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屋顶是中国古建筑的显著特征。该书集作者多年研究、考察和文物建筑修缮实践之成果,系统介绍中国古建筑屋顶的类型、构造、装饰和维护等内容,涵盖全面,图照丰富,既有整体视野,又有细节刻画,是一本适合广大建筑爱好者阅读的通俗建筑读本。
魏克晶(1940—2018)生于四川,1959年到天津市文化局从事文物工作。先后主持天津蓟县黄崖关长城、独乐寺维修,以及天津市多项古建筑的修缮工作。参与“津门十景”评选工作。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会员,天津市建筑学会理事。完成《长城调查报告》《独乐寺现状勘测》《天津市内古建筑维修报告》等撰写任务。参与编写《津门考古》《华夏五千年艺术:营造集》《天津古代建筑》等著作,发表文章百余篇。
《中国大屋顶》是作者在多年研究、考察和文物建筑修缮实践基础上完成的一部建筑图书,涵盖全面,语言流畅,图照丰富,既有整体视野,又有细节刻画,是一本很好的通俗建筑读本,适合广大建筑爱好者阅读。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贾珺
一、单体类./004
(一)庑殿顶./004
(二)悬山顶./012
(三)歇山顶./016
(四)硬山顶./023
(五)卷棚顶./024
(六)攒尖顶./029
(六)盝顶./037
(八)盔顶./039
(九)穹窿顶./041
(十)环形顶./042
二、组合类./045
(一)平面组合./045
(二)立面组合./046
(三)复合组合./050
三、其他类./056
(一)古塔的檐顶./056
(二)牌楼的檐顶./066
(三)桥梁上的檐顶./073
第二章.构造篇./079
一、举架./085
二、反宇和起翘./086
三、屋面构造./087
第三章.装饰篇./093
一、吻兽./097
(一)吻兽的种类./097
(二)宫殿吻兽./106
(三)城楼上的吻兽./107
(四)寺庙吻兽./111
(五)南方吻兽./125
二、脊饰./133
(一)琉璃脊饰./133
(二)青瓦脊饰./136
(三)江南脊饰 ./139
(四)藏传佛教建筑脊饰./148
(五)脊饰探源./153
三、瓦饰./163
(一)瓦的种类./163
(二)瓦面装饰 ./165
(三)瓦钉和帽钉装饰./170
四、山面装饰./172
(一)博风板装饰./172
(二)山花./175
(三)山头装饰 ./177
五、顶棚装饰./177
(一)天花./177
(二)藻井./179
六、色彩./183
(一)琉璃瓦的色彩./184
(二)贵州侗寨鼓楼的彩塑和彩画./187
第四章.维护篇./195
一、日常保养./199
(一)屋面清扫./199
(二)树枝修剪./199
(三)拔草勾抹./199
二、揭wa补漏./200
(一)揭瓦./200
(二)wa瓦./200
三、梁架修理./201
(一)打牮拨正./201
(二)偷梁换柱./202
四、落架大修./203
(一)优选大修方案./203
(二)建立科学档案./203
(三)落架不落地./204
(四)为大佛松绑./204
(五)尽量保留原件./204
前 言
屋顶,又称屋盖,是房屋建筑的冠冕。
屋顶就像人们戴的帽子。帽子有凉帽、暖帽、便帽、礼帽、官帽和军帽等不同式样。戴帽子是人们的生活需要:凉帽可以遮阳荫凉,暖帽可以御寒保暖。日常出行戴便帽,出席礼仪戴礼帽。帽子还是人们社会身份的标志。古代官帽是分等级的。如清代官员的暖帽,以顶珠划分:一品为红宝石,二品为珊瑚,三品为蓝宝石,四品为青金,五品为水晶。现代军帽分得更细了:陆、海、空三军,从士兵到将军,各戴不同军种的帽子。古代有一种叫“冕”的帽子,最初是帝王、诸侯、卿、大夫戴的礼帽。后来成为皇帝专用,又称皇冠。屋顶也是这样,由于地域、时代和等级不同,形式、类型多种多样。古代欧洲的希腊、罗马,非洲的埃及,多用石头垒砌宫殿和教堂。门窗砌成圆券或尖拱,屋顶建成半球穹顶或锥形尖顶。中国远古时代黄河、长江流域森林茂密,多用木材构筑房屋。屋顶修成两坡顶或四坡顶。屋面用茅草或草泥。西周发明了砖瓦,南、北朝时期出现琉璃瓦。唐、宋以后,皇家和寺庙屋顶建筑多铺装琉璃瓦,其屋顶又高又大,大约为殿堂高矮的三分之一。
20世纪中叶,人们习惯将中国古代建筑的大坡顶称作“大屋顶”。大屋顶是中国古代建筑最显著的特征。大屋顶不仅高大,还有深的出檐和曲线柔和的屋面。欧美的别墅也用坡顶,铺红瓦,屋面是钭直线,出檐很短。有的还把檐口遮挡住,外砌“女儿墙”。这种红瓦斜直坡顶是小洋楼的特征。大屋顶还有优美的“反宇”和起翘。宇是房檐,本来是斜向下方的,将檐口反方向抬高一点,就是“反宇”。“反宇”是木结构建筑的需要,是必须要做的。木结构建筑的构架用材是木材,木柱最怕潮湿和雨淋。除了加高台基之外,就要把房檐伸得远一些,防止雨水淋湿根柱。但是伸很远就会压得太低,就像有人戴帽子,把帽檐拉下来压在眉毛上,就会遮挡视线。“反宇”的作法其实很简单:在檐椽上加一排飞椽,把檐口抬高就行了。这样可以缓冲雨水的流速,顺势流成一个抛物线,把雨水抛得远一点。还有一个重要效果是扩大室内的采光和通风。起翘的原理同“反宇”一样。因为是在檐角,负荷量大,构件尺寸就要加大,檐椽和飞椽变成老角梁和仔角梁,檐角就抬高了很多,形成了起翘。我国南方的楼阁把檐角的仔角梁改成一根“嫩戗”,成为高角度上翘的檐角,轻盈舒展,如翼如飞。国外也有大屋盖的房屋。如德国南部有一种草屋和木瓦房,屋盖也是四坡顶,屋盖占屋高的二分之一,由于没有“反宇”和起翘,屋面是斜直向下的,显得沉闷压抑。我国大屋顶的装饰在世界建筑中也是独树一帜的。这种装饰可以概括为形与色两个方面。
形是造型,建筑是空间艺术,注重空间形态。大屋顶的形态多样。有两坡人字形的悬山顶和硬山顶,有四面坡的庑殿顶,有在四坡上加两坡的歇山顶,有四坡加平顶的盝顶,有半圆形的穹窿顶,有圆圈顶,有三角、四角、六角、八角和圆形的攒尖顶,以及类似将军盔胄的盔顶等。
色彩方面,国外砖石建筑颜色比较单一。我国大屋顶屋面用材丰富,色彩多样。除草、木、竹、瓦本色之外,还用金属瓦顶,是用铜、铁仿铸成瓦片铺装。琉璃瓦的釉色有黄、绿、青(蓝)、红、紫、翠、黑、白多种颜色。北方的宫殿、寺庙多用白色的台基,红色的木柱围墙,黄色或绿色的琉璃瓦,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辉。南方的园林、民居多用白墙黛瓦,融合在青山绿水之中,好似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卷。广东、福建和台湾地区,采用彩塑和陶瓷镶嵌方法,在屋脊上塑造众多的戏剧人物,更显得五彩斑斓,令人目不暇接。
大屋顶的装饰,最奇妙的是屋脊和兽。屋脊是坡顶建筑的功能需要。屋面的两坡相交之处,接缝最容易漏雨。于是就在接缝上加盖一层或几层板瓦,形成了高凸的屋脊。屋脊两端外露瓦茬子不大美观,要用一个物件封护。什么物件好呢?木构建筑最怕着火。古代传说,东海的鱼虬,尾似鸱,可激浪降雨。因此“鸱尾”就最先上了屋脊。从汉代开始至清代,历经两千年的演变,鸱尾由贴在脊端,到张嘴吞脊。宋代叫作鸱吻,明、清时代完全变成了龙吻。龙背上还插一个剑把,把龙定住。明代剑把是斜插的,清代是垂直的。龙眼也有变化,明代的龙眼直视前方,非常专注。清代龙眼斜视,注意力已经分散了。这是鉴定明、清龙吻年代的一个窍门。四个檐角上为什么蹲着一溜小兽呢?因为角脊的脊瓦最容易向下滑落,要在脊瓦上钉铁钉固定。铁钉经风吹雨淋容易生锈,更换起来很麻烦。后来就用一个物件盖住铁钉。于是就选用了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等一溜小兽。先是出于美观的目的,后来人们就赋予了它们不同的使命,让他们各尽其责,为的是消灾送福、保佑平安。最前边还有仙人骑凤,这里边蕴涵着许多传说故事。在最外边的檐口上还有一排小圆帽,这是因为檐口的勾头瓦在瓦陇的推力下容易掉下来,要在瓦头上用铁钉把它固定住,同保护背瓦的钉子一样,这个钉帽也要用半圆形的瓦件作封护。这样一个接一个并排的半圆形钉帽,随着房檐的曲线在“飞动”,自然就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大屋顶在营造方面,有官式、民间之分,大式、小式之别。北方和南方还有着迥异的风格。
官式是指按朝廷官方公布的标准样式作法,如宋代有官方发布的《营造法式》,清代有《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也就是现代建筑的“部颁标准”。官式作法对建筑的类型、体量、开间、梁架、构件尺寸和颜色都有严格规定,不得逾规越矩。如明代规定:“一品二品厅堂五间九架,三品至五品厅堂五间七架,六品至九品厅堂三间七架,不许在宅前后左右多占地,构亭馆,开池塘”,“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栱,饰彩色”。这里“间”的概念不是一间房子,而是四根木柱围合的空间。三间是指面阔三间。“架”是指房屋的进深,五架是房梁上架了五根檩子,架数多进深大则房屋的面积大。
民间作法,则以官式作参考,各地都有地方特色。还以吻兽为例,清代正脊的官式龙吻,龙尾卷很紧、很实。民间寺庙龙吻的龙尾松散,有的是空透的,龙尾两侧的鳍,雕刻成连续的三角形,与官式的差别十分明显。南方的一些地区,干脆不用龙吻,而用当地喜爱的鱼形吻。
大式、小式的区别:木构架带斗栱为大式,不带斗栱是小式;屋顶带吻兽是大式,不带吻兽是小式。官家的殿堂,可以用大式或小式作法。民间盖房只能用小式作法。而民间修庙,大式、小式作法都可以。
我国北方、南方的气温差别很大。北方冬季寒冷,为御寒保暖,屋顶厚重,要在椽子上铺望板,抹20至30厘米的泥背,再
瓦、挑脊。南方常年温湿,屋顶很少用泥背,有的连望板都不铺,把瓦片直接架在椽子上。睛天的时候,用竹竿把瓦片挑到一边,可以从屋顶上透气通风。
大屋顶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历史,给世人留下了一份珍贵、厚重的文化遗产。
我不得不提一下作者的语言魅力。她的文字,时而如诗般优美,时而如散文般流畅,时而又如同老友般亲切。我常常会因为一句恰到好处的比喻,或者一个精准的形容词而停下来回味。她的语言,并没有刻意追求辞藻的华丽,而是以一种朴实而真挚的方式,将情感和思想传递出来。这种语言的张力,让我能够深深地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深意,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字面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它所传递出的一种深沉的人文关怀。作者在描绘故事的同时,也触及了许多深刻的人生议题:关于成长,关于选择,关于失去,关于爱。这些议题并非生硬的道理说教,而是通过人物的经历和情感的起伏,自然而然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我常常在读到某个情节时,会停下来思考,仿佛书中的人物就是我自己,在经历着同样的迷茫和抉择。这种共鸣感,让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一本小说,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的 L 情感。
评分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而言,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我从书中人物的经历中,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与美好。我看到了他们在困境中的坚韧,在迷茫中的探索,在绝望中的希望。这些鲜活的人物形象,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我仿佛也随着他们一起成长,一起经历,一起蜕变。这种精神上的收获,是任何物质上的奖励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深邃的蓝色调,仿佛将人拉入一片辽阔的夜空,而那“中国大屋顶”几个字,笔力雄浑,自带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初拿到手,便迫不及待地翻开。我并没有立刻去探究书中的具体情节,而是先被作者的文字风格所折服。那是一种仿佛带有温度的文字,时而婉转悠扬,如同一曲古老的民谣在耳边回响,勾勒出古老山川的壮丽;时而又如同一股清泉,在心田间流淌,滋润着久旱的心灵。我能感觉到作者对笔下描绘的世界有着深厚的感情,字里行间渗透出的细腻观察和深刻理解,让那些原本可能只是冰冷文字的符号,瞬间变得鲜活而富有生命力。
评分当我深入阅读,我发现作者在叙事上展现出了一种非凡的驾驭能力。故事的节奏张弛有度,时而如潺潺流水,娓娓道来,让我沉浸在细枝末节的描绘中,感受人物内心的波澜;时而又如疾风骤雨,情节跌宕起伏,让我屏住呼吸,为角色的命运捏一把汗。这种叙事上的节奏感,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舞台,看着一幕幕精彩的戏剧在眼前上演。更难得的是,作者在推动情节发展的同时,并没有忽略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每一个人物,即使是配角,都仿佛拥有自己的灵魂,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挣扎与选择,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感同身受。
评分这部作品的结构设计也相当巧妙。作者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通过巧妙的穿插和回溯,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故事线索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幅宏大的画卷。这种叙事结构,需要读者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理解和连接,但也正是这种挑战,让阅读过程充满了乐趣和惊喜。每一次的连接,都仿佛解开了一个新的谜团,让我更加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故事的结局。
评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细节之处的精益求精。每一个物件,每一个场景,甚至是一种细微的情感变化,都被作者捕捉并细致地描绘出来。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让整个故事充满了真实感和生活气息。我仿佛能够闻到空气中弥漫的饭菜香,听到远处传来的人声嘈杂,感受到微风拂过脸颊的触感。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完全忘记了自己身处何处,只愿跟随作者的笔触,一同探索书中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评分我非常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喜欢深度阅读,渴望在文字中寻找共鸣的读者。它不仅仅是一本消遣的书籍,更是一次精神的旅行,一次灵魂的洗礼。我在这本书中找到了许多我曾有的困惑,也看到了许多我曾有的希望。它让我明白了,无论身处何种境遇,我们都应该保持一颗勇敢的心,去探索,去感受,去爱。这本书,无疑是我近期阅读中最具价值的作品之一。
评分这部作品最让我惊艳的地方,在于它对环境描写的独到之处。作者笔下的中国,并非只是地理意义上的一个概念,而是一个充满了生命力和故事的鲜活存在。山脉连绵,河流奔腾,古老的村落,现代的都市,都被赋予了独特的生命力。我能清晰地想象出书中所描绘的每一个场景:清晨薄雾笼罩的山村,午后阳光洒满的市集,黄昏时分染红的天际。这些环境描写不仅仅是背景,更是故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们与人物的情感、命运紧密相连,共同营造出一种浓厚的氛围,让读者仿佛亲身经历。
评分总的来说,这本书带给我的阅读体验是丰富而多元的。它既有令人惊叹的想象力,又有触及人心的情感力量;既有壮丽的叙事场面,又有细腻的人物刻画。我从书中感受到了中国这片土地的深厚底蕴,也体会到了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不屈。这本书就像一位老朋友,在与我进行一场深度的对话,让我思考,让我感动,也让我更加热爱生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