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综合布线系统与施工技术(第5版)

网络综合布线系统与施工技术(第5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光辉 黎连业 王萍 黎长骏 等 著
图书标签:
  • 综合布线
  • 网络工程
  • 布线技术
  • 施工技术
  • 通信工程
  • 信息技术
  • 弱电工程
  • 第五版
  • 工程建设
  • 线路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94260
版次:5
商品编码:12358286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49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比较系统、完整、准确地介绍网络综合布线系统的基础知识、设计方法、施工技术、测试内容、验收鉴定过程,基本上反映了综合布线市场的新技术和成果,是一本非常好的书。本书的特点是:叙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内容上系统全面、重点突出;概念上清楚易懂,是一部实用性很强的书。本书可供计算机、通信、楼宇建筑、系统集成等领域的科技人员使用;可作为高等院校有关专业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教学和科研人员的参考;还可作为综合布线培训教材。

目录

目  录
前言
第1章 综合布线系统 1
1.1 综合布线系统的基本概述 1
1.1.1 综合布线系统特性 2
1.1.2 综合布线系统分类 3
1.2 综合布线系统的优点 6
1.3 综合布线系统标准 6
1.4 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等级 8
1.5 综合布线系统的布线构成 12
1.6 综合布线系统线缆系统的分级与类别 13
1.7 缆线长度划分 15
1.8 工业环境布线系统 16
1.9 光纤到用户单元通信设施 21
1.10 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要点 26
1.11 综合布线系统的发展趋势 26
1.11.1 集成布线系统 26
1.11.2 智能小区布线系统 31
第2章 网络传输介质 34
2.1 双绞线电缆 34
2.1.1 5类、超5类双绞线 41
2.1.2 6类双绞线 46
2.1.3 7类双绞线 48
2.1.4 8类屏蔽双绞线 51
2.2 大对数双绞线 52
2.3 同轴电缆 54
2.4 光缆的品种与性能 55
2.4.1 光缆 55
2.4.2 光缆的种类 55
2.4.3 光缆与光纤的关系 56
2.4.4 光纤通信系统简述 57
2.4.5 光缆的种类和机械性能 58
2.5 数据传输技术中的几个术语 63
第3章 网络互连设备 65
3.1 物理层的网络互连设备 65
3.1.1 中继器 65
3.1.2 集线器 65
3.1.3 调制解调器 66
3.2 数据链路层的设备 75
3.2.1 网卡 75
3.2.2 网桥 79
3.2.3 交换机 82
3.3 网络层设备 85
3.3.1 路由器的原理与作用 85
3.3.2 路由器的优缺点 86
3.3.3 路由器的功能 86
3.4 应用层设备 87
3.4.1 网关的基本概念 87
3.4.2 网关–网关协议简述 88
3.4.3 外部网关协议简述 88
3.4.4 内部网关协议族 89
3.5 防火墙 89
3.5.1 防火墙的作用 89
3.5.2 Internet防火墙 90
3.5.3 为什么要用防火墙 91
3.5.4 防火墙的产品分类 92
3.5.5 防火墙在OSI/RM中的位置 95
3.5.6 防火墙的发展史 95
第4章 线槽规格和品种以及线缆的敷设 99
4.1 金属槽和金属桥架 99
4.1.1 金属槽 99
4.1.2 金属线槽的各种附件 99
4.1.3 金属桥架 100
4.1.4 托臂支架 105
4.2 塑料槽 105
4.3 金属管和金属软管 106
4.4 塑料管和塑料软管 107
4.5 线缆的槽、管敷设方法 107
4.6 槽管可放线缆的条数 110
4.7 卡博菲电缆桥架容线量 110
第5章 布线系统标准的有关要求与系统设计技术 113
5.1 布线系统标准的有关要求 113
5.2 布线系统的设计 116
5.2.1 综合布线系统设计的步骤 116
5.2.2 布线系统的信道 124
5.2.3 布线系统设计的系统指标 125
5.3 工作区子系统设计 135
5.3.1 工作区子系统设计概述 135
5.3.2 工作区设计要点 135
5.3.3 信息插座连接技术要求 136
5.4 配线(水平)子系统设计 137
5.4.1 配线子系统设计要求 137
5.4.2 配线子系统设计概述 138
5.4.3 水平干线子系统布线线缆种类 139
5.4.4 配线子系统布线方案 140
5.5 干线(垂直干线)子系统设计 143
5.5.1 干线子系统设计要求 143
5.5.2 垂直干线子系统设计简述 144
5.5.3 垂直干线子系统的结构 145
5.5.4 垂直干线子系统设计方法 146
5.6 设备间子系统设计 146
5.6.1 设备间设计要求 147
5.6.2 设备间子系统设计要点 147
5.6.3 数据中心设计要求 151
5.6.4 数据中心卡博菲桥架方案 162
5.6.5 数据中心KVM技术设计要求 164
5.6.6 数据中心列头柜技术设计要求 170
5.7 技术管理 180
5.8 建筑群子系统设计 184
5.8.1 建筑群子系统设计要求 184
5.8.2 AT&T;推荐的建筑群子系统的设计步骤 184
5.8.3 电缆布线方法 186
5.8.4 电缆线的保护 189
5.9 进线间设计 189
5.10 光缆传输系统 190
5.11 电信间设计 191
5.11.1 电信间子系统设备部件 191
5.11.2 电信间的交连硬件部件 192
5.11.3 电信间交连的几种形式 193
5.11.4 110型交连硬件在干线接线间和卫星接线间中的应用 194
5.11.5 110型交连硬件在设备间中的应用 196
5.11.6 电信间的设计步骤 197
5.12 电源、防护和接地设计 197
5.13 环境保护设计 204
第6章 网络工程设计方案的写作基础与样例 205
6.1 设计方案基础:一个完整的设计方案结构 205
6.2 设计方案基础:网络布线设计方案的内容 206
6.3 设计方案基础:IT行业和建筑行业的设计方案取费的主要内容 206
6.3.1 IT行业流行的设计方案取费的主要内容 206
6.3.2 建筑行业设计方案取费的主要内容 207
6.4 建筑行业综合布线系统取费 214
6.4.1 通信工程机械台班单价定额取费 214
6.4.2 通信工程仪表台班单价定额取费 215
6.4.3 施工测量取费 216
6.4.4 敷设线槽、管路取费 217
6.4.5 布放线缆取费 235
6.4.6 安装、调试取费 245
6.4.7 缆线终接取费 261
6.4.8 布线系统测试取费 265
6.4.9 防水取费 269
6.5 综合布线方案设计模版 270
6.6 网络工程设计方案实例:中国某中心某信息系统网络工程设计方案 274
第7章 网络工程施工实用技术 292
7.1 网络工程布线施工技术要点 292
7.1.1 布线工程开工前的准备工作 292
7.1.2 施工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 292
7.1.3 测试 293
7.1.4 工程施工结束时的注意事项 293
7.1.5 安装工艺要求 294
7.2 网络布线路由选择技术 295
7.3 网络布线线槽敷设技术 297
7.3.1 金属管的敷设 297
7.3.2 金属线槽的敷设 298
7.3.3 塑料槽的敷设 300
7.3.4 暗道布线 302
7.3.5 线缆牵引技术 302
7.3.6 建筑物主干线电缆连接技术 304
7.3.7 建筑群电缆连接技术 306
7.3.8 建筑物内水平布线技术 307
7.3.9 建筑物中光缆布线技术 309
7.4 数据中心安装施工 310
7.4.1 卡博菲桥架配线线路施工 310
7.4.2 KVM系统施工安装 311
7.4.3 列头柜施工安装 315
7.5 双绞线布线技术 318
7.5.1 双绞线布线方法 318
7.5.2 双绞线布线缆线间的最小净距要求 318
7.6 布线压接技术 319
7.6.1 压线工具 319
7.6.2 用户信息插座的安装 320
7.6.3 用户信息跳线制作 322
7.7 长距离光缆布线技术 328
7.7.1 长距离光缆施工的准备工作 328
7.7.2 长距离光缆布线架空敷设的施工技术 330
7.7.3 长距离光缆布线直埋敷设的施工技术 333
7.7.4 长距离光缆管道布线的施工技术 335
7.7.5 光缆布线施工工具 336
7.8 光缆光纤连接技术 337
7.8.1 光缆光纤连接技术概述 337
7.8.2 光纤连接器和光纤耦合器 337
7.8.3 光纤连接器端接磨光技术 340
7.8.4 光纤连接器端接压接式技术 350
7.8.5 光纤熔接技术 357
7.9 光纤连接安装技术 362
7.9.1 光纤布线的元件:线路管理件 362
7.9.2 LCGX光纤交叉连接系统 366
7.9.3 光纤连接架 367
7.9.4 光纤交连场的设计 368
7.9.5 光纤连接管理 368
7.10 吹光纤布线技术 370
7.10.1 吹光纤布线技术概述 370
7.10.2 吹光纤系统的组成 371
7.10.3 长飞光纤光缆有限公司的气吹微型光缆 375
7.10.4 吹光纤与传统光纤布线综合比较 376
7.11 数据点与语音点互换技术 377
7.11.1 数据点改变为语音点的操作方法 378
7.11.2 语音点改变为数据点的操作方法 378
7.11.3 1个数据(语音)点改变为4个语音用户的操作方法 378
7.12 综合布线系统的标识管理 379
第8章 无线网络 380
8.1 无线网络的概念与特点 380
8.1.1 无线网络的概念 380
8.1.2 无线局域网 382
8.1.3 无线网络的发展过程 383
8.1.4 无线网络分代 385
8.2 无线网络通信传输媒介 389
8.3 无线网络的互连设备 390
8.4 无线网络的体系结构 396
8.5 无线局域网物理层 396
8.5.1 物理层三种接口方式 396
8.5.2 物理层结构与功能 396
8.5.3 跳频扩频物理接口 399
8.5.4 直序扩频物理接口 401
8.5.5 红外线物理接口 402
8.6 无线网络IEEE 802.11标准 402
8.6.1 IEEE 802.11标准的重要技术规定 402
8.6.2  IEEE 802.11提供的服务 404
8.6.3 IEEE 802.11的具体特征 406
8.6.4 IEEE 802.11拓扑结构 407
8.6.5 IEEE 802.11逻辑结构 407
8.6.6 IEEE 802.11工作组和要点 407
8.6.7 IEEE 802.11a标准 408
8.6.8 IEEE 802.11b标准 412
8.6.9 IEEE 802.11g标准 413
8.6.10 三大标准的前途与安全性 413
8.6.11 WLAN Hiper LAN/2标准 415
8.7 无线网络典型连接方式与实例 418
8.7.1 无线连接解决方案概述 418
8.7.2 户外无线连接的综述 421
8.7.3 额外费用 421
8.7.4 天线连接示意图 421
8.7.5 802.11 AP-AP 10M无线连网方案 422
8.7.6 802.11 10M两个分支网连网方案 423
8.7.7 802.11 AP-AP 2M无线连网方案 424
第9章 测试及其有关技术 426
9.1 布线工程测试概述 426
9.1.1 布线工程测试内容 426
9.1.2 测试有关标准 426
9.1.3 TSB–67测试的主要内容 427
9.1.4 超5类、6类线测试有关标准 430
9.2 电缆的两种测试 432
9.2.1 电缆的验证测试 432
9.2.2 电缆的认证测试 432
9.3 网络听证与故障诊断 433
9.3.1 网络听证 433
9.3.2 故障诊断 433
9.3.3 综合布线工程的电气测试要求 433
9.3.4 电缆的认证测试的操作方法 443
9.4 电缆认证测试 445
9.4.1 用Fluke DTX电缆分析仪认证测试一条电缆(UTP) 445
9.4.2 一条电缆(UTP)的认证测试报告 447
9.5 双绞线测试错误的解决方法 449
9.5.1 近端串扰未通过 449
9.5.2 衰减未通过 449
9.5.3 接线图未通过 450
9.5.4 长度未通过 451
9.5.5 测试仪问题 451
9.5.6 DTX的故障诊断 451
9.5.7 手持式测试仪的使用问题 453
9.6 大对数电缆测试 453
9.6.1 TEXT-ALL25测试仪简介 454
9.6.2 操作说明 454
9.6.3 测试连接插座 456
9.6.4 自动测试程序 456
9.7 光缆测试技术 457
9.7.1 光纤测试技术概述 457
9.7.2 光纤测试仪的组成 465
9.7.3 938系列测试仪的技术参数 466
9.7.4 光纤测试仪操作使用说明 466
9.7.5 光纤测试步骤 472
9.8 工程的结尾工作 476
9.8.1 工程结束时应做的工作 476
9.8.2 网络文档的

前言/序言

前  言本书为适应《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 50311—2016)标准、数据中心设计、云计算数据中心的设计,在系统的构成、系统分级、技术指标参数等方面力求与国际标准ISO/IEC 11801接轨,以一个大型数据中心工程为基础,并结合当前最新布线技术,介绍布线系统的设计和施工技术。
本书是基于网络工程施工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而写作的,面向网络工程技术人员、高校教师和建网管理人员,所叙述的内容基本上反映了当前最新技术,也是作者多年来工程经验和实践体会的总结。对于从事工程综合布线的读者来说,这是一本非常好的参考书。
本书围绕着“综合布线”展开,从基础知识到当前最新的集成布线系统、从布线基本概念到布线的施工技术均进行了详细的讨论,使读者不但能够掌握综合布线的基础知识,而且可以了解怎样去做布线方案,怎样选择传输介质,怎样去施工,怎样去测试,怎样去组织验收、鉴定,成为综合布线系统的工程师。
本书由六个部分组成,共12章,全面详细地讨论了综合布线系统和工程施工实用技术。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第1章~第4章)的内容为:综合布线系统、网络传输介质、网络互联设备、网络综合布线系统的线槽规格和品种以及线缆的敷设。通过这些基本知识为读者进行网络总体方案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部分网络综合布线方案设计(第5章和第6章)的内容为:布线系统标准的有关要求与系统设计技术,并提供一个方案实例样本供读者参考。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使读者能够自主进行方案设计。
第三部分工程施工(第7章和第8章)的内容为:网络工程施工实用技术、无线网络。全面详细地叙述网络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实用技术:金属槽管敷设技术、塑料槽管敷设技术、工作区子系统布线施工技术、水平干线子系统布线施工技术、管理间子系统布线施工技术、垂直干线子系统布线施工技术、设备间子系统布线施工技术、楼宇管理子系统布线施工技术、双绞线布线技术、双绞线端接技术、楼宇光缆布线技术、长距离光缆布线技术、光纤ST头磨接制作技术、光纤ST头压接制作技术、光纤连接熔接技术、吹光纤布线技术、数据点与语音点互换技术、综合布线系统的标识管理技术、无线网络工程施工技术。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使读者能够独当一面地进行网络工程施工。
第四部分测试验收(第9章和第10章)的内容为:测试及其有关技术、网络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的验收。全面详细地叙述网络布线的超5类、6类线、7类线双绞线测试技术、大对数线测试技术、光缆测试技术、网络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的验收技术。通过这些内容的介绍,使读者知道验收有哪些环节需要注意,鉴定需要做哪些材料。其中提供了一个工程验收鉴定会所需要的材料样本供读者参考。
第五部分屏蔽局域网络(第11章)的内容为:屏蔽局域网的施工建设、屏蔽局域网系统的施工安装要求、屏蔽机房的建设。
第六部分介绍网络综合布线系统中的物理隔离技术(第12章)。
本版进行规模较大的改动时,限于篇幅,删减了第4版的第10章、第13章和第15章的内容,对本书第1章和第12章为了适用于语音、数据、图像、多媒体等多种业务及弱电领域中的应用;满足智能化建筑中各弱电子系统对信息处理朝着网络化和数字化发展的实际需求;在系统的构成、系统分级、技术指标参数等方面力求与国际标准ISO/IEC 11801接轨;对数据中心、云计算数据中心、卡博菲桥架、KVM系统、列头柜等施工技术写得具体、实用,有利于自学,帮助读者做到看了就会。
本版更新本版在第4版的基础上进行了规模较大的改动。改动的目的如下:
1)2007年版的综合布线标准已有修改,从2017年4月1日起综合布线施工要遵守2016版的国家标准。
2)2007版、2016版的综合布线标准已不再面向网络工程,而是面向所有要进行布线的弱电工程。
3)根据同行、相关专业本科生提出的意见和具体要求,尤其是从事布线的工程技术人员的要求,改动、增加了建筑行业综合布线系统取费,有利于做工程方案时进行报价;增加了数据中心设计、云计算数据中心设计、卡博菲桥架、数据中心KVM 技术、数据中心列头柜技术。
4)“一带一路”的海外项目弱电工程设计施工,走出去要开创新天地,弱电施工技术更重要。
5)本书以网络为背景讨论综合布线,其实所讨论的布线技术已适用于所有需要布线的弱电工程,并具有广泛的使用意义。
6)在今后的几年内,除标准和使用的设备发生变化外,本书介绍的布线技术理论上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可以说布线技术不会过时,也可以说布线技术已基本定型。
7)本书可操作性、可模仿性强,对从事布线工程的技术人员来说非常实用,同时也可供未来修改布线规范标准参考。
8)本书最大的亮点是布线技术全面、内容广泛、应用广泛,可以说是从事布线的技术人员、设计人员的“知心朋友”。
9)本书在叙述上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内容上系统全面、重点突出;在概念上清楚易懂,是一部实用性很强的书籍,可供计算机、通信、楼宇建筑、系统集成等领域的科技人员使用,也可作为高等院校有关专业课程的教材,还可作为教学和科研人员的
《数字时代基石:现代网络综合布线系统解析与实践》 在这个信息爆炸、万物互联的数字时代,高效、稳定、可靠的网络连接已成为社会运行的命脉。从宏伟的企业数据中心到繁忙的商业综合体,从现代化的智能家居到高速发展的智慧城市,其背后都离不开一套精密的“神经网络”——综合布线系统。它如同人体的血管,承载着数据的流动,支撑着信息的高速传输。 本书——《数字时代基石:现代网络综合布线系统解析与实践》,正是为了深度揭示这一关键基础设施的奥秘而倾力打造。它并非仅限于某一个特定版本的介绍,而是旨在搭建一个全面、深入、前瞻性的知识框架,帮助读者深刻理解现代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理念、技术标准、施工要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第一部分:理论基石——理解综合布线系统的核心 本书的开篇,我们将一同溯源而上,深入探讨综合布线系统的发展历程及其在数字化进程中的关键地位。我们会解析综合布线系统的基本构成,包括但不限于: 水平布线子系统: 从信息插座到配线架,这一子系统是实现终端设备与网络连接的“最后一公里”。我们将详细介绍各种类型的水平线缆(如超五类、六类、六A类、七类及未来更高类别线缆)的性能指标、适用场景,以及连接器(RJ45水晶头、信息模块)的选择与压接技术。 垂直布线子系统: 连接楼宇内不同楼层和设备间的“信息高速公路”。我们将剖析光纤(单模、多模)和铜缆(如Cat6A及以上)在垂直布线中的应用,以及光纤跳线、光纤适配器、光纤熔接等关键技术的原理和操作。 工作区子系统: 终端用户直接接触的部分,如信息插座、跳线等。我们将重点关注用户体验、易用性以及与各种终端设备的兼容性。 设备间子系统: 核心设备(如服务器、交换机)与水平布线连接的桥梁。我们将深入理解配线架、跳线架、光纤配线架等设备的功能与选择,以及其在网络拓扑中的作用。 管理子系统: 确保整个布线系统的可管理性、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的重要环节。我们将探讨线缆标记、文档记录、标识系统等管理手段,以及智能布线管理系统(DCIM)的应用。 进户/设备间主干子系统: 连接建筑物外部与内部,以及不同建筑物间的骨干网络。我们将研究其在大型园区网和数据中心中的重要性,以及高带宽、高可靠性线缆(如OM3/OM4/OM5多模光纤、OS2单模光纤)的选择。 第二部分:技术前沿——掌握核心标准与最新进展 现代综合布线系统并非一成不变,它紧随技术发展的步伐不断演进。本书将深入剖析一系列核心国际与国内行业标准,如TIA/EIA、ISO/IEC、GB/T等,并解读这些标准对线缆性能、连接器规范、传输距离、防火等级等方面的要求。 线缆技术深度解析: 我们将超越基础分类,深入探讨不同线缆结构(如UTP、STP、FTP、SFTP)的屏蔽原理与抗干扰能力,解析线缆芯数、线径、绝缘材料对传输性能的影响。特别是对于支持万兆以太网(10GbE)及以上速率的Cat6A、Cat7、Cat8等高等级线缆,我们将详细分析其结构特点、传输限制以及在数据中心等高密度应用场景的部署要点。 连接器与模块的演进: 从传统的RJ45到最新的MPO/MTP光纤连接器,我们将深入理解不同连接器的插拔次数、接触电阻、回波损耗等关键指标,以及它们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性能优势。 光纤通信的未来: 随着带宽需求的激增,光纤布线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我们将详细介绍单模与多模光纤的差异,以及OM3、OM4、OM5等新型多模光纤在支持更高带宽和更长传输距离方面的突破。同时,也将探讨新的光纤连接技术和解决方案。 PoE(以太网供电)技术: 随着物联网设备的普及,PoE技术正变得越来越重要。我们将深入研究PoE的标准(如802.3af、802.3at、802.3bt),分析其供电能力、安全机制以及在智能建筑、安防监控等领域的应用。 数据中心布线新趋势: 面对云计算、大数据、AI等带来的海量数据流量,数据中心布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书将重点探讨数据中心高密度布线、模块化布线、预端接光缆等技术,以及高速铜缆(如40G/100GBASE-T)和高密度光纤(如400G/800G)的部署策略。 第三部分:实践精髓——从设计到施工的实操指南 理论是基础,实践是关键。本书将为您提供一套系统化的施工技术指导,帮助您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程。 方案设计与规划: 在项目启动阶段,如何根据应用需求、建筑结构、预算限制进行合理的布线系统设计?我们将详细介绍布线系统设计流程,包括需求分析、拓扑规划、线缆选型、端口分配、防火防雷设计等,并提供典型的设计案例分析。 施工准备与安全: 详细阐述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包括材料验收、工具检查、人员培训、场地勘察等。同时,我们将强调施工过程中的安全规范,如高空作业、用电安全、防火防爆等,确保工程安全有序进行。 线缆敷设技术: 涵盖各种敷设方式的细节,如穿管敷设、沿墙敷设、架空敷设、槽道敷设等,并提供各种场景下的最佳实践。我们将重点讲解线缆的弯曲半径、绑扎方式、防火封堵等关键技术,以保证线缆性能和系统稳定性。 连接与端接: 深入讲解各种连接器(RJ45、光纤连接器)的端接方法,包括剥线、理线、压接、熔接等步骤,并提供图文并茂的指导。我们将强调端接质量对信号传输性能的直接影响。 设备安装与调试: 详细介绍配线架、交换机、光纤配线架等网络设备的安装、固定与连接。我们将阐述系统调试的流程,包括通路测试、性能测试、功能测试等,并指导读者如何使用专业的测试仪器(如线缆测试仪、光纤熔接机)来评估和验证布线系统的性能。 文档记录与验收: 强调规范的文档记录在布线项目中的重要性,包括竣工图、测试报告、线缆标签等。我们将指导读者如何进行最终的工程验收,确保布线系统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标准。 第四部分:挑战与展望——应对未来需求 数字世界的演进永不停歇,综合布线系统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智能建筑与物联网(IoT)的融合: 随着智能家居、智能办公、智慧城市等概念的落地,综合布线系统将承载更多传感器、控制器等物联网设备的连接需求。本书将探讨如何在传统布线系统中融入IoT设备的连接与管理。 更高带宽与更高密度的需求: 5G、AI、VR/AR等新兴技术的普及,对网络带宽和传输速率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我们将展望未来更高等级线缆(如Cat8及以上)和更密集光纤布线系统的发展。 可持续性与绿色布线: 在日益强调环保的今天,我们将探讨如何设计和施工更加环保、节能的布线系统,例如使用环保材料、优化能源利用等。 安全与可靠性的保障: 在网络安全威胁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如何设计更具弹性和抗干扰能力的布线系统,以及如何保障关键基础设施的稳定运行,将是未来布线系统设计的重中之重。 《数字时代基石:现代网络综合布线系统解析与实践》是一本集理论深度、技术前沿、实践指导于一体的力作。它将为网络工程师、系统集成商、施工技术人员、项目经理以及对综合布线系统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学习平台。无论您是初涉此领域的新手,还是寻求技术提升的专业人士,本书都将是您通往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之路的得力助手。让我们一同构建坚实可靠的数字基石,赋能无限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这本书对新技术和未来趋势的关注度。虽然这是一本关于“基础系统与施工技术”的书籍,但它丝毫没有故步自封,而是巧妙地将新兴技术如物联网(IoT)接入和PoE(以太网供电)的最新规范融入到现有的布线架构讨论中。比如,在最新的版本中,对于超五类和六类线缆在支持更高带宽应用时的性能衰减分析,介绍得非常前沿和透彻。它没有停留在传统的局域网层面,而是着眼于数据中心和智能楼宇的整体网络拓扑设计。这使得这本书的生命力得以延长,即便技术迭代速度很快,它依然能提供坚实的基础理论支撑,指导我们去适应未来的变化,而不是仅仅应对眼下的需求。这种前瞻性布局,让它在同类书籍中脱颖而出,成为一本可以长期信赖的工具书。

评分

深入阅读后,我发现这本书在案例分析的处理上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喜的深度。它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的讲解,而是大量引入了实际工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复杂场景和疑难杂症。比如,在讲到光纤熔接技术时,书中不仅详细描述了不同品牌熔接机的操作步骤,还配有大量高分辨率的实操图片,甚至连常见故障的排除流程都做了详细的图文解析。这对于我们初入行的新人来说,简直就是一本“保姆级”的指导手册。我记得有一次我们项目上遇到了一个复杂的机柜布局问题,光是线槽的走向就让人头疼,结果翻到这本书的某一章节,作者用一种近乎手绘的方式,将不同规格线缆的承重、弯曲半径等限制条件进行了直观展示,瞬间就茅塞顿开。这种“把书读‘活’了”的编辑手法,远超了我对传统教材的认知,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坐在你旁边,手把手地教你如何避免走弯路。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相当稳健且富有说服力,作者的语言功底很深厚,既保持了技术文档应有的精确性,又避免了过度使用晦涩难懂的术语。他总能在关键节点处加入一些“过来人”的经验总结,这些总结往往是教科书上找不到的“潜规则”。比如,在讨论屏蔽和接地规范时,作者没有简单地罗列标准,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工业环境对电磁兼容性的特殊要求,并对比了不同接地系统的优缺点和维护难度。这种带有批判性思维的叙述方式,极大地提升了读者的思考层次,让我们学会的不仅是如何“做”,更是如何“选择最优的方案”。我常常在工作之余,会特意去回顾书中那些看似不那么起眼的小章节,但事后证明,正是那些细节决定了整个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长久性。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抓人眼球,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简洁的字体,透着一股专业和严谨的气息。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被它的厚度给镇住了,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内容是相当扎实的。翻开内页,纸张的质感也挺好,阅读起来非常舒适,不会有那种廉价印刷品的刺眼感。我个人是那种对书籍的“第一印象”很看重的人,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完全符合我对一本高质量技术参考书的期待。特别是章节标题的区分度很高,重点内容和图示的标注也很清晰,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快速检索和对照的工程师来说,简直是福音。我记得我第一次翻阅时,光是目录的梳理就让我对它的编排逻辑有了信心,它不是简单地堆砌知识点,而是遵循了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的递进关系,让人很容易跟上作者的思路。而且,书脊的装订也很有考究,即使经常翻阅,也不容易散页,这点小细节最能体现出版社对读者的尊重。

评分

从学习体验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知识结构组织得非常具有逻辑梯度,它不是一本适合随便翻阅的小册子,而是需要投入时间去系统学习的深度读物。前几章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涉及材料科学、电磁理论在布线中的应用;中间部分则是核心的施工规范和操作指南,细致到线缆的捆扎角度和面板的安装精度;最后一部分则聚焦于测试验收和故障诊断。我发现自己每读完一个模块,都会不由自主地在脑海中构建一个虚拟的项目场景进行模拟操作。这种“学完立刻想实践”的驱动力,正是好教材的价值所在。它成功地架起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之间的桥梁,让读者在学习过程中就能培养起高度的责任感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一点对于任何想在这个领域有所建树的人来说,都是无价之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