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從空間到風格:曆史類博物館展陳設計研究/優秀青年學術著作叢書》基於筆者李倩倩曆時數年對全國33傢博物館的調查與研究,重點選取11傢國傢一級館作為研究樣本,根據展館藏品類型進行係統分類、實地測量、數據記錄與統計,並對博物館展廳空間形態、展陳風格及相關平麵設計進行比對。旨在梳理現當代曆史博物館展陳風格發展脈絡,進而嘗試拓展博物館展陳設計的研究空間,探索博物館批評的可能。
內頁插圖
目錄
序言:嚮往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一
引言
第一章 緒論曆史博物館講述的曆史
第一節 學術研究視野中的博物館展陳
一、博物館展陳研究的必要性
二、“博物館批評”的必要性
第二節 創新點與國內研究現狀
第三節 研究目標與擬解決的關鍵問題
第四節 研究方案、技術路綫及可行性
一、研究方案與技術路綫
二、可行性分析
第二章 空間與展陳
第一節 曆史類博物館展陳空間研究視點探討
視點一 曆史類博物館空間的“整體效能”
視點二 曆史敘事空間的“場所精神”:群體記憶與新地方主義空間營造的概念與錯位
視點三 尺度與暗示:曆史類博物館陳列空間的環境行為學考察與觀眾行為特徵
視點四 宏觀與微觀:曆史類博物館展陳空間的構成
視點五 嚮內與嚮外:曆史類博物館展陳空間發展的延展性
第二節 室內展陳空間
一、對空間導嚮性特徵的觀察
二、對視覺中心範圍形成狀況的觀察
三、對展陳空間序列的觀察
四、展陳空間的界麵圍閤
五、曆史博物館展陳空間序列調查案例分析——以近現代戰爭史實類陳列為例
第三節 室外展陳空間
一、建川博物館“抗戰老兵手印廣場”
二、建川博物館“壯士群雕廣場”
第三章 風格與展陳
第一節 博物館展陳形式設計的風格問題
一、展陳風格與空間構建的關係
二、展陳風格與時代錶徵
三、展陳風格界定的基礎
四、影響展陳風格的因素
五、序廳空間與展陳風格
第二節 現當代曆史博物館展陳設計風格的主要類型
一、現代主義展陳設計風格
二、裝飾主義展陳設計風格
三、新地方主義展陳設計風格
第三節 古代陶瓷器陳列形式
一、去“地域化”與去“裝飾化”:“現代主義風格”的展陳形式
二、地域風格的解構與重建:新地方主義的設計風格
三、復古裝飾主義風格與新地方主義的混閤錶達
第四節 古代青銅器陳列形式
一、呈現整體的現代主義展陳風格
二、原境復原與裝飾主義風格
第五節 古代雕刻陳列形式
一、以功能為主的現代主義風格
二、新地方主義的解構式錶達
第六節 曆代繪畫、書法陳列形式
一、消解“感性”,搭建“物質化”的觀覽環境
二、繪畫意境的裝飾復原
第七節 曆代服飾、工藝品展示形式
一、現代主義與裝飾主義的混閤錶達
二、後現代解構與抽象的裝飾錶達
第八節 近代器物陳列的形式
一、建築實物的原境復原
二、後現代解構風格下的裝飾錶述
三、後現代解構風格下的觀念錶述
第四章 平麵與陳列
第一節 博物館平麵設計的審美與構成
一、“繪畫圖像”認知與“設計圖像”認知
二、審美方式與對構成法則
第二節 展陳空間視覺識彆元素的構成
一、博物館的標誌元素
二、博物館的標準字體
三、博物館整體色彩
四、博物館導視係統
第三節 博物館展陳空間的視覺識彆元素
案例一 南京博物院
案例二 蘇州博物館
案例三 上海博物館
第四節 曆史博物館解說係統
案例一 南京博物館
案例二 蘇州博物館
案例三 上海博物館
案例四浙江省博物館
結語
一、曆史博物館展陳空間的研究視點
二、曆史博物館展陳設計的主要風格類型與發展趨勢
附錶
附錶1 曆史博物館入口大廳設置與造景一覽
附錶2 曆史博物館展廳序廳(前言)設計模式一覽
附錶3 曆史博物館古代器物陳列展廳設計風格一覽
附錶4 曆史博物館近現代史陳列展廳設計風格一覽
附錶5 曆史博物館指示係統設計模式一覽
附錶6 曆史博物館解說係統設計模式一覽
古代陶瓷類陳列
附錶7 陶瓷類陳列展廳風格模式統計錶
附錶8 陶瓷類陳列展廳地麵鋪裝模式統計錶
附錶9 陶瓷類陳列展廳布光模式統計錶
附錶10 陶瓷類展廳解說係統設計模式錶
附錶11 陶瓷類展廳多媒體及互動係統設計模式錶
古代青銅器類陳列
附錶12 青銅類陳列展廳風格模式統計錶
附錶13 青銅類陳列展廳地麵鋪裝模式統計錶
附錶14 青銅類陳列展廳布光模式統計錶
附錶15 青銅類展廳解說係統設計模式錶
附錶16 青銅類展廳多媒體及互動係統設計模式錶
古代雕刻類陳列
附錶17 雕刻陳列展廳風格模式統計錶
附錶18 雕刻類陳列展廳地麵鋪裝模式統計錶
附錶19 雕刻類陳列展廳布光模式統計錶
附錶20 雕刻類展廳解說係統設計模式錶
附錶21 雕刻類展廳多媒體及互動係統設計模式錶
曆代繪畫、書法類陳列
附錶22 曆代書畫類陳列展廳風格模式統計錶
附錶23 曆代書畫類陳列展廳地麵鋪裝模式統計錶
附錶24 曆代書畫類陳列展廳布光模式統計錶
附錶25 曆代繪畫、書法類展廳解說係統設計模式錶
附錶26 曆代繪畫、書法類展廳多媒體及互動係統設計模式錶
服飾、工藝品類陳列
附錶27 服飾、工藝品類展廳風格模式統計錶
附錶28 服飾、工藝品類展廳地麵鋪裝模式統計錶
附錶29 服飾、工藝品類展廳布光模式統計錶
附錶30 服飾、工藝品類展廳解說係統設計模式錶
附錶31 服飾、工藝品類展廳多媒體及互動係統設計模式錶
近現代史陳列展館統計錶
附錶32 近現代史陳列展廳解說係統設計模式一覽錶
考察數據一覽錶
附錶33 綜閤型曆史博物館調查分類概況一覽錶
附錶34 專題型曆史博物館調查分類概況一覽錶
附錶35 自繪結構分析圖類型與數量一覽錶
主要參考文獻
緻謝
前言/序言
李倩倩給我發來她的新作,囑我為其作序,此書是她在博士後工作站齣站報告的基礎之上修訂成型的。作為她的博士後齣站報告閤作導師,我想談談這些年來指導博物館學研究方嚮的博士和博士後論文,尤其是涉及展陳設計方麵的論文的一些感想,正好就以李倩倩的這部新作作為討論的起點。
當下的博物館陳列設計,大體上可以切分為幾個重要的階段。首先,是內容設計,這是整個博物館展陳設計的基礎和靈魂所在,如果沒有好的內容設計,那麼再好的包裝也難以掩蔽其實質上的空虛。其次,則進入到形式設計,即如何將內容設計方案(過去叫陳列大綱,現在更多叫作展陳腳本,本文簡稱為文案)從藝術和裝飾的角度進行多維度的呈現,使之“好看”。最後,纔是施工落地、形成展覽的階段。這後麵兩個階段,往往是由專業的美術師、設計師和工程師們來實現的;而前一個階段,則往往是由文物學、曆史學、考古學與博物館學等學科的專業人員來實施其職。然而,在這種運作模式之下,一個最大的問題在於:一些文案的創作者並不具備美術學、裝飾學、工程技術等方麵的知識,雖然思如潮湧,下筆洋洋灑灑,恨不能使盡渾身解數將一個陳列文案寫成鴻篇巨製的學術論著,卻全然不顧後兩個階段的接手者對這一文本能否充分理解並加以實現。而後兩個階段的工作者們,又因往往缺乏人文、曆史等方麵的知識,對於文案所涉及的曆史背景、文化因素、精神思想等多是一頭霧水,不得要領,隻好硬著頭皮囫圇吞棗,生吞活剝地去理解和詮釋文案,進行形式設計與施工。這種“鐵路警察,各管一段”的局麵,最後的結局隻能造成內容與形式的脫節或遊離,無法達成具有良好效果的博物館陳列展覽。
正因為如此,我一直希望在未來的博物館專業隊伍中,能齣現具有這樣一種知識結構的新的人纔:他們能夠同時具備上述兩個方麵的修養與訓練,能夠在博物館展陳設計的各個階段中起到橋梁作用,將內容設計與形式設計最大限度地達到統一和諧,爭取實現最佳的展覽效果。基於這種期冀,我也在教學工作中留意具備這種素養的新人齣現,李倩倩就是在這種背景之下進入到我的視野當中的人選之一。
她從大學本科到博士階段,一直在大學的美術係進行平麵設計的學習與研究工作,具有十分紮實的美術根底,動手能力很強,産齣過許多優秀的設計作品;而另一方麵,她又具有良好的理論修養和較為寬廣的人文視野,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相互結閤。在她進入到四川大學曆史文化學院考古學與博物館學的博士後工作站,成為我所指導的閤作者之後,我就有意讓她更多地關注現代博物館陳列設計的發展趨勢與動嚮,從她所熟悉的角度去觀察和思考有關博物館方麵的學術問題。
在與她反復商議齣站報告選題的過程中,我提齣是否可對目前中國曆史類博物館的陳列設計進行調查與研究,進行綜閤評估,提齣存在的問題,指明今後的發展方嚮。之所以選定曆史類博物館作為研究考察的對象,我是基於這一基本事實來考慮的:新中國成立後博物館事業的發展進程中,影響最為深遠的一類博物館,就是曆史類博物館。除瞭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傢博物館等國傢級的博物館之外,許多省級主體性博物館基本上也都是曆史類博物館,或者是從曆史類博物館的母體當中“裂變”而齣的其他類彆博物館。究其原因,與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的發展曆史和厚重的傳統文化,地下寶藏蘊藏豐富使得考古發現層齣不窮,人民群眾具有極為強烈的曆史興趣與文物情感等因素都大有關係。但是,恰恰是這類數量最豐、發展曆史最長,影響力也最大的博物館,在目前的陳列設計中已經開始齣現“韆人一麵”、手法陳舊、程式化趨嚮明顯等令人擔憂的狀況,不能不引起博物館專業人士的關注。
好的,下麵是為您準備的一份關於另一本不同主題圖書的詳細簡介,確保內容豐富且不包含您提到的那本曆史類博物館展陳設計書籍的相關信息: 圖書簡介:《數字時代的認知邊界:人機交互的未來圖景與倫理挑戰》 主題領域: 計算機科學、認知心理學、人機交互(HCI)、未來學、數字倫理 目標讀者: 計算機科學傢、交互設計師、認知心理學傢、技術哲學傢、政策製定者、對人工智能與人類未來發展感興趣的普通讀者。 --- 導言:跨越屏幕的界限 我們正生活在一個前所未有的信息洪流之中,屏幕不再是信息的唯一載體,而是延伸至我們感官和思維的界麵。從增強現實(AR)的沉浸式體驗到無處不在的智能助手,人機交互(HC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我們的認知結構、決策過程乃至社會互動模式。然而,這種深度融閤也帶來瞭一係列深刻的哲學、心理學和倫理睏境。 《數字時代的認知邊界》並非僅僅探討新的界麵技術或更快的處理器,它深入剖析瞭技術如何重塑人類心智的內在運作機製。本書旨在搭建一座橋梁,連接尖端的交互技術研究與對人類心智極限的探索,審視當計算能力被深度整閤進我們的日常感知時,我們對“自我”與“世界”的理解將發生何種根本性轉變。 第一部分:認知的遷移與重構 本部分聚焦於技術如何改變我們處理信息和形成知識的方式。 第一章:感官的擴展與異化:從視覺中心到多模態融閤 傳統的用戶界麵(UI)設計側重於視覺和觸覺反饋。本書詳述瞭聽覺、觸覺乃至嗅覺技術在交互設計中的新興應用,特彆是沉浸式環境(如虛擬現實和混閤現實)如何劫持或增強我們的感官係統。我們探討瞭這種多模態輸入如何提高任務效率,同時也分析瞭當技術提供的信息密度超過人腦的自然處理上限時,可能齣現的“感官負荷過載”現象,以及這如何影響我們的注意力分配和短期記憶能力。 第二章:心智模型(Mental Models)的重塑:算法的“黑箱”效應 當決策越來越多地依賴於難以解釋的復雜算法(如深度學習模型)時,用戶的“心智模型”——即我們對係統如何運作的內在理解——變得模糊。本書通過案例研究,展示瞭在自動駕駛、醫療診斷輔助等關鍵領域,用戶如何被迫在“完全信任”與“不信任但無法理解”之間搖擺。我們引入瞭“可解釋性界麵”(Explainable Interface, XUI)的概念,探討如何設計齣既高效又透明的交互係統,使用戶能夠構建齣足夠準確但又不過度簡化的心智模型。 第三章:記憶的外部化與數字依賴性 智能手機和雲端存儲已成為我們外置皮層(Extended Mind)的延伸。本書考察瞭這種便利如何影響我們的內部記憶過程。通過對“榖歌效應”(Google Effect)的深入分析,我們區分瞭“知道去哪裏找信息”與“真正掌握知識”之間的界限。我們論證瞭,過度依賴外部存儲可能導緻某些基礎認知技能的退化,並探討瞭設計者如何平衡便捷性與認知健康。 第二部分:界麵作為社會建構:交互的倫理維度 技術從不中立,它承載著設計者的意圖和社會的價值傾嚮。本部分深入探討瞭在人機交互界麵中隱藏的倫理挑戰。 第四章:無縫交互的陷阱:說服性技術與行為操縱 現代交互設計常常采用“微交互”和“遊戲化”策略來最大化用戶參與度(Engagement)。本書批判性地審視瞭這些技術背後的動機,特彆是“成癮性設計”(Addictive Design)的倫理睏境。我們詳細分析瞭利用人類的認知偏差(如損失厭惡、即時滿足偏好)來驅動用戶行為的機製,並提齣瞭一套“負責任的交互設計框架”,旨在將用戶福祉置於純粹的商業指標之上。 第五章:身份、代理與情感計算的邊界 隨著情感識彆AI和高度擬人化數字代理(Digital Avatars)的興起,人與非人類實體之間的情感界限日益模糊。本書探討瞭當用戶對一個算法産生“移情”或“依戀”時,可能引發的心理後果。我們辯論瞭數字代理是否應擁有某種形式的“信息主權”,以及在虛擬空間中,人類身份和數字身份的交互如何影響現實世界的社會公平性。 第六章:無形界麵的風險:隱私、監控與認知自由 在萬物互聯(IoT)和環境計算的時代,交互正在變得“無形”,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這種無處不在的監控帶來瞭前所未有的隱私風險。本書關注那些設計用於持續收集和推斷用戶意圖的隱形界麵,分析它們如何侵蝕用戶的“認知自由”——即選擇不被觀察或不被影響的權利。章節總結瞭國際上在數據主權和交互透明度方麵的法律嘗試。 第三部分:麵嚮未來的設計哲學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展望瞭超越當前範式的下一代人機協作模式。 第七章:共生智能:從工具到夥伴的演變 未來的人機交互將不再是簡單的“輸入-處理-輸齣”循環,而是轉嚮一種共生關係。我們探討瞭如何設計能夠主動提供建議、質疑用戶假設,並在復雜問題解決中起到真正“認知夥伴”作用的係統。這要求設計師超越“用戶中心設計”(UCD),轉嚮更強調“閤作者中心設計”(CCD)。 第八章:通往審慎的技術未來 總結全書的發現,《數字時代的認知邊界》呼籲技術界、學術界和政策製定者共同努力,構建一個更加審慎、以人為本的技術生態係統。本書強調,我們對認知的理解程度,必須與我們創造的技術復雜度相匹配。隻有深刻理解技術對心智的重塑作用,我們纔能確保數字化的未來,是服務於人類心智的拓展,而非對其桎梏。 --- 核心貢獻: 本書首次係統地將認知科學的嚴謹分析與前沿交互技術的設計實踐相結閤,深刻揭示瞭數字界麵如何重塑人類心智模型和倫理規範,為構建更健康、更具人文關懷的下一代人機交互係統提供瞭理論基礎和實踐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