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PGA应用开发和仿真

FPGA应用开发和仿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贞炎 著
图书标签:
  • FPGA
  • 应用开发
  • 仿真
  • VHDL
  • Verilog
  • 数字电路
  • 硬件设计
  • 嵌入式系统
  • 可编程逻辑
  • 电子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82786
版次:1
商品编码:12361419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电子电气工程师技术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3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从现代FPGA设计相关的数字电路基础和Verilog硬件描述语言开始,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和实践经验,本书详细讲述了VerilogHDL及其仿真,业内常用IO规范和各种总线,数字逻辑在数字信号处理、数字通信和控制方向的典型功能单元,FPGA的常规结构,静态时序分析等。

目录

前言
第1章 数字电路基础1
1.1 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1
1.2 二进制相关知识3
1.2.1 二进制和其他进制3
1.2.2 进制间的相互转换4
1.2.3 二进制的四则运算5
1.3 二进制在电路中的表达6
1.3.1 有限字长和补码6
1.3.2 负数、有符号数和无符号数6
1.4 门电路和基本逻辑运算10
1.4.1 非门、与门和或门11
1.4.2 与非门和或非门12
1.4.3 异或门和同或门12
1.4.4 三种表达形式的转换13
1.4.5 基本门的电路实现14
1.4.6 三态输出和漏极开路输出15
1.4.7 波形图17
1.4.8 门电路的一些非典型应用18
1.5 逻辑代数22
1.5.1 基本定律22
1.5.2 表达式的代数化简法23
1.5.3 卡诺图化简法23
1.6 基本组合逻辑24
1.6.1 编码器和译码器24
1.6.2 未定义的输入状态26
1.6.3 数据选择器27
1.6.4 延迟和竞争冒险27
1.6.5 加法器28
1.6.6 乘法器31
1.6.7 数值比较器32
1.7 锁存器32
1.7.1 SR锁存器32
1.7.2 D锁存器33
1.8 触发器34
1.8.1 D触发器、时钟和使能34
1.8.2 D触发器的异步和同步复位36
1.8.3 D触发器的建立时间、保持时间和传输延迟37
1.8.4 其他触发器38
1.9 时序逻辑40
1.9.1 移位寄存器和串-并互换40
1.9.2 延迟链42
1.9.3 分频器43
1.9.4 计数器44
1.9.5 同步时序逻辑46
1.9.6 累加器48
1.10 存储器49
1.10.1 存储器容量和类型49
1.10.2 SRAM50
1.10.3 双端口SRAM54
1.10.4 同步SRAM54
1.11 小数55
1.11.1 定点小数及其范围和误差55
1.11.2 定点小数的运算56
1.11.3 浮点小数58
第2章 Verilog HDL和SystemVerilog60
2.1 硬件描述语言简介60
2.2 设计方法和流程62
2.3 标识符和关键字63
2.4 值、数和字面量63
2.4.1 整型常数64
2.4.2 浮点常数65
2.4.3 时间常数和字符串常数65
2.5 线网66
2.6 变量67
2.7 参数和常量68
2.8 类型和位宽转换70
2.9 操作符和表达式71
2.9.1 位选取操作符74
2.9.2 位拼接和流运算符74
2.9.3 按位逻辑运算符76
2.9.4 缩减运算符76
2.9.5 移位77
2.9.6 自增赋值和自减赋值77
2.9.7 条件判断相关运算符78
2.9.8 条件运算符79
2.9.9 let语句79
2.10 结构和联合80
2.11 数组82
2.12 赋值、过程和块83
2.12.1 赋值的延迟84
2.12.2 赋值的强度85
2.12.3 流程控制语句86
2.12.4 always过程88
2.12.5 阻塞和非阻塞赋值91
2.13 模块93
2.14 接口97
2.15 生成块100
2.16 任务和函数101
2.17 包102
2.18 系统任务和函数103
2.18.1 显示相关104
2.18.2 文件相关105
2.18.3 存储器相关106
2.18.4 仿真相关107
2.18.5 错误和信息107
2.18.6 类型转换和数学函数107
2.19 编译指令108
第3章 ModelSim和仿真111
3.1 仿真和测试的相关概念111
3.2 测试代码编写112
3.2.1 时钟的产生112
3.2.2 复位的产生114
3.2.3 一般输入的产生115
3.3 ModelSim软件仿真流程118
3.3.1 主界面简介118
3.3.2 创建工程119
3.3.3 向工程中添加文件121
3.3.4 开始仿真122
3.3.5 带有信号和波形的例子124
3.4 波形和格式127
第4章 Verilog基本应用130
4.1 代码风格130
4.2 常用组合逻辑单元的描述132
4.2.1 编码器和译码器132
4.2.2 数据选择器133
4.3 常用时序逻辑单元的描述133
4.3.1 移位寄存器133
4.3.2 延迟链134
4.3.3 计数器134
4.3.4 累加器136
4.4 时钟域和使能137
4.5 跨时钟域问题138
4.5.1 域外慢速跳沿138
4.5.2 域间状态传递140
4.5.3 域间事件传递142
4.5.4 域间数据传递144
4.6 存储器及其初始化144
4.6.1 各种模式的存储器描述145
4.6.2 存储器的初始化148
4.7 用存储器实现延迟链151
4.8 单时钟FIFO152
4.9 双时钟FIFO156
4.10 用户按键和数码LED157
4.10.1 用户按键处理157
4.10.2 数码LED159
4.11 PWM和死区161
4.11.1 单端PWM161
4.11.2 差分PWM162
4.11.3 死区165
4.12 正交增量编码器接口166
4.13 有限状态机170
4.13.1 秒表例子171
4.13.2 数字示波器触发采样例子175
第5章 IO规范与外部总线182
5.1 单端信号和地182
5.2 传输线与端接184
5.3 差分信号185
5.4 高速串行接口188
5.5 UART189
5.5.1 UART规范介绍189
5.5.2 发送器的设计190
5.5.3 接收器的设计193
5.5.4 UART收发仿真195
5.6 SPI197
5.6.1 SPI规范介绍197

前言/序言

前 言
笔者2004年开始学习FPGA,并被其强大的灵活性所吸引,从此一切成本不敏感的项目能用FPGA的,则不会考虑其他方案。从简单的逻辑控制、MCU替代到高速的信号处理、网络与通信应用,没有什么是一片FPGA(或含有处理器核)不能驾驭的,“一片不行,那就两片!”在成本不敏感的领域,如科研、产品或芯片原型研发和验证中,FPGA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因为在这些领域往往包含大量特殊的、创新的定制逻辑和功能,或者具备极高的数据传输带宽,并非MCU、MPU(DSP是MPU的一种)或应用处理器所能胜任。
即使是MCU或MPU能够胜任的工作,若使用FPGA来完成,你可以肆意挥洒自己的创意,构建符合自己习惯的逻辑接口和功能,创造符合特殊要求的功能模块和处理器外设,而不必像使用通用MCU或MPU那样,需要学习为了功能通用而设置的纷繁复杂的接口、控制寄存器或API函数。当然,一切的前提是项目成本不敏感,并且你具备深厚的FPGA开发功力——这比MCU或MPU开发要难很多。
但终端产品领域是FPGA尚无法触及的,主要限制是成本、功耗和开发难度。在成本和功耗上,FPGA灵活的本质决定了它无法与MCU或MPU抗衡,同时终端产品往往出货量也很大,因而在高带宽或特殊定制逻辑方面,也可以由ASIC胜任——ASIC在量大时成本极低。
而开发难度大则源于多个方面。在理论方面,想要学好FPGA,甚至说想要入门FPGA,都必须掌握扎实的数字逻辑基础知识。在语言方面,用于FPGA开发的硬件描述语言(HDL)描述的数字逻辑电路是并行的,与人类思维的串行性(即一步一步的思考)不符,而MCU等开发使用的程序语言则符合人类思维的串行性,相对易于入门和掌握。依笔者浅见,“程序”一词含有“依序执行的过程”之意,与可综合的硬件描述语言的并行性不符,因而本书尽量避免使用“程序”一词指代可综合的硬件描述语言代码。
开发困难还源于FPGA技术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和FPGA相关教育的滞后。
笔者自六年前开始面向华中科技大学启明学院电工电子科技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的学生开设与FPGA应用相关的选修课,并为他们设计开发板,无论课程内容还是开发板,每年都可能会变动以跟进新的技术发展。
创新中心的学生主要来自全校各电类相关院系,并经过严格的考核选入,都是理论成绩和实践能力兼优并对电子技术有着浓厚兴趣的学生。即便如此,笔者依然感受到FPGA应用教学的困难,特别是在引导和帮助他们使用FPGA实现具备一定难度和深度的功能的时候,或者在实现一个完备的电子电路系统,比如将FPGA用作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作品主控或者各类研究、双创项目的主要实现平台的时候。
笔者以为,FPGA应用教学的困难直接反映了数字电路应用教学的困难,这与传统数字电路课程设置不无关系。在电子技术子领域日趋细分、国内大学电类专业日趋细分的当代,侧重数字电路应用的专业(如通信、电气、自动化等)仍然在深入学习SR锁存器的电路构成,深入学习如何用74系列IC设计异步时序逻辑电路。笔者并不认为这些不重要,但以为这些应该是侧重数字电路理论的专业(如电子、电信等)才需要深入学习的内容,毕竟侧重数字电路应用的专业的学生以后一般不需要设计IC;不需要在数字逻辑电路中做晶体管级的优化;也不需要为少数关键路径而动用异步逻辑、锁存器逻辑。相应地,在侧重数字电路应用的专业中,现代数字电路应用中的同步时序逻辑内容并没有提升到应有的地位,与之相关的时钟概念和知识、常用的时序逻辑功能单元、基础的时序分析概念和知识也是比较缺失的。
在本书中,笔者提炼和扩展了传统数字电路课程中与FPGA应用相关的部分,形成了本书的第1章,便于读者快速强化FPGA应用设计所需的数字电路基础知识,尚未学习数字电路课程的低年级读者也可以通过学习第1章来入门数字电路基础。
第2章则是SystemVerilog(IEEE 1800—2012)简明语法讲解,主要侧重可综合(即可以在FPGA中实现)的语法,最新的IEEE 1800—2012标准较早期版本引入了不少“漂亮”的语法元素,让笔者急切地想与读者分享,后果是少数理应可综合的语法在目前主流开发工具中尚不支持,或许它们还需要一点时间来跟进,遇到这些特例,书中均会给出解决方法。
第3章是使用ModelSim进行Verilog功能仿真的简单教程。
第4章是Verilog的基本应用,这一章主要介绍各种数字逻辑基本功能单元的描述,并着重介绍了时钟、使能的概念和跨时钟域处理。从这一章起,我们正式开始了FPGA应用设计之旅。
第5章介绍IO规范,首先通识性地介绍了IO连接的常识和常见电平规范,而后以四种常见外部逻辑接口规范为例,介绍了通用接口逻辑的设计和实现。希望读者能在学习过程中领会到此类设计的一般思路和处理方法。
第6章介绍片上系统的内部互连。片上系统(SoC)结合了通用处理器和FPGA逻辑的优势,实现了软硬件协同设计,是当下FPGA应用技术的热门。而要充分利用SoC的优势,发挥软硬件协同的潜力,处理器系统与FPGA逻辑的高速互连至关重要。此章从一种简单的互连接口入手,逐步过渡到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AXI互连协议。

《数字系统设计与验证实战》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一本专注于现代数字系统设计与验证流程的实操指南。全书紧密围绕着从概念构思到最终产品交付的完整生命周期,涵盖了数字集成电路设计、硬件描述语言(HDL)应用、仿真技术以及实际项目开发中的关键考量。 核心章节分解: 第一部分:数字系统设计基础 第一章:数字逻辑与计算机体系结构概览 本章将从基础的数字逻辑门电路(AND, OR, NOT, XOR等)出发,逐步深入到组合逻辑和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原理。我们将探讨二进制、补码等数制表示方法,以及它们在数字系统中扮演的角色。 随后,章节将简要介绍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包括CPU、内存、I/O接口等核心组成部分,为理解复杂的数字系统提供宏观视角。 重点关注常用的数字电路设计模式,如状态机(FSM)的设计及其在控制器、序列发生器等应用中的构建。 第二章:Verilog HDL精讲与实践 本章是本书的核心技术支撑之一。我们将深入学习Verilog硬件描述语言,从最基本的语法、数据类型(reg, wire, integer等)、运算符开始,逐步讲解过程语句(always, assign)、模块实例化、参数化设计等关键特性。 重点会放在如何利用Verilog进行功能建模,例如如何描述算术逻辑单元(ALU)、存储器(RAM, ROM)、计数器、移位寄存器等常用数字模块。 通过大量的代码示例和实践练习,读者将能够掌握将电路设计思想转化为可综合Verilog代码的能力,理解综合(synthesis)的基本概念及其对代码风格的要求。 第三章:SystemVerilog Enhancements for Modern Design 鉴于SystemVerilog在现代设计中的广泛应用,本章将介绍其相对于Verilog的增强功能。 我们将重点讲解SystemVerilog在面向对象编程(OOP)方面的特性,如类(class)、继承、封装等,以及如何利用这些特性构建可复用的设计组件和更复杂的测试激励。 此外,还会介绍SystemVerilog的约束随机验证(constrained-random verification)方法论,包括约束(constraint)、随机化(randomization)和覆盖率(coverage)等概念,为后续的验证章节打下基础。 本章还会涉及SystemVerilog中的接口(interface)机制,用于简化模块间的连接和通信。 第二部分:数字系统验证方法学 第四章:仿真器工作原理与高级用法 本章将揭示仿真器(simulator)在数字设计验证中的核心作用。我们将探讨不同类型仿真器(行为级、门级)的工作原理,以及它们如何模拟硬件行为。 详细介绍仿真波形(waveform)的查看与分析技巧,如何利用波形来调试设计错误和验证功能正确性。 讲解仿真控制命令(run, stop, restart, $display, $monitor等),以及如何使用断点(breakpoint)来精确定位问题。 介绍激励生成(stimulus generation)的技术,包括手工编写测试向量、使用文本文件输入输出,以及如何结合SystemVerilog的随机化特性生成更全面的测试。 第五章:验证环境(Verification Environment)构建 本章将引导读者构建一个标准、可扩展的验证环境,这是进行高效验证的关键。 我们将深入讲解验证方法学,如UVM(Universal Verification Methodology)的基本概念、架构和组件(sequencer, driver, monitor, scoreboard, agent, environment, test)。 通过实例演示,读者将学习如何使用SystemVerilog和UVM构建一个用于验证某个具体IP(如AXI总线接口、UART控制器)的验证平台。 重点关注如何实现测试复用、验证覆盖率收集,以及如何管理复杂的验证项目。 第六章:功能覆盖率与断言(Assertions) 本章着重于衡量验证的完备性。我们将详细讲解功能覆盖率(functional coverage)的概念、度量标准(如行覆盖率、分支覆盖率、状态覆盖率、参数覆盖率)以及如何通过SystemVerilog的covergroup和coverpoint来实现。 介绍断言(assertion)在设计和验证中的应用。我们将学习SystemVerilog的断言语法(SVA - SystemVerilog Assertions),包括简单断言、并发断言、属性断言等,以及如何利用断言来表达设计的时序约束和属性,从而在仿真早期发现潜在的逻辑错误。 讨论断言在形式验证(formal verification)中的作用。 第三部分:实际项目开发与进阶主题 第七章:时序分析与时钟域交叉(CDC)处理 本章将触及数字设计的性能优化和可靠性。我们将深入理解时序约束(timing constraints)的重要性,包括建立时间(setup time)和保持时间(hold time)的概念,以及如何编写`.sdc`文件来指导时序分析工具。 详细讲解时钟域交叉(Clock Domain Crossing, CDC)问题,分析其可能带来的亚稳态(metastability)风险,并介绍常用的CDC处理方法,如握手信号(handshake)、多周期寄存器、FIFO等,以及如何进行CDC验证。 第八章:低功耗设计(Low Power Design) 随着移动设备和嵌入式系统的普及,低功耗设计变得越来越重要。本章将介绍常见的低功耗设计技术,如时钟门控(clock gating)、电源门控(power gating)、多电压域(multi-voltage domains)等。 讲解低功耗设计工具的流程和验证方法。 第九章:可重用IP设计与IP集成 在现代SoC设计中,IP(Intellectual Property)的重用是提高开发效率的关键。本章将探讨如何设计可重用的IP模块,包括模块的接口定义、参数化、文档编写等。 讲解IP集成的流程,如何将不同的IP模块按照预定的总线协议(如AXI, AHB)进行连接和配置,并进行整体的验证。 第十章:综合、布局布线基础与STA 本章将简要介绍从RTL代码到最终芯片(GDSII)的物理实现流程。 讲解逻辑综合(logic synthesis)的基本原理,以及综合工具如何将HDL代码转化为门级网表(netlist)。 介绍布局(placement)和布线(routing)的基本概念,以及它们对性能和功耗的影响。 重点在于静态时序分析(Static Timing Analysis, STA)在物理实现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STA来确保设计满足性能要求。 目标读者: 本书适合以下人群阅读: 对数字电路设计感兴趣的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 初学者,希望系统学习数字系统设计与验证技术。 有一定经验的硬件工程师,希望提升在RTL设计、验证方法学、低功耗设计等方面的技能。 希望深入理解现代集成电路开发流程的嵌入式系统工程师、软件工程师。 学习方法建议: 本书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读者应积极动手实践书中的代码示例,并尝试修改和扩展,解决书中提供的练习题。利用仿真工具对代码进行验证,理解仿真结果,并根据需要进行调试。对于验证环境部分,建议读者深入理解UVM的核心概念,并尝试构建自己的验证环境。 总结: 《数字系统设计与验证实战》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实用的数字系统开发知识体系。通过本书的学习,读者将能够掌握设计、仿真、验证数字系统所需的核心技能,为未来在集成电路设计、嵌入式系统开发等领域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FPGA应用开发和仿真》简直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我刚拿到手就被它的内容量所震撼,感觉它涵盖了FPGA领域的方方面面,从最基础的数字逻辑原理,到复杂的系统级设计,都包含其中。我尤其欣赏它在基础概念讲解上的细致,即使是对于一些我自认为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它也能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去剖析,让我有种“温故而知新”的感觉。 我迫切希望了解书中关于“时序分析”的部分。在我的经验中,时序是FPGA设计中最棘手的问题之一,很多时候,代码在仿真器中运行完美,但到了硬件上却出现各种时序违例,导致无法正常工作。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时序分析方法,包括如何理解时序报告、如何进行时序约束、以及如何优化设计以满足时序要求。 另外,书中对于“接口设计”的讲解也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在现代电子系统中,各种高速接口层出不穷,例如DDR、PCIe、USB等,如何在FPGA中高效、稳定地实现这些接口,是很多项目成功的关键。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实际的接口设计实例,以及针对不同接口的优化技巧。 我对书中关于“系统级设计”的探讨充满了期待。如今的FPGA设计越来越复杂,往往需要集成多个模块,甚至构成一个完整的嵌入式系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教会我如何进行模块化设计、如何进行顶层集成,以及如何管理大型FPGA项目的复杂度。 让我特别欣喜的是,这本书似乎对“仿真环境的搭建和使用”也进行了深入的介绍。在我看来,一个良好、高效的仿真环境是保证开发进度的重要因素。我希望能从书中学习到如何搭建一个功能强大、易于扩展的仿真环境,以及如何利用各种仿真工具来提高仿真效率。 书中对“功耗优化”和“低功耗设计”的关注,也恰好契合了我目前的工作需求。随着FPGA在移动设备和嵌入式系统中的广泛应用,降低功耗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设计目标。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教会我如何识别功耗瓶颈,以及如何通过算法和架构层面的优化来降低FPGA的功耗。 在VHDL/Verilog语言的学习方面,我期待这本书不仅仅是罗列语法,而是能提供很多“如何写出高效、可读性强”的代码的经验之谈。 对于“调试策略”的讲解,我更是翘首以盼。很多时候,一个看似简单的bug,却可能花费工程师大量的时间去定位。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调试思路和方法。 这本书的厚度和内容深度,让我相信它能够成为我FPGA开发生涯中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评分

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讲解 FPGA 应用开发和仿真流程的书籍,终于在众多的技术书籍中发现了《FPGA应用开发和仿真》。拿到这本书,我首先被其厚重的体量所吸引,这通常意味着内容会非常详实,能够覆盖到我想了解的方方面面。翻开目录,我看到了从基础的 FPGA 架构介绍,到 VHDL/Verilog 语言的学习,再到具体的 IP 核使用、时序约束、综合、布局布线,以及最终的仿真验证,几乎囊括了 FPGA 开发的全生命周期。 我尤其看重书籍在仿真部分的内容深度。在我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很多书籍对于仿真环节的讲解都比较浅显,往往停留在简单的波形查看层面,而无法深入到如何构建有效的测试平台、如何进行覆盖率分析、以及如何利用仿真来调试复杂的逻辑。这本书似乎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篇幅,我迫不及待地想了解它是否能够教会我如何编写高效的激励,如何利用各种高级仿真技巧来加速调试过程,甚至是如何进行形式验证,这些都是我希望在实践中能够大幅提升开发效率的关键技能。 此外,书中对具体应用案例的讲解也让我充满期待。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将理论应用于实际项目才是检验学习成果的最终标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贴近实际需求的开发实例,例如数字信号处理、通信接口、或者嵌入式系统中的 FPGA 应用。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深入剖析,我不仅能学习到具体的实现方法,更能理解不同应用场景下 FPGA 的设计考量和优化技巧。 在阅读过程中,我特别关注书籍对“开发流程”的梳理。很多时候,我们学习单个技术点很容易,但将这些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高效的开发流程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清晰地勾勒出从需求分析到最终产品交付的每一个环节,并指出在每个环节中可能遇到的挑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 这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我看来,是对“仿真”的强调。在 FPGA 开发中,仿真不仅仅是验证代码正确性的工具,更是降低后期硬件调试风险、提升开发效率的利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各种仿真技术,包括但不限于功能仿真、时序仿真、以及更高级的性能仿真。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非常合理,从基础的 FPGA 概念到高级的应用开发,层层递进。我特别喜欢它在 VHDL/Verilog 语言讲解部分,不仅仅是语法层面的介绍,更强调了如何写出高质量、易于理解和维护的代码。 我对书中关于 IP 核使用的章节充满了兴趣。在实际项目中,我们很少从零开始设计所有模块,而是会大量地利用现有的 IP 核。如何有效地选择、配置和集成这些 IP 核,是能否快速高效完成项目的重要因素。 我对书中在“时序约束”和“综合、布局布线”方面的讲解尤为关注。这部分内容往往是 FPGA 开发中最具挑战性的环节之一。如何正确地设置时序约束,以及理解综合和布局布线工具的工作原理,对于获得满足性能要求的硬件设计至关重要。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调试技巧”的实用建议。在 FPGA 开发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而有效的调试手段能够帮助我们快速定位和解决问题。 这本书的篇幅和内容深度,预示着它将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学习资料。我期待它能帮助我系统地掌握 FPGA 应用开发和仿真技术,并在我的实际项目中发挥重要作用。

评分

《FPGA应用开发和仿真》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本能够引领我从FPGA理论实践者迈向FPGA设计专家的重要里程碑。我一直对FPGA技术充满着敬畏,但也曾因其复杂性和多变性而感到迷茫。这本书的出现,为我指明了一条清晰的学习路径。 我尤为期待的是书中关于“并行处理架构和流水线设计”的深入探讨。FPGA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并行处理能力,而流水线技术是充分发挥这一优势的关键。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讲解如何识别计算密集型任务,如何将其分解成可并行执行的硬件模块,以及如何设计高效的流水线结构来提高吞吐量。 我希望能够从书中学习到各种并行架构的原理和应用,例如SIMD、MIMD等,并理解它们在FPGA上的实现方法。 此外,书中关于“FPGA的实时信号处理和滤波算法实现”的讲解,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内容。FPGA在实时信号处理领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实现高速、低延迟的信号处理任务。 我希望能够从书中学习到如何将各种信号处理算法,如FIR滤波器、IIR滤波器、FFT等,映射到FPGA硬件上,并理解其中的性能优化技巧。 我对书中关于“FPGA在嵌入式系统中的应用和设计”的探讨也充满了期待。FPGA作为一种高度可配置的硬件平台,在嵌入式系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需要定制化硬件加速的场景下。 我希望能够学习到如何将FPGA与嵌入式处理器(如ARM、RISC-V)进行集成,并进行软硬件协同开发。 书中对“FPGA的功耗优化和低功耗设计技术”的深入讲解,也让我眼前一亮。随着FPGA在移动设备和物联网领域的普及,功耗已经成为一个关键的设计指标。 我希望能够从书中学习到识别FPGA功耗瓶颈的方法,以及采用各种低功耗设计技术,例如时钟门控、电源门控、动态电压频率调整等。 关于“FPGA的调试工具和方法学”的深入剖析,也是我关注的重点。在FPGA开发过程中,调试是一项耗时且至关重要的工作。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关于如何有效利用FPGA厂商提供的调试工具,如逻辑分析仪、片上调试器等,来快速定位和解决硬件问题。 对于“FPGA的资源管理和调度”的提及,也让我觉得非常有价值。在复杂系统中,如何有效地管理和调度FPGA资源,以最大化性能和效率,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我希望能够学习到一些关于资源分配、任务调度和并行执行的优化策略。 书中关于“FPGA的验证平台和测试覆盖率分析”的实用指导,也是我非常需要的。一个高质量的验证平台能够极大地提高设计的可靠性。 我对“FPGA的自适应计算和动态可配置性”的探讨也充满了好奇。FPGA的可配置性是其最大亮点之一,而如何利用这种特性实现自适应计算,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最后,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FPGA项目中的风险评估和规避策略”的实践经验,帮助我更好地应对项目中的挑战。

评分

《FPGA应用开发和仿真》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本非常扎实的入门与进阶指南。我一直对FPGA技术充满兴趣,但总觉得缺乏一个清晰的脉络来系统学习。这本书从基础概念讲起,层层递进,非常适合我这种想要系统学习的读者。 我最希望从书中深入学习的是关于“行为级仿真与门级仿真”的区别和应用。在我看来,这两个阶段的仿真有着不同的目的和侧重点,但如何有效地结合使用,以最大化仿真效率和覆盖率,是我一直没有完全掌握的。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讲解如何编写高质量的行为级测试激励,如何利用仿真工具进行逻辑调试,以及如何进行门级仿真以确保时序的正确性。 此外,书中关于“异步设计和同步设计”的对比和权衡,也是我非常期待了解的内容。在FPGA开发中,这两种设计风格各有优劣,如何根据具体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的设计方式,是保证系统稳定性的关键。 我希望能够从书中学习到异步设计可能带来的挑战,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时钟域交叉(CDC)处理。 我对书中关于“硬件加速和并行计算”的FPGA实现,也充满了兴趣。FPGA最显著的优势就在于其强大的并行处理能力,而如何将通用计算任务映射到FPGA上进行加速,是目前很多领域的研究热点。 我希望能够学习到如何对算法进行分析,将其分解成可并行的硬件模块,并进行高效的FPGA实现。 书中对“FPGA与ASIC设计的对比和衔接”的探讨,也让我觉得非常有用。了解ASIC设计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流程,有助于我更好地理解FPGA的优势和局限性。 我希望能够从书中了解到FPGA在原型验证和低成本量产方面的优势。 关于“FPGA的功耗优化和散热设计”的深入讲解,也是我关注的重点。在一些便携式和嵌入式设备中,功耗和散热是设计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降低FPGA功耗和有效散热的设计思路。 对于“FPGA的固件更新和在线配置”的提及,也让我觉得非常有实际价值。在某些应用场景下,需要对FPGA进行远程固件更新或在线配置。 我希望能够了解其实现机制和技术挑战。 书中关于“FPGA的开发工具链的使用和技巧”的实用指导,也是我非常需要的。熟练掌握开发工具,能够极大地提高开发效率。 我对“FPGA的测试和可测试性设计(DFT)”的探讨也充满了好奇。如何设计易于测试的FPGA电路,是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方面。 最后,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FPGA项目中的版本控制和代码管理”的实践经验,帮助我更好地管理我的代码库。

评分

《FPGA应用开发和仿真》这本厚重的书籍,我拿到后就爱不释手。它以一种非常系统化的方式,将FPGA的开发流程和关键技术娓娓道来。我特别惊喜的是,它并没有停留在基础的HDL语言教学,而是直接切入了实际的应用开发层面,这对于我这种已经有一些FPGA基础,但希望能进一步提升实际项目开发能力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 我迫切想要深入学习书中关于“高级仿真技术”的部分。在我看来,仿真不仅仅是检查代码的语法错误,更重要的是要能够模拟真实世界的运行环境,发现潜在的设计缺陷。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讲解如何构建复杂的测试激励,如何利用仿真工具进行调试,甚至是如何进行形式验证,以达到更高的设计信心。 此外,书中关于“特定通信协议的FPGA实现”的讲解,也让我充满了期待。例如,UART、SPI、I2C等基础通信协议,以及更复杂的USB、Ethernet等。我希望能够从书中学习到如何一步步地设计和验证这些通信接口,并理解其中的关键技术和优化策略。 我对书中关于“数字信号处理(DSP)在FPGA上的实现”的内容非常感兴趣。FPGA在DSP领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而如何高效地利用FPGA来实现各种DSP算法,是很多工程师需要掌握的核心技能。 我希望能够从书中学习到如何将数学算法转化为FPGA的硬件逻辑,并理解其中的性能优化技巧。 书中对“嵌入式系统的FPGA加速”的探讨,也让我眼前一亮。很多时候,为了提升嵌入式系统的性能,我们会选择在FPGA上实现部分计算密集型的任务。 我希望能够学习到如何设计这样的异构计算系统,以及如何实现FPGA与ARM等处理器之间的有效协同。 关于“FPGA的时钟管理和复位设计”的深入解析,也是我期待的部分。这两个看似基础的方面,却往往是导致设计不稳定的罪魁祸首。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设计鲁棒的时钟域交叉(CDC)电路和可靠的复位电路的指导。 对于“FPGA的资源利用率优化”的讲解,我也非常关注。在资源受限的FPGA上实现复杂的功能,需要精妙的设计技巧。 我希望能够从书中学习到如何分析资源使用情况,并采取相应的优化措施。 书中关于“FPGA开发流程的自动化”的提及,也让我觉得非常实用。如何通过脚本和工具链来自动化重复性的开发任务,能极大地提高开发效率。 我对“FPGA的固件开发和调试”的探讨也充满了好奇。当FPGA中集成了微处理器时,如何进行固件的开发和调试,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最后,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FPGA项目管理的实用建议”,帮助我更好地组织和管理我的FPGA项目。

评分

《FPGA应用开发和仿真》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深入探索FPGA技术奥秘的旅程。我一直对FPGA的灵活性和强大的并行处理能力所吸引,而这本书的出版,恰好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精通之路的大门。 我尤为期待的是书中关于“状态机设计与验证”的章节。在我看来,状态机是FPGA设计中一种非常核心和常用的建模方式,但如何设计出清晰、高效且无竞争冒险的状态机,以及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仿真和验证,是我一直以来想要深入钻研的。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讲解不同类型状态机的设计模式,例如Mealy型和Moore型,以及如何利用仿真工具来发现和解决状态机设计中的潜在问题。 此外,书中关于“FIFO(先进先出)设计及其时序问题”的讲解,也是我非常关注的内容。FIFO在数据缓冲和同步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时序错误往往是导致FIFO工作不正常的根源。 我希望能够从书中学习到如何正确设计同步FIFO和异步FIFO,以及如何处理其中的时钟域交叉问题。 我对书中关于“中断控制器设计与微处理器接口”的探讨也充满了兴趣。在很多嵌入式系统中,FPGA需要与主处理器进行高效的交互,而中断是实现这种交互的关键机制。 我希望能够学习到如何设计和实现FPGA内部的中断控制器,以及如何将其与ARM、RISC-V等主流处理器进行无缝集成。 书中对“FPGA在数字信号处理(DSP)中的应用”的深入讲解,也让我眼前一亮。FPGA在DSP领域具有天然的优势,而如何将其能力转化为实际应用,是很多工程师面临的挑战。 我希望能够从书中学习到如何将DSP算法映射到FPGA硬件上,并理解其中的并行化和流水线化设计技巧。 关于“FPGA的时钟同步与异步时钟域交叉(CDC)处理”的深入讲解,也是我关注的重点。处理好时钟域交叉问题,是保证FPGA系统稳定运行的关键。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CDC原理、常用CDC电路以及仿真验证方法的指导。 对于“FPGA的资源利用率分析与优化”的提及,也让我觉得非常实用。在资源有限的FPGA上实现复杂功能,需要精妙的设计。 我希望能够了解如何分析FPGA的资源占用情况,并采取相应的优化措施来提高资源利用率。 书中关于“FPGA开发流程的自动化和脚本化”的实用指导,也是我非常需要的。通过自动化重复性任务,能够极大地提高开发效率。 我对“FPGA的片上调试(On-Chip Debugging)和逻辑分析仪”的应用也充满了好奇。当硬件出现问题时,这些工具是定位问题的利器。 最后,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FPGA项目中的文档管理和知识传承”的实践经验,帮助我更好地管理和分享项目信息。

评分

《FPGA应用开发和仿真》这本著作,以其详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案例,深深吸引了我。我一直以来都在寻找一本能够全面提升我FPGA开发能力的图书,而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无疑让我看到了希望。我特别欣赏它在“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之间的良好平衡,既能帮助我巩固基础,又能让我直接上手实践。 我最为关注的是书中关于“高级验证方法学”的讲解。在我看来,功能验证是FPGA开发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而如何有效地验证一个复杂的FPGA设计,是一门艺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介绍如何运用SystemVerilog等验证语言,构建高效的测试平台,如何进行覆盖率分析,以及如何利用仿真进行性能调试,甚至是软硬件协同验证。 此外,书中关于“高速数据采集和处理”的FPGA实现,也是我非常期待学习的内容。在很多科学研究和工业应用领域,都需要对高速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和处理,而FPGA在这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我希望能够从书中学习到如何设计高速ADC接口电路,如何实现高效的数据缓冲和预处理逻辑,以及如何进行实时的信号分析。 我对书中关于“图像和视频处理在FPGA上的实现”的讲解也充满了兴趣。FPGA在实时图像和视频处理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图像增强、特征提取、视频编解码等。 我希望能够通过这本书学习到如何将这些算法映射到FPGA硬件上,并理解其中的性能优化技巧。 书中对“嵌入式软核(如MicroBlaze、Nios II)的深入分析和应用”的探讨,也让我眼前一亮。理解这些软核的架构、指令集以及如何在FPGA上进行嵌入式软件的开发,是构建完整FPGA解决方案的关键。 我希望能够学习到如何配置、集成和使用这些软核,并进行软硬件联合调试。 关于“FPGA的低功耗设计和功耗分析”的深入讲解,也是我关注的重点。在很多对功耗敏感的应用场景中,如何设计低功耗的FPGA系统至关重要。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识别功耗瓶颈、采用低功耗设计技术以及进行功耗仿真的指导。 对于“FPGA的自适应计算和动态重构”的提及,也让我感到耳目一新。这代表了FPGA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我希望能了解其基本原理和应用潜力。 我希望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FPGA动态重构的硬件设计方法和软件配置策略。 书中关于“FPGA的开发工具链和IP核管理”的实用指导,也是我非常需要的。一个高效的开发工具链和良好的IP核管理体系,能极大地提升开发效率。 我对“FPGA的可靠性和容错设计”的探讨也充满了好奇。在一些关键应用领域,FPGA的可靠性至关重要。 最后,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FPGA项目中的设计复用和IP核重用”的策略和实践经验,帮助我更高效地完成项目。

评分

初次翻阅《FPGA应用开发和仿真》,我就被其严谨的逻辑和丰富的案例所吸引。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清晰,从最基础的FPGA器件架构和开发流程入手,逐步深入到高级的应用开发和仿真技术。我特别看重它在“仿真验证”部分所投入的精力,这正是我在实际开发中最常遇到的瓶颈。 我非常想深入了解书中关于“测试平台设计”的内容。在我看来,一个精心设计的测试平台是保证FPGA功能正确性的关键。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构建通用、可复用的测试平台的指导,以及如何利用各种高级验证语言(如SystemVerilog)来提高测试的效率和覆盖率。 此外,书中对“异步FIFO”和“同步FIFO”的设计讲解,也是我非常期待的部分。这两种类型的FIFO在很多通信和数据处理系统中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正确的设计和使用它们对于避免数据丢失和数据竞争至关重要。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清晰的设计思路和详细的Verilog/VHDL代码示例,帮助我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和设计要点。 对“状态机设计”的深入讲解,也是我关注的重点。状态机是FPGA设计中一种非常常用和强大的建模方式,但要设计出高效、易于理解且无竞争冒险的状态机,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经验。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不同类型状态机的设计模式,以及如何避免常见的错误。 我对书中关于“并行处理和流水线技术”的探讨非常感兴趣。FPGA的强大之处在于其并行处理能力,而流水线技术是发挥这种能力的关键。 我希望能够通过这本书学习到如何有效地利用流水线技术来提高设计的吞吐量和性能。 关于“嵌入式软核和硬核”的比较和应用,也是我非常想了解的内容。了解不同类型处理器的特点和适用场景,有助于我做出更明智的设计决策。 书中对“信号完整性”和“电源完整性”的提及,也让我觉得它非常全面。这在高速FPGA设计中是不可忽视的方面,直接关系到设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对于“FPGA安全”的探讨,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眼前一亮。这是一个相对新兴但越来越重要的领域,我希望能了解如何设计更安全的FPGA系统。 最后,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FPGA性能调优”的实用建议,帮助我最大化FPGA的性能。

评分

《FPGA应用开发和仿真》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为我指引了FPGA开发的迷人世界。我一直对FPGA的强大能力充满好奇,但总感觉缺少一本能够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教材。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 我最期待深入学习的是书中关于“时序分析与优化”的章节。我深知,在FPGA设计中,时序是决定产品性能和稳定性的关键因素。很多时候,代码能够正常仿真,但一旦上板,时序问题就会层出不穷。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讲解如何解读时序报告,如何进行精准的时序约束,以及各种常用的时序优化技巧,例如流水线、重新定时等。 此外,书中关于“中断处理和异常机制”在FPGA上的实现,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内容。在很多嵌入式系统中,高效可靠的中断处理是保证系统响应能力的关键。 我希望能够从书中学习到如何设计和实现FPGA内部的中断控制器,以及如何与微处理器进行中断协同。 我对书中关于“硬件描述语言(VHDL/Verilog)的高级应用”的讲解也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介绍语法,更能教会我如何写出高质量、易于维护、且性能优越的HDL代码。 我希望能够学习到一些代码优化的技巧,以及如何编写模块化的、可复用的HDL代码。 书中对“FPGA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的探讨,也让我眼前一亮。通信领域是FPGA的传统优势领域,而我希望能学习到如何利用FPGA实现各种通信协议。 我希望能够从书中学习到如何设计和验证如SDRAM、DDR等高速存储接口,以及如何实现如PCIe、Ethernet等复杂通信协议。 关于“FPGA的仿真环境搭建和测试用例设计”的深入讲解,也是我关注的重点。一个高效的仿真环境是保证开发效率的关键。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搭建灵活、可扩展的仿真环境,以及如何设计全面、有效的测试用例的指导。 对于“FPGA的片上调试(On-Chip Debugging)”的提及,也让我觉得非常有价值。当硬件出现问题时,片上调试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我希望能够了解如何使用FPGA厂商提供的片上调试工具,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它们来定位和解决硬件问题。 书中关于“FPGA的功耗管理和低功耗设计”的实用建议,也是我非常需要的。在很多能源敏感的应用场景中,降低FPGA的功耗至关重要。 我对“FPGA的安全性设计和防护措施”的探讨也充满了好奇。随着FPGA在安全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多,了解如何保护FPGA设计免受攻击变得尤为重要。 最后,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FPGA项目中的团队协作和版本控制”的实践经验,帮助我更好地与团队成员协同工作。

评分

《FPGA应用开发和仿真》这本著作,无疑为我打开了通往FPGA技术殿堂的另一扇门。我一直对FPGA的强大硬件加速能力和灵活性深感兴趣,而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让我看到了系统性掌握这项技术的可能性。 我尤其期待的是书中关于“高速接口设计与验证”的部分。在现代电子系统中,各种高速接口无处不在,例如DDR、PCIe、USB等。如何设计出稳定、高效的接口电路,并对其进行充分的验证,是项目成功的关键。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讲解这些高速接口的设计原理、时序约束要求、以及使用仿真工具进行验证的方法,并提供一些实际的工程案例。 此外,书中关于“低功耗FPGA设计策略”的探讨,也是我非常关注的内容。随着FPGA在电池供电设备和物联网领域的广泛应用,降低功耗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设计目标。 我希望能够从书中学习到识别FPGA功耗瓶颈的方法,以及采用各种低功耗设计技术,如时钟门控、电压频率缩放等。 我对书中关于“FPGA的系统级仿真和软硬件协同仿真”的讲解也充满了期待。在复杂系统中,对整个系统的行为进行仿真,以及实现软件与硬件的协同验证,能够极大地提高开发效率并减少后期集成风险。 我希望能够学习到如何搭建一个完整的系统级仿真环境,并掌握软硬件协同仿真的技巧。 书中对“FPGA在网络通信和数据中心的应用”的深入讲解,也让我眼前一亮。FPGA在网络设备、高性能计算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希望能够从书中学习到如何利用FPGA实现高速网络协议栈、数据包处理以及加速计算任务。 关于“FPGA的时钟域交叉(CDC)问题和鲁棒性设计”的深入剖析,也是我关注的重点。CDC问题是FPGA设计中常见的难点,直接关系到系统的稳定性。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清晰的CDC原理讲解,以及各种有效的CDC电路设计方法和验证技巧。 对于“FPGA的功耗分析和优化工具的使用”的提及,也让我觉得非常实用。了解和使用功耗分析工具,能够帮助我更好地进行低功耗设计。 我希望能够学习到如何利用FPGA厂商提供的功耗分析工具,来评估和优化设计的功耗。 书中关于“FPGA的固件开发和调试(如果包含嵌入式处理器)”的实用指导,也是我非常需要的。当FPGA中集成了微处理器时,固件的开发和调试同样重要。 我对“FPGA的IP核管理和复用策略”的探讨也充满了好奇。在实际项目中,高效地管理和复用IP核能够极大地提高开发效率。 最后,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FPGA项目中的质量保证和测试方法”的实践经验,帮助我确保设计的质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