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土吾湘

吾土吾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耀红 著
图书标签:
  • 湖南历史
  • 地方志
  • 乡土文化
  • 民俗
  • 文化遗产
  • 历史地理
  • 湖南文化
  • 风土人情
  • 游记
  • 散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湖南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53950976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392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6
字数:16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湖南人是中国近代史的主角。近代中国的历史,轰轰烈烈,波澜壮阔,里面时时闪现着湖南人的身影。可以说,一部中国近代史,有半部都是湖南人写就的。潇湘大地养育的硕儒俊彦、英雄豪杰,在家国危难之际,或潜心实学,经世致用;或兴兵戡乱,定国安邦;或不懈求索,强民富国。在时代的浪潮中,这些英豪如弄潮儿向涛头立,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手把红旗旗不湿,但是他们的事功、精神依然值得浓墨重彩地去描绘一番。

作为一名湖南人,黄耀红博士当仁不让地承担起了这个责任,写了一部《吾土吾湘》;作为一部湖南人写的文化散文集,《吾土吾湘》于湖湘先贤,彰其事功、显其精神,风味浓厚。

《吾土吾湘》共包括23篇散文,这些文章以前多在凤凰网国学频道发表过,现在裒然成集,极便观览。这23篇文章所缅怀的人物,上至屈原、贾谊、陶渊明、柳宗元,下到魏源、曾国藩、左宗棠。这23篇文章,无不深情。所抒发的感情,有惋惜与遗憾:“从屈子身上,你看到的并不只是悲苦表情,也并不只是苍凉背影,你看到的,是壮志未酬的生命毁灭,是以死明志的坚贞,是生命融于自然的赤诚,也是C越凡俗的神之境界与仙之气质。”有沉思与愤怒:“我总在想,一个国度、一种文明,到底需要多长时间的闭目塞听、闭关锁国,到底需要何等程度的愚昧无知和专制诛心,到底需要怎样一种群体性的盲目、偏见与敌视,才能成就如此群体性贫弱、落后与可怜的精神生态?”有辛酸与温情,书中提到齐白石的一段话:

余童子时喜写字,祖母尝太息曰:“汝好学,惜生来时走错了人家。俗云:三日风,四日雨,哪见文章锅里煮!明朝无米,吾儿奈何?”及廿余岁时尝得作画钱买柴米,祖母笑曰:“哪知今日锅里煮吾儿之画也!” 忽忽余年六十一矣,犹卖画于京华,画屋悬画于四壁,因名其屋为甑,其画作为熟饭,以活余年。痛祖母不能同餐也!


作者简介

  黄耀红,湖南教育报刊集团编审,教育学博上,湖湘语文首倡者。著有《百年中小学文学教育史论》《给教育一个远镜头》《话里有话》《湖湘语文》《不一样的语文课》《没有语文的语文课》等,发表教育通讯、思想随笔、传媒论文、文化散文300余篇。

目录

汨罗江
古井无言
山高水阔海上风
斯人独醒
山水立心
浯溪那些碑
千年问道
明月船山
百年富厚
胆识才气
朝向世界的阁楼
有史必有斯人
那一束光
嫁给爱和信仰
老屋目送
特立独行
日出东山
梦里蓝田
书堂怀古
心如画师
岳阳天下楼
何处桃源
湘江北去

精彩书摘

  《吾土吾湘》:
  在没中进士那些年,郭嵩焘都做了些什么呢?
  他去了浙江。那是公元1840年。
  这一年,中国朝廷那尘封千年的沉重大门,在隆隆炮声中吱呀启开。远渡重洋的坚船利舰驶入了帝国残阳,拖着长辫的满朝文武,震怒于侵略的“海盗”,亦震惊于文明的“天使”。
  鸦片战事,最初起于中国海域。可是,对于湖湘而言,来自西方的这一次重创,不过是关于“长毛”的饭后谈资与谣言。二十二岁的郭嵩焘,却近距离经历了这一场战争。这一年,在友人推荐下,他到了浙江,成为浙江学政罗文俊的年轻幕僚。
  海上战场近在咫尺,郭嵩焘不可能没有震动。
  当年,来自英国的东方远征军于浙江登陆,先攻占了定海,一月后北上渤海。越明年,英军炮轰广州,随后攻占厦门。短短的时间之内,定海、镇海、宁波、慈溪、余姚、奉化以及吴淞、镇江、上海、南京等沿海沿江城市,面对艨艟斗舰、金发碧眼与洋枪洋炮,除了瞠目结舌之外,几无还手之力。
  朝廷命奕经为扬威将军,组织三万兵力。这一场战事的展开,无异于“古代冷兵器”遇到了“近代热兵器”。交战双方,似乎不在同一个年代。
  郭嵩焘第一次目睹了这一股来自异域的“旋风力量”。他痛感中国海防的松弛与荒废,也意识到整个王朝正处于唯唯诺诺、跌跌撞撞和摇摇晃晃之中。
  “无事袖手谈性情,有难一死报君王。”这就是一个士大夫风骨的全部吗?
  郭嵩焘陷入了深深的反思。
  他发现,英国人发动鸦片战争的初衷,并不在土地、女人、皮革与金钱,而在通商与贸易。因此,一纸《南京条约》暂时就平息了枪炮轰击。重门深锁的神州大地,从此撕开了几道口子:上海、南京、厦门等五个沿海沿江城市从此开放通商。
  英国人的炮火、坚船与现代兵器,给郭嵩焘所带来的震荡,几乎颠覆了他的世界观。然而,与其一样强烈的“震荡”,却来自朝野士大夫们对“洋人”的浅薄认知与妖魔化想象。
  有人说,英国女王可以自己找对象,这哪里还是“人”啊?分明是对君臣大义的最大挑战嘛!他们压根就不是“人”,当然也就谈不上“国家”,他们只不过是可恶的“洋夷”。
  也有人想当然:别看英国人眼睛那么大,其实晚上看不清楚。还有人“意淫”成奇葩:英国人上半身刀枪不入,可下半身并不行,你用长棍子一扫,他就会应声而倒,因为他们的腿脚束缚得太紧。所有高谈阔论的“识见”,无不来自踱着方步的朝廷大员、封疆大吏,至于普通百姓的迷信、荒谬和可笑,可想而知。
  当时,即令像林则徐、曾国藩这样的人物,对洋人与洋务的认识,也都极其有限。
  历史发展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世界已恍如村落。然而,在十九世纪中叶,自命为“世界中心”的华夏文明,却完全与“世界”失去了联系。
  我总在想,一个国度、一种文明,到底需要多长时间的闭目塞听、闭关锁国,到底需要何等程度的愚昧无知和专制诛心,到底需要怎样一种群体性的盲目、偏见与敌视,才能成就如此群体性贫弱、落后与可怜的精神生态?
  在中西文明的比较上,整个社会的权力和智识阶层,几乎都在袭用千百年以来的“华夏中心观”,都在莫名其妙地固守着“以华化夷”或“万方来仪”的帝国虚荣。
  人们站在疆域辽阔的海棠叶版图上,站在农耕文明的田垄上,全然看不见“蓝海”那一边机器大生产与工业革命的划时代变革,也看不到地平线上“新大陆”的悄然崛起。
  ……


《吾土吾湘》是一部描绘湖湘大地壮丽风光与深厚人文的史诗性作品。它以宏大的视角,细腻的笔触,为读者徐徐展开一幅幅关于这片土地的动人画卷。 本书并非仅仅停留在地理风貌的描摹,更深入地挖掘了这片土地上孕育出的独特精神气质。从湘江之水奔腾入海的磅礴气势,到洞庭湖畔烟波浩渺的温柔,作者将自然景致与人文情怀巧妙融合。巍峨的山峦,古老的村落,葱郁的竹林,以及那些镌刻着岁月痕迹的石板路,都成为了书中鲜活的生命。 《吾土吾湘》更是一部关于人物群像的生动写照。它讲述了在这片土地上,一代又一代人如何与自然搏斗,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繁衍生息。他们或许是辛勤耕耘的农民,用汗水浇灌着希望;或许是胸怀家国的志士,为民族的崛起呐喊奔走;或许是传承技艺的匠人,用双手塑造着经典;也或许是吟咏山水的文人,用诗词歌赋赞美着这片土地。每一个人物的故事,都凝聚着独特的湘人品格——坚韧不拔,敢为人先,朴实善良,又带有一丝不羁的浪漫。 书中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并非枯燥的年代堆砌,而是将其融入到普通人的生活轨迹中,展现出历史洪流如何改变个体命运,又如何塑造时代精神。那些曾经的风云激荡,那些伟大的思想碰撞,都化作了土地深处的脉络,滋养着后人的成长。 《吾土吾湘》还着力展现了湖湘文化的独特魅力。从飘渺悠扬的湘剧唱腔,到香气四溢的湘菜佳肴,从精巧绝伦的湘绣工艺,到古朴醇厚的民俗风情,无不体现着这片土地的文化根脉。这些文化元素,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呈现,更是精神上的传承,是湖湘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他们与这片土地情感交流的纽带。 在叙事上,《吾土吾湘》采用了多线并进,相互辉映的结构。它既有宏观的历史梳理,也有微观的个体故事;既有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也有对社会变迁的关照。这种结构使得作品既显得大气磅礴,又不失细腻的情感温度。作者以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去记录、去讲述、去赞美这片他深爱的土地,字里行间流淌着真挚的情感和深沉的眷恋。 《吾土吾湘》是一次深刻的文化回溯,是一次深情的土地告白。它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神奇的土地,感受着那里的风土人情,体验着那里的喜怒哀乐。它是一本关于故土的书,一本关于人心的书,一本关于传承的书。翻开它,您将开启一段与湖湘大地的深度对话,感受那份属于“吾土吾湘”的独特韵味与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吾土吾湘》给我最大的触动,是它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细腻刻画。作者并非刻意去煽情,而是通过一些生活化的场景,一些看似平常的对话,将人性的复杂和情感的真实展现出来。我读到那些关于亲情、友情、乡情的描述,常常会心一笑,或者黯然神伤。那些长辈的慈爱,同辈的扶持,晚辈的期盼,都在字里行间流淌。我看到了在艰辛岁月中,人们如何相互扶持,如何在困境中保持乐观;我看到了在平凡日子里,那些细微的关怀和默默的付出,构成了生活最温暖的底色。书中描绘的那些人物,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但他们的生活轨迹,他们的人生选择,却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和人性的光辉。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坚韧、善良、智慧,也看到了人性的弱点和挣扎。这本书让我明白,生活并非只有宏大的叙事,那些平凡的人物,那些琐碎的日常,同样拥有动人的力量。它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人,更加懂得感恩和包容。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惊喜,在于它所传递的那种生命力。我原本以为会看到更多关于历史的陈述,或者对某个人物的深度剖析,但《吾土吾湘》却呈现了一种更为广阔的视野。作者似乎将自己置身于一片广袤的天地之间,用一种更加宏观的视角去观察和记录。它写到的不仅仅是某一个地方,更是那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万物。从细小的草木,到翱翔的飞鸟,再到奔腾的河流,一切都充满了活力和韧性。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四季变幻的描写,春天万物复苏的勃勃生机,夏天骄阳下的热情奔放,秋天金黄遍野的成熟喜悦,以及冬天银装素裹的沉静力量,都被作者捕捉得淋漓尽致。他不仅仅在描述景色,更是在展现一种生命循环的哲学,一种适应环境、顽强生存的智慧。读到那些关于自然界的片段,我仿佛感受到了大自然的脉搏,体会到了生命的渺小与伟大。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不仅仅是我们人类的舞台,更是无数生命共同的家园。它教会我以一种更加敬畏和尊重的态度去对待自然,去理解生命的意义。

评分

这本书有一种独特的叙事方式,它不像传统的叙事那样线性推进,而是像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又像是一首悠扬的古曲,充满了跳跃和留白。作者似乎不急于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而是更倾向于营造一种氛围,一种意境。他会突然插入一段回忆,或者一段感悟,又或者一段对某个事物的细致描写,这些元素看似分散,却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共同构建起作者内心的世界。这种结构让我感到一种自由,一种不受拘束的阅读体验。它不像很多书那样,需要我紧跟着情节的走向,而是允许我跟随自己的思绪去联想,去体会。我喜欢这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叙事风格,它不强求你的认同,而是邀请你一起去感受。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好的故事并不一定要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有时候,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一种情感的共鸣,更能打动人心。它让我重新思考了“故事”的定义,以及阅读的更多可能性。

评分

《吾土吾湘》这本书,最让我回味无穷的,是它所包含的那种淡淡的忧伤与淡淡的希望并存的基调。作者的文字里,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怀旧感,是对逝去时光的眷恋,是对曾经美好的追忆。然而,这种忧伤并非绝望,而是如同秋日落叶,虽然带着一丝凄美,却也孕育着来年的新生。我能感受到作者在笔尖流露出的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这种思念里,有不舍,有感慨,但更多的是一种对生命的理解和接受。它描绘的那些经历,那些变迁,都带着历史的印记,都诉说着时间的残酷。但与此同时,我又能从中感受到一种顽强的生命力,一种对未来的期盼。即使身处困境,人们依然在努力生活,在寻找希望。这种在忧伤中透露出的坚韧,在失落中闪耀的希望,让我感到一种深深的慰藉。它告诉我,生活总有不如意,但总有值得我们去爱和去坚持的东西。这本书,像一位智者,轻声细语地告诉我,生命的意义,往往就在于那些看似平凡,却又无比珍贵的瞬间。

评分

《吾土吾湘》这本书,我拿到的时候,就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封面设计朴素却充满力量,淡雅的色彩勾勒出一种熟悉的山水轮廓,让人不自觉地联想到那片魂牵梦绕的土地。翻开书页,一股淡淡的纸墨香扑鼻而来,仿佛将我带回了童年时在老家翻阅旧书的时光。这本书并非那种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小说,它更像是一坛陈年的老酒,需要你静下心来,慢慢品味。作者的文字,像一股清泉,缓缓流淌,洗涤着都市生活的喧嚣与浮躁。我特别喜欢其中对家乡景色的描绘,那些文字不是简单的堆砌词汇,而是充满了情感的注入,仿佛我亲眼看到了清晨薄雾缭绕的山峦,听到了溪水潺潺的低语,闻到了泥土和野花的混合芬芳。那些乡村的细节,那些淳朴的民风,那些久远的故事,都在作者笔下鲜活起来。我仿佛能看到辛勤劳作的农夫,听到孩童嬉戏的笑声,感受到邻里之间的淳厚情谊。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家”的意义,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种精神的归属,一种无论走到哪里都割舍不断的牵挂。读这本书,不是在消遣时间,而是在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一次对过往的追溯,一次对自我的回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