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俄邊境口岸研究》是在對黑龍江、內濛古和吉林三省區中俄邊境口岸現場調研基礎上寫作完成的,它不僅是對中俄邊境口岸發展狀況的總結和梳理,更是對兩國邊境地區主要閤作進程、成果、未來發展前景和存在問題的探究。在中俄閤作進入新階段、“一帶一路”建設不斷推進的背景下,該書關注的焦點是:如何提升邊境地區閤作水平,如何通過加強口岸建設,加快兩國客流、物流、資金流、技術流進一步有序、有效發展;如何使口岸經濟發展與兩國經貿閤作嚮調整結構、提升質量轉化的趨勢相適應;如何利用中俄閤作促進沿邊省區發展,推動東北振興。
作者簡介
薑毅,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研究員,主要研究俄羅斯外交政策和中俄關係。曾主持和參與多項國傢和社科院重點項目研究。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中俄戰略閤作新階段
一 推動世界格局嚮多極化發展
二 不斷夯實兩國閤作的物質基礎
第二章 “一帶一路”與中俄相鄰地區閤作
一 “一帶一路”倡議的基本含義
二 中俄區域閤作發展路徑選擇
三 促進中俄區域閤作的重點
第三章 東北地區對俄經濟閤作曆程
一 東北地區對俄閤作發展曆程
二 東北地區對俄經貿閤作現狀分析
三 東北地區對俄經貿閤作存在的問題
四 東北地區發展對俄經貿閤作的前景
第四章 中俄邊境口岸綜述(上)
一 漠河口岸
二 呼瑪口岸
三 黑河口岸
四 遜剋口岸
五 孫吳口岸
六 嘉蔭口岸
七 蘿北口岸
八 同江口岸
九 撫遠口岸
十 饒河口岸
十一 虎林口岸
十二 密山口岸
十三 綏芬河口岸
十四 東寜口岸
第五章 中俄邊境口岸綜述(下)
一 滿洲裏口岸
二 黑山頭和室韋口岸
三 琿春口岸
四 中俄邊境口岸綜述
第六章 中俄相鄰地區金融閤作
一 中俄金融閤作發展的背景
二 中俄相鄰地區金融閤作現狀
三 中俄相鄰地區金融閤作的主要問題
第七章 中俄相鄰地區電子商務閤作
一 中國電子商務發展現狀、特徵與趨勢
二 俄羅斯電子商務發展現狀、特徵與趨勢
三 跨境電商發展成為加快中俄地區經濟閤作新動力
第八章 中俄相鄰地區農業閤作
一 中俄農業區域閤作的現實基礎
二 中俄區域農業閤作現狀
三 農業閤作中存在的問題
四 幾點思考
第九章 中俄邊境口岸地區旅遊貿易
一 旅遊、旅遊經濟與地方經濟發展
二 黑龍江、內濛古、吉林及其沿邊口岸地區旅遊資源
三 三省區沿邊口岸地區旅遊發展的潛力
四 對沿邊口岸地區旅遊發展問題的思考
第十章 俄羅斯眼中的中俄地區的閤作
一 中俄在遠東的閤作是建設“一帶一路”的重要內容
二 中俄在遠東閤作的問題
三 焦慮下的控製與開發
第十一章 對發展中俄邊境地區口岸經濟的思考
一 優化口岸布局,推動口岸經濟發展
二 利用中俄相鄰地區閤作,促進東北新一輪改革和調整
三 對加強中俄口岸地區建設與閤作的幾點建議
前言/序言
本書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創新工程項目。
冷戰結束後,中俄關係迅速發展,全方位的戰略協作日臻成熟,各項務實閤作不斷取得新進展。從某種程度上講,兩國關係中現實和迫切的問題不是要不要閤作,而是怎麼閤作,這當然不意味著閤作總框架設計已不重要,政治互信、高層引領、政策協調依然是兩國關係的基石、雙邊閤作的前提。隨著兩國明確瞭“一帶一路”倡議與歐亞聯盟建設對接、與俄羅斯遠東地區超前發展戰略對接,兩國閤作與各自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相協調越來越重要,務實閤作對兩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越來越重要。從這些年兩國關係的實踐看,雙邊務實閤作的成果主要通過具體問題的解決而纍積,閤作的分歧與難點也集中在具體問題上顯現。關注具體閤作的推進,關注具體問題的解決,在現階段對逐步實現兩國期望的高水平閤作更有實際意義。在這種背景下,如何提升邊境地區閤作水平,如何通過加強口岸建設加快兩國客流、物流、資金流、技術流進一步有序、有效發展,如何使口岸經濟發展與兩國經貿閤作嚮調整結構、提升質量轉化的趨勢相適應等問題,成為雙方共同關注且亟待研究的課題。
基於上述背景,本書選擇以中俄邊境口岸為研究視角,從兩國閤作最直接、最功能化、最具體的“窗口”入手,分析兩國相鄰地區閤作的進程與問題。從2014年開始,我們對內濛古、黑龍江和吉林所有邊境口岸(滿洲裏、黑山頭、室韋、漠河、呼瑪、黑河、遜剋、孫吳、嘉蔭、蘿北、同江、撫遠、饒河、虎林、密山、綏芬河、東寜和琿春)進行瞭逐一考察調研。如此全麵係統地對所有中俄邊境口岸進行現場調研,在專業研究單位中尚屬首次。本書即是在這些調研基礎上完成的。
最近20多年裏,曾經對抗、備戰的中俄邊界綫變為兩國友好交往、密切閤作的重要橋梁。其中,黑龍江、內濛古和吉林3個省(區)開通的20多個口岸成為各項務實閤作主要的窗口。這些口岸對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加強中俄兩國經濟貿易、推動中國邊境地區與俄羅斯遠東地區的各項閤作發揮瞭重要作用。同時,雙方經貿往來與人員交流也增進瞭兩國的相互瞭解和信任,保證瞭沿邊地區的社會安寜,鞏固瞭兩國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
在新的曆史階段,加強沿邊口岸建設、提升口岸經濟發展層次、擴大中俄閤作還應有新的突破。應該從政策和觀念上強化頂層設計、統籌安排,規劃新的發展路徑和方嚮。應該在充分掌握自身優劣勢、找準定位的基礎上,整閤資源、優化布局、突齣重點,確立集約式、專業化的發展方嚮。通過戰略規劃、政策引導和市場調配等方法,充分發揮各個口岸的比較優勢,形成不同規模、不同定位、不同功能的口岸集群,共同做大、做強一個區域內的復閤型口岸經濟。還要樹立大口岸的意識,大力推動邊境口岸與相鄰腹地一體化發展,通過區域資源共享、要素整閤.形成相互作用、聯手發展的完整口岸經濟體係。
中俄閤作的落腳點和基礎都是推動沿邊省區自身的發展。因此,利用中俄相鄰地區閤作,促進東北新一輪改革和調整是一個值得關注的方麵。要把東北全麵深化改革與進一步推動開放結閤起來,使“一帶一路”建設與東北新一輪改革、調整相互呼應、相互聯係。
全書共十一章。
前三章從全局和地區閤作的角度,著力分析瞭中俄務實閤作的利益基礎與相互需求,對兩國相鄰地區閤作的曆程進行瞭迴顧,結閤“一帶一路”倡議,對中國東北與俄羅斯遠東未來閤作路徑與重點進行瞭分析。
我們認為,受外部和自身經濟發展形勢的影響,自2015年起,兩國經貿閤作進入瞭一個盤整期。無論是為瞭改善雙邊貿易結構,還是為瞭改善在世界經濟體係中的地位,兩國都有必要在這個盤整期,通過自身改革、調整,通過兩國在相關領域的閤作,實現結構轉型,共同提升在一些領域的競爭能力。
跨越時空的絲路迴響:中西文明交匯下的區域發展新論 本書簡介 本書以宏大的曆史視野和紮實的田野調查為基礎,深入剖析瞭在“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歐亞大陸腹地核心區域——特彆是中亞、西亞及部分東歐地區——在經濟、文化、地緣政治等多個維度上所經曆的深刻變革與復雜互動。本書摒棄瞭傳統地緣政治研究中常見的二元對立視角,轉而采用一種更加精細化的、多層次的互動框架,來理解當代區域秩序的重塑過程。 全書結構嚴謹,共分為五個主要部分,近三十萬字篇幅,力求描繪齣一幅關於歐亞腹地轉型圖景的立體畫捲。 --- 第一部分:曆史的沉積與現代性的勃興:中亞地區的文明基底重塑 本部分聚焦於傳統絲綢之路沿綫核心地帶——中亞五國(哈薩剋斯坦、烏茲彆剋斯坦、土庫曼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剋斯坦)——在後蘇聯時代所麵臨的復雜身份認同危機與國傢構建挑戰。 第一章:草原帝國的遺産與民族國傢的建構 探討瞭前蘇聯時期遺留下來的“人造邊界”如何與深植於帖木兒、黃金部落等曆史敘事相衝突,以及這種衝突如何影響瞭當代民族認同的構建過程。重點分析瞭“泛突厥主義”思潮在中亞的變遷及其在不同國傢間的差異化體現。 第二章:水資源、能源稟賦與區域治理的張力 深入分析瞭阿姆河與锡爾河等跨界水資源管理問題在氣候變化加劇背景下的惡化趨勢。本書通過對比烏茲彆剋斯坦和哈薩剋斯坦在能源齣口導嚮型經濟轉型中的差異化路徑,揭示瞭資源詛咒對區域一體化進程的阻礙作用。我們詳細考察瞭國際金融機構和區域閤作組織(如上海閤作組織、歐亞經濟聯盟)在協調這些利益衝突中的實際效力與局限性。 第三章:伊斯蘭教的復興與世俗國傢的平衡術 考察瞭在中亞各國,伊斯蘭教在公共領域的迴歸現象。與一些地區激進化敘事不同,本書強調瞭“溫和蘇菲派傳統”和本土化伊斯蘭思想在維持社會穩定中的作用。通過對費爾乾納盆地、奧什等地社區宗教實踐的個案研究,展示瞭宗教信仰如何成為連接傳統與現代生活的橋梁,同時也探討瞭政府如何通過國傢伊斯蘭事務局來規範和引導這一復興過程。 --- 第二部分:西亞的“邊緣”與“中心”:伊朗高原與土耳其的戰略再定位 本部分將目光投嚮西亞地區,重點分析瞭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和土耳其共和國在當前全球權力結構變動中的戰略調整,及其對區域安全格局的影響。 第四章:地緣政治的十字路口:伊朗的“抵抗軸心”與經濟韌性 全麵梳理瞭伊朗在遭受長期國際製裁背景下,其“抵抗經濟”的運作機製和內生動力。本書尤其關注瞭伊朗在海灣地區通過代理人網絡構建的非對稱戰略能力,並結閤其在核技術與導彈計劃上的最新進展,對未來波斯灣安全架構的演變進行瞭推演。 第五章:新奧斯曼主義的邊界:土耳其的內嚮性安全觀與外嚮性擴張 探討瞭土耳其在敘利亞、利比亞和南高加索地區的外交活動背後的深層邏輯。本書認為,土耳其當前的外交姿態是其國內民族主義高漲、以及對西方主導秩序産生深刻不信任感的復閤産物。通過對土耳其與北約關係的動態分析,揭示瞭其在維護自身安全利益最大化時的遊離狀態。 第六章:巴爾乾東部與黑海的互動:能源通道與安全走廊的爭奪 聚焦於土耳其、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黑海沿岸國傢在能源運輸(如“土耳其溪”天然氣管道)和軍事部署上的博弈,解析瞭黑海在當前大國競爭中的戰略地位上升。 --- 第三部分:嚮東眺望:東亞腹地的供應鏈重組與基礎設施互聯 本部分側重於分析“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核心概念——互聯互通(Connectivity)——在東亞腹地(如濛古國、中國西北地區)的實踐效果與麵臨的挑戰。 第七章:內陸開放的悖論:中國西北省份的區域經濟轉型 詳細考察瞭中國政府在新疆、甘肅、寜夏等省份推動的對外開放戰略。本書不同於傳統的貿易分析,側重於考察基礎設施建設(如鐵路、公路、數字通信)對地方社會結構、勞動力流動和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帶來的衝擊與機遇。 第八章:濛古國的“第三鄰國”戰略與礦産資源開發的平衡藝術 深入分析瞭濛古國在全球大宗商品周期中如何利用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平衡與中俄兩大鄰國的關係。本書評估瞭“草原之路”倡議與“一帶一路”倡議的對接效率,並探討瞭采礦業發展對濛古國傳統遊牧文化帶來的不可逆影響。 第九章:跨界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河流、沙漠與人類活動 這一章是本書生態地理學的亮點。通過對塔剋拉瑪乾沙漠邊緣綠洲帶和阿爾泰山脈生態係統的實地監測數據分析,量化瞭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水資源分配不均與區域生物多樣性退化的關聯性。 --- 第四部分:歐亞腹地的社會麵相:人員流動、文化雜糅與城市變遷 本部分將視角從國傢和宏觀經濟轉嚮社會層麵,關注人員的跨境流動及其對區域社會肌理的重塑。 第十章:勞動力迴流與僑民網絡的重構 考察瞭中亞和高加索地區大量外籍務工人員在俄羅斯、哈薩剋斯坦等地的生活狀態,以及他們通過匯款對傢鄉經濟的支撐作用。同時,本書也分析瞭中亞移民在目標國傢麵臨的身份歧視與融入睏境。 第十一章:新興商業中心與城市空間的新殖民 以阿拉木圖、巴庫、葉卡捷琳堡等區域性大都市為例,分析瞭外來資本(包括中資、土耳其資本、海灣資本)湧入後,城市商業地産、住房價格及公共空間的使用權發生的結構性變化。 第十二章:數字鴻溝與信息流通的碎片化 探討瞭在歐亞腹地,互聯網接入和信息傳播的區域差異。重點分析瞭社交媒體在不同政權下(如中亞的嚴格管控、俄羅斯的“主權互聯網”)所扮演的社會動員與輿論塑造的角色。 --- 第五部分:未來的挑戰與區域治理的創新路徑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是對前文分析的總結,並提齣對區域未來發展的建設性思考。 第十三章:風險共擔機製:恐怖主義、有組織犯罪與跨界治理的睏境 評估瞭中亞“東突”勢力、阿富汗毒品走私等跨界安全威脅的演變趨勢,並批判性審視瞭現有區域安全機製在應對非傳統安全威脅時的遲滯性。 第十四章:從“硬聯通”到“軟聯通”:文化軟實力的滲透與接受度 比較分析瞭中國、俄羅斯和土耳其在歐亞腹地推廣其文化、教育和媒體軟實力的策略差異及其社會接受度,指齣文化交流中不應隻注重單嚮輸齣,而應強調雙嚮理解。 第十五章:多極化背景下的區域整閤藍圖 總結瞭當前區域內所有主要行為體(包括區域國傢、大國以及國際組織)在構建一個更穩定、更具韌性的歐亞秩序中的潛在閤作點與結構性矛盾,並提齣瞭基於“最小共同點”的務實閤作建議。 本書匯集瞭來自曆史學、經濟地理學、政治學和人類學的多學科研究成果,旨在為理解當代歐亞大陸腹地的復雜性提供一個深刻、全麵且立足於實證的分析框架。它不僅是對過去幾十年地區變遷的記錄,更是對未來區域互動模式的審慎預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