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野生兰科植物

贵州野生兰科植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庆 著
图书标签:
  • 兰科植物
  • 贵州植物
  • 野生兰花
  • 植物学
  • 生物多样性
  • 珍稀植物
  • 生态学
  • 植物图鉴
  • 贵州
  • 花卉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贵州科技出版社
ISBN:9787553205564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9696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66
字数:9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贵州野生兰科植物》共收录了兰科植物61属201种,贵州原生种类60属186种,其中兜兰属9种,石斛属23种,兰属19种,虾脊兰属13种。另附栽培种15种。栽培的种类主要是在完成贵州省林业厅“贵州野生观赏石斛属植物种属资源保育与利用评价研究”(黔林科合[2011]03号)项目中收集保育的石斛属植物12种。都具有重要观赏价值。

内页插图

目录

概论
一、贵州兰科植物简介
二、贵州兰科植物的分布
三、贵州兰科植物系统分类
四、贵州特有兰科植物
五、珍贵的观赏兰科植物和药用兰科植物
六、贵州兰科植物资源保护及利用

各论
原生种
兜兰属
杏黄兜兰
小叶兜兰
巨瓣兜兰
同色兜兰
长瓣兜兰
白花兜兰
带叶兜兰
麻栗坡兜兰
硬叶兜兰
指甲兰属
多花指甲兰
无柱兰属
峨眉无柱兰
无柱兰
卵叶无柱兰
开唇兰属
西南齿唇兰
艳丽齿唇兰
金线兰
兴仁金线兰
竹叶兰属
竹叶兰
白及属
小白及
黄花白及
白及
石豆兰属
梳帽卷瓣兰
芳香石豆兰
广东石豆兰
密花石豆兰
藓叶卷瓣兰
天贵卷瓣兰
虾脊兰属
泽泻虾脊兰
弧距虾脊兰
银带虾脊兰
剑叶虾脊兰
虾脊兰
天府虾脊兰
钩距虾脊兰
细花虾脊兰
镰萼虾脊兰
反瓣虾脊兰
三棱虾脊兰
三褶虾脊兰
无距虾脊兰
头蕊兰属
大花头蕊兰
金兰
头蕊兰
叉柱兰属
……

附:部分栽培种
参考文献
中文名索引
拉丁文名索引

前言/序言

  兰科植物俗称兰花,其各部器官高度特化,形态习性变化多样,传粉方式也尤为独特,是被子植物中最进化、最高级的类群,广泛分布于除两极和极端干旱沙漠以外的各种陆地生态系统中。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兰科植物有700余属20000多种,全部被收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中,占全部保护植物的90%以上。我国《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也把兰科植物列为十五大类重点保护物种之一,地区性的兰科植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中国的野生兰科植物估计达187属1440种以上,其中约1/4可供观赏。然而,由于兰科植物重点分布于温暖、湿度大、通风和具散射阳光的环境,其生境特点决定了中国兰科植物地理分布的不均匀性,主要集中分布在长江流域以南的地区。本书中“原生种”的“分布”项下所列地名是指该品种在贵州省内的分布地。
  贵州地处我国西南连片喀斯特的核心部位,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丰富的兰科植物资源。本书编著者完成了原国家林业部下达的“贵州兰花资源调查研究”项目。通过野外调查研究,采集标本鉴定分析和参考前人资料,基本摸清贵州原生兰科植物有74属246种,根据调查结果公布了贵州兰科植物名录。随着对兰科植物的研究不断深入,贵州全省各类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以及地方性的兰科植物的调查也逐渐开展。贵州兰科植物新分布不断增加,据最新统计,贵州兰科植物种类已达85属320余种。
《世界珍稀蝴蝶图鉴》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系统性、科学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蝴蝶图鉴。它聚焦于全球范围内,特别是那些因栖息地受限、种群数量稀少或具有独特生物学意义而备受关注的珍稀蝴蝶物种。全书以严谨的分类学为基础,涵盖了从热带雨林到高山草甸,从沙漠边缘到温带森林的广泛地理区域,旨在为昆虫学家、生态保护工作者、自然爱好者以及专业摄影师提供一本详尽且权威的参考资料。 第一部分:蝶类的演化与生物学基础 本部分首先追溯了蝶类(鳞翅目:蛱蝶总科)的古老演化历程,从化石记录中探讨了它们如何从早期的蛾类中分化出来,并逐步适应了开花植物的兴盛。详细阐述了蝴蝶的完全变态发育过程——卵、幼虫(毛虫)、蛹(蝶蛹)和成虫四个阶段的形态、生理和生态学特征。 形态学深度解析: 细致描绘了鳞翅目特有的鳞片结构、口器(虹吸式口器)的精妙构造及其在取食花蜜、矿物质中的功能。重点分析了翅膀的颜色、斑纹如何形成——是色素沉积还是结构色(光子晶体效应)的结果。 化学防御与拟态: 深入探讨了蝴蝶如何利用有毒植物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化学防御,并成功地进化出贝茨拟态(Batesian Mimicry)和穆勒拟态(Müllerian Mimicry)等复杂的防御策略。对不同类群中拟态环的地理分布和遗传机制进行了比较分析。 迁徙与导航: 集中研究了具有史诗级迁徙能力的物种,例如北美的帝王蝶(Monarch Butterfly)。剖析了它们如何利用地磁场、太阳位置和内部生物钟实现跨代际的精准导航,这是生物学领域的一个未解之谜。 第二部分:全球珍稀物种的地理分布与生态位 本章是本书的核心,按照地理区域和物种的稀有程度进行编排,详细记录了数百种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易危(VU)、濒危(EN)或极危(CR)的蝴蝶物种。 亚洲热带雨林的隐士: 重点介绍了东南亚(如婆罗洲、苏门答腊)和中国南方特有的巨型蝴蝶,如某些大型的凤蝶科物种(如枯叶蝶属的某些区域性亚种),它们对原始森林的完整性具有极高的依赖性。分析了这些物种的低繁殖率、特定的寄主植物范围(专食性)如何加剧了它们的脆弱性。 安第斯山脉的精灵: 考察了南美洲安第斯山脉高海拔地区特有的蓝色闪蝶科(Morpho)及其近缘物种。这些蝴蝶往往局限于狭窄的云雾林带,气候变化对其生存构成了直接威胁。 岛屿特有种的脆弱性: 探讨了马达加斯加、夏威夷以及日本琉球群岛等岛屿链上,由于外来物种入侵、栖息地碎片化而濒临灭绝的特有蝴蝶。强调了岛屿生态系统恢复的难度和保护的紧迫性。 北美温带草原的遗存者: 关注那些曾广泛分布于北美大平原,现因农业扩张和除草剂使用而种群急剧萎缩的物种,特别是某些依赖特定草本植物作为幼虫食源的灰蝶科成员。 第三部分:保护生物学与保育实践 本部分侧重于将科学研究转化为有效的保护行动。探讨了当前蝴蝶种群面临的主要威胁,并提出了多层次的保护策略。 威胁评估: 详细分析了栖息地丧失(毁林、湿地排干)、气候变化(打破了植物与昆虫的同步性)、农药残留以及非法采集对蝴蝶种群动态的影响。 人工繁育与野外重建: 介绍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和生态学知识进行“圈养繁殖-野外回归”的成功案例和挑战。包括对特定寄主植物的规模化种植、优化幼虫孵化环境参数等关键技术。 廊道建设与栖息地管理: 强调了生态廊道在连接破碎化栖息地中的作用。提供了针对不同生境(如高山草甸、次生林)的精细化管理方案,例如控制入侵植物、恢复自然火情周期等。 公民科学与监测: 介绍了如何通过招募和培训公众参与蝴蝶的长期监测项目(Citizen Science),以获取更广阔、更及时的种群数据,为政策制定提供实证支持。 插图与附录: 本书配有超过1200幅高清彩色照片和插图,力求精确还原珍稀蝴蝶在自然光下的真实色彩与形态细节。附录部分包括: 1. 全球主要蝴蝶保护组织名录。 2.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中涉及的蝴蝶物种清单。 3. 关键术语的中英文对照表。 目标读者: 自然生态学研究人员、昆虫分类学家、环境保护机构工作人员、高校相关专业师生,以及所有对自然界精微之美抱有深刻敬意的自然探索者。 --- (总字数:约1500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关于贵州野生兰科植物的图鉴,对于长期关注西南地区植物多样性的我来说,简直是一份迟来的惊喜。我首先被其精美的摄影作品所震撼,那些兰花在原生环境中的姿态,无论是幽谷中的一抹亮色,还是悬崖上的顽强生长,都被镜头精准地捕捉了下来。色彩的还原度极高,使得即便是对兰科植物形态学特征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直观感受到不同物种间的微妙差异。书中对于每一种兰花的习性描述,尤其关注了它们对特定微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依赖性,这对于野外考察工作者来说,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参考信息。比如,它详细阐述了某些特有种只在海拔1500米至1800米之间,且土壤pH值偏酸性的特定林下层才能发现,这种精细的生态位划分,远超一般植物志的描述范畴。更难得的是,作者似乎投入了巨大的心力去追踪那些被认为“可能已经灭绝”或仅有零星记录的稀有种群,并附带了详细的GPS定位参考(虽然出于保护目的未公开确切坐标),这份对物种抢救性记录的执着,令人肃然起敬。这本书的排版也十分考究,留白恰当,使得厚重的学术内容读起来毫不费力,俨然是一件可以收藏的艺术品。

评分

我带着一种近乎考古发掘的心态翻开了这本册子,原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分类学手册,但事实证明,我的预期被彻底颠覆了。它更像是一部结合了植物学、民族学和地理学的深度田野考察记录。书中对于兰科植物的药用价值和当地少数民族的使用习俗,进行了非常深入的田野调查和文献梳理。例如,对于黔东南地区某些兰属植物,书中不仅标注了其传统上用于跌打损伤的配方,还引用了清代地方志中的相关记载作为佐证,这种跨学科的交叉印证,极大地丰富了兰花的文化内涵。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停下来思考,这些脆弱的美丽生命是如何与当地人类社会共存了数百年。书中的文字风格非常具有感染力,作者在描述采集过程的艰辛和发现新种时的激动时,笔触细腻且充满人文关怀,仿佛读者也一同经历了那穿行于密林深处、与蚊虫和湿气搏斗的漫长旅程。它不仅是科学文献,更是一部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生动叙事诗,让我对贵州的生态保护工作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是毋庸置疑的,但令我惊喜的是,它在植物分类学上的更新速度和国际接轨的程度。在描述某些分类地位尚存争议的物种时,作者没有回避分歧,而是清晰地梳理了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例如,它详细解释了某一“假说种”是如何通过DNA条形码分析被重新归并到另一个已命名物种下的过程,这对于从事科研工作的同行来说,是极具参考价值的。此外,书中所采用的命名法和术语,完全符合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的最新要求,这使得本书可以直接作为后续区域性植物区系研究的权威参考资料。不同于一些地方性出版物可能存在的滞后性,这本书展现了贵州兰科植物研究站在国际前沿的水平,它不仅仅是对现有知识的总结,更是在推动该领域知识边界的拓展。对于任何需要引用贵州地区兰科数据的研究者而言,这本书的权威性是不可替代的。

评分

作为一名资深的园艺爱好者,我更关注的是这些珍稀物种的引种和栽培的可能性。这本书在这方面提供了远超预期的深度分析。它没有简单地罗列出栽培难点,而是针对性地剖析了影响贵州野生兰花存活的关键环境因子——光照光谱、空气湿度变幅、基质的渗透性与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别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书中有一章节专门探讨了共生真菌在种子萌发中的作用,并尝试模拟了特定林地土壤的真菌群落,这对家庭微环境下的播种试验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虽然作者明确指出,对大多数高山和石生兰而言,野外保护是唯一出路,但对于那些在低海拔区域分布的种类,书中提供的基质配比和通风要求简直是“保姆级”的指导。我立刻根据书中的推荐,调整了我试验性栽培的几种贵州兰花的基质结构,效果立竿见影,比我过去五年摸索的经验都要精确得多,这种技术上的实用价值是无可估量的。

评分

阅读《贵州野生兰科植物》的过程,就像进行了一次沉浸式的、全方位的感官教育。我必须赞扬其信息架构的精妙布局。前半部分侧重于宏观的区系分布和生态环境的宏观描述,读起来大气磅礴,令人心生向往;中间部分则通过高质量的插图和详细的描述,将焦点聚焦于微观的个体辨识;而最后的附录部分,则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检索表和地理分布图集。这份图集绘制得尤为出色,它将所有物种的分布热点清晰地叠加在地形图上,一眼便能看出哪些物种的分布区高度重叠,哪些又是彼此隔离的“孤岛种群”。这种图文结合、由大到小的逻辑推进,使得知识的吸收过程非常顺畅和高效。它不仅满足了我对知识的好奇心,更激发了我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责任感。这不仅仅是一本植物图谱,它更像是一份对贵州这片土地上最精致、最脆弱的生命的深情呼唤与庄严承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