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钘学派遗著考论

宋钘学派遗著考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志鹏 著
图书标签:
  • 宋明理学
  • 宋钘
  • 学术史
  • 哲学史
  • 明代哲学
  • 理学研究
  • 文献考证
  • 思想史
  • 中国哲学
  • 学术流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9133912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5360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书写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在考证与宋钘相关的文献的基础上,尝试复原该派的思想面貌,并梳理宋子与其他战国诸子之关系,冀能对于宋钘其人其书及该派的学术源流有更深入的了解。全书分上、下编。上编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相关文献的整理及校释;二是在文本校理的基础上,讨论文献的性质及学派归属问题。下编则据上编考证之成果,进一步描述宋钘学派的思想面貌,勾勒其学。


目录

导论
一、前言
二、研究状况回顾
三、研究材料

上编
第一章 先秦诸子书评述宋钘资料汇释
第一节 《庄子》评述宋钘之资料
一、《逍遥游》评宋荣子
二、《天下》论宋钘、尹文章
第二节 《荀子》评述宋钘之资料
一、《非十二子》论墨翟、宋钘
二、《天论》评慎、老、墨、宋
三、《正论》论宋子“见侮不辱”“情欲寡”
四、《解蔽》论“乱家”
五、《正名》论“见侮不辱”“情欲寡”
第三节 其他先秦诸子书评述宋钘之资料
一、《孟子·告子下》孟子遇宋章
二、《韩非子·外储说》及《显学》对于宋钘之评论
三、《尹文子·大道下》田子读书章
四、《尸子·广泽》论诸子
第二章 战国楚竹书《彭祖》考论
第一节 楚竹书《彭祖》复原及校释
一、竹简概况及编联
二、楚竹书《彭祖》校释
第二节 从《彭祖》之思想特征论其学派归属
第三节 论《彭祖》之体制特色——兼论《宋子》入小说家
一、前人对《宋子》入《汉志》小说家之解释
二、从《彭祖》论《汉志》小说家“依托”之特质
三、论《汉志》小说家之成立背景
四、论《彭祖》与箴铭体之关系
第三章 《管子·白心》校释及其学派归属探论
第一节 《白心》校释
第二节 论《白心》之学派归属——兼论其与《庄子》之关系
一、论《白心》之学派归属
二、论《白心》与《庄子》之关系
第四章 《管子·心术》校理及其学派归属析论
第一节 《心术上》经、解复原及校释
一、前言
二、经、解复原及校释
第二节 论《心术上》经、解之学派归属
一、论《心术上》经文之学派归属
二、《心术上》经、解比较——并论解文之学派归属
第三节 论《心术下》之性质及其学派归属
一、论《心术下》之性质
二、论《心术下》之学派归属
第五章 《管子·内业》与《心术下》比较及相关问题综论
第一节 《心术下》与《内业》对照表
一、前贤对于二篇关系之看法
二、《心术下》与《内业》对照表
第二节 论《内业》与《心术下》之关系及其学派归属
一、《内业》与《心术下》比较——并论二篇之关系
二、论《内业》之性质及学派归属
第六章 《吕氏春秋·去尤》《去宥》校释及相关问题讨论
第一节 《去尤》校释
第二节 《去宥》校释
第三节 略论《去尤》《去宥》之学派归属及著成时代

下编
第七章 论宋钘之年世及其思想面貌
第一节 宋钘之本名及年世约数
一、论宋钘之本名
二、宋钘年世之推定
第二节 宋钘学派之思想面貌
一、宋钘学派之思想内涵
二、宋钘学说之基本精神
第三节 论“心术”“白心”二词之源流
一、“心术”一词的来源及心术说的发展
二、“白心”一词的起源
第八章 论宋钘在道家之地位及其与儒、墨之关系
第一节 论宋钘学说为道家老、庄之链环
一、《老子》学说对宋钘之影响
二、庄子对宋钘学说之转化及超越
第二节 墨子与宋钘学说之比较——兼论宋子非墨徒
第三节 儒家子思学派对宋钘之影响
一、“心术”与“型”
二、“中”与“和”
三、“礼”与“法”
四、“一”与“独”
第九章 论宋钘与尹文、慎到、荀况之关系及其影响
第一节 论宋钘与尹文之关系
一、今本《尹文子》之真伪问题
二、论尹文之年世
三、论宋钘对尹文之影响
第二节 论慎到学说及其与宋钘之关系
一、彭蒙、田骈、慎到的著作
二、彭蒙、田骈、慎到的年世问题
三、论慎到之思想渊源
四、论宋钘与慎到学说之异同
五、楚竹书《慎子曰恭俭》“去囿”试论
第三节 宋钘学说对荀况之影响
一、论宋钘与荀子之关系
二、论荀子受宋钘影响之处
结语
一、主要研究成果
二、宋钘学派衰微之原因
三、对“道家分南北”说之省思
附录一 战国诸子的“别囿”观
一、从“楚王遗弓”故事说起
二、宋钘的“别囿”说及其来源
三、尹文的转向:变“别囿”为“别域”
四、慎到的“去囿”说:弃知去己
五、庄周的超越:从“别囿”到“任囿”
六、荀况的“别囿”说:解蔽
七、惠施与邹衍的“去囿”方法:“历物”与“推物”
八、《吕氏春秋》中所见“别囿”说
九、结语:“别囿”说的历史意义
附录二 先秦儒家“内业”说初探——兼释郭店楚简“胁”字
一、前言
二、《性自命出》“内业”一词的释读——兼说“胁”字
三、简帛《五行》与儒家《内业》的关系
四、附说《鹖冠子》的“内业”及“夜行”
五、结语:儒、道“内业”说的谱系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寂静的星辰,智慧的余晖:论宋钘学派的遗迹与思想 在这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璀璨的星辰,虽已褪去耀眼的光芒,却将永恒的智慧余晖洒向后世,滋养着一代又一代求索者的心灵。宋钘学派,便是这样一股寂静而深邃的思想力量。它并非如诸子百家般声名显赫,其流传至今的文献资料亦显零散,然而,正是这份“遗著”中的片言只语,以及那些被后世学者钩沉索隐、发微抉奥的研究,勾勒出了一个独特而引人入胜的哲学图景。 本书旨在对宋钘学派的遗迹进行一番细致的考察,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其核心思想的内涵、演变与影响。我们并非要重塑一个辉煌的学派,而是力图在历史的尘埃中,拂去那些被岁月掩埋的痕迹,让那些曾经闪耀的思想,得以重新焕发生机,供今人细细品味。 一、 史海钩沉:追溯宋钘学派的源流与传承 宋钘学派的起源,如同其思想一般,弥漫着一种低调而内敛的气息。关于其创始人宋钘的生平事迹,史书的记载并不甚详。然而,零散的传闻和后世学者的梳理,却能勾勒出其大致的轮廓。他可能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与那个思想活跃、百家争鸣的时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与那些呼风唤雨、名震诸侯的大家不同,宋钘似乎更倾向于在静谧中体悟大道,在俗世之外寻求解脱。 我们所能窥见的“遗著”,并非是成体系的著作,更多的是一些片段性的语录、论断,散见于《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典籍之中。这些零散的记载,犹如散落的珍珠,需要我们花费极大的心力去收集、甄别、串联。本书的第一部分,正是致力于这项艰巨而重要的工作。我们将从文献的角度出发,梳理现存的关于宋钘及其学派的记载,对其可能存在的原始文献进行推测与考证。这包括对不同文献记载的异同进行比对,对其中可能包含的隐喻、象征进行解读,并尝试还原其可能具有的本来面貌。 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探究宋钘学派的传承脉络。一个学派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其创始人的智慧,更在于其思想是否能够被后继者所继承、发展。尽管宋钘学派的传承并不如儒、墨、道、法那样清晰,但我们仍能从一些蛛丝马迹中发现其影响的痕迹。例如,一些学者认为,庄子的某些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宋钘学派的影响。又或者,在魏晋玄学的思潮中,也能找到宋钘学派某些观念的回响。本书将尝试梳理这些潜在的传承关系,考察宋钘学派的思想是如何在历史长河中,以各种形式延续下去的。 二、 思想之核:解构宋钘学派的独特智慧 在对遗迹进行梳理和考辨的基础上,本书的第二部分将聚焦于宋钘学派的核心思想。虽然材料有限,但其思想的独特性和深刻性,却不容忽视。 首先,“无用之用”的哲学关怀是宋钘学派最鲜明的特征之一。与追求功名利禄、建功立业的主流思潮不同,宋钘学派似乎对“有用”的概念持一种审慎甚至否定的态度。他们可能认为,那些被世人所追逐的“有用之物”,往往是束缚个体自由、招致祸患的根源。而那些看似“无用”的事物,如自然界的草木、山野之趣,反而是能够带来真正安宁与逍遥的。这种对“有用”的反思,并非消极避世,而是一种对价值判断的深刻批判,一种对生命本真状态的回归。我们将深入探讨“无用之用”的哲学内涵,分析其对当时社会价值观的挑战,以及其在当下依然具有的启示意义。 其次,“顺任自然”的生命态度是宋钘学派精神的另一重要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上,他们可能主张一种顺应天性的生活方式,反对人为的矫揉造作和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这种顺任,并非被动地接受,而是一种积极的体悟与融入。如同流水之于江河,如同草木之于大地,个体如何在不违背自身天性的前提下,与广阔的宇宙融为一体,获得真正的自在与舒展,是宋钘学派所探索的。我们将考察其“顺任自然”的具体表现,分析其与道家“道法自然”等思想的异同,并探讨其在个体精神解放方面的意义。 再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处世智慧也是宋钘学派所强调的。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如何保持内心的宁静与独立,不被外界的诱惑所裹挟,是宋钘学派所关注的重点。他们可能认为,知足常乐,适可而止,是避免陷入困境、遭受侮辱的根本途径。这种智慧,体现在对欲望的克制,对名利的淡泊,以及对过度的警惕。我们将深入剖析其“知足”、“知止”的哲学意涵,探究其在人生境界上的追求,以及对个体行为规范的指导意义。 此外,本书还将尝试发掘宋钘学派可能存在的其他思想面向,例如其对知识的看法、对社会政治的态度等。虽然这些方面可能更为模糊,但任何一点新的发现,都可能为我们理解这个学派提供新的视角。 三、 影响与回响:宋钘学派的思想遗产 任何一种思想,一旦产生,便会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印记,或深或浅,或长或短。宋钘学派虽然在历史上未能形成一股强大的主流思潮,但其独特的思想,无疑对后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本书的第三部分,将着重探讨宋钘学派的思想遗产。我们将考察其思想对其他哲学流派的启发,例如,庄子思想中那些超脱世俗、追求逍遥的成分,是否在宋钘学派那里找到了思想的源头?又例如,在魏晋时期,士人们所追求的魏晋风度,那种飘逸洒脱、不拘礼法的生活方式,是否与宋钘学派所倡导的“顺任自然”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 另一方面,我们还将审视宋钘学派的思想对后世文学、艺术、生活方式可能产生的启示。那些崇尚自然、追求宁静的文学作品,那些淡泊名利、回归田园的生活态度,是否也能在宋钘学派的思想中找到某种精神的契合? 本书并非旨在将宋钘学派塑造成一个完美无瑕的哲学体系,也并非要拔高其历史地位。我们所追求的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一种严谨的学术精神。我们希望通过对宋钘学派遗迹的细致考察和对其思想的深入剖析,能够为学界提供一份有价值的参考,为对中国古代哲学史感兴趣的读者,开启一扇通往寂静智慧的大门。 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回溯那些沉寂已久的思想,探寻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印记的智慧,不仅是对过往的致敬,更是对当下心境的审视与升华。宋钘学派的遗迹,犹如一颗颗寂静的星辰,它们或许不再耀眼,但其散发出的智慧余晖,却能穿透时空的迷雾,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指引我们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去追寻内心的安宁。本书的完成,便是希望能够为这片寂静的星空,增添几许微弱的光亮,也为那些渴望心灵慰藉与智慧启迪的人们,提供一份心灵的指引。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资料密度是相当惊人的,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细节和引注。作者似乎将毕生精力都投入到了对这片研究领域的探索之中,所引用的旁征博引的史料和前人研究成果,构成了一张细密而坚实的知识网络。这对于我们理解相关主题的整体发展脉络,提供了极为坚实的基础。对于希望在此方向上进行更深层次研究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和“索引库”。它不仅仅是呈现了一个研究结论,更重要的是,它展示了一套严谨的、由基础文献层层递进的治学路径,这比单纯的结论本身更有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典雅内敛的,但绝非故作高深,而是恰到好处地服务于其严肃的学术主题。作者的遣词造句考究,句式变化丰富,读起来有一种古典韵味流淌其中的感觉。在处理那些年代久远的观念和概念时,作者能够用现代的学术语言进行精准的转译和阐释,保证了学术的严谨性,同时也照顾到了非该领域资深研究者的可读性。这种平衡的把握,使得这本书既能满足专业学者的要求,也能让对该领域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感到受益匪浅,不至于在阅读过程中因为语言的隔阂而望而却步。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中带着一丝古朴的气息,仿佛能让人触摸到历史的脉络。拿到手里,分量感十足,这对于一本学术专著来说,无疑是一种品质的保证。纸张的质感也相当考究,印刷清晰,字迹工整,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从这本书的整体外观来看,出版方在细节上确实下了不少功夫,这在当下的出版市场中是难能可贵的。尤其是封面题签的设计,字体选择既有传统韵味,又不失现代设计的简洁,让人在翻阅之前就对内部的内容抱有极高的期待。这种对书籍实体形态的重视,本身就体现了一种对学术研究的尊重,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了一种愉悦的仪式感。

评分

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整个相关学术圈而言,都是一个值得纪念的事件。它填补了现有研究中某些关键性的空白地带,并且以一种高度成熟的姿态,对某些长期存在的争议性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新见解。全书的结构安排也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修养,起承转合自然流畅,使得即便内容厚重,读者也能保持阅读的连贯性。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力作,它不仅是对既往学术成果的总结和继承,更是对未来研究方向的有力引领,让人由衷地感受到研究者数年如一日的坚守与热爱。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学术对话。作者的叙述逻辑严密,论证过程环环相扣,即便是面对复杂的历史文献和晦涩的理论阐释,也总能找到清晰的切入点。书中对于相关史料的梳理和辨析,展现了作者扎实的文献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中展现出的那种审慎态度,不轻易下结论,而是通过多角度的考察和对比来构建自己的论点,这使得全书的观点都显得尤为可靠和耐人寻味。每一次深入阅读,都能感觉到作者在学术上的那种精益求精,让人在思考自己原有认知的同时,也能被新的视角所启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