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本書由上海法院具有豐富實踐經驗和紮實法學理論基礎的刑事審判條綫的法官共同編寫而成,力爭為附帶民事訴訟製度的實施提供更為科學的理論指導和更具閤理性的實踐操作規範。
內容簡介
本書堅持理論研究與審判實踐並重,結閤調研數據,深入探究附帶民事訴訟的本質屬性,全麵梳理附帶民事訴訟案件審理的重點、難點問題並尋求閤適解決方案,進一步完善相關製度設計,凝聚瞭上海法院的法官在審理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案件的審判智慧。
全書首先從比較研究和曆史研究的角度探究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製度的本質,繼而以上海、重慶、瀋陽、遵義四地15傢法院的調研數據為基礎探討瞭刑事附帶民事案件賠償範圍,最後探討瞭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主體確定、立案與審理程序、調解程序等審判實踐中的各種實務問題。
希望本書中所展示的上海法院刑事法官對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新思考和新觀點,能為同行辦案提供有益的藉鑒,能為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理論研究和立法貢獻一份力量。
作者簡介
主編:
陳立斌,男,1957年12月生,上海市第十五屆人民代錶大會法製委員會主任委員、上海市第yi中級人民法院院長,一級高級法官。
副主編:
黃祥青,男,1963年12月生,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二級高級法官。
劉言浩,男,1974年6月生,上海市第yi中級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委員、研究室主任,三級高級法官。
餘劍,男,1974年9月生,上海市第yi中級人民法院刑一庭副庭長,三級高級法官。
目錄
前 言 1
第一章 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製度概述 1
第一節 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製度的概念和特徵 1
第二節 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曆史沿革 11
第三節 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價值目標 22
第二章 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比較研究 30
第一節 域外處理刑事損害賠償問題的典型模式 30
第二節 域外附帶式訴訟的模式比較 37
第三節 域外附帶民事訴訟製度的發展趨勢 49
第四節 域外刑事損害賠償問題處理方式的啓示 55
第三章 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賠償範圍問題 61
第一節 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賠償範圍的變化曆程 61
第二節 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賠償範圍的規範解讀 79
第三節 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賠償範圍的實證評估 82
第四節 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賠償範圍的完善建議 90
第五節 附帶民事訴訟賠償責任認定過程中的問題 115
第六節 刑事被害人救助製度探索 124
第四章 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審判程序問題 150
第一節 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受案範圍 150
第二節 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當事人 158
第三節 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提起和受理 178
第四節 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第一審程序 190
第五節 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第二審程序 205
第六節 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財産保全和執行製度 215
第五章 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調解 224
第一節 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調解概述 224
第二節 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調解程序 236
第三節 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調解在死刑案件中的運用 245
第四節 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調解所涉法律文書的規範 256
參考文獻 263
後 記 269
前言/序言
前言
為瞭完善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製度,我國2012年修正的《刑事訴訟法》及相關司法解釋針對該製度進行瞭較大幅度的修改,新增瞭附帶民事訴訟保全製度,明確瞭附帶民事賠償範圍,並對一些具體的程序問題進行瞭規範。但上述規定仍未從製度上解決附帶民事訴訟在訴訟主體確定、立案和審理程序、賠償範圍、賠償與量刑的關係等審判實務難題,且凸顯齣附帶民事訴訟與民事訴訟在賠償範圍上的重大分歧。
在此背景下,學術界和實務界圍繞著我國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製度和訴訟實踐,進行瞭深入探討。訴訟理論界主要針對附帶民事訴訟的模式、問題及齣路等一些基本理論問題進行瞭探索,為實踐改革提供瞭理論指導。江蘇省、上海市、北京市等地高院在實務調研基礎上製定瞭相應的規範性文件,為當地法院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案件審理提供指導。上述訴訟理論和實務調研成果對於我國附帶民事訴訟製度的完善具有重要的理論研究和實務探索價值,但從總體上來說,對於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製度,尤其是在訴訟理論和重大審判疑難問題方麵的研究還是相對薄弱的。對於如何明確附帶民事訴訟製度的價值目標,從整體上構建指導具體製度設計的理論體係;對於如何既防止附帶民事賠償“空判”,又最大限度地維護被害人的閤法權益,保持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和民事訴訟在賠償範圍上的相對統一;對於如何既堅持在刑事案件審理過程中一並解決附帶民事賠償問題,提高整體審判效率,又能確保少數民事法律關係復雜、利益主體多元的附帶民事案件得到依法妥善的處理;對於如何從製度上規範和促進附帶民事調解,有效化解社會矛盾,又充分注意到附帶民事調解在賠償與量刑關係上的敏感性,保持閤理的價值平衡限度;對於如何既堅持先適用刑事法律的特殊規定,在沒有特殊規定的情況下,適用民事法律規定的法律適用規則,又充分注意到在刑事訴訟過程中解決民事賠償問題在程序和實體上的特殊性,相應製定明確、具體的附帶民事訴訟案件審理規範等重大理論和實務問題上,均亟待深入探索和逐步厘清。為解決這些實踐中的問題,進一步完善附帶民事訴訟製度,迫切需要我們進一步加強對附帶民事訴訟製度的調研。
為使研究成果更好地指導實踐,並為今後的立法提供參考,我們一方麵盡可能廣泛地徵集問題,我們不僅在上海法院範圍內召開座談會,收集中級法院和基層法院在附帶民事訴訟案件審判中的實踐難題,還前往重慶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瀋陽市中級人民法院以及遵義市中級人民法院,與中院及基層法院的刑事審判人員開展交流座談;另一方麵盡可能廣泛地獲取數據,針對新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所作附帶民事訴訟賠償範圍的修改對司法實踐的影響,我們製作承辦法官捲和庭長捲兩份調查問捲,分彆以24個審判數據和7個審判數據作為調查內容,選取上海一中院刑一庭、鬆江區法院刑庭和徐匯區法院刑庭填寫承辦法官捲和庭長捲,並在上海地區選取奉賢法院、閔行法院、金山法院、長寜法院、浦東法院,在瀋陽地區選取中院,在重慶地區選取一中院、沙坪壩區法院和渝北區法院,在遵義地區選取遵義市中院、遵義縣法院和赤水市法院填寫庭長捲。圍繞提綱修改、問題提煉和數據分析等,我們先後召開十餘次會議,討論寫作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問題,明晰寫作思路,掃除寫作障礙。希望本書中所展示的上海法院刑事法官對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新思考和新觀點,能為同行辦案提供有益的藉鑒,能為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理論研究和立法貢獻一份力量。由於我們水平有限,書中難免有疏漏之處,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現代刑法理論與實踐前沿探索 本書深入剖析瞭當代刑法學界的熱點議題與司法實踐中的疑難問題,旨在為法律專業人士、法學研究者及對刑法學感興趣的讀者提供一個全麵、深入的理論參照係與實務指導框架。全書結構嚴謹,內容涵蓋麵廣,力求在理論的深度與實踐的可操作性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 第一部分:刑法基礎理論的重構與深化 本部分著眼於刑法學的底層邏輯與核心概念,力求對既有理論進行批判性審視與現代化發展。 第一章:犯罪的構成要件體係與行為理論的演變 本章首先梳理瞭犯罪構成要件理論在大陸法係和英美法係中的主要流派及其曆史演進。重點探討瞭“行為”概念的當代睏境,尤其是在信息社會和高科技犯罪背景下,傳統動作概念的局限性。引入瞭責任主義理論在現代刑法解釋論中的迴歸與重塑,分析瞭社會行為理論(Social Action Theory)對傳統目的行為理論的挑戰與補充。深入探討瞭“不作為犯”的成立要件,特彆是基於保證人地位的界定標準,結閤最新的司法判例,闡述瞭正當理由與法律上的不作為義務之間的微妙關係。 第二章:罪責要素的價值基礎與主觀歸責的精細化 本章聚焦於刑法中“可責性”的基礎及其在司法中的具體適用。詳細闡述瞭故意、過失在不同法律體係中的內涵差異,並著重分析瞭“間接故意”和“過於自信的過失”的區分標準在司法實踐中的模糊性。針對新興的認知科學對自由意誌的挑戰,本章探討瞭刑法責任對自由意誌的依賴程度,並對責任能力判斷中的精神障礙標準進行瞭跨學科的比較研究。同時,深入解析瞭違法性認識錯誤、具體錯誤的認定標準,並將其與刑法教義學中的“禁止錯誤”理論相結閤,提齣瞭一套更具操作性的主觀歸責模型。 第三章:未遂犯的刑罰衡量與預備行為的界限 本部分對刑法中的未完成形態犯罪進行瞭係統性的梳理。重點區分瞭著手既遂與著手未遂的標準,特彆是針對網絡犯罪和隱蔽性犯罪中“著手”行為的認定難點。對中止犯的有效性判斷,強調瞭“積極防止結果發生”的要求,並探討瞭犯罪中止在情節認定中的主客觀統一性問題。此外,本章還詳盡分析瞭犯罪預備行為的法律乾預界限,討論瞭何種程度的“準備”活動超齣瞭刑法的容忍範圍,需要承擔刑事責任,並結閤具體案例分析瞭“犯罪工具”的界定標準。 第二部分:分則犯罪的類型學分析與新型風險的應對 本部分將理論應用於具體犯罪的分析,側重於對現有刑法分則條文的解釋學創新,並關注新型犯罪形態的法律規製。 第四章:侵犯財産犯罪的結構變化與認定難點 本章聚焦於盜竊罪、詐騙罪、搶奪罪等傳統財産犯罪在電子化交易背景下的新變種。詳細分析瞭“電子數據”作為刑法意義上的“財物”的法律地位,探討瞭“虛擬財産”的刑法保護力度。重點剖析瞭新型詐騙犯罪(如“殺豬盤”、網絡刷單詐騙)中,被害人“處分意思”的瑕疵認定問題,並構建瞭區分財産侵害與單純的閤同欺詐的實務路徑。 第五章:職務犯罪與經濟犯罪的界限重塑 本章深入探討瞭職務侵占罪、挪用資金罪與受賄罪的認定標準。重點關注“為他人謀取利益”的解釋範圍,探討瞭“利益”是否可以是非物質性或非法律性利益。針對近年來高發的企業高管利用信息優勢實施的職務侵占行為,本章提齣瞭更為精細化的歸責原則。此外,對單位犯罪的認定及其責任追究方式,結閤最新的司法解釋,進行瞭係統性的闡述。 第六章:環境刑法與公共安全領域的挑戰 本章是關於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環境犯罪的新興領域研究。係統梳理瞭汙染環境罪的犯罪構成,特彆是對“情節嚴重”標準的量化分析,引入瞭科學監測數據在入罪判斷中的作用。同時,探討瞭“風險犯”在公共安全領域(如危險駕駛、食品安全)的適用邊界,強調瞭預防性刑法乾預的剋製性原則。對於新型的生物技術犯罪和數據安全犯罪,本章進行瞭前瞻性分析,探討瞭現有刑法條文的解釋彈性與未來修法方嚮。 第三部分:刑事實體法與程序法的交叉融閤 本部分關注刑法實施過程中的程序性要求與實體規範的相互影響,特彆是對限製人權措施的閤法性基礎進行反思。 第七章:刑事實體錯誤與程序性救濟 本章探討瞭實體性錯誤(如證據的排除、非法證據的排除規則)對定罪量刑的實質影響。深入分析瞭證據裁判原則在我國司法實踐中的落實睏境,特彆是“高度蓋然性”標準的實踐操作性。對強製性措施的法定事由與比例原則進行瞭詳細的闡釋,討論瞭偵查、起訴階段的實體審查義務與程序正當性的關係。 第八章:量刑裁量與刑罰體係的個體化考量 本部分聚焦於刑罰的實現階段。係統分析瞭我國現行刑法中量刑情節的法定化與裁量空間的平衡。重點探討瞭“坦白”、“立功”等情節的認定標準,並結閤大量案例分析瞭不同量刑情節的權重分配。對於特殊對象(如未成年人、老年人)的刑罰適用,提齣瞭基於修復性司法的量刑建議模型,強調瞭刑罰個體化的必要性與局限性。 第九章:刑法現代化進程中的國際視野與本土化構建 本章從比較法的角度,審視瞭國際刑法前沿理論,如歐洲刑法中的“有責性”概念,以及美國刑法中對客觀歸罪的限製。最後,本章總結瞭我國刑法在應對全球化挑戰(如跨國有組織犯罪、網絡空間犯罪)中麵臨的本土化構建任務,強調瞭刑法解釋學必須與國傢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保持同步的內在要求。 全書論述風格嚴謹而不失洞察力,理論分析深入淺齣,兼顧瞭理論的自洽性與實踐的指嚮性,是刑法領域不可多得的參考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