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英文合同的翻译、起草总体原则,英文合同的阅读,封面与目录,英文合同的前言,英文合同的通用条款,英文合同的专用条款,技术性事项等内容对于如何翻译起草一份专业的英文合同做了详细的阐述,并附有数份英文合同案例的剖析,佐以作者在翻译实践中的点滴体会,一定能够给正处于与英文合同鏖战中的读者们以启迪和帮助。
王相国,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MTI学院兼职导师,武汉惠传翻译咨询有限公司翻译总监。主要兴趣领域为法律翻译、专门用途英语,代表作为《鏖战英文合同》。在法律翻译实务领域拥有近二十年经验,曾为国际顶*律师事务所、500强公司、政府机关、金融机构翻译审校过的各类文书逾千万字;为法律实务界举办过法律语言、翻译、法律文书起草等方面的培训、专场讲座数十场,受益者遍及全国。
第一章 英文合同翻译起草的总体原则
第一节 英文合同翻译的语言要求
第二节 英文合同翻译的制度难题
第二章 英文合同的阅读
第一节 英文合同的结构(Structure)
第二节 浏览(Skimming)
第三节 联想(Association)
第四节 研究(Studying)
第三章 封面与目录
第一节 合同封面 (Cover)
第二节 合同目录 (Contents)
第四章 英文合同的前言
第一节 开场白部分(Commencement/Introduction)
第二节 鉴于条款(Whereas Clause)
第三节 过渡条款(Transition)
第五章 英文合同的通用条款
第一节 定义与解释条款(Definition and Interpretation)
第二节 合同效力相关条款(Validity)
第三节 转让条款(Assignment and Delegation)
第四节 担保条款(Warranty)
第五节 期限与终止条款(Term and Termination)
第六节 违约条款(Default)
第七节 不可抗力条款(Force Majeure)
第八节 仲裁条款(Arbitration)
第九节 管辖法条款(Governing Law)
第十节 保密条款(Confidentiality)
第十一节 赔偿条款(Indemnification)
第十二节 通知条款(Notices)
第六章 英文合同的专用条款
第一节 法律英语经典表达
第二节 合同常用词词义的选择
第三节 合同常见句式调整
第四节 合同长句的翻译技巧
第五节 合同翻译实例
第七章 技术性事项
第一节 英文合同翻译起草中的若干禁忌
第二节 计算机辅助翻译(CAT)工具的使用
练习题参考答案
第二节 合同常用词词义的选择
第三节 合同常见句式调整
第四节 合同长句的翻译技巧
第五节 合同翻译实例
第七章 技术性事项
第一节 英文合同翻译起草中的若干禁忌
第二节 计算机辅助翻译(CAT)工具的使用
练习题参考答案
西人著书立言,值付梓之际,仿佛艺人上台受奖,少不得打拱作揖致谢一番。至于序言,曾有作者于大作中坦诚:无人乐见,就此略过。此番拙著《鏖战英文合同》第三版面世在即,作为“吃水人”,自是不应忘却鸣谢“掘井人”法制社及责编戴蕊、程思两位女士,但西人不作序的榜样,非不敢为也,实不愿为也。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授莫娜·贝克(Mona Baker)以为译员的成熟需要三十年。本书初版之际,作者混迹法律翻译界已历十年。听闻此论,唏嘘之余也深切感到,作为一门艺术,翻译确实有赖于经年累月的实务淬炼。也因为此种执念,从此俯首荧屏前,指舞键盘间,搔首现华发,又历十年!十年间,数千万言各型法律文书的翻译及审校劳动的不止是筋骨,也带来许多疑问,催生些许感悟。
疑问之大者,莫如浙江大学许钧教授提点后学时所言,翻译是可能的吗?从事翻译实务的人闻此大多婉尔,但内心想必会生出疑窦:难不成我等所为的是伪翻译?这一来一往之间意趣跃然。你所以为的翻译在路人甲看来也许只是文字转换、符号变形、意旨阐释、信息媒介更替……
于是,我们不得不思考,何谓翻译,法律翻译又是何物?此种思考触及翻译的本质,近乎翻译的哲学考量。每一个翻译人,即使无法面面俱到地深入探究,仅从一个维度拷问自己,比如我所为者只是文字转换吗,其回答必能提升自己的翻译品味,丰富译作的内涵。逻辑更为周延的思考与探索自然应当留待理论家们去完成,但夙夜浸淫于文字转换抑或文化传播者对此显然有更多切身感悟可飨后来者。
言及后来者,初入或有意加入英文法律翻译行当的人多少会有些遑然。英文功底好的忧心自己法律背景欠缺成为木桶理论中的那块短板,法律科班生则为孕育出英美法律制度、迥异于本国的语言和文化背景所惑。偶有两者兼备者,又囿于陆游的警句——纸上得来终觉浅。这些忧虑不无道理。毕竟,无论是基于严格意义上的法律翻译之要务是翻译法律,还是认同更为宽泛的法律翻译界定,进而相信各类文体的法律文本都是法律翻译的对象,如若对本国法律和英美法律没有了解,那么翻译的第一步骤——读懂原文便无法达成。
然而,现代的世界法治昌明,生活于其间的人们,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者,若说对法律彻底无知、无感那是断无可能的。此种感知即便不足以成就一个优秀的法律译者,也绝不应成为进入法律翻译行业的绊脚石。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但一定要从某一天开始。当我们将目光聚焦于自身的时候,我们不会忘记改革开放之初,在满怀对未来美好憧憬的同时,担忧外资冲击进而占领国内产业、市场的声音也不小。二十多年敞开国门造就的是一个筋骨强健的全新中国,不独胆怯忧虑之心不再,反而以更加锐利的锋芒于2001年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从此走向波澜更加壮阔的全球合作与竞争舞台。
国家层面的战略转折会迅速折射到各行各业。改革开放之初至“入世”之前,外商直接投资(FDI)是主流,法律翻译行业面对的翻译任务主要是与承载外商投资的实体——中外合资企业的创设和营运相关的文本,如合资企业协议、公司章程、股东决议和董事会决议等。相应地,法律译者最迫切需要了解的是对《公司法》、《中外合资企业法》等国内法以及英美商业组织、商业行为和商事法律制度。自2001年入世以来,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的交流在更加广阔的领域以更为紧密的频率展开。国际贸易规则,相关的争端解决机制以及知识产权法等法律法规和相关国家的政策成为法律译者的首要关切。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演讲时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一带一路的构想由此展开,近几年渐成世界主流话语。它是在中国从多年的、高速的数量和规模成长过渡到更加注重品质和可持续性增长的背景下提出的,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具有意义自不待言。于法律翻译行业,我们应当敏感地前瞻到这一倡议的方向指示性。带路策略的落地有赖于基础设施建设和中国企业在海外的生根与发展。这固然会涉及沿线国家的基建、投资、企业并购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但国际交流理应是双向平等的,从前我国在成长的过程中习惯了“向西看”,今天当我们“向西走”的时候,除了沿线国家主动向我们看、了解我们之外,我们当然应当也必须解释我们的“游戏规则”。法律翻译行业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英译中为主的业务模式之后,是不是应该思考转型中译英模式了?视角回到法律译者个人,您在努力了解英美法律制度之余,是不是也到了该考虑将中文法律文本翻译成精准英文文本作为首要目标的时刻了?
斗转星移,《鏖战英文合同》历经三版,跨越十年,是时候停笔了。
我们经历了国祚方兴的伟大时代,又将迎来一个全盛的未来。作者已然在憧憬《中文法律文本英译探索》面世的一天,谨此以仓央嘉措《见或不见》名句与诸君共许:你跟,或者不跟,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
2018年初春于武汉
作为一名长期与国际业务打交道的律师,我看到“英文合同的翻译与起草”这个组合,第一反应就是:这需要极强的双边思维能力。翻译不仅仅是语文的转换,更是法律思维模式的切换。例如,在处理管辖权和仲裁条款时,选择“jurisdiction”还是“governing law”?两者在法律后果上有着天壤之别。我期待这本书能对这些关键概念的细微差别进行深入的辨析,并给出不同场景下的优选方案。我尤其希望它能涵盖一些最新的合同趋势,比如与数据保护(如GDPR相关的条款)或可持续发展目标(ESG)相关的附录或具体条款示例。如果它能提供一些不同于传统英式或美式合同范本的、更具现代感的结构范例,那无疑会大大提升其价值。毕竟,合同语言是活的,它必须与时俱进,才能真正有效地服务于复杂的商业实践。
评分说实话,市面上讲法律英语的书不少,但真正能让人醍醐灌顶的凤毛麟角。我希望这本《鏖战英文合同》能真正解决我们在面对那些冗长、晦涩的英美法系合同时常常感到的那种“不知如何下手”的无力感。我特别关注它在“起草”部分的处理方式。起草不仅仅是“写”,更是一种“设计”——设计一个能够清晰界定双方权利义务、前瞻性地规避未来风险的法律框架。我更感兴趣的是,作者是如何教导我们如何识别和反驳那些看似中立,实则暗藏玄机的“陷阱条款”的。比如,在技术许可合同中,关于知识产权的排他性(Exclusivity)和使用范围(Scope of Use)的界定,往往是博弈的焦点。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套系统性的逻辑框架,指导读者如何从商业目标出发,反推所需的法律语言,那就太棒了。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高阶技巧”,而不是停留在基本的动词选择上,毕竟,合同的生命力在于它的逻辑严密性和可执行性。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听起来就让人觉得内容会非常硬核,光是“鏖战”这个词就透露出一种面对复杂英文合同时的紧张感和挑战性。我一直觉得,合同的翻译和起草是法律英语应用中的两大珠穆朗玛峰,不仅需要精通法律术语,更要对不同法域的思维模式有深刻理解。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真正实战性的案例分析,比如在跨国并购中,那些措辞微妙的保证与承诺条款(Representations and Warranties)是如何影响最终风险分配的。我特别关注那些关于“不可抗力”(Force Majeure)和“违约救济”(Remedies for Breach)的章节,因为在实际操作中,这些看似标准化的条款往往因为上下文的差异而产生巨大的解释空间,最终导致争议。如果这本书能深入剖析不同司法管辖区对同一概念的不同理解和表达方式,那简直是为我这样的实务工作者量身定做了一份“避雷指南”。希望它不仅仅停留在词汇的对等翻译层面,而是能指导我们如何构建出既符合中文商业逻辑,又被国际标准认可的法律文本结构。这本书的“第三版”也暗示了它经过了市场的检验和不断的更新,这在法律实务领域尤为重要,因为法律的适用和商业惯例总是在演变。
评分我一直认为,一份优秀的英文合同是“艺术品”和“工程学”的结合体。它既要有法律语言的精确性,又要具备清晰的逻辑结构。对于“鏖战”这个词,我理解其中包含了无数个不眠之夜与条款推敲的艰辛过程。我希望这本书不仅是工具书,更是一本“心法秘籍”。我特别关注它在条款之间的“连贯性”和“一致性”方面的论述。在起草一份长达数十页的合同中,如何确保不同章节引用的术语定义保持完全一致,避免出现A条款说的是“客户”,B条款却用“买方”来指代同一主体,这种低级错误如何通过有效的起草流程来避免?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套从大纲设计到细节润色的全流程管理方法,指导读者建立起自己的合同质量控制体系,那它就远超了一本普通的“翻译词典”的范畴,而成为一名合格合同起草人的必备伴侣。
评分这本书的“第三版”让我联想到,它可能已经积累了大量读者反馈和实战经验的迭代。我关注的重点在于其“本土化”的视角。很多教材往往是从西方视角出发,将西方的法律逻辑强加于中文语境,这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水土不服。我更期待的是,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桥梁”——如何将复杂的英美法概念,用中国人能迅速理解和接受的表达方式准确地嵌入合同文本中,同时又不失其法律效力。特别是对于那些涉及“诚信原则”(Good Faith)或“合理性”(Reasonableness)的模糊概念,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理解差异巨大。这本书能否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基于中国商业环境的“翻译校验清单”?如果它能提供一些“反面教材”,展示那些因翻译不当或起草失误导致的著名案例分析,那将是教科书式的警示,远比纯理论讲解来得深刻有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