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由上海法院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扎实法学理论基础的刑事审判条线的法官共同编写而成,力争为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实施提供更为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更具合理性的实践操作规范。
内容简介
本书坚持理论研究与审判实践并重,结合调研数据,深入探究附带民事诉讼的本质属性,全面梳理附带民事诉讼案件审理的重点、难点问题并寻求合适解决方案,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设计,凝聚了上海法院的法官在审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的审判智慧。
全书首先从比较研究和历史研究的角度探究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本质,继而以上海、重庆、沈阳、遵义四地15家法院的调研数据为基础探讨了刑事附带民事案件赔偿范围,最后探讨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主体确定、立案与审理程序、调解程序等审判实践中的各种实务问题。
希望本书中所展示的上海法院刑事法官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新思考和新观点,能为同行办案提供有益的借鉴,能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理论研究和立法贡献一份力量。
作者简介
主编:
陈立斌,男,1957年12月生,上海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法制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第yi中级人民法院院长,一级高级法官。
副主编:
黄祥青,男,1963年12月生,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二级高级法官。
刘言浩,男,1974年6月生,上海市第yi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研究室主任,三级高级法官。
余剑,男,1974年9月生,上海市第yi中级人民法院刑一庭副庭长,三级高级法官。
目录
前 言 1
第一章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概述 1
第一节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概念和特征 1
第二节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历史沿革 11
第三节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价值目标 22
第二章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比较研究 30
第一节 域外处理刑事损害赔偿问题的典型模式 30
第二节 域外附带式诉讼的模式比较 37
第三节 域外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发展趋势 49
第四节 域外刑事损害赔偿问题处理方式的启示 55
第三章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范围问题 61
第一节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赔偿范围的变化历程 61
第二节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赔偿范围的规范解读 79
第三节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赔偿范围的实证评估 82
第四节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赔偿范围的完善建议 90
第五节 附带民事诉讼赔偿责任认定过程中的问题 115
第六节 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探索 124
第四章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审判程序问题 150
第一节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受案范围 150
第二节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 158
第三节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提起和受理 178
第四节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第一审程序 190
第五节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第二审程序 205
第六节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财产保全和执行制度 215
第五章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调解 224
第一节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调解概述 224
第二节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调解程序 236
第三节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调解在死刑案件中的运用 245
第四节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调解所涉法律文书的规范 256
参考文献 263
后 记 269
前言/序言
前言
为了完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我国2012年修正的《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针对该制度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改,新增了附带民事诉讼保全制度,明确了附带民事赔偿范围,并对一些具体的程序问题进行了规范。但上述规定仍未从制度上解决附带民事诉讼在诉讼主体确定、立案和审理程序、赔偿范围、赔偿与量刑的关系等审判实务难题,且凸显出附带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在赔偿范围上的重大分歧。
在此背景下,学术界和实务界围绕着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和诉讼实践,进行了深入探讨。诉讼理论界主要针对附带民事诉讼的模式、问题及出路等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探索,为实践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江苏省、上海市、北京市等地高院在实务调研基础上制定了相应的规范性文件,为当地法院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审理提供指导。上述诉讼理论和实务调研成果对于我国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完善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和实务探索价值,但从总体上来说,对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尤其是在诉讼理论和重大审判疑难问题方面的研究还是相对薄弱的。对于如何明确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价值目标,从整体上构建指导具体制度设计的理论体系;对于如何既防止附带民事赔偿“空判”,又最大限度地维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保持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在赔偿范围上的相对统一;对于如何既坚持在刑事案件审理过程中一并解决附带民事赔偿问题,提高整体审判效率,又能确保少数民事法律关系复杂、利益主体多元的附带民事案件得到依法妥善的处理;对于如何从制度上规范和促进附带民事调解,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又充分注意到附带民事调解在赔偿与量刑关系上的敏感性,保持合理的价值平衡限度;对于如何既坚持先适用刑事法律的特殊规定,在没有特殊规定的情况下,适用民事法律规定的法律适用规则,又充分注意到在刑事诉讼过程中解决民事赔偿问题在程序和实体上的特殊性,相应制定明确、具体的附带民事诉讼案件审理规范等重大理论和实务问题上,均亟待深入探索和逐步厘清。为解决这些实践中的问题,进一步完善附带民事诉讼制度,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对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调研。
为使研究成果更好地指导实践,并为今后的立法提供参考,我们一方面尽可能广泛地征集问题,我们不仅在上海法院范围内召开座谈会,收集中级法院和基层法院在附带民事诉讼案件审判中的实践难题,还前往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以及遵义市中级人民法院,与中院及基层法院的刑事审判人员开展交流座谈;另一方面尽可能广泛地获取数据,针对新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所作附带民事诉讼赔偿范围的修改对司法实践的影响,我们制作承办法官卷和庭长卷两份调查问卷,分别以24个审判数据和7个审判数据作为调查内容,选取上海一中院刑一庭、松江区法院刑庭和徐汇区法院刑庭填写承办法官卷和庭长卷,并在上海地区选取奉贤法院、闵行法院、金山法院、长宁法院、浦东法院,在沈阳地区选取中院,在重庆地区选取一中院、沙坪坝区法院和渝北区法院,在遵义地区选取遵义市中院、遵义县法院和赤水市法院填写庭长卷。围绕提纲修改、问题提炼和数据分析等,我们先后召开十余次会议,讨论写作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明晰写作思路,扫除写作障碍。希望本书中所展示的上海法院刑事法官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新思考和新观点,能为同行办案提供有益的借鉴,能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理论研究和立法贡献一份力量。由于我们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现代刑法理论与实践前沿探索 本书深入剖析了当代刑法学界的热点议题与司法实践中的疑难问题,旨在为法律专业人士、法学研究者及对刑法学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论参照系与实务指导框架。全书结构严谨,内容涵盖面广,力求在理论的深度与实践的可操作性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第一部分:刑法基础理论的重构与深化 本部分着眼于刑法学的底层逻辑与核心概念,力求对既有理论进行批判性审视与现代化发展。 第一章:犯罪的构成要件体系与行为理论的演变 本章首先梳理了犯罪构成要件理论在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中的主要流派及其历史演进。重点探讨了“行为”概念的当代困境,尤其是在信息社会和高科技犯罪背景下,传统动作概念的局限性。引入了责任主义理论在现代刑法解释论中的回归与重塑,分析了社会行为理论(Social Action Theory)对传统目的行为理论的挑战与补充。深入探讨了“不作为犯”的成立要件,特别是基于保证人地位的界定标准,结合最新的司法判例,阐述了正当理由与法律上的不作为义务之间的微妙关系。 第二章:罪责要素的价值基础与主观归责的精细化 本章聚焦于刑法中“可责性”的基础及其在司法中的具体适用。详细阐述了故意、过失在不同法律体系中的内涵差异,并着重分析了“间接故意”和“过于自信的过失”的区分标准在司法实践中的模糊性。针对新兴的认知科学对自由意志的挑战,本章探讨了刑法责任对自由意志的依赖程度,并对责任能力判断中的精神障碍标准进行了跨学科的比较研究。同时,深入解析了违法性认识错误、具体错误的认定标准,并将其与刑法教义学中的“禁止错误”理论相结合,提出了一套更具操作性的主观归责模型。 第三章:未遂犯的刑罚衡量与预备行为的界限 本部分对刑法中的未完成形态犯罪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重点区分了着手既遂与着手未遂的标准,特别是针对网络犯罪和隐蔽性犯罪中“着手”行为的认定难点。对中止犯的有效性判断,强调了“积极防止结果发生”的要求,并探讨了犯罪中止在情节认定中的主客观统一性问题。此外,本章还详尽分析了犯罪预备行为的法律干预界限,讨论了何种程度的“准备”活动超出了刑法的容忍范围,需要承担刑事责任,并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了“犯罪工具”的界定标准。 第二部分:分则犯罪的类型学分析与新型风险的应对 本部分将理论应用于具体犯罪的分析,侧重于对现有刑法分则条文的解释学创新,并关注新型犯罪形态的法律规制。 第四章:侵犯财产犯罪的结构变化与认定难点 本章聚焦于盗窃罪、诈骗罪、抢夺罪等传统财产犯罪在电子化交易背景下的新变种。详细分析了“电子数据”作为刑法意义上的“财物”的法律地位,探讨了“虚拟财产”的刑法保护力度。重点剖析了新型诈骗犯罪(如“杀猪盘”、网络刷单诈骗)中,被害人“处分意思”的瑕疵认定问题,并构建了区分财产侵害与单纯的合同欺诈的实务路径。 第五章:职务犯罪与经济犯罪的界限重塑 本章深入探讨了职务侵占罪、挪用资金罪与受贿罪的认定标准。重点关注“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解释范围,探讨了“利益”是否可以是非物质性或非法律性利益。针对近年来高发的企业高管利用信息优势实施的职务侵占行为,本章提出了更为精细化的归责原则。此外,对单位犯罪的认定及其责任追究方式,结合最新的司法解释,进行了系统性的阐述。 第六章:环境刑法与公共安全领域的挑战 本章是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环境犯罪的新兴领域研究。系统梳理了污染环境罪的犯罪构成,特别是对“情节严重”标准的量化分析,引入了科学监测数据在入罪判断中的作用。同时,探讨了“风险犯”在公共安全领域(如危险驾驶、食品安全)的适用边界,强调了预防性刑法干预的克制性原则。对于新型的生物技术犯罪和数据安全犯罪,本章进行了前瞻性分析,探讨了现有刑法条文的解释弹性与未来修法方向。 第三部分:刑事实体法与程序法的交叉融合 本部分关注刑法实施过程中的程序性要求与实体规范的相互影响,特别是对限制人权措施的合法性基础进行反思。 第七章:刑事实体错误与程序性救济 本章探讨了实体性错误(如证据的排除、非法证据的排除规则)对定罪量刑的实质影响。深入分析了证据裁判原则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的落实困境,特别是“高度盖然性”标准的实践操作性。对强制性措施的法定事由与比例原则进行了详细的阐释,讨论了侦查、起诉阶段的实体审查义务与程序正当性的关系。 第八章:量刑裁量与刑罚体系的个体化考量 本部分聚焦于刑罚的实现阶段。系统分析了我国现行刑法中量刑情节的法定化与裁量空间的平衡。重点探讨了“坦白”、“立功”等情节的认定标准,并结合大量案例分析了不同量刑情节的权重分配。对于特殊对象(如未成年人、老年人)的刑罚适用,提出了基于修复性司法的量刑建议模型,强调了刑罚个体化的必要性与局限性。 第九章:刑法现代化进程中的国际视野与本土化构建 本章从比较法的角度,审视了国际刑法前沿理论,如欧洲刑法中的“有责性”概念,以及美国刑法中对客观归罪的限制。最后,本章总结了我国刑法在应对全球化挑战(如跨国有组织犯罪、网络空间犯罪)中面临的本土化构建任务,强调了刑法解释学必须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保持同步的内在要求。 全书论述风格严谨而不失洞察力,理论分析深入浅出,兼顾了理论的自洽性与实践的指向性,是刑法领域不可多得的参考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