业链中能耗最高的环节。传统的燃煤、重油甚至部分老旧的天然气窑炉,普遍存在热效率低下、余热回收不足、燃烧不充分等问题。     能耗评估模型: 详细介绍了用于评估不同类型窑炉(如隧道窑、辊道窑、梭式窑)热工性能的先进模型,包括热平衡分析、㶲(Exergy)分析方法,帮助读者精准定位能源浪费点。    污染物排放特征: 深入探讨了陶瓷烧成过程中产生的各类污染物,如氮氧化物(NOx)、硫氧化物(SOx)、一氧化碳(CO)、挥发性有机物(VOCs)以及粉尘的生成机理和排放规律。特别关注了在不同气氛和温度下,污染物生成的复杂化学反应路径。    政策驱动与行业标准: 梳理了国家及地方针对陶瓷行业的能效标准和环保法规的最新动态,强调了技术升级的紧迫性和合规性要求。  第二部分:高效热源与清洁燃料替代技术  实现节能减排的首要环节在于优化热源结构和燃料结构。本部分着重介绍了一系列前沿的清洁燃料应用技术和高效燃烧系统的设计与优化。     清洁燃料的深度应用:        LNG/CNG 替代技术: 探讨了天然气在不同类型窑炉中的应用技术难点,包括供气系统的安全设计、燃烧器的优化匹配,以及如何通过精确的空燃比控制,实现超低 NOx 排放。        氢能与合成气(Syngas): 展望了未来零碳燃料的应用潜力。详细介绍了氢气在高温陶瓷烧成中的燃烧特性、火焰结构变化,以及对产品质量的潜在影响,并提出了掺氢燃烧系统的初步设计原则。        生物质燃料的耦合燃烧: 分析了农业废弃物等生物质燃料作为辅助能源的可行性,重点解决了其热值波动大、杂质含量高导致的燃烧不稳和结垢问题。    先进燃烧系统:        低氮氧化物燃烧技术: 全面介绍了分级燃烧、烟气再循环(FGR)、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NCR)等在陶瓷窑炉烟气脱硝中的集成应用方案。        富氧燃烧(Oxy-fuel Combustion): 详细阐述了富氧燃烧原理、氧气制备技术(如膜分离、VPSA/ASU)与窑炉结构改造的耦合,及其在提高热效率和二氧化碳捕集潜力方面的优势。  第三部分:窑炉结构优化与热能回收利用  高效的热能管理是节能减排的另一核心支柱。本部分聚焦于窑炉本体的改进和复杂余热的梯级回收。     窑炉结构优化设计:        新型耐火材料的应用: 比较了传统耐火材料与高性能低导热耐火材料(如真空隔热砖、陶瓷纤维模块)在窑炉内衬中的应用效果,量化了其对热损失的降低幅度。        窑炉气流组织优化: 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模拟技术,分析了不同炉膛几何形状和燃烧器布置对热量分布和传热效率的影响,指导了新型高效窑炉的设计。    余热梯级回收技术:        高温烟气余热利用: 重点介绍了将窑炉烟气余热用于预热入窑空气、焙烧原料的方案,并深入探讨了利用烟气余热发电(Organic Rankine Cycle, ORC)的经济性分析和技术可行性。        低温余热的综合利用: 探讨了将窑炉排出的中低温余热用于干燥车间、厂区供暖或温室种植等方面的集成解决方案,实现能源的“吃干榨尽”。  第四部分:过程控制与智能化管理  现代节能减排离不开先进的自动化控制和数字化手段。本部分介绍了如何通过智能化手段实现窑炉运行的精准调控。     过程参数的实时监测与优化: 介绍了高精度温度场、气氛场、流场传感器的应用,以及分布式控制系统(DCS)在复杂窑炉操作中的作用。    基于模型的预测控制(MPC): 阐述了如何利用建立的窑炉热工模型,实现对燃料消耗、产品质量和污染物排放的提前预测与实时反馈控制,确保系统运行在最优能效点。    数据挖掘与故障诊断: 探讨了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历史运行数据,建立能耗异常的早期预警模型,并结合红外热成像技术对窑炉衬里状态进行无损评估和维护预测。  第五部分:污染物深度治理与资源化  在完成基础的燃烧优化后,本部分探讨了对残余污染物的末端深度治理技术,以及副产物的资源化利用。     脱硝技术集成: 除了SNCR,本书还详细分析了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技术在陶瓷行业的适应性挑战(如催化剂中毒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催化剂选择和预处理方案。    脱硫与除尘: 介绍了干法、半干法脱硫工艺,以及高效静电除尘器和布袋除尘器的选型和运行维护,特别关注了粉尘中稀有组分的回收潜力。    固废与废气资源化: 探讨了利用窑炉烟气余热处理工业废水、将脱硫产生的副产品用于建材等领域,实现循环经济。  本书内容翔实,理论结合实践,不仅适合陶瓷工程、热能工程、环境工程等领域的科研人员和高等院校师生阅读,更是陶瓷企业技术骨干、设备管理人员和政策制定者进行节能减排技术升级和投资决策的重要参考手册。通过全面实施书中介绍的技术,陶瓷企业可以显著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环境竞争力,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