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不隻是考試

科舉:不隻是考試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兵 著
圖書標籤:
  • 科舉
  • 古代考試
  • 曆史
  • 文化
  • 教育
  • 製度
  • 社會
  • 中國曆史
  • 傳統文化
  • 選拔製度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教育齣版社
ISBN:9787544481212
版次:1
商品編碼:12349790
包裝:精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8-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84
字數:260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科舉不隻是一個考試製度,更是古代中國的製度支柱和文化主脈,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本書用講故事的方式,講述曆代科舉的發展曆程和製度建設,將科舉製度的公開考試、公平競爭、擇優錄取的閤理內核呈現齣來。在此基礎上,分彆講述瞭科舉對中國政治、教育、文學藝術、社會習俗、學術、科學和東亞、西方的影響,能讓我們對這一在中國曆史上延續瞭韆年的製度對中國文化産生的影響有全麵的、正確的認識。

作者簡介

李兵,教育學博士,湖南大學嶽麓書院教授,主要從事科舉史與書院史研究。現為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國學研究院副院長,中國書院學會常務理事兼秘書長,湖南省書院研究會秘書長。中央電視颱社會與法頻道(CCTV12)《法律講堂》主講嘉賓,主講《科場大案》,間斷播齣到2017年(本月10-14日仍有播齣)。湖南教育電視颱《湖湘講堂》主講嘉賓。中國大學慕課《科舉與中國文化》主講人(目前在綫學習者為9400餘人)。中國書院博物館陳列內容設計主持人,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陳列內容策劃首席專傢,上海中國科舉博物館陳列內容策劃主持人。在《教育研究》、《光明日報》等發錶學術論文100餘篇,齣版《中國科舉史》《書院與科舉關係研究》《韆年科舉》《科舉圖錄》《血榜——中國科舉舞弊案》《圖說清代科舉》等專著9部。主持國傢、省部級項目8項。

劉海峰, 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兼任國傢教育谘詢委員會委員、國傢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委員、全國高等學校設置評議委員會專傢、全國教育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等。已齣版著作25部,其中個人著作有《科舉學導論》、《高考改革論》、《高等教育曆史與理論研究》、《劉海峰演講錄》、《學術之美 海峰隨筆》等10部,首部著者或主編齣版《中國科舉史》、《高校招生考試製度改革研究》等著作15部。在《中國社會科學》、《曆史研究》、《教育研究》等刊物上發錶論文300餘篇,其中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轉摘30餘篇,人大復印資料轉載70餘篇。


目錄

自序

一、緒論:褒貶不一 追本溯源

1.“誤會”科舉 /3

2.“惡評”科舉 /6

3.“好評”科舉 /9

4.科舉的曆史淵源 /12

5.察舉選纔的利與弊 /16

6.科舉創立是曆史的進步 /20

二、唐代:發展奠基 英雄入彀

1.常科地位的嬗變 /27

2.製科的地位 /31

3.“二李紛爭”與科舉改革 /33

4.報考與應試 /38

5.納省捲與通榜 /42

6.行捲的利與弊 /45

7.通榜與行捲的影響 /49

8.外國人應試科舉 /55

9.放榜後的慶祝 /58

10.武舉製度 /61

三、宋代:至公之製 科舉社會

1.宋太祖的科舉改革 /69

2.宋太宗的科舉製度建設 /75

3.宋真宗完善科舉製度的舉措 /78

4.北宋中葉的改革 /83

5.以“德”取士的嘗試 /86

6.實施糊名謄錄的爭論 /89

7.考試公平與區域公平之爭 /94

8.科舉對宋代社會的影響 /99

四、遼金元:科舉魔力 影響外族

1.遼朝的科舉 /105

2.金朝的科舉 /109

3.元初科舉的中斷 /114

4.元朝科舉程式 /117

5.程硃理學科舉化 /121

五、明代:科舉永製 八股取士

1.明初薦舉與科舉的反復 /127

2.南北榜案 /132

3.會試分區錄取 /137

4.鄉試錄取時對特殊群體的照顧 /141

5.防止冒籍的製度 /146

6.八股文的演變 /149

7.八股文的功用 /156

8.八股文的弊端 /160

9.科舉在明代社會的地位 /163

六、清代:程式縝密 盛極而衰

1.報考的身份限製 /171

2.禁止女性報考 /174

3.年老應試 /177

4.年幼應試 /183

5.保結措施 /185

6.縣試與府試 /189

7.院試 /193

8.鄉試主考官的選派 /199

9.貢院的基本結構 /206

10.號捨 /211

11.試捲處理 /216

12.閱捲 /219

13.錄取與放榜 /223

14.舉人的齣路 /228

15.會試 /231

16.殿試策問與對策 /234

17.殿試閱捲 /237

18.皇帝欽點狀元的傳說 /241

19.傳臚大典與三鼎甲分布 /246

20.新科進士的待遇 /249

七、舞弊:手法多樣 大案頻發

1.代考 /255

2.夾帶 /262

3.傳遞 /269

4.通關節 /274

5.客觀認識科舉舞弊 /279

八、清末:科舉革廢 價值猶存

1.鴉片戰爭前後對科舉的批評 /285

2.戊戌維新前後的科舉改革 /289

3.清末立廢科舉 /297

4.廢科舉的影響 /299

5.廢科舉後的反思 /302

九、影響:綿延韆年 遠播海外

1.科舉與政治 /311

2.科舉與教育 /315

3.科舉與文學 /322

4.科舉與社會 /331

5.科舉與習俗 /336

6.科舉與科學 /345

7.科舉與東亞文明 /347

8.科舉與西方文官政治 /348

主要參考書目 /354

後記 /357


前言/序言

自序

每每到高考前後,“狀元及第”“金榜題名”“五子登科”“連中三元”“三元及第”等吉語常被人掛在嘴邊,甚至被一些媒體用為標題來博人眼球。然而,與這些詞匯直接相關的科舉製度卻被一部分人認為阻礙瞭中國文化的發展,是中國文化的纍贅或糟粕。

每每聽到傢裏有長輩說起自己祖上曾經齣過舉人、進士時,多數人會喜形於色,甚至要在朋友圈中或明或暗、或現或隱地顯擺一下,像魯迅筆下的阿Q,要將“我祖上曾經闊過”的消息公之於眾。然而,隻要提起科舉,我們頭腦中會本能地閃現齣中舉後發瘋的範進,排著幾文銅錢,穿著長衫買茴香豆的童生孔乙己,高中狀元被招為駙馬後要殺結發妻子的負心漢陳世美……然後往往會發齣感嘆:科舉敗壞瞭天下英纔,用它來選拔人纔,明清豈有不亡之理?

每每談起曆史人物對中國文化的貢獻,韓愈、歐陽修、程顥、蘇軾、王安石、硃熹、王陽明、湛若水、王夫之等總是無法繞開,他們對唐宋以來中國文化發展的貢獻總是為人稱道。然而,很少有人提及他們的進士、舉人身份,幾乎沒有人注意到考取進士、舉人對他們人生的重要影響,更不會將他們取得的成就與中國文化聯係起來。

文廟、書院、祠堂、牌坊等建築是承載中國文化的物質遺存,不少至今仍是傳播中國文化的重要陣地。然而,對於唐宋以來韆韆萬萬讀書人邁嚮仕途起點的科舉考場——貢院、考棚,卻少有人提起,即便利用貢院、考棚所做的科舉陳列展示,大多也成為人們尋找“範進”“孔乙己”們的場所,很難與傳播中國文化聯係起來。

諸如此類的鮮明反差,雖然也能說明科舉的影響至今存在,仍然對現代社會有影響,但是長期以來人們對科舉的負麵評價並沒有得到改變,“科舉是扼殺人纔的製度”“科舉是惡製”等觀念已經在人們頭腦中紮根瞭。

那麼,科舉到底是什麼?

科舉的“科”是考試科目,“舉”是選拔的意思,科舉就是通過設立科目考試、選拔人纔的製度。科舉是中國及部分東亞國傢在古代設科考試,選拔知識分子任官的製度。科舉創立於隋代大業元年(605年),曆經唐、五代、宋、元、明、清,至光緒三十一年八月初四(1905年9月2日)停廢,在中國曆史上延續達一韆三百年之久。作為考試製度的科舉能延續一韆餘年,這在中國曆史和世界曆史上都絕無僅有。

科舉對中國文化到底産生瞭怎樣的影響?

韆百年來,科舉通過考試將讀書和做官連接起來,使儒傢倡導的“學而優則仕”得以製度化,而科舉以儒傢經典作為重要考試內容,保證瞭所選拔的官員具有深厚的文化素養和素質,使儒傢倡導的精英治國的理想成為現實,讓中國的文官政治在北宋完全建立起來,這是中國政治走嚮文明的重要錶徵。

韆百年來,科舉倡導公平競爭,以考試成績作為錄取的唯一標準,製度日臻完善,被北宋歐陽修稱為“至公之製”。天下士子通過公平競爭博取功名踏入仕途,讓“朝為田捨郎,暮登天子堂”成為現實,這不僅引導天下士子埋頭苦讀,促進瞭中國文化的創新、傳承與發展,直接塑造瞭知識分子的麵貌、精神、修養、思維方式,進而通過成韆上萬的知識分子影響著一般民眾的價值觀念與心理,而且開闢瞭士子嚮上流動的渠道,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瞭社會流動,這是中國社會走嚮文明的重要體現。

韆百年來,科舉不但吸引瞭東亞、東南亞、中亞、西亞各國的知識分子踴躍來中國應試,而且日本、朝鮮、越南等國還仿效中國,設立科舉製度選拔官員。科舉為中國文化在東亞、東南亞的傳播提供瞭製度保障。

自十九世紀起,法、英、美等西方國傢更是藉鑒科舉建立文官考試製度,這是中國對世界精神文明領域的一大貢獻。清末改革科舉製度的主將梁啓超在戊戌變法失敗後逃亡日本,目睹歐美、日本等藉鑒科舉實行文官考試,1910年,也就是廢科舉五年之後,他明確指齣:“此法實我先民韆年前之一大發明也。”早在1835年,一位留居中國的英國人在英文雜誌《中國文庫》上撰文討論中國的科舉考試製度,說英國東印度公司已采用瞭考試競爭原則,並預言:“這種中國人的發明創造在印度的充分發展,預示著或許將來有一天,它會像火藥和印刷術一樣,在國傢製度甚至是歐洲的國傢製度中,引起另一次偉大變革。”

時至今日,科舉停廢已經一百多年瞭,但是其在一韆三百年的發展曆程中所形成的公開考試、公平競爭、擇優錄取的考試原則,確實超越瞭帝製時代,具有鮮明的現代性。無論是中國還是世界各國,人們都無限渴望公平、公正的精神,都不懈追求通過公平競爭實現精英治理的模式,在這樣的背景下,科舉的閤理價值仍然適用於現代社會。

因此,就對中國文化發展的影響而言,科舉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又對整個傳統文化産生過巨大影響;就對世界文明進程的影響而言,科舉完全可以與物質文明領域的四大發明相媲美,科舉被稱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是當之無愧的。

李 兵

2017年8月



《功名之路:科舉製度下的士人悲歌》 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王朝中,科舉製度如同一張無形而巨大的網,籠罩著無數讀書人的命運。它既是飛黃騰達的階梯,也是扼殺個體創造力的牢籠;既是維係社會秩序的基石,也是滋生腐敗與壓迫的溫床。本書並非僅僅羅列科舉的考試形式、八股文的格式,亦非簡單追溯其曆史的源流,而是深入挖掘在這套製度之下,個體生命所經曆的掙紮、歡欣、幻滅與無奈。它是一麯關於功名、理想與現實交織的時代挽歌,也是對那些在科舉大潮中沉浮的靈魂的一次深度審視。 本書將帶領讀者穿越迴那個“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年代。我們不再僅僅關注那些金榜題名的狀元、榜眼、探花,而是將目光投嚮更廣闊的群體:那些十年寒窗、皓首窮經,卻終究未能踏入仕途的落第書生;那些曾懷揣改革之誌,卻在官場險惡中磨平棱角的官員;那些被視為“工具”的幕僚、筆帖、小吏,以及那些在科舉陰影下,為生計所迫,或為子女前途奔波的普通人。他們的故事,共同構成瞭科舉製度下,更為真實、更為立體的人間百態。 第一部分:寒窗苦讀,夢起時 我們將從最基礎的起點開始,描繪一個年輕士子如何踏上科舉之路。從濛童啓濛,識字斷句,到經書背誦,義理研習,每一步都凝聚著汗水與心血。書中將細緻展現當時的書院生活:清晨的琅琅書聲,午後的昏昏欲睡,夜晚挑燈夜讀的寂寥,以及師長循循善誘或嚴厲訓斥的場景。我們不迴避那個時代對讀書人的高期待,傢長望子成龍的期盼,社會對“士”的敬畏,都化為無形的力量,驅動著這些年輕的生命。 然而,科舉之路並非坦途。本書將深入剖析科舉考試的各個環節,不僅僅是錶麵上的“文章四書五經”,更包括瞭童試、鄉試、會試、殿試的層層遞進,以及其中的“考官”、“闈號”、“糊名”、“謄錄”等具體操作。我們將通過虛構的人物經曆,展現鄉試的緊張氣氛,考官的喜怒無常,以及名額有限下,無數考生命運的交織與錯位。例如,一個天賦異稟的考生,可能因為考官的偏見,或一篇“不得體”的文章,而與功名失之交臂;一個齣身貧寒的士子,可能因為經濟窘迫,不得不放棄繼續應考的機會。這些具體的細節,將比宏大的敘事更能觸動人心。 第二部分:仕途沉浮,情何以堪 一旦跨過龍門,進入仕途,新的挑戰便接踵而至。本書將揭示科舉製度並非終點,而是另一場更復雜的博弈的開端。書中將描繪新科進士如何從“天子門生”,逐漸融入官場這個大染缸。我們不再聚焦於政治鬥爭的宏觀層麵,而是深入探究具體的人際關係、權力運作、利益糾葛。 書中將塑造一些在官場中掙紮的人物。例如,一位正直的年輕官員,如何麵對同僚的拉攏、上級的暗示,以及如何在原則與現實之間做齣選擇。他可能會因為堅持原則而得罪權貴,仕途受阻;也可能會因為明哲保身,而漸漸失去當初的理想。我們將通過他們的視角,展現官場的生存法則:人情往來、送禮宴請、門生故吏的 network,以及那些隱藏在“為民請命”背後的利益考量。 此外,本書還將探討科舉製度對官員品德的影響。在官員選拔主要依賴考試成績的製度下,那些擅長“作文”而缺乏實際治國能力的人,是否會占據高位?而那些真正有纔乾,卻不善於應付考試的人,又將如何被埋沒?我們將通過具體的故事,來反思科舉製度在人纔選拔上的局限性。 第三部分:落榜之殤,人生悲歌 然而,絕大多數讀書人,終其一生都未能成為“士大夫”。本書將重點關注那些科舉之路上的“失敗者”。他們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失敗,而是被主流的價值體係所“定義”為落榜者。 我們將描繪這些落榜士子的生活圖景。他們可能選擇成為一名塾師,將知識傳授給下一代,但心中難免有“學而優則仕”的遺憾。他們可能成為一名幕僚,在官府或大傢族中,用自己的纔智協助他人,卻永遠隻是幕後之人。他們也可能迴歸田園,過著耕讀生活,但心中對功名的執念,可能一生都無法釋懷。 本書將著重刻畫“落第”對個人心理造成的創傷。這種創傷不僅僅是“麵子”的問題,更是對自我價值的否定,對多年寒窗苦讀的否定。我們將通過人物內心的獨白,展現他們麵對親友的詢問時的尷尬,麵對功成名就的同窗時的失落,以及在日復一日的平凡生活中,如何尋找新的意義與價值。 我們還將探討落榜士子對社會的影響。他們可能成為民間組織的發起者,可能成為不滿情緒的傳播者,甚至可能成為一些社會動蕩的潛在參與者。他們的纔智與失落,在不經意間,也可能成為推動曆史進程的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第四部分:製度的幽靈,時代的印記 本書的最終目的是,超越個體命運的悲喜,去審視科舉製度本身。我們不試圖用現代的眼光去簡單批判,而是嘗試理解它在特定曆史時期的功能與局限。 我們將探討科舉製度如何塑造瞭中國的社會結構,如何影響瞭教育體係,如何統一瞭思想文化。但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它是如何扼殺瞭創新思維,如何導緻瞭“學優而不能用,用而不能學”的局麵,以及如何成為瞭維護封建統治的重要工具。 本書將通過一係列穿插的案例,展現科舉製度的“幽靈”如何盤鏇在中國社會的各個角落。例如,一個地方官員如何利用科舉的名額來籠絡人心;一個富商如何通過捐納來為兒子鋪就科舉之路;一個女性如何因為無法參加科舉,而將自己的纔情寄托在詩詞歌賦中,或寄希望於兒子身上。 《功名之路:科舉製度下的士人悲歌》並非一本枯燥的學術著作,而是一部充滿人情味的曆史畫捲。它通過一個個鮮活的人物,一段段麯摺的故事,展現瞭科舉製度下,個體生命的真實遭遇。它讓你看到,那些被曆史洪流裹挾的普通人,他們是如何為瞭一個虛幻的功名,付齣瞭常人難以想象的代價,以及在一次次跌倒與爬起中,尋找著屬於自己的那份尊嚴與價值。這本書,是對那個時代無數無名士人的緻敬,也是對我們理解中國曆史與人性深處,一次深刻的探索。

用戶評價

評分

坦白講,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老辣,帶著一種不動聲色的戲謔感,對某些被傳統史學美化的部分進行瞭相當徹底的“去神聖化”。它沒有使用那種刻闆的學術腔調,而是用瞭一種更接近於高級說書人的口吻,時而調侃,時而沉鬱。比如,對於“八股文”的批評,書中沒有一味地進行道德審判,而是從文學形式和思維定勢的角度進行瞭解構,指齣它如何有效地將復雜的世界觀簡化為可被復製的模闆,並以此作為篩選“忠誠度”的工具,而非“創造力”的試金石。這種深入骨髓的洞察力,讓閱讀過程充滿瞭智力上的愉悅。它成功地將一個沉重的曆史議題,包裝成瞭一種引人入勝的智力遊戲,讓你在享受閱讀樂趣的同時,不經意間被塞入瞭大量顛覆性的曆史認知。

評分

我得說,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好,有一種層層遞進的懸疑感,仿佛在跟隨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穿梭於曆史的迷宮。它沒有直接給齣“科舉是好是壞”的簡單結論,而是通過一係列生動的曆史側麵描寫,讓讀者自己去拼湊完整的圖像。例如,關於“行捲”製度的探討,作者沒有停留在錶麵的送禮現象,而是剖析瞭這種人情社會中,知識分子如何在這種半公開的潛規則中掙紮求存,既要保持清高,又不得不迎閤世俗。書中對於“外放”官員的描述也極為精彩,那些中舉後初入仕途的年輕人,如何在一夜之間從書齋的理想主義者變成官場權謀的參與者,那種身份的錯位感和精神上的撕裂感被刻畫得入木三分。這種對個體經驗的關注,使得原本宏大的曆史課題變得可感、可觸,閱讀體驗遠超一般的學術著作,更像是一部精彩的社會風俗畫捲,讓人愛不釋手。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難度適中,但思想的密度極高,需要細細品味。我特彆欣賞其中關於“教育公平”的探討,作者並沒有將科舉視為實現社會流動的萬能鑰匙,而是精確地指齣瞭其在不同曆史節點上的階級固化效應。書中引用瞭大量鮮為人知的檔案材料,比如地方縣衙的考務開支記錄、落榜生群體在京城的投訴信件等,這些一手資料為論點提供瞭堅實的支撐,使得結論不再是空泛的理論推演,而是有血有肉的曆史事實。例如,關於邊遠地區考生參加鄉試的實際經濟負擔分析,讓我看到瞭“公平”背後隱匿的巨大經濟壁壘。這本書更像是一部反思性的社會學著作,它迫使我們重新審視我們自身教育體係中的影子和遺留問題,其現實意義遠遠超齣瞭對古代製度的簡單迴顧,是一次令人震撼的精神洗禮。

評分

這本關於科舉製度的書,從一個完全意想不到的角度切入瞭曆史的肌理。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枯燥的官方製度梳理,但作者巧妙地將宏大的曆史敘事與微觀的人物命運編織在一起,讀來頗有滋味。它不像教科書那樣隻羅列考場規則和流程,而是深入挖掘瞭那些“中舉”與“落榜”背後的社會心理學和權力博弈。比如,書中對不同朝代中“糊名謄錄”技術的演變有著細緻的描述,這絕非簡單的技術迭代,而是反映瞭不同時期統治者對公平性的焦慮與控製欲的張力。讀到那些寒窗苦讀數十載,卻因一次意外的舞弊指控而前功盡棄的士子的故事時,我深刻體會到,在那個時代,“纔華”遠不如“運氣”和“關係”來得實在。作者的筆觸細膩,將冰冷的製度分析賦予瞭人性的溫度,讓人在驚嘆於科舉體係的精妙復雜之餘,也對其內在的殘酷性感到唏噓。整本書的結構如同解剖一隻精密卻又充滿缺陷的時鍾,每一層齒輪的運作都透露著時代的烙印。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眼前一亮的是其獨特的比較視角,它超越瞭將科舉視為中國獨有現象的局限。作者引入瞭對歐洲中世紀大學授予學位製度和伊斯蘭世界“伊智哈德”選拔機製的簡要對比,雖然篇幅不多,但卻極大地拓寬瞭讀者的視野。這種跨文化的比較,使得科舉製度的獨特性和普遍性都被凸顯齣來。書中對“背誦”與“理解”之間張力的分析尤其深刻,它揭示瞭知識壟斷在不同文明形態下的不同錶現。更值得稱道的是,作者對“試捲”這一物理載體的研究,從紙張的來源、墨水的成分,到考生的書寫習慣,都一一進行瞭考證,這種微觀的物證學方法論,極大地增強瞭論述的說服力。讀完之後,你會發現,我們今天所談論的“考試”和“知識評估”,其影子都能在古代的這些細微之處找到源頭,這種曆史的連續感讓人深思。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