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明良编著的《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的交往历程和前景》内容介绍: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都是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文明,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持久旺盛的生命力,在过去1300多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二者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进行比较深入广泛的交流和交往,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在全球化浪潮中日益显现出各自独特的魅力,也面临着相似的挑战。二者只有相互交往、相互交流、相互借鉴,才能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共存共荣,才能为全球化形势下世界多元文化的构建和人类文明的共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交相辉映,异彩纷呈,二者的交往、对话,有着现实的可能性和广阔的前景。
马明良,青海循化人,西北民族大学伊斯兰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宗教学专业研究生导师,伊斯兰文化方向导师组组长。发表《伊斯兰生态文明》、《冷战后美国的中东战略与全球战略》等百篇论文,著有《简明伊斯兰史》、《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交往历程与前景》等多部专著。主持大型学术工程“伊斯兰文化系列丛书”和“《圣训》研究”等***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成果获省部级**成果奖。
序言:两大文明体系交往研究的开拓性成果
导论
上篇 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历史轨迹和现实走向
 **章 伊斯兰文明的历史轨迹与现实走向
 一 伊斯兰文明的奠基时期——穆罕默德时代(610—632年)
 二 伊斯兰文明的巩固时期——四大正统哈里发时代(632—661年)
 三 伊斯兰文明的发展时期——伍麦叶王朝时代(661—750)
 四 伊斯兰文明的全盛时期——阿拔斯王朝时代(750—1258年)
 五 伊斯兰文明的衰落时期——近代伊斯兰世界
 六 伊斯兰文明的复兴初期——现当代伊斯兰世界
 第二章 中华文明的历史轨迹和现实走向
 一 中华文明的发生和定型时期——夏商周到春秋战国时代
 二 中华文明的发展时期——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 中华文明的全盛时期——隋唐时期
 四 中华文明的继续发展时期——宋元明清(鸦片战争之前)时期
 五 中华文明由盛而衰而兴时期——近代至现当代
中篇 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的交往历程
 **章 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的早期交往——唐宋元时期的政治、经贸、文化和军事交往
 一 唐宋时期伊斯兰**与中国之间的使节往来、商贸活动和文化交流——两个文明和平交往的历史见证
 二 怛逻斯战役与造纸术西传——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之间暴力交往的个案
 三 蒙古人西征与伊斯兰文明东渐
 第二章 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的深层交往——明清时期的“以儒诠经”活动
 一 学贯东西——王岱舆等几位主要穆斯林学者的文化背景和知识结构
 二 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在宇宙生成理论和认识论领域的沟通与交融
 三 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在伦理道德领域的整合
 四 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在交往中表现出的异同
 五 “以儒诠经”尝试的社会影响及其对当代文明交往的启示
 第三章 近现代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广泛交往——伊斯兰教新文化运动及其他
 一 中国回教新文化运动
 二 中国与伊斯兰**之间的友好交往
 第四章 当代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全面交往
 一 政治交往——相互信任,相互支持
 二 经贸往来——互通有无,优势互补
 三 文化交流——取长补短,互相促进
下篇 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的交往前景
 **章 全球化——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交往的新视野
 一 全球化的特征
 二 全球化的影响
 三 全球化呼唤全球价值视野
 四 全球价值视野与伊斯兰文明和中华文明
 第二章 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领域之一——生态环境问题
 一 全球生态危机与环境问题
 二 解决全球生态环境的努力
 三 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的生态环境理念及其当代价值
 第三章 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领域之二——世界和平问题
 一 过往战争的灾难
 二 全球和平努力——“和平运动”
 三 当代世界战争的危险和隐患
 四 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和平理念及其当代意义
 第四章 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领域之三——全球伦理问题
 一 全球性问题的凸现呼唤全球伦理
 二 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的伦理资源与全球伦理的构建
 三 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的伦理资源对构建全球伦理、解决全球性问题的意义
参考文献
后记
读到这本书的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画面。我想象着,在某个历史节点,一位中国的鉴真法师远渡重洋,在异域传播佛法,又带回了什么?又或者,在某个集市上,来自撒马尔罕的商人,与来自长安的工匠,如何用手势和简单的词语交流,交换着技艺和商品。作者究竟是如何将这些碎片化的历史信息,串联成一条清晰的脉络?是否会深入到具体的史料考证,比如出土的文物、保存下来的文献,甚至是传说故事?我期待作者能够用生动而翔实的笔触,勾勒出那些曾经鲜活的人物形象,还原那些充满智慧与创意的交流场景。而且,“前景”这个词,意味着这本书不会止步于历史的回顾,更会着眼于当下与未来。在全球化浪潮席卷的今天,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动规律,探索共同发展的可能,其意义不言而喻。这本书,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个理解当下国际关系的独特视角,帮助我们看到人类文明共同体建设的希望所在。
评分这本书,单看书名就觉得内容极其厚重,"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的交往历程和前景"——这绝非泛泛而谈的科普读物。它所涵盖的,是跨越千年、横跨两大古老文明的交流史。想想看,从陆上丝绸之路的驼铃声声,到海上香料之路的帆影点点,再到如今“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新篇章,这其中必然充满了无数鲜为人知的故事,涉及经济、文化、宗教、科技等方方面面的深刻互动。我尤其好奇作者会如何梳理这两大文明在不同历史时期,比如唐宋时期、明清时期,乃至近现代的交汇点。是怎样的人物,带着怎样的理念,在怎样的背景下,促成了这些交流?又有哪些思想、技术、艺术在中国生根发芽,又如何在伊斯兰世界留下印记?甚至,这种交流是否也伴随着误解与冲突,作者又将如何客观地呈现?而“前景”部分,更是让人充满期待,在当今世界格局下,这两个文明的未来走向,又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一场关于人类文明多元共生的深刻探讨。
评分《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的交往历程和前景(增订版)》——光是书名就足以让人心潮澎湃。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如此宏大而复杂的两个文明的互动过程,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按照时间顺序,从古代的零星接触,到中世纪的密切往来,再到近现代的全面交流?还是从某个具体的议题入手,比如宗教、贸易、科技、艺术,然后梳理它们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我特别好奇,“增订版”究竟“增订”了什么,是否增加了新的研究成果,或者对过往的观点进行了修正和补充?对于“前景”的探讨,我更是充满了期待。在当今世界,不同文明的对话与碰撞尤为重要,这本书会为我们提供怎样的视角,来理解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将如何相互影响,又将如何共同塑造世界格局?是走向融合,还是保持特色?是合作共赢,还是竞争并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深刻的洞见,帮助我们超越简单的刻板印象,看到这两个文明之间更深层次的联系与可能性,为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包容的世界贡献一份力量。
评分《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的交往历程和前景(增订版)》——这个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宏大叙事的野心。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处理“交往历程”和“前景”之间的关系。是先梳理历史,再展望未来,还是将二者融为一体,在叙述历史事件的同时,就已暗示着未来的走向?我个人更倾向于后者,因为历史的走向往往与当时的社会文化基因紧密相连。这本书会不会像一个巨大的滤网,过滤掉历史的尘埃,只留下那些最精华、最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例如,在宗教信仰的传播与融合方面,两大文明经历了怎样的碰撞与调和?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上,谁吸收了谁的成果,又各自贡献了什么?更进一步,在艺术审美、哲学思想、生活习俗等方面,又有哪些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前景”部分,则更具现实意义。在面对地缘政治、文化冲突等挑战时,两大文明的交往历史,是否能为当下的我们提供一些解决方案?是相互借鉴,求同存异,还是各自发展,保持距离?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在这方面的思考和判断,以及他所提出的“增订版”又增添了哪些新的视角和内容,是否回应了当今社会的一些热点问题。
评分当我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我的脑海中涌现出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我一直对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充满兴趣,而伊斯兰文明和中华文明,无疑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有影响力的两大文明之一。我迫切地想知道,在这漫长的交往历程中,究竟发生了哪些令人惊叹的故事?是那些古代的丝绸之路上,来自异域的商人带来的香料、宝石,还是那些远渡重洋的学者,将各自的知识体系传播开来?作者会如何描绘这些历史画卷?是通过宏观的经济贸易数据,还是通过微观的个人际遇和文化交流的具体案例?而且,我特别关注“前景”这个词,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不同文明之间的理解和包容显得尤为重要。这本书,是否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深入了解伊斯兰文明和中华文明之间未来发展趋势的窗口?它是否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这两个古老文明如何能够继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力量?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