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车辆动力学理论与应用(原书第2版 上册)》包括:基础部分“轮胎、轮辋及车型分类知识”,包含有关轮胎、轮辋及公路车辆分类简述等一般预备知识;第一部分“车辆驱动”,介绍正向车辆动力学、轮胎动力学和传动系统动力学;第二部分“车辆运动学”,详细讨论转向系和悬架系等车辆机械子系统。
《车辆动力学理论与应用(原书第2版 上册)》理论与实践并重,强调对相关概念物理含义的理解和应用,重点对其应用进行了阐述。书中所选择的主题都是本领域的研究热点,目的在于为读者提丰富的讨论内容和方法指导。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本书说明
1 轮胎和轮辋基础
1.1 轮胎和轮胎侧壁信息
1.2 轮胎组成
1.3 子午线轮胎和非子午线轮胎
1.4 胎面
1.5 轮胎接地印迹
1.6 车轮和轮辋
1.7 车辆分类
1.7.1 ISO 和FHWA 分类
1.7.2 乘用车分类
1.8 小结
1.9 主要符号
习题
Ⅰ 车辆驱动
2 正向车辆动力学
2.1 水平路面上停放的汽车
2.2 倾斜路面上停放的汽车
2.3 水平路面上加速的汽车
2.4 倾斜路面上加速的汽车
2.5 侧倾路面上停放的汽车
2.6 优驱动力和制动力分配
2.7 多于两个车轴的车辆
2.8 在外弧形道路和内弧形道
路上的车辆
2.8.1 外弧形道路上的车辆
2.8.2 内弧形道路上的车辆
2.9 小结
2.10 主要符号
习题
3 轮胎动力学
3.1 轮胎坐标系和轮胎力系
3.2 轮胎刚度
3.3 有效半径
3.4 静止轮胎的接地印迹力
3.4.1 静止轮胎, 法向应力
3.4.2 静止轮胎, 切向应力
3.5 滚动阻力
3.5.1 速度对滚动摩擦系数的影响
3.5.2 充气压力和载荷对滚动摩擦系数的影响
3.5.3 侧偏角对滚动阻力的影响
3.5.4 外倾角对滚动阻力的影响
3.6 纵向力
3.7 侧向力
3.8 外倾力
3.9 轮胎力
3.10 小结
3.11 主要符号
习题120 4 动力传动系统动力学
4.1 发动机动力学
4.2 动力传动系统及其效率
4.3 变速器和离合器动力学
4.4 变速器设计
4.4.1 等比级数传动比变速器设计
4.4.2 递增传动比变速器设计
4.5 小结
4.6 主要符号
习题
Ⅱ 车辆运动学
5 应用运动学
5.1 绕全域笛卡儿坐标轴的旋转
5.2 绕全域笛卡儿坐标轴的连续旋转
5.3 绕局部笛卡儿坐标轴的旋转
5.4 绕局部笛卡儿坐标轴的连续旋转
5.5 通用转换
5.6 局部旋转和全域旋转
5.7 轴-角旋转
5.8 刚体运动
5.9 角速度
5.10 时间导数与坐标系
5.11 刚体的速度
5.12 角加速度
5.13 刚体的加速度
5.14 螺旋运动
5.15 小结
5.16 主要符号
习题
6 应用机构学
6.1 铰链四杆机构
6.2 滑块-曲柄机构
6.3 反向滑块-曲柄机构
6.4 瞬时旋转中心
6.5 连杆点曲线
6.5.1 铰链四杆机构的连杆点曲线
6.5.2 滑块-曲柄机构的连杆点曲线
6.5.3 反向滑块-曲柄机构的连
杆点曲线
6.6 万向节
6.7 小结
6.8 主要符号
习题
7 转向动力学
7.1 运动学转向
7.2 多于两个车轴的车辆
7.3 带拖车的车辆
7.4 转向机构
7.5 四轮转向
7.6 道路设计
7.7 转向机构优化
7.8 拖车-货车运动学
7.9 小结
7.10 主要符号
习题
8 悬架机构
8.1 非独立悬架
8.2 独立悬架
8.3 侧倾中心与侧倾轴线
8.4 汽车轮胎相关角
8.4.1 束角
8.4.2 主销后倾角
8.4.3 车轮外倾角
8.4.4 推力角
8.5 悬架要求和坐标系
8.5.1 运动学要求
8.5.2 动力学要求
8.5.3 车轮·车轮·车身和轮胎坐标系
8.6 主销后倾角原理
8.7 小结
8.8 主要符号
习题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本书面向工程专业的学生,介绍车辆动力学的基础知识,这些知识可以用于开发公路车辆乘坐舒适性、操纵性及优化分析的计算机程序。
车辆动力学在工程专业的课程中已经存在了一百多年,关于这方面的书籍比较多,但多是面向专家层次的,并不适合应用于课堂教学。刚入门的学生、工程师或研发人员不知道从何处和怎样开始车辆动力学的学习。因此,有必要为初学者编写一本教材。本书提供了满足该领域未来发展需求的知识基础。
本书的层次
本书源自近十年的非线性动力系统研究和车辆动力学课程教学,主要面向本科生最后一学年和工程专业研究生第一学年的学习。因此该书是一本中间层次的教材,既提供了基础知识,又包含前沿课题。全书可以分在相互关联的两门课程中讲授,也可以跳过某些章节在一门课程中讲授。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基础,以及数值方法的基本知识。
本书的内容力求保持在一定的理论一实践层次,对很多概念都做了深入的解释,并对其应用进行了重点阐述,对大量的相关理论进行了证明。本书强调概念的物理含义和应用,所选择的主题是本领域的热点,其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专题范围和方法途径。
本书共有四章与车辆动力学不是直接相关:应用运动学、应用机构学、应用动力学和应用振动学,这几章为理解车辆动力学及车辆子系统动力学提供相关背景知识。
本书的结构
为便于教学和自学,本书结构组织如下。第1章“基础知识”包含轮胎、轮辋及公路车辆分类简述等一般预备知识。
第一部分“车辆驱动”介绍正向车辆动力学、轮胎动力学和传动系统动力学。正向动力学涉及质量转移、加速、制动,发动机性能和变速器传动比设计等内容。
第二部分“车辆运动学”详细讨论转向系和悬架系等车辆机械子系统。
第三部分“车辆动力学”应用牛顿方法和拉格朗日方法研究车辆操纵动力学。
第四部分“车辆振动”详细讨论车辆的振动问题。目的是介绍和示范对车辆建立多自由度振动系统模型的基本方法。牛顿一欧拉动力学方法和拉格朗日方法的概念,同时用于推导运动方程。介绍了车辆悬架系设计的RMS优化技术,并应用于车辆悬架系。优化技术的成果是获得汽车或悬架装置的最佳刚度和阻尼。方法介绍本书采用“事实一原因一应用”结构,“事实”是每一节中引入的主要议题,通过“证明”的方式找出“原因”。事实的应用在“案例”中验证,案例是本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这些案例说明了如何应用这些“事实”。案例还涵盖了用于拓展本节议题的其他“事实”。
预备知识要求
因为本书是面向工程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和一年级研究生,故假设读者熟悉矩阵算法和基本动力学。本书的预备知识包括运动学、动力学、向量分析和矩阵理论基础,上述基础知识通常在本科生前三年的学习中教授。
《现代工程力学基础》 这是一本为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和高等院校理工科学生量身打造的力学入门与进阶读物。全书力求以清晰的逻辑、严谨的推导和丰富的实例,全面阐述现代工程领域中至关重要的力学理论及其应用。 内容涵盖: 本书严格遵循力学学科的逻辑脉络,从最基础的概念出发,逐步深入到复杂的工程问题。 第一部分:静力学与材料力学基础 静力学原理: 详细介绍刚体受力分析,包括力的概念、力系的合成与平衡、约束与反力、重心与惯性矩等基本概念。通过大量实际工程构件(如梁、桁架、框架)的受力分析,帮助读者掌握判断和计算外力、内力及支反力的基本方法。重点讲解虚功原理和最小势能原理在静力学问题中的应用,为后续更复杂的力学分析打下坚实基础。 材料力学核心: 深入探讨材料在外力作用下的变形与强度。首先,系统介绍应力与应变的定义、本构关系(如胡克定律)及其在不同材料特性下的表现。接着,重点分析轴向受力、剪切、扭转和弯曲等基本应力状态,详细推导梁的内力图(剪力图和弯矩图),并讲解应力集中现象及其影响。同时,本书会深入探讨材料的强度理论、刚度条件以及屈曲失稳等关键概念,为设计和分析结构构件提供理论依据。 第二部分:动力学原理与振动分析 动力学基本定律: 建立在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础上,本书详细阐述质点和刚体的动力学方程。从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描述,过渡到动量守恒、能量守恒在动力学问题中的应用。内容涵盖功、能、冲量、动量等概念,并引入达朗贝尔原理,为更广泛的动力学分析提供了统一的框架。 振动理论入门: 聚焦于工程中普遍存在的振动现象。首先,分析单自由度体系的自由振动和受迫振动,包括简谐振动、阻尼振动及共振现象。通过详细的数学推导和图示,帮助读者理解振动的特性和影响因素。随后,介绍多自由度体系的振动特性,以及减振降噪的基本原理和工程实现途径。 第三部分:连续介质力学概论与应用 流体力学基础: 介绍流体的基本概念,如密度、粘度、表面张力等。重点分析流体的静力学和动力学问题,包括流体在容器中的压力分布,伯努利方程的推导及其在管道流动、喷雾等现象中的应用。同时,会触及流体粘性对流动的影响,以及不可压缩流体和可压缩流体在工程中的基本行为。 弹性力学初步: 引入连续介质力学的观点,探讨固体材料在连续性基础上的变形与应力分布。本书将介绍弹性力学的基本假设,如小变形、线弹性等。对二维平面应力、平面应变问题进行分析,并介绍经典解法(如 Airy应力函数)。重点在于理解应力张量和应变张量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为分析复杂应力状态下的材料行为奠定基础。 本书特色: 体系完整: 从基础到进阶,全面覆盖工程力学核心内容。 逻辑清晰: 概念引入循序渐进,推导过程严谨详实。 理论与实践结合: 每个章节都配以丰富的工程实例,将抽象的力学理论与实际应用紧密联系。 数学工具辅助: 恰当引入微积分、微分方程等数学工具,用于解决力学问题。 面向读者: 语言力求通俗易懂,适合初学者和有一定基础的读者。 《现代工程力学基础》不仅是学习力学知识的必备参考书,更是工程师和研究人员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进行结构设计与分析的得力助手。通过深入学习本书内容,读者将能建立起扎实的力学功底,为未来在机械、土木、航空航天、材料等众多工程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