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谷幽兰,常用来比喻品行高雅的人,在中国历史上,隐士这个独特的群体中就汇聚了许多这样的高洁之士,而今这些人是否还存在于中国广袤的国土之上?这是一直在困扰着比尔·波特的问题。因此,他于20世纪80年代末,亲自来到中国寻找隐士文化的传统与历史踪迹,并探访了散居于各地的隐修者……
[美] 比尔·波特,
美国当代著名的作家、翻译家、汉学家。1970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人类学博士,机缘巧合之下开始学习中文,从此爱上中国文化。1972 年,比尔赴台湾一所寺庙修行,在那里过起暮鼓晨钟的隐居生活;1991 年,他又辗转至香港某广播电台工作,并开始长期在中国大陆旅行,撰写了大量介绍中国风土人情的书籍和游记,同时翻译多部佛学经典和诗集,在欧美各国掀起了一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
比尔关于中国隐者的作品《空谷幽兰》出版后,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一版再版,畅销至今。近几年,他又相继推出了追溯中国禅宗文化与历史的《禅的行囊》、追寻黄河源头的《黄河之旅》、追溯中华文明史上辉煌篇章的《丝绸之路》、探秘中国西南少数民族风情的《彩云之南》、寻访中国古代诗人遗踪的《寻人不遇》,以及品味中国江南风韵的《江南之旅》。这些关于中国文化之旅的游记作品同样受到了读者的喜爱,并得到安妮宝贝、安意如、陈坤等人的鼎力推荐。
对于城市中的人来说,置身滚滚红尘浪滔天,每天面对无数欲望颠沛,若能保持自持修行的坚韧,遵循品德和良知,洁净恩慈,并以此化成心里一朵清香简单的兰花,即使不置身于幽深僻静的山谷,也能自留出一片清净天地。
——安妮宝贝
《空谷幽兰》是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写的一部关于中国的“寻隐之旅”。由一个美国人来写当代中国的隐士,着实显得有点突兀,然而,在当今手机号码都要由寺庙方丈来开明的时代,我们有多少人会相信中国真的还有隐士的存在?
——梁文道《开卷八分钟》
比尔波特并不凝重的语言像白描一样优美,富有生机和感染力,而且字里行间透露出美国式的幽默,常常会令读者会心一笑。中国人褒贬不一的隐士文化,在他的笔下,是一套趣味横生却又能给读者世事沧桑感觉的文化套餐,道出了一系列鲜为中国人知的传统文化历史。
——天津电视台“2010《泊客中国》颁奖盛典人物篇”
《空谷幽兰》是比尔波特十几年前寻访终南隐士写成的书,在美国,它的主要贡献是,把人们的视线吸引到这批深山之中的中国修行者,他们甚至不住在寺院道观,而是隐身在山间的茅屋,过着清修而安静的生活。比尔波特始终告诉西方人:中国的隐士和西方的隐士不一样。西方人主要是因为厌世而隐居,他们想远离社会。而中国的隐士则是社会积极力量的一种。
——《北京晚报》
空谷幽兰
代序
序
第一章 隐士的天堂
第二章 月亮山
第三章 举世皆浊
第四章 访道
第五章 鹤之声
第六章 登天之道
第七章 云中君
第八章 朱雀山
第九章 走过销魂桥
第十章 暮星之家
第十一章 访王维不遇
第十二章 大道入廛
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一直就有人愿意在山里度过他们的一生:吃得很少,穿得很破,睡的是茅屋,在高山上垦荒,说话不多,留下来的文字更少—也许只有几首诗、一两个仙方什么的。他们与时代脱节,却并不与季节脱节;他们弃平原之尘埃而取高山之烟霞;他们历史悠久,而又默默无闻—他们孕育了精神生活之根,是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社会中最受尊敬的人。
中国人一直很崇敬隐士,没有人曾经对此作出过解释,也没有人要求解释。隐士就那么存在着:在城墙外,在大山里,雪后飘着几缕孤独的炊烟。从有文字记载的时候起,中国就已经有了隐士。
中国人说,他们的历史要上溯到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黄帝是目前人们所知的最早的黄河流域部落联盟的首领,后来这些部落的人民把自己称为中国人。但黄帝是从两个隐士那里,学会了怎样战胜敌人和延年益寿的。从公元前2700年到公元前2600年,他统治了一百年。大约与此同时,埃及建造了第一批金字塔。
黄帝乘龙回归了仙班。此后,中国新生文明的领导权又经历了几代人。大约在公元前2300年的时候,传到了尧的手中。两千年以后,孔夫子称赞尧是最有智慧的人,因为他略过了自己家族的成员而选择了一位隐士作为继承人。公元3世纪,皇甫谧在他的著作《高士传》中,记述了这件事情:
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矣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不受而逃去。)
许由没有接受尧的建议,为了清除这席谈话可能残留的影响,他到河边洗了耳朵。但是尧决意要找到一个品德优秀的人,于是他又去接近另一位名叫舜的隐士。舜接受了尧的禅让,后来他也去找了一位隐士来做自己的继承人。《高士传》又一次记载了这一事件:
(及尧受终之后,)舜又以天下让卷(善卷)。卷曰:“昔唐氏之有天下,不教而民从之,不赏而民劝之,天下均平,百姓安静,不知怨,不知喜。今子盛为衣裳之服以眩民目,繁调五音之声以乱民耳,丕作皇韶之乐以愚民心,天下之乱从此始矣。吾虽为之,其何益乎?予立于宇宙之中,冬衣皮毛,夏衣葛。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悲夫,子之不知余也!”遂不受去,入深山莫知其处。
皇甫谧所记载的这两个故事,是从《庄子》以及其他公元前4世纪或更早的著作中择取的。看起来,中国人似乎从开始记录中国文明早期领导者的轶事时起,就已经同时记载了隐士的故事。在过去的两千年里,他们一直重复着这些隐士统治者的故事—如果不竭力去仿效的话,那么他们就将其视为理想人物,珍藏于心中。当然了,密集的群山是不会像人这样做的。但是这些故事的目的不是为了创造一个隐士社会—姑且假定这是可能的—它们是针对那些行使权力的人的。它们所传达的信息是,权力的传递应该建立在美德和智慧的基础之上,而不是裙带关系。
这些故事构成了中国最早的政治批评。但是它们不仅仅是故事:真的有人更愿意选择荒野,而不是文明。这正是世界各地隐士传统的基础。而中国隐士传统与众不同之处在于,隐士在他们所遗弃的那个社会中,享有崇高的地位。
我自己开始了解中国的隐士传统是在1972年。那一年,我离开了美国,搬到了中国的岛省台湾。台湾在上海的南面,香港的北面,与福建海岸遥遥相望。到了之后没几天,我就开始了在一座佛教寺庙里的生活:天亮前就起来诵经,夜晚听钟声,一日三餐素食,一个房间,一张床,一顶蚊帐,没有钞票。如果我的腿太痛了,或者对禅垫感到“深恶痛绝”的时候,我就读书。
除了佛经之外,我也读儒家和道家的书。那些书里有很多生活在山里的中国古代隐士的故事。我非常喜爱这些故事。
……
第一段: “空谷幽兰”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清雅脱俗的气息,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被它素雅的封面和精致的排版所吸引。翻开第一页,仿佛就走进了一个宁静而古朴的世界。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描绘的场景细腻入微,无论是山间的风,还是溪边的石,都栩栩如生,仿佛就在眼前。故事的发展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不疾不徐,让人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沉浸其中,细细品味。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自然景色的描写,那种宁静致远的感觉,让人心旷神怡。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用文字勾勒出一种意境,让人在阅读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心灵的洗涤。这本书不只是一个故事,更像是一次与自然的对话,一次对内心的探索。读完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仿佛还残留着那份空谷幽兰般的淡淡清香。
评分第二段: 老实说,一开始我是被“空谷幽兰”这个书名所吸引,觉得它一定蕴含着某种深邃的哲学或者情感。读完后,我发现它确实满足了我的期待,甚至超越了我的想象。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像是层层剥茧,又像是缓缓展开一幅水墨画。作者并没有直接告诉读者答案,而是通过巧妙的铺垫和暗示,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和体会。我非常欣赏这种留白的处理,它给了读者足够的空间去想象和解读,让每个人都能从中读出属于自己的故事。书中的人物塑造也很成功,他们不是脸谱化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个体,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挣扎与坚持,都深深地打动了我。尤其是一些关键的转折点,作者的处理非常精妙,让故事充满了张力,也让人物的成长显得更加真实可信。这本书不仅仅是消遣,更是一次与智慧的碰撞,一次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评分第五段: 初读“空谷幽兰”,我以为会是一本纯粹的描写景物的小品文,没想到它却蕴含着如此深刻的人生哲理。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优美,但又不过于雕琢,自然而流畅,如同行云流水。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放下”与“获得”的辩证关系的处理。它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生活中那些执着与不舍,并从中找到一种释然。书中某些人物的命运走向,出乎我的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这正是作者高超叙事技巧的体现。她没有刻意制造悬念,但故事的引人入胜程度却丝毫不减。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内心被一种淡淡的宁静所笼罩,仿佛经过了一次心灵的SPA。它提醒我,在追逐外在成就的同时,更要关注内心的丰盈与平和。
评分第四段: “空谷幽兰”,读起来就有一种沉静的力量。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置身于一个远离尘嚣的山谷,听着微风拂过竹林的声音,看着花儿悄然绽放。作者的文字有一种魔力,能够将读者带入一个完全不同的时空。我喜欢书中关于孤独与成长的探讨,那种在寂静中寻找力量的历程,非常具有启发性。它让我意识到,有时候,最深刻的领悟,恰恰来自于内心的沉淀和独处。书中的某些段落,让我反复咀嚼,思考良久。作者对于人性的洞察,可见一斑。她并没有回避人性的复杂和阴暗面,但却用一种包容和理解的态度去描绘,最终导向一种积极的升华。这本书就像一位智慧的长者,用温和的语气讲述着生命的真谛,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获得启迪。
评分第三段: 我对“空谷幽兰”的期待,更多是源于它所传递的那种隐逸、淡泊的意境。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太需要这样一本能够让我们慢下来,去感受生活本身的书了。这本书恰好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惊心动魄的冲突,却能在平静中透露出一种强大的力量。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温柔,将那些细微的情感捕捉得淋漓尽致。我反复阅读了书中关于友谊和传承的章节,被那些真挚的情感所深深打动。它让我重新审视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意义非凡的瞬间。这本书就像一杯清茶,初入口微涩,但越品越有滋味,回甘无穷。它让我明白,真正的美好,往往隐藏在平凡之中,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去体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