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森文库传家书系:中国文化二十一讲

奥森文库传家书系:中国文化二十一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吕思勉,曹伯韩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文化
  • 传统文化
  • 历史
  • 哲学
  • 文化
  • 奥森文库
  • 传家书系
  • 国学
  • 经典
  • 人文社科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万卷出版公司
ISBN:9787547048535
版次:1
商品编码:1236866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奥森文库传家书系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纯质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吕思勉与陈寅恪、钱穆、陈垣并称“史学三大家”,《白话本国史》《吕着中国通史》等经典着作,堪称了解中国文化与文明的窗口。
  ◎《中国文化二十一讲》通过“民族、婚姻、财产、货币、教育、衣食、住行”等21个关键词,全面剖析中国文化脉络,大到官制、水利,小到饮食起居,在普通的角落挖掘古代中国文化的内核。

作者简介

  吕思勉(1884—1957),
  字诚之,江苏常州人。
  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
  毕生致力于历史研究与历史教育,先后在多所学校任教。
  一生着作丰厚,着有《白话本国史》《吕着中国通史》《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等,共计1000余万字。

  曹伯韩(1897—1959),湖南长沙人,著名语言学家,着有六部语言学专着以及二十余部历史、地理、国际关系、青年修养等社会科学方面的通俗读物,如《国学常识》《世界历史》《语文问题评论集》《中国文字的演变》《通俗社会科学二十讲》等文化普及读物,均曾产生过较大影响。

内页插图

目录

神话
民族
婚姻
族制
政体
阶级
财产
官制
选举
赋税
兵制
刑法
实业
货币
衣食
住行
教育
语文
学术
宗教
国学

精彩书摘

  家庭的起源
  《易经》的《序卦传》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这是古代哲学家所推想的社会起源。他们以为隆古的社会,亦像后世一般,以一夫一妇为基本,成立一个家庭,由此互相联结,成为更大的组织。此等推想,确乎和我们根据后世的制度,以推想古代的情形的脾胃相合。所以几千年来,会奉为不刊之典。然而事实是否如此,却大是一个疑问了。
  自有历史以来,不过几千年,社会的情形,却已大有改变了。设使我们把历史抹杀了,根据现在的情形,去臆测周、秦、汉、魏、唐、宋时的状况,那给研究过历史的人听了,一定是一场大笑话,何况邃古之事,去今业已几万年几十万年呢?不知古代的真相,而妄以己意推测,其结果,必将以为自古至今,不过如此,实系因缘起灭的现象,都将认为天经地义,
  不可变更。这就将发生许多无谓的争执,不必要的保守,而进化的前途被其阻碍了。所以近几十年来,史前史的发现,实在是学术上的一个大进步。而其在社会组织方面,影响尤大。
  据近代社会学家所研究:人类男女之间,本来是没有什么禁例的。其后社会渐有组织,依年龄的长幼,分别辈行。当此之时,同辈行之男女,可以为婚,异辈行则否。更进,乃于亲族之间,加以限制。最初是施诸同母的兄弟姊妹的。后来渐次扩充至凡同母系的兄弟姊妹,都不准为婚,就成所谓氏族了。此时异氏族之间,男女仍是成群的,此一群之男,人人可
  为彼一群之女之夫;彼一群之女,人人可为此一群之男之妻;绝无所谓个别的夫妇。其后禁例愈繁,不许相婚之人愈多。于是一个男子,有一个正妻;一个女子,有一个正夫。
  然除此之外,尚非不许与其他的男女发生关系。而夫妻亦不必同居;其关系尚极疏松。更进,则夫妻必须同居(一夫一妻,或一夫多妻),关系更为永久,遂渐成后世的家庭了。所以人类的婚姻,是以全无禁例始,逐渐发生加繁其禁例,即缩小其通婚的范围,而成为今日的形态的。以一夫一妻的家庭,为原始的男女关系,实属错误。
  主张一夫一妻的家庭,为男女原始关系的形态的,不过说:人类是从猿猴进化而来的,猿猴已有家庭,何况人类?然谓猿猴均有家庭,其观察本不正确(详见李安宅译《两性社会学》附录《近代人类学与阶级心理》第四节。商务印书馆本)。即舍此勿论,猿猴也是人类祖先的旁支,而非其正系。据生物学家之说,动物的聚居,有两种形式:一如猫虎等,雌雄同居,以传种之时为限;幼儿成长,即与父母分离;是为家庭动物。一如犬马等,其聚居除传种外,兼以互相保卫为目的;历时可以甚久,为数可以甚多;是为社群动物。
  人类无爪牙齿角以自卫,倘使其聚居亦以家庭为限,在隆古之世,断乎无以自存;而且语言也必不会发达。所以原始人类的状况,我们虽不得而知,其为社群而非家庭,则殆无疑义。猿类的进化不如人类,以生物界的趋势论,实渐走上衰亡之路,怕正以其群居本能,不如人类之故。而反说人类的邃初,必与猿猴一样,实未免武断偏见了。何况人类的性质,如妒忌及性的羞耻等,均非先天所固有(此观小孩便可知。动物两性聚居,只有一夫一妻、一夫多妻两种形式,人类独有一妻多夫,尤妒忌非先天性质之明证);母爱亦非专施诸子女等,足以证明其非家庭动物的,还很多呢。
  现代的家庭,与其说是源于人的本性,倒不如说是源于生活情形(道德不道德的观念,根于习惯;习惯原于生活)。据社会学家所考究:在先史时期,游猎的阶级极为普遍。游猎之民,都是喜欢掠夺的,而其时可供掠夺之物极少,女子遂成为掠夺的目的。其后虑遭报复;往往掠夺之后,遗留物件,以为交换。此时的掠夺,实已渐成为贸易。女子亦为交换品之一。
  是为掠夺的变相,亦开卖买的远源。掠夺来的女子,是和部族中固有的女子地位不同的。她是掠夺她的人的奴隶,须负担一切劳役。此既足以鼓励男子,使之从事于掠夺,又婚姻之禁例渐多,本部族中的女子,可以匹合者渐少,亦益迫令男子从事于向外掠夺。
  所以家庭的起源,是由于女子的奴役;而其需要,则是立在两性分工的经济原因上的。与满足性欲,实无多大关系。原始人除专属于他的女子以外,满足性欲的机会,正多着呢。
  游猎之民,渐进而为畜牧,其人之好战斗,喜掠夺,亦与游猎之民同(凡畜牧之民,大抵兼事田猎),而其力且加强(因其食物充足,能合大群;营养佳良,体格强壮之故)。牧群须人照管,其重劳力愈甚,而掠夺之风亦益烈。
  只有农业是源于搜集的,最初本是女子之事。低级的农业,亦率由女子任其责。其后逐渐发达,成为生活所必资。此时经济的主权,操于女子之手。土田室屋及农具等,率为女子所有。部族中人,固不愿女子出嫁;女子势亦无从出嫁;男子与女子结婚者,不得不入居女子族中,其地位遂成为附属品。
  此时女子有组织,男子则无(或虽有之而不关重要),所以社会上有许多公务,其权皆操于女子之手(如参与部族会议,选举酋长等。此时之女子,亦未尝不从事于后世家务一类的事务,然其性质,亦为公务,与后世之家务,迥乎不同)。实为女子的黄金时代。所谓服务婚的制度,即出现于此时。因为结婚不能徒手,而此时的男子,甚为贫乏,除劳力之外,实无可以为聘礼之物之故。
  其后农业更形重要,男子从事于此者益多。导致以男子为之主,而女子为之辅。于是经济的主权,再入男子之手。生活程度既高,财产渐有赢余,职业日形分化。如工商等业,亦皆为男子之事。个人私产渐兴,有财富者即有权力,不乐再向女子的氏族中作苦,乃以财物偿其部族的损失,而娶女以归。于是服务婚渐变为买卖婚,女子的地位,又形低落了。
  ……

前言/序言

  历史不存于书,只存于心
  或许是因家庭缘故,父亲是一名中学历史教师,自幼我便对各种各样的历史感兴趣。家里,从来不缺历史书。那时候,父亲给我买来很多儿童类的历史书,读了不过瘾,高中时开始接触吕思勉、陈寅恪等史学大家。
  历史,对于我来说就是曾经发生过的一些故事,于我而言毫无特别之处,只不过是那些过去的故事有的比较精彩,但多数比较无聊。
  我把历史看得很轻,轻于鸿毛那种轻。我不太爱看苦大仇深的历史事件,历史书简单的几个字“大饥”——不知道是用多少生命写就的。所以我更偏向那些轻松而有趣的历史,我无意于历史研究,只是单纯的喜欢历史而已。这些年来,看过的历史类书籍杂乱无章,《明朝那些事儿》啊《易中天讲三国》啊等等,还有上面说的吕思勉、陈寅恪、钱穆等史学大家的着作。
  我喜欢的是吕思勉先生,他与一般闷头钻研的历史学者不同,他的书多脱胎于讲义,也就是说他的书具有极强的普适性。吕思勉先生的《白话本国史》读起来简单明快、酣畅淋漓,去年我买了一套精编《中国通史》,是将吕思勉、张荫麟、蒋廷黻三位先生的本国史精髓集合,厚厚的三册,我记得接连读了几个通宵便看完了,写了一大通读后感。
  前些日子忙于考研,没时间看旁书,近期才得空上网浏览图书信息,便发现了吕思勉先生的又一着作《中国文化二十一讲》。书里面图很多,内容很与众不同,还添加了曹伯韩先生的三章内容,以作补充。
  在这本书里,吕思勉和曹伯韩先生以文化为中心,将中国历史分解为21个关键词,从“婚姻、政体、阶级、货币、衣食”等角度,详细剖析了中国文化的起源与变迁。
  其中我很喜欢的是“衣食”一章,可能是因为自己是个吃货吧,一直以来读历史就喜欢看古人吃什么穿什么。古代没有今天那么多丰富的食材与做法,但是字里行间仍让我忍不住流口水,古人是很讲究吃的,可惜的是许多菜肴和食材早已失传,只能在书里看到了。
  对于我来说,无论多厚重的历史,我都会看得很轻,轻轻地放在心上,历史不是非铭记不可,切不可铭记了过去,而忘记了当下与未来。我想,这也是吕思勉先生多次在书中所表达的观点,他着历史的目的,已经在序言中说的很清楚了,是“推社会变迁之故,求现状之所由来”。
  我父亲已退休,如今每日在家养花种草,电视频道一整天停留在新闻频道。偶尔他会跟我讨论一些关于历史的话题,往往谈起来就忘了时间,我想,我目前所拥有的历史知识,没有让父亲失望。虽然父亲是教了一辈子初中历史,从未做过高深的历史研究,但是他的为人始终影响着我,正直,不屈,勤劳,话不多,但字字珠玑。
  父亲告诉我,这都是历史教给他的,而他也用了一辈子时间把这些品质教给学生。这就是我们父子二人一脉相承的历史观点吧,将历史转化成心内的养料,滋养个人成长,永远记得自己在做着什么。



《中国文化二十一讲》:穿越古今的智慧与风华 浩瀚中华,五千年文明璀璨夺目,无数瑰宝静待发掘。在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智慧的种子早已播撒,文化的根脉深深扎进历史的长河。当浮华落尽,当喧嚣渐息,我们更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沉魅力与不朽价值。 《中国文化二十一讲》正是这样一本邀请您踏上深度文化探索之旅的指南。它并非一本枯燥乏味的学术专著,而是以一种亲切而引人入胜的方式,带领读者走进中华文化的宏大叙事。本书精心选取了二十一个最具代表性、最能触及中国文化精髓的议题,从宏观的历史脉络到微观的细节描摹,层层剥开,为您展现一个立体而丰富的中国文化图景。 本书的视角独到,选取了诸多常常被大众所忽视,却又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文化侧面。我们不只是泛泛而谈,而是力求深入挖掘,让每个“讲”都成为一次独立的思想启迪,同时又与整体的文化脉络紧密相连。 您将在书中发现: 思想的源流与演变: 从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到儒释道三家思想的融合,再到近现代思想的变革,本书将梳理中国思想史的脉络,揭示不同哲学流派如何塑造了中国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您将理解“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如何影响了中国人的自然观,以及“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伦理观念如何在社会生活中落地生根,代代相传。 艺术的审美与情怀: 中国艺术,无论是诗词歌赋、绘画书法,还是戏曲音乐、建筑园林,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东方审美。本书将带领您品味历代文人墨客的千古绝唱,欣赏水墨丹青的意境之美,感受戏曲唱腔的跌宕起伏,领略园林建筑的移步换景。您会发现,中国艺术不仅仅是形式的呈现,更是情感的寄托,是精神的升华。 生活的智慧与仪式: 传统节日、婚丧嫁娶、饮食起居,这些看似寻常的生活细节,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本书将深入探讨这些生活习俗背后的意义,解析它们如何体现了中国人对家庭、社会、自然的理解与敬畏。您将了解到,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每一个仪式、每一个习俗,都凝聚着祖先的经验与智慧。 历史的印记与传承: 历史是民族的根,文化是民族的魂。《中国文化二十一讲》将从不同角度审视中国历史,不仅仅关注王朝更迭和战争硝烟,更侧重于分析文化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以及重要历史事件对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您将看到,历史事件如何塑造了文化,文化又如何反过来影响了历史的走向。 精神的追求与寄托: 在物质日益丰富,精神需求也愈发凸显的当下,重拾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显得尤为重要。本书将探讨中国文化中关于生命、死亡、道德、信仰等终极问题的思考,以及这些思考如何在不同时期、不同群体中得到体现。您将有机会重新审视人生的意义,找到精神的慰藉和力量的源泉。 本书的语言风格力求平实而不失深度,生动而不失严谨。作者以学者的严谨态度,辅以通俗易懂的讲解,让原本可能显得晦涩的文化知识变得鲜活起来。每一讲都像是一次精心设计的文化漫步,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收获知识,启迪思想。 无论您是初次接触中国文化,还是希望对已有认识进行深化和拓展,本书都将是您不容错过的选择。《中国文化二十一讲》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扇窗,一扇通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邃世界的窗。它将带领您穿越时空的阻隔,与古圣先贤对话,感受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体会那份穿越古今,历久弥新的智慧与风华。 翻开《中国文化二十一讲》,让我们的心灵在经典的滋养中得到洗礼,在文化的传承中汲取力量。这是一次值得您珍藏的文化之旅,一段与中华文明深度对话的精彩篇章。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精美了,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厚重感,仿佛捧着的是一份珍贵的礼物。我尤其喜欢封面那淡淡的雅致色调,配合着烫金的“奥森文库传家书系”几个字,透露出一种低调而又奢华的古典韵味。每一本书的纸张都选用得恰到好处,手感细腻且不易泛黄,翻阅时那种沙沙的触感,更是让人心生欢喜,仿佛能从中感受到时光的沉淀。装帧的细节处理也非常到位,线装的工艺让书本可以完全摊平,阅读起来十分舒适,不会像普通胶装的书那样容易合拢。书签绳的设计也非常实用,颜色搭配也很有品味,能为阅读增添一丝仪式感。总而言之,这套书不仅仅是内容的载体,更是一件值得细细品味的艺术品,摆在书架上,就已经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种对于书籍本身品质的追求,在如今这个追求快节奏、低成本的时代,显得尤为可贵。它让我重新认识到,书籍的价值,除了知识本身,还包括其承载的文化和美学。

评分

最近一直在探索各种古典诗词,尤其钟情于那些描绘自然景色的篇章。我喜欢唐诗的豪迈大气,也喜欢宋词的婉约细腻。每次读到“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仿佛就能感受到诗人那种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少年意气;而读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又会引发我对人生际遇和宇宙浩渺的无限遐思。我特别喜欢那些能够唤起读者内心共鸣的诗句,它们穿越了时空的阻隔,依旧能触动我们最柔软的情感。有时,我会尝试着将这些诗句谱写成曲,或者在画作中寻找与之意境相符的画面,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表达其中蕴含的美。这种对古典诗词的沉醉,让我觉得自己的内心也变得更加宁静和丰富,仿佛在与古圣先贤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体味人生的真谛。

评分

我最近迷上了研究中国传统节日,特别是那些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节日。比如春节,它不仅仅是一个辞旧迎新的日子,更蕴含着阖家团圆、祈福纳祥的深刻寓意。我喜欢了解每个节日背后的神话传说、历史渊源以及相关的民俗活动,比如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粽子,中秋节的赏月和月饼,还有重阳节的登高和敬老。我觉得,这些节日就像是中国文化的脉络,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它们不仅是一种时间的标记,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精神的传承。在现代社会,虽然生活节奏加快,很多传统习俗可能有所淡化,但我依然觉得,理解和传承这些节日,对于保持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至关重要。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分享,能够让更多的人重新认识和喜爱这些古老而美好的节日。

评分

我最近在重温一些历史纪录片,尤其是关于古代丝绸之路的那些,看得我心潮澎湃。画面里那些古老而神秘的城池遗址,驼队在茫茫沙漠中行进的壮丽景象,以及文献里记载的那些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动人故事,都深深地吸引着我。我常常会想象,在那个遥远的时代,人们是如何跨越千山万水,将不同文化的种子播撒开去,又如何在这片土地上孕育出璀璨的文明。那些壁画、陶器、以及流传下来的诗歌,都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那个时代的辉煌与沧桑。我特别喜欢那些讲述丝绸之路上的商人、僧侣、旅行者,以及他们与当地居民之间发生的点点滴滴的故事,这些生动的人物,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数据和事件,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烟火气。这种对过往的追寻,让我对我们所处的时代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更加珍惜和平与交流的宝贵。

评分

最近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潮特别感兴趣,尤其是那些关于“道”和“无为”的思想。我尝试着去理解老子《道德经》里的那些深刻论述,虽然初读时觉得晦涩难懂,但随着反复品味,逐渐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智慧。那种顺应自然、不强求的哲学观,与当下社会许多激进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我开始反思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同时,我也对墨家“兼爱非攻”的思想有所了解,它所倡导的平等博爱和非暴力原则,在当今世界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种对古代哲学思想的探究,让我觉得自己的思维方式得到了拓展,看问题的角度也更加多元和深刻。我希望能够继续深入挖掘这些宝贵的思想财富,并在生活中加以实践,让自己的内心更加平和,行为更加审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