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创意大师邵隆图(邵爷)与创意发声合力创办《隆图谈情》在线直播栏目诚意出品,10堂创意设计课分享多位设计大咖对创意设计的独到见解,从设计小白到资深设计师都能获得不同身份的思考与启发。
这本书以访谈形式来分享作者职业生涯中的设计项目经验,讲解其亲身经历的大项目过程,展示其几十年总结的独有的创意观。通过十个话题来讲述设计师对平面设计、产品设计以及室内设计的理解与感受,以及用户的体验态度。并深入浅出地道出设计的理念,直击设计的本质。这也是树立品牌形象,传播品牌影响力,积累品牌资产的核心要素。同时作者还提到了创造性思维在设计中的重要性,这种思维模式不仅给设计师灵感与启发,同时也给用户满意的体验与享受。
邵隆图:上海九木传盛广告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品牌建设工作联席会议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中小企业品牌促进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2010上海世界博览会吉祥物“海宝”主创人员之一。曾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德国汉堡品牌学院等21所高校的客座教授。
倪海郡:上海圆周率广告有限公司执行创意总监,裤兜创新设计学院、创意发声联合创始人。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东华大学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德国汉堡品牌学院客座教授。
程瑞芳:创意发声首席顾问,头脑咖啡访谈节目创始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客座教授。
我相信,哪怕你假装着读这本书,你也会走进去很深……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导 金定海
《设计的力量》书中的邵隆图老师用大白话把设计门道一一叙述出来,“作”却不造作,每一个小案例都是中国设计前辈对设计教育的贡献。值得我们初入门道的年轻设计师摸索学习。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教授 顾传熙
九木杂谈
好鱼好肉没葱姜行吗?
小题大做
污
设计如何调情
匠心(上)
匠心(下)
编码与解码
城市名片
平面不平
序2:新作
我曾经说过:中国人讲“相由心生”。设计便是由设计师的内心赋予物以“相”。你所看到的便是我藏起来的。你所看到的也是我正在思考的。设计是一个大声思考给你看的过程,张扬、做作,却也坦诚。相的交流便成了用心谈情的交流。
设计师和艺术家不一样,艺术家大多洒脱,创作的时候多半是出世的状态,灵感来了即刻挥洒,否则也许一支烟的时间,感觉该消淡了,而设计师不同,设计师多半是很“作”的,成百上千稿只为了这里那里的小细节,而小细节却决定了整体的格调与功能。“作”这个上海方言实在是博大精深,“作”是一种钻到细枝末节里的讲究,是一种不断怀疑自我挑战他人的不舒适感,是一股寻求完美的较劲。邵隆图老师自然也是作的,而且“作”出了品位与格调,常常在一个个微小的细节中游走着迷,探究色彩、功能、形态、材质、字体与种种可以被颠覆把玩的设计元素。
《设计的力量》书中,邵隆图老师用大白话把设计门道一一叙述出来,“作”却不造作,每一个小案例都是中国设计前辈对设计教育的贡献。讲一个好故事已属不易,邵老师却声情并茂地用文字把设计案例一一解剖,以对话的形式展现,值得我们初入门道的年轻设计师摸索学习。
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线性的章节推进,而是通过一系列引人入胜的“设计悖论”来构建全书的骨架。比如,“极简主义的复杂性”或者“功能至上的美学”。作者擅长用这种对比和张力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让人忍不住想要去探究背后的真相。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感官体验设计”的探讨。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声音、触觉甚至气味来构建一个完整的设计体验闭环,这让我耳目一新。我以前只关注视觉效果,但这本书引导我去关注那些更微妙、更潜意识的感官输入。阅读过程非常流畅,仿佛在跟着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穿梭于不同的设计领域和历史场景之间,每一站都有新的发现。读完合上书本时,我感觉我的“设计雷达”被彻底激活了,现在走在街上,我会不由自主地分析周围环境中的每一个设计选择,思考它们背后的意图和效果。这是一本真正能够改变你观察世界方式的书。
评分说句实在话,这本书的深度超出了我目前的知识储备,但它带来的启发却是立竿见影的。它更像是一本“思维工具箱”,里面装的不是成品,而是教你如何自己去打造工具的方法论。这本书最让我惊叹的是它对“跨学科整合”的论述。作者毫不留情地指出,现代设计的问题往往出在“孤岛作业”上——工程师不懂用户体验,营销人员不理解技术限制。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将技术、艺术、商业和人文科学缝合起来的独特视角。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未来主义设计伦理”的讨论,它促使我们思考,我们今天所做的每一个设计决策,将如何影响未来十年、二十年乃至更远的人类生活方式。这不再是一个关于“如何做”的指南,而是一个关于“为何做”和“应该做什么”的深刻反思。对于那些希望提升战略思维层面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评分我是一个对传统理论书籍有些抵触的人,总觉得那些东西太枯燥,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它的行文风格非常轻快且富有活力,充满了那种老派匠人的热情和对细节的执着。作者仿佛坐在你身边,用一种非常亲切的口吻,分享他多年来在不同行业摸爬滚打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关于“迭代”和“失败的美学”那几章,简直是为所有创作者量身定做的精神食粮。他坦诚地剖析了许多看似光鲜亮丽的产品背后的无数次失败和修正,这极大地鼓舞了我。过去,我总害怕尝试新事物,因为担心做不好;但这本书告诉我,每一次“不完美”都是通往“完美”的必经之路,是数据和经验的积累。这种坦诚和务实的态度,比任何空泛的口号都来得有力。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卸下了心理包袱,更有勇气去投入到那些需要反复打磨的创作中了。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说实话,比我想象的要深刻得多,它更像是一部关于“解决问题”的艺术史。我原本以为会读到很多关于软件工具和最新设计趋势的内容,结果完全出乎意料。作者的视角非常宏大,他从人类早期工具的演变讲起,一直延伸到现代社会复杂的系统设计,强调了设计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核心作用。书中对我触动最大的是关于“同理心”的部分。它反复强调,好的设计必须始于对用户需求的深刻理解,那种不带偏见、真正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才是区分平庸和卓越设计的关键。我记得有一个章节详细分析了某个公共服务流程的优化案例,那个流程原本复杂到让人望而却步,但经过一系列精妙的设计干预,变得极其流畅和人性化。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设计不仅仅关乎视觉,它更关乎效率、公平和对个体尊严的维护。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看世界的角度都变得更加立体和富有批判性了。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美”这个概念的全新认识。我一直觉得设计无非就是把东西弄得好看一点,用起来方便一点,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设计远不止于此。它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我们每天使用的手机界面到我们居住的房屋结构,无不体现着设计的智慧。作者在书中深入浅出地剖析了设计背后的逻辑和哲学,让我对那些看似寻常的设计元素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好奇心。比如,为什么某些颜色组合能让人感到平静,而另一些则会引发焦虑?这本书给了我一个清晰的框架去理解这些心理学效应是如何被巧妙地融入到设计中的。它不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还引用了大量生动的案例,让我仿佛置身于设计大师的工作室,亲眼见证一个概念是如何从无到有,最终变成一个完美的作品。读到最后,我甚至开始审视自己衣柜里的衣服搭配,思考它们的设计是如何影响我的心情和自信心的。这是一次深刻的心灵洗礼,让我对“用心去观察”有了更深的体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