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大量案例解读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种种奇怪现象背后的怪诞心理,剖析那些不易察觉的非理性行为,诠释生活和生命的本质,并为读者提供了相应的应对措施,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自己、读懂他人、透视社会,更好地驾驭学习、工作、生活。
第一篇
大脑就爱找借口
第一章 潜意识力量:你相信什么,什么就会成真
把自己想象成什么人,你就会成为什么人
为何有人对自己的行为完全没有控制力
为什么会出现“心猿意马”的情况
为什么我们容易在脏的地方乱扔垃圾
如何找回真实的自我
第二章 黑就是白:为什么错觉让我们视而不见或信以为真
为什么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
我们拥有预知别人下一步行动的能力
为什么她老觉得自己的眼睛一大一小
为什么手机没动,我们却常感觉它在振动
有人爱看色彩,有人爱看形状
为何我们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为什么说视觉并不可靠
“度日如年”中的时间错觉
为什么蒸馏水会变得有气味
第三章 “盗梦空间”:未来是如何潜入你的梦中的
为什么有些梦境会在现实生活中再现
为什么会出现灵异之梦和预知之梦
做梦其实是灵魂在旅行吗
为什么有些梦很清晰,有些梦醒了就忘记
人们为什么喜欢做白日梦
为什么许多人会梦到自己考试
梦中的记忆是可靠的吗
做梦也能让人产生巨大的恐惧吗
为什么会让自己“故意地自作自受”
第四章 禁果效应:为什么越是得不到,就越想得到
为什么越得不到的东西,就越想得到
购物动机来自内心满足感的获得
占便宜心理和无功不受禄心理
为什么会出现哄抢事件
“杀人游戏”背后的心理动机
巧用“从众心理”,扩大影响范围
为什么我们“欲得寸”,就需要“先进尺”
第二篇
遇见未知的自己
第一章 思路迷失:为什么我们能找到去月球的路,却迷失在大卖场
为什么目标细化后更易实现
演绎思维让我们更了解事情真相
少数服从多数是必须的吗
一番好意为何导致分手
转换自己的心智模式
青春期为什么更依恋同性朋友
为何女性到了更年期容易失眠
第二章 两极分化:为什么心态让双胞胎“命运”迥异
同样的钱为什么感觉不同
人们为什么热衷冒险
人们更偏爱有曲线的物体吗
不同颜色容易让人产生错觉
揭秘养宠物的人的几种常见心理
“如愿以偿”的少年因何抑郁
心态让双胞胎 “命运”迥异
大家喜欢流行事物的心态其实各不一样
逆向选择
幸福与不幸福只是你的一念之差
第三章 恐慌危机:为什么我们会感到恐惧
公车上如何选座位反映了什么
乘电梯的时候,人们为什么总是盯着电梯显示屏上跳动的数
字看
从众行为与害怕偏离群体的心理有关
什么环境让你感到恐惧
“虚假的自己”和“真实的自己”
第四章 久等是病:为什么我们因拖延而焦虑,却又在焦虑中拖延
你是不是已经走进了拖延怪圈
为什么大学生会拖沓学业
如何纠正隋性的生活方式,不再拖沓
为什么多做计划能让我们少花时间
第五章 观察艺术:我们有时为什么会觉得自己很陌生
你怎样对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你
外表看上去很健康的女性也会患抑郁症
他人渴望被认可的想法,你读懂了吗
夸大自身的不幸是出于什么心理
观察一下你的不满情绪
我们为什么工作
为什么我们常会后悔
第三篇
给自己上一个阀门
第一章 欲壑难填:为什么我们管不住自己的欲求
为什么人的权力欲望会不断膨胀
为何因一件睡袍换了整套家居
为什么女人爱挽男人的手
为什么女人都喜欢穿高跟鞋
我就是要购物
女人也需要蓝颜知己
任性也是女人的一种心理需求
第二章 自信妄想狂:为什么我们总高估未来的收益
彩票到底有何魔力
宁可越跌越多,也要死抓跌股不放
为什么关键场合我们往往会发挥失常
别妄想商家的“免费午餐”
第三章 驱除不良情绪:他为什么总是战战兢兢
博客成为避风港——压抑
不肯远行的蜗牛——逃避
平衡与不平衡的差距——抱怨
塔里兰的阴谋——愤怒
方丈与青年——厌倦
富商也有苦恼——紧张
他为什么总是战战兢兢——自卑
活在昨天的年轻人——怀旧
第四章 气场:为什么有些人就是能够影响别人
多说“你”真能促进交流吗
多换位思考:如果我是他
尽量多让对方说“是”
情绪也能传染给他人吗
“赞美”要量身定做
指责和抱怨他人,于事无补
说话技巧为什么重要
语言中的人情债轻易赖不掉
如何提高说服力
为什么第一句话非常重要
如何能在群体中影响别人
用“权威成分”征服你的对手
为什么事先坦露自己的缺点反而让自己变得容易亲近
第五章 自救:为什么死神也怕咬紧牙关的人
睡觉时胡子放在哪儿——简单生活
小和尚买油——转移注意力
死神也怕咬紧牙关的人——珍惜生命
偷懒的马会把你拉进失败——克服懒惰
最重要的就在我们的身边——把握现在
请先看完所有题目——归零心态
大鱼的故事——承受风险
推销《圣经》的神父——挑战自我
拗不过骆驼的人——合理期望
城里老鼠和乡下老鼠——安心自在
第六章 善变:做好了决定为什么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为什么我们会因打折而改变购买决定
生活中为何有如此多的善变者
为什么明明不喜欢某些人,却总是无法拒绝他们的要求
为什么会有“鸟笼效应”
多动下脑筋就可以改变他人的决定
是什么让你在做决定时变得不那么理性
第四篇
人类一半是外星人,一半是地球人
第一章 进化论:为什么穷人家里女儿多
生男生女到底是由谁决定的
一头秀发的女性为什么更有吸引力
谎言能够让社交变得更加顺畅吗
为什么男人更易出现中年危机
为什么男人对婚姻有天生的抵触情绪
第二章 群体智慧:为什么人多却不一定力量大
为什么人多却不一定力量大
为什么人越多工作效率却越低
人多为什么胆大
太多的爱为什么让孩子难以承受
合则散的华盛顿合作定律
有时候,一个人的判断比多个人的更准确
第三章 追随者:为什么演唱会的观众会跟着一起唱
为何观众看演出会“一呼百应”
“两情相悦”是怎么来的
为什么总有一些掌声先响起来
糟糕的第一印象有多严重
为什么越赞美越好
为什么“名片效应”可以拉近心理距离
他人的关注可以让我们变得更积极主动
交谈中,要跟随着别人的步调
“羊群效应”——追随者的从众心理
第四章 大话王:为什么我们愿意说假话并听信谣言
说谎是人的天性吗
不说“我”的人多在说谎
为什么我们喜欢听信谣言
是不是说谎,看表情就可以知道
揭穿骗局的铁匠——洞察谎言
为什么恋爱中的男女都爱说谎
为什么我们不介意谎言的存在
第五章 心体合一:“无聊死了”,真的会死人
为什么“装”出来的快乐也能真快乐
“无聊死了”,真的会死人
为什么喝水能调节心情
脾气来得快,伤口好得慢
小心细微动作“出卖”你
成人磨牙多是心理受挫
人为什么喜欢接吻
为什么换个发型就能换个好心情
为什么人类会有瞬间呆住的反应
第五篇
拯救伪快乐
第一章 幸福指数:为什么越来越有钱,却感到不幸福
乞丐为何特别喜欢第一双鞋子
财富与幸福是什么关系
成功能带给你幸福吗
为什么懂得放弃的人活得更幸福
让父母快乐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
为什么结婚之后的幸福指数不升反降
为什么太聪明的人反而很难感受到幸福
幸福可以经营,因为它更接近一种主观感受
为什么许多人都喜欢“晒”幸福
幸福不是拥有得多,而是计较得少
第二章 快乐有方法:为什么生活越简单反而越快乐
从 到“都发都发”
每天做“快乐练习”让你心情更愉悦
买回短吻鳄的海因茨——快乐管理
为什么生活越简单反而越快乐
谈话时,请把身体微向前倾
助人为乐者更快乐
远离忌妒才能变得快乐
无私者更快乐
第三章 压力释放:“心理垃圾”要随时清理
为什么人在夜晚感情最丰富
为什么有些人总爱插话
为什么说懂得宣泄愤怒的人更健康
另类偷窃,只为了寻找快感
“心理垃圾”要随时清理
你知道撒娇也能释放压力吗
为什么有些人容易出轨
为什么有时候人要“看小”一下自己
第六篇
日常生活原来是这么的不可思议
第一章 视觉:为什么酒吧的光线都很昏暗
为什么酒吧的光线都很昏暗
为什么保险柜多为黑色
为什么红色电风扇越吹越热
为什么公路上蓝色汽车少
日本料理喜欢用黑盘子的秘密
为什么办公室颜色会影响工作效率
为什么体育场的跑道是红绿色相间
为什么罪犯多喜欢红色
第二章 九型人格:我们天生就是内向或外向的人吗
青蛙和蝎子——人格稳定性
截然不同的双胞胎兄弟——气质
同处一室的不同性格者——性格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需求
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论——特质
扼住命运的咽喉——自励
伯乐王旦——贝尔效应
他到底是谁——多重人格
从口头禅看人
为什么爱出风头的人更脆弱
第三章 永不放手:为什么人会有过度执着和疯狂的时候
为何有那么多人迷失在网络里
迷恋名牌、崇尚权力有错吗
超级追星族到底有多疯狂
婚外恋中谁更奋不顾身
疯狂的赌徒——病理性赌博障碍
为什么有人认为结婚最好要有房
为何年轻人总执着于“哥们儿义气”
千军万马哄抢“铁饭碗”
选秀成风,为何那么多人争当明星
第四章 异度空间:为什么有人会相信超能力存在
阿基米德和纯金的皇冠——灵感
弗洛伊德与埃米夫人——自由联想法
为什么人会越老越迷信
第五章 飞跃疯人院:为什么人们会出现各种心理疾病
为什么有人连半个馒头都吃不完
为什么老觉得证书没考完
为什么总觉得有人在跟踪他
希特勒的变态心理——本我和超我冲突
害怕直视别人的汤姆——自闭症
甘受皮肉之苦的贝蒂——性虐待症
从佼佼者到名落孙山的女孩——忧郁症
约翰的可怕念头——强迫症
无病乱投医——疑病症
出走带来的后患——癔症
他们的问题出在哪里——神经衰弱症
第七篇
外在的非理性也是可以预测的
第一章 偶然的力量:为什么人们喜欢从巧合中寻找因果
为什么越不想发生的事情却发生了
祈祷真的有用吗
墙上挂的画会影响你
缘分到底是什么东西
奇妙的“心灵感应”
“幸福来得太突然了”是真的吗
为何有人总是觉得自己看到过超自然现象
第二章 背道而驰:为什么有人喜欢对着干
为什么人们总是喜欢对着干
为什么逆耳的话要先说
青春期的孩子怎么变叛逆了
表扬孩子未必都是好事
他们为何对名人穷追不舍
为什么有人喜欢偷吃“禁肉”
为什么会对领导决断有抵触心理
婆媳之间为何经常硝烟弥漫
为什么有些女人 岁了还单身
真的是“无仇不成父子”吗
第三章 都市通病:现代人为什么毛病多
如果我们生气,吃亏的究竟是谁
博士的“旷世杰作”——自恋
人生为何如此黑暗——空虚
人生的毒药——忌妒
丈夫离去的日子里——孤独
幸福靠自己争取——怨恨
生死边缘的徘徊——抑郁
把工作留到明天——拖延
他为什么会脸红——羞怯
地上的泥土与天上的星星——挫折
特殊的寻找者——完美主义
见义勇为不是错——定式错位
楚汉之争,谁主沉浮——优柔寡断
第四章 行为规范:为什么白干活高兴,干活赚钱反而不高兴
为什么愿意免费做义工,给补贴却不愿意做了
岳母准备的晚餐你能付费吗
社会规范和市场规范的博弈
礼品如何发挥平衡作用
美元的礼物还是 美元的现金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罚款对杜绝迟到有效吗
为何我们的请求常常事不过三
社会规范心理对行为的促进作用
第八篇
摇摆源于拒绝不了的诱惑
第一章 销售陷阱:为什么便宜的东西让我们花更多的钱
“免费”让我们买了不需要的东西
为什么越“限购”越好卖
美国黑人化妆品市场的黑马——捆绑销售
福特公司的抽奖活动——活动促销
商家为什么卖给我们一个“免费”人情
用户体验不是免费的午餐
推销的失败与成功——洞察关注点
会听客户话外音的大卫——窥探心理动向
一件“减价”的貂皮大衣——把握价格策略
“您说的‘价值’,指的是什么”——捕捉客户下意识
等候的成效——右脑思维
客户的担心——安全感
电话销售人员的哀兵策略——利用同情心
销售员乔治的故事——对比效应
白手绢“擦”出的效果——剧场效应
第二章 安慰的魔力:为什么赞美与表扬能使白痴变天才
查尔斯·史考伯的经验之谈——赞美
子高求情——巧言游说
卡耐基与比西奇——夸奖教育
肯德基的特殊顾客——激发动力
苏步青和三位恩师——教师人格
给孩子贴上正面标签——标签效应
期望能产生奇迹——罗森塔尔效应
“小笨蛋”爱因斯坦——永不放弃
赞美的力量——南风效应
第三章 万有引力:为什么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为什么男人看女人外貌,女人看男人能力
男人为什么喜欢漂亮女人
少儿期的孩子为什么“臭美”
为什么不完美的人更受欢迎
初恋的内心体验
恋爱中的审美错觉
恋爱中的心理差异
恋爱中的自惑心理
恋爱中的忌妒心理
驶出单相思的心理孤港
热恋的心理距离
失恋后的心理调节
第四章 心灵保卫:为什么相爱容易相处难
为什么暧昧让人欲罢不能
为什么职场恋情容易发生
刺猬效应
女人如何能不唠叨
克服“婚前恐惧症”
新婚心理调适
当心婚后“爱情沉默症”
婚姻的“头号杀手”——婚外恋
如何面对婚外恋
第九篇
生活为什么这么无奈
第一章 一切只因非常态:为什么他要动手打女友
动手打女友的原因——变态心理
另类的男孩——异装癖
对内衣有特殊爱好的男孩——恋物癖
幻听者的疯狂——感知障碍
妄想导致的悲剧——思维障碍
那些抑郁自杀的人——情感障碍
第二章 家庭中的悲凉:为什么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家庭暴力
婚后仍是处女——家庭冷暴力
恶母虐女——忽视、虐待儿童
诈病的爱丽丝——孟乔森综合征
被虐待的老人——精神虐待
第三章 非理性:为什么味道不怎么样的蛋挞店会生意兴隆
为什么味道不怎么样的蛋挞店会生意兴隆
追女孩时为什么不能太殷勤
为什么人处于拥挤的环境中容易变得暴躁
非理性购物是女白领最喜欢的解压方式
为什么销售员越热情人们越反感
漂亮女人的困惑——为什么得不到同性的好感
当有些事非己所想时,为何还是不愿放手
为何老实人总是仕途不济
为何越贵的药还总是提价
为何当我们认为是自己控制了电脑时,其实是电脑影响了
我们
第四章 失乐园:为什么“朋友”也可能是骗子
惯于偷窃的少女——盗窃犯罪心理
一则群体事件——集群犯罪心理
什么令他们过失杀人——过失犯罪的心理因素
过失也是有迹可循的——过失犯罪动机
苏教授挽救失足青年——初犯心理
一个屡教不改的罪犯——累犯心理
第五章 偏颇吸收:为什么我们会一条道走到黑
偏颇吸收:我们的情感偏见
偏信令我们信数字多于信自己
警惕“浮躁”偏颇了内心的抉择
为何常“自我交谈”,就能不对信息抉择有偏颇
第六章 相对论:为什么人们爱互相比较
为什么我们总看到别人的好
孩子听话是优点,太听话是缺点
为什么恋爱后的女人容易变成“傻子”
单身是好儿子,结婚却成为不孝子
为什么婚前新鲜,婚后厌倦
为什么“远亲不如近邻”
望子成龙的重复犯错
第十篇
世界充满危机,你要内心强大
第一章 环境“污染”:为什么在酒吧更有暧昧氛围
所坐的位置也能影响心绪
办公室心理换位的应用
当心办公室心理污染
引入外部竞争机制
拉拉队的神奇作用
我们的不安——陌生环境
高处你是否能胜寒
为何黑暗容易引起人内心的不安定感
为什么人在拥挤的环境中情绪容易爆发
家居色彩对人有何影响
高温与焦虑挂钩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自然灾害后的心理创伤
威胁健康的“隐形杀手”——噪声
第二章 办公桌关系:为什么职场不能走直线
职场跷跷板互惠原则:互利互惠才能皆大欢喜
初涉职场的心理准备和角色转换
初入职场走好第一步
学会做人
忠于自己的职业——学会敬业
弃智绝俗的张良——大智若愚
三选二怎么选——团结意识
马丁的遭遇——学会忍耐
龚遂与韩信的不同命运——不争风头
为什么同人不同命——多请教
第三章 决策影响:为什么两个头脑不如一个头脑
华南虎照片引发的骚动——眼见不为实
加碘盐的谣传——为什么三人成虎
舌根下压死人,人言到底有多可畏
为什么决定受心理弱点影响
为什么我们都会以貌取人
我们是否会因为广告而去消费
生气的时候能做出更好的抉择
为什么要让孩子独立做决定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心理依据
为什么人会有“即刻满足”和“延后满足”
第五章
自救:为什么死神也怕咬紧牙关的人
睡觉时胡子放在哪儿——简单生活
有一个老人,非常喜欢留大胡子,花白的胡子足有一尺长。
有一天,老人在门口溜达,邻居家5 岁的小孩儿问他:“老爷爷,你这么长的胡子,晚上睡觉的时候,是把它放在被子里面呢,还是放在被子外面?”
老人竟一时答不上来。
晚上睡觉的时候,老人突然想起小孩子问他的话。他先把胡子放在被子外面,感觉很不舒服;他又把胡子拿到被子里面,仍然觉得很难受。
就这样,老人一会儿把胡子拿出来,一会儿又把胡子放进去,整整一个晚上,他始终想不出来,过去睡觉的时候胡子是怎么放的。
第二天天刚亮,老人敲邻居家的门。
正好是小孩子来开门,老人生气地说:“都怪你这小孩,害我一晚上没有睡成觉!”
人总爱和自己较劲儿,什么事都要弄个水落石出,总要把简单的问题搞复杂。胡子放在被子里还是被子外?原本很自然的事,考虑多了便成了烦恼。
生活也一样,如果你对生活有太多的要求,就会为生活所累。曾有一首歌唱道:“总是到了最后才明白,平平淡淡,简简单单才是真……”的确,生活需要简单,简单能够带来和谐。简单的生活,就是快乐的生活。
简单是一种心灵的净化,它是安定,是整顿,是率直,是单纯,它通常表现在诸如单纯的饮食、更有纪律的日常作息这种单纯的生活方式上。换言之,简单化就是在喧嚣的世俗里增加一份宁静。
简单地做人,简单地生活,想想也没什么不好。金钱、功名、出人头地、飞黄腾达,当然是一种人生;但能在灯红酒绿、推杯换盏、斤斤计较、欲望和诱惑之外,不依附权势,不贪求金钱,心静如水,无怨无争,拥有一份简单的生活,不也是一种很惬意的人生吗?毕竟,你用不着挖空心思去追逐名利,用不着留意别人看你的眼神,没有锁链的心灵,快乐而自由。
小和尚买油——转移注意力
从前,在山中的庙里,有一个小和尚被要求去买油。在离开前,庙里的厨师交给他一个大碗,并严厉地警告:“你一定要小心,千万别把油洒出来。”
小和尚答应后就下山到厨师指定的店里买油。在上山回庙的路上,他想到厨师凶恶的表情及严重的告诫,愈想愈觉得紧张。小和尚小心翼翼地端着装满油的大碗,一步一步地走在山路上,丝毫不敢左顾右盼。
很不幸的是,他在快到庙门口时,由于没有看清前面的路,结果踩到了一个洞。虽然没有摔跤,却洒掉了1/3 的油。小和尚非常懊恼,而且紧张得手都开始发抖,无法把碗端稳。回到庙里时,碗中的油就只剩一半了。厨师拿到装油的碗时,当然非常生气,他指着小和尚大骂:“你这个笨蛋!我不是说要小心吗?为什么还是浪费这么多油?真是气死我了。”小和尚听了很难过,开始掉眼泪。另外一位老和尚听到了,就跑来问是怎么一回事。了解以后,他就去安抚厨师的情绪,并私下对小和尚说:“我再派你去买一次油。这次我要你在回来的途中,多观察你看到的人和事物,并且需要跟我做一下汇报。”
小和尚想要推掉这个任务,强调自己油都端不好,根本不可能既要端油,还要看风景、想汇报的事。
不过,在老和尚的坚持下,他只有勉强上路了。在回来的途中,小和尚发现其实山路上的风景特别美。远方看得到雄伟的山峰,近处又有农夫在梯田上耕种。走了不久,又看到一群小孩子在路边的空地上玩得很开心,而且还有两位老先生在下棋。这样边走边看风景,不知不觉就回到庙里了。当小和尚把油交给厨师时,发现碗里的油装得满满的,一点儿都没有洒。
心理问题往往有这么一个特点,就是越注意它,它似乎就越严重。正如小和尚买油,第一次买油,小和尚越是担心摔跤,结果油洒得越多。第二次买油,在老和尚的建议下,小和尚转移注意力,欣赏沿途的景致,观察过往的游人,结果一滴油都没有洒。
从心理学上讲,一个人的注意力不能同时集中在两件事物上,当你受困于某件事情时,你可以主动跳出来,开始着手进行另一件事,以此转移注意力。注意力的转移是指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或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就像转移注意力可以让和尚更好地打油。
其实有些道理是相通的,当生活中有很多不快,让你难以开怀的时候,你也可以放下执着,转移一下注意力,让心看到另一种风景,一切烦恼就会烟消云散。
生活本是丰富多彩的,除了工作、学习、赚钱、求名,还有许许多多美好的东西值得我们去享受:可口的饭菜,温馨的家庭生活,蓝天白云,花红草绿,飞溅的瀑布,浩瀚的大海,雪山与草原,大自然的形形色色……
转移注意力,学会享受如山水般充满诗意与智慧的“心灵生活”,真正去领会生活的诗意、生活的无穷乐趣,这样我们学习、工作起来也会感到更有意义。
……
当有人提起“心理学”三个字的时候,会有人觉得这是一个有些玄乎微妙并若即若离的字眼。其实,事情的真相不是如此——心理学离我们并不遥远。接下来,我们可以做一个实验来证明这一点。
我们可以尝试一下这样的场景:你闭上双眼,伸出两手呈平行状,掌心向上摊平。然后,你被告知,你的左手放了一个铁球,右手牵着一个气球,铁球越来越重,气球越来越轻。在这样的语言引导下,你睁开眼睛后,会惊奇地发现本来持平的双手已经发生了变化——左手明显比右手低。
原来,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被“沉重的铁球”和“轻盈的气球”所影响了。那么,这又是为什么呢?
因为当我们被语言告知左右手承受不同重量物件的时候,就已经被别人做了心理暗示。我们的大脑是有记忆的,它回忆起我们的身体承受“铁球”和“气球”的不同质感,并向其发送了相应的信息——铁球重,我们的手会被压下沉;气球轻飘,手应该向上浮。
这样,我们就在别人的“诱导”下,成为了“被操纵的对象”。
当然,这种“被操纵”的心理暗示只是心理学的一个现象,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更多匪夷所思的事情发生,只是我们都缺乏探测和发现的雷达,以至忽略了自身和生活中的许多有趣之处。
比如,为什么长发飘飘的女性更有吸引力呢?为什么意外之财花得更快?为什么人多不一定力量就大?为什么宣传单普遍要把重点内容放在左上角?为什么假装快乐你或许能真的快乐起来?为什么人在夜晚的时候感情最丰富?
这些怪诞心理都是我们容易忽略甚至不曾发现过的现象,这时,我们就需要一个真正能引导我们进行心理探索的良师益友。而这本《怪诞心理学大全》就旨在探讨看似怪诞的奇异现象背后隐藏的人类心理秘密和关于日常生活的心理学,带领大家走进一个奇异的心理世界,揭示心理学家们用独特的研究方式对人类大脑、意念和行为等做出的有趣见解。所以,翻开此书的同时,也就等同于踏上了一个互动的心理旅程,我们不仅可以涉足一个有趣的科学领域,更能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愈加清楚地去探索和发现生活、生命的本质!
读完《怪诞心理学大全》,我感觉自己就像完成了一场关于大脑的“探险”。作者以一种极其引人入胜的方式,带领我们深入探索人类心理的奇妙世界。他没有故弄玄虚,而是用清晰的逻辑和丰富的案例,揭示了那些隐藏在我们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对比效应”的分析所吸引。作者通过一系列有趣的实验,展示了我们如何会因为前后事物的对比,而对事物的评价产生巨大的改变。比如,我们在看到一件昂贵的商品后,再去看另一件价格适中的商品,就会觉得后者“便宜”了很多。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在很多选择中,是否也是被这种“对比”所误导,而忽略了事物本身的真实价值。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怪诞”的心理现象,更是关于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存在的“怪诞”思维模式。它让我更加理解了人性的复杂性,也让我学会了如何更理性地看待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反复思考的好书。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怪诞心理学大全》给我的感觉,那一定是“惊喜”。我原本抱着一种观望的心态,觉得可能是一些零散的心理学趣闻,结果它却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他总能在看似平凡的生活片段中,挖掘出深层的心理学原理。比如,他会分析为什么我们会对“未知”感到恐惧,而同时又会对“新奇”充满好奇,这种矛盾心理的背后,其实涉及到我们大脑中对风险和奖励的评估机制。书中的很多论述,都让我有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特别是关于“禀赋效应”的解释,我才明白为什么我们总是会对自己拥有的东西产生过高的估值,即使它的实际价值并不高。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在物品、甚至人际关系中的“占有欲”,并且学会更加理性地看待事物的价值。作者的文字充满了智慧和幽默感,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像是在和一位博学的朋友聊天,他能用最浅显的比喻,讲清楚最复杂的道理。这本书不仅仅是增长了我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我看待世界和看待自己的视角,让我变得更加敏锐,也更加理解。
评分我向来对那些“深奥”的学术理论敬而远之,所以一开始拿到《怪诞心理学大全》,心里多少有点打鼓。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作者的文笔极其生动活泼,充满了智慧和幽默感,他能够将那些复杂的心理学概念,用极其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关于“社会证明”的讨论。作者通过分析大量的网络评论、用户评价,揭示了为什么我们会轻易受到他人评价的影响,并且倾向于相信那些被大众所认可的事物。这让我开始审视自己在做购买决策时,有多少是基于自己的真实需求,又有多少是被“大家都在用”的心理所驱动。书中的很多内容,都让我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仿佛一下子点亮了我心中那些模糊不清的角落。它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的理解,对自己的行为也有了更清晰的认知。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提供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启发我们去思考,去质疑,去探索。
评分《怪诞心理学大全》这本书,就像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人类内心世界那复杂而又迷人的运作机制。作者并没有试图给出普适性的“心灵鸡汤”,而是以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大量的研究和案例,为我们揭示了人类行为背后隐藏的逻辑。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承诺和一致性”原则的讨论印象深刻。作者详细阐述了,一旦我们做出某个承诺,即使是微小的,我们也更容易倾向于在后续的行为中与之保持一致,即使这样做并不符合我们的最佳利益。这让我联想到自己在生活中,为了避免“言而无信”的标签,而一再坚持某个错误的决定,多么愚蠢!通过这本书,我学会了识别这种心理操纵,也学会了如何更好地管理自己的言行。书中的内容涉猎广泛,从个体的情绪、认知,到群体之间的互动、社会现象,都有深入浅出的分析。它让我对“人”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更立体的认识,不再是简单的善恶二元对立,而是充满了各种有趣的、有时甚至是矛盾的心理驱动。
评分这本书绝对颠覆了我对“正常”和“异常”的认知。读完《怪诞心理学大全》,我感觉自己就像经历了一次脑部重塑,那些曾经习以为常的行为模式、思维逻辑,在作者的笔下被一层层剥开,露出了底下令人惊叹的、有时甚至有些令人不安的真相。举个例子,关于“从众效应”的部分,作者不仅仅是简单地引用了经典的阿希实验,而是深入探讨了这种现象在现代社会中的种种微妙体现。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在面对选择时,有多少是真正源于自己的判断,又有多少是被周围人的观点和行为悄悄地影响了?从购物时的犹豫不决,到社交媒体上的点赞和评论,甚至是我们对流行趋势的追随,无不闪烁着从众心理的影子。作者还联系了历史事件,比如某些群体性的狂热,让我们看到这种心理在极端情况下的可怕力量。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并没有停留在揭示问题,而是进一步分析了从众的深层根源,比如对被群体排斥的恐惧、对未知事物的不确定感,以及对权威的盲目信任。这让我开始反思,如何在不丧失个体独立性的前提下,更好地与社会互动,既能享受集体带来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又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批判性思维。这种对日常现象的深刻洞察,以及对复杂心理机制的抽丝剥茧,让我每次翻开书页都充满期待,总能发现新的启发。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心理学迷宫,每一步都带着惊喜,也带着一丝丝的惊吓,但更多的是一种豁然开朗的畅快。
评分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读心术”的入门指南,但它讲的不是神秘的特异功能,而是科学的心理学原理。《怪诞心理学大全》教会我如何去“看透”一些表面现象,理解人们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作者善于从生活中最普通不过的场景切入,比如排队、讨价还价,然后深入剖析其中蕴含的心理学原理。我记得关于“互惠式让步”的描述,让我恍然大悟,原来那些销售人员看似退步,实则是在运用一种更高级的谈判策略。这让我对很多日常的社交互动有了新的理解,并且学会了如何识别和应对一些潜在的心理陷阱。书中的很多例子,都是我曾经经历过的,但当时却不明白为什么会发生。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就像是获得了一套“心理地图”,能够帮助我更好地导航复杂的人际关系,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是“偶然”发生的事件,其实都暗藏着深刻的心理逻辑。这本书带来的启发,是潜移默化的,但却是持久而深刻的。
评分这绝对不是一本你读完就丢在一边的书。每次合上《怪诞心理学大全》,我都会花很长时间去回味,去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它就像一块磁石,不断地吸引我重新拾起,因为每一次的阅读,都会因为我个人经历的变化,而有新的感悟。例如,关于“非理性决策”的章节,作者通过大量的实验和案例,详细阐述了我们在做选择时,是如何被各种非理性的因素所左右的。我曾经因为一次冲动购物而后悔不已,现在回想起来,那完全是“损失厌恶”和“锚定效应”在作怪。我们总是更害怕失去,而过于看重最初接触到的信息,从而做出并不最优的选择。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批判这些非理性,而是解释了它们存在的生物学和进化论基础,这让我感到一种莫名的宽慰——原来,我们都不是完美的理性机器,而是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些“预设”的思维陷阱。书里还探讨了“期望效应”,也就是我们对某件事的预期,如何直接影响了最终的结果。这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期望值,以及它们是如何悄悄地塑造了我对世界的感知。读这本书,让我觉得我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现实,而是开始能够主动地去理解和影响自己的心理状态。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个潘多拉的魔盒,里面装满了关于我们大脑和行为的各种奇妙解释。作者在《怪诞心理学大全》里,不仅仅是罗列现象,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现象背后的心理机制和演化根源。我尤其喜欢关于“习得性无助”的章节,作者通过对小狗实验的精彩解读,让我深刻理解了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因为过去的失败经历,而丧失了尝试改变的勇气和动力。这让我反思了自己在工作和学习中,是否也存在类似的“习得性无助”情结,而一旦识别出来,就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去克服。书中的案例都非常生动有趣,绝不是枯燥的学术论文,而是像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重要的心理学知识。例如,作者在讲解“证实偏误”时,举的例子就非常贴切,它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总是倾向于寻找和接受那些支持我们已有观点的信息,而忽略那些与之相悖的证据。这让我开始警惕自己在阅读新闻、接收信息时的思维模式,努力去保持一种更开放、更客观的态度。这本书让我觉得,理解心理学,不再是专业人士的专利,而是每个人提升自我认知、改善生活质量的必备工具。
评分坦白说,我一开始是被书名里“怪诞”两个字吸引的。我以为会是些猎奇的、关于精神疾病或者边缘人群的案例集,结果完全出乎意料。这本《怪诞心理学大全》更像是一部关于我们“正常”人内心深处那些不为人知角落的探险记。作者极其擅长将看似遥远、专业的心理学理论,用生动、接地气的语言呈现出来。他会从一个非常小的、生活中不起眼的行为切入,比如为什么我们看到广告里的人笑得那么开心,自己也会不自觉地嘴角上扬,然后层层深入,揭示背后复杂的面部反馈理论、情绪感染机制。又或者,他会分析为什么我们会对某些事物产生莫名的偏见,即使我们自认为是个开放、理性的人。书中关于“认知失调”的章节,简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的种种矛盾和自我欺骗。我曾经为了维护自己的一个决定,即使明知有错,也会极力寻找理由来合理化它,现在才明白,这正是认知失调在作祟。作者不仅解释了这种现象,还提供了如何识别和管理这种心理冲突的方法,让我不再轻易陷入自我设定的牢笼。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是给你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框架,让你能够主动去探索,去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它让我对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表现有了更多的觉察。
评分我原本以为,心理学都是些晦涩难懂的理论,直到我遇到了《怪诞心理学大全》。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的“通俗易懂”和“实用性”。作者用一种极其平易近人的方式,把那些复杂的心理学概念掰开了、揉碎了讲给我们听。比如,关于“晕轮效应”的解释,作者就从我们对明星的第一印象说起,然后顺理成章地引申到面试、招聘乃至人际关系中,我们是如何仅仅因为对方的一个优点(比如外表好看、口才好)就对TA的其他方面也产生积极的评价。这让我瞬间理解了为什么我有时候会因为某人的一点小缺点而对TA产生整体的负面印象。更重要的是,书中提供的很多分析工具和视角,都可以直接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读完关于“互惠原则”的部分,我才明白为什么有些人总是能轻易获得他人的帮助,原来是因为他们在不经意间就遵循了“先付出,再索取”的社会交换法则。这种对人际交往中微妙互动的洞察,让我觉得像是获得了一张“社交地图”。书中的很多观点,甚至会挑战我们固有的认知,迫使我们去思考“为什么我们会这样想?”、“为什么我们会这样做?”。这种自我反思的过程,虽然有时会让人感到不适,但长远来看,却是一种极大的成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