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理論從重大的現象中來,許多重要的經濟現象,已經開始圍繞中國發生。脫離這個“*重大現象”的中國經濟研究,都有緣木求魚的危險。
作者徐遠長年研究中國宏觀經濟,善於以直觀簡潔的方式,對經濟的走嚮做齣一針見血的分析。從以往的分析來看,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分析和預測比較精準,對走嚮的把握也很準確,這對我們瞭解未來中國的經濟發展方嚮有著很強的指導作用。
本書穿插瞭很多學習經濟學和觀察經濟的方法和心得,對經濟學大師的介紹和點評,不僅讓你知道,更讓你學到如何知道,有助於加強我們自身的知識儲備。
汪丁丁做序,林毅夫、宋國青、劉世錦、高善文等人推薦。
所有的經濟理論,都是對過去經驗的總結;所有的分析工具,都隱含地假設過去的規律會重復。然而,世界是不斷變化的,曆史是不斷演進的過程,因此,對於事件場景和邊界條件的認定,是一切分析的前提。好在,很多時候,把場景和邊界界定清楚之後,事情的癥結就已經找到瞭。事情演化的方嚮,常常也已經清楚瞭。
這或許就是徐遠教授能夠屢次對中國的宏觀經濟走嚮做齣異於常人的把握和預測的原因。他用自己理解和總結的經濟分析工具,深入淺齣地分析中國的經濟發展,分析宏觀經濟的具體問題,其結論不斷在現實中得到驗證。
這本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是作者在治學道路上的掙紮和思考,是他對於經濟學的學習心得、對於經濟學大師思想的理解,“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些學習心得和理解,有助於讀者更好地理解經濟學的思維、方法和分析工具。
下篇是作者運用自己的分析工具,針對具體問題的分析筆記,主要涉及宏觀經濟和金融領域,包括長期經濟增長、短期經濟波動、利率、匯率、美國和日本的經濟形勢、人民幣加入SDR、互聯網金融、IPO改革等。這對我們如何使用這些分析工具提供瞭很好的範例,也有助於讀者更好地理解經濟發展的方嚮和前行的路徑。
徐遠,北京大學國傢發展研究院金融學教授,北京大學數字金融中心高級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美國杜剋大學經濟學博士。研究領域為宏觀經濟、金融市場、中國經濟改革,對中國宏觀經濟形勢、金融投資、匯率波動、房地産、城市化等問題有係統研究。
著有《人?地?城》《深圳新土改》《中國經濟增長的效率與結構問題研究》,在Journal of Finance、Review of Finance、《經濟研究》、《管理世界》等國際國內**學術期刊發錶論文40多篇,在FT中文網、澎湃新聞、第一財經等財經類媒體發錶經濟評論 100多篇。
個人公眾號“徐遠觀察”
徐遠的這本書主要收集的是隨筆、評論,但思維並非碎片化的,而是緻力於對演化中的經濟體係分析框架的追求。他以個性化的口語,深入淺齣地敘述瞭對轉型期諸多宏觀金融現象的經濟學解釋。這些特點無疑成為不同類型讀者閱讀本書的理由。 劉世錦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
《經濟的律動》收錄瞭一位充滿傢國情懷的優秀青年經濟學傢的所學所思,既有個人從學的軼事,又有充滿時代脈動的長短期宏觀、金融、股市、科技挑戰的睿智觀察和條理清晰的剖析,文字雋永,充滿智慧,讀來令人不忍掩捲。
林毅夫 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
徐遠和香帥伉儷在北大經濟學圏子裏可謂金童玉女,神雕俠侶,既有內功紮實的學術背景和專業追求,又有緻君堯舜的傢國情懷和現實關切。這本文集記錄瞭作者多年來在這些方麵的思考和求索,文字曉暢明白,議論引人入勝,值得關注學術、心憂時事的讀者品茗靜讀。
高善文 安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傢
生活是自己的,知識過程是自己的。而知識過程的極限,是信仰。關於信仰,我能說的隻是:當你意識到知識過程的極限時,你便獲得瞭信仰。
汪丁丁 北京大學國傢發展研究院教授
徐遠這本文集,對經濟學方法做瞭深入討論,對重要現象做瞭係統分析,已然形成一個分析框架。
宋國青 北京大學國傢發展研究院教授
推薦序 再談知識過程與人生感悟 / 汪丁丁
自序
上篇 經濟學的修行
第一章 一個人的遊學-- 經濟學到底是什麼?
未名湖的海洋
杜剋的森林
第二章 那些美麗的靈魂——諾奬們在說什麼?
納什:市場在博弈中存在
科斯:市場是有成本的
羅賓遜:被遺忘的世紀之爭
諾斯:從曆史齣發
契約理論:從“資本雇傭勞動”到“勞動雇傭資本”
迴報率預測:貼現率那點事兒
薩金特和西濛斯:因實證政策研究而獲奬
第三章 學派的悖論
百姓日用即道——金融學和經濟學的視角區彆
稟賦約束下的經濟變遷 ——讀林毅夫《新結構經濟學》
凱恩斯:天然容易被濫用
新古典:市場原教旨主義,還是乾預市場的智庫?
下篇 宏觀金融筆記
第四章 利率是車
杠杆的故事,纔剛剛開始
越降越高的杠杆
孤軍深入,船行淺灘——中國利率市場化接近尾聲
金融創新的陷阱
降息之後:實際利率依然很高
第五章 匯率是馬
2016年人民幣匯率預測:不會破7
2017年人民幣匯率走勢:波動加大,企穩迴升
為什麼不用擔心資本外逃?
匯率市場化改革之“葉公好龍”
央媽管理預期:一個僞命題
藏匯於民繞不開人民幣升值
人民幣貶值與服務業停滯
第六章 SDR是個花架子
SDR:玩的就是花架子
“美國式”讓步
“可自由使用貨幣”的由來
小小懷特,為何大敗凱恩斯?
屌絲的逆襲:漫漫美元封王路
第七章 增長是個長期問題
索洛說對瞭什麼?經濟增長是需要投入的
索洛沒有說什麼?要素積纍和技術進步是如何發生的
全要素生産率的苛求:物理學的“測不準”和經濟學的“偏要測”
潛在增長率:高深莫測,還是裝神弄鬼?
保持經濟增長:超越小學算術,考驗政治智慧
供給側是改革,需求側是調控
技術進步“嵌入”資本積纍——從剋魯格曼的預言說起
短期看需求,長期看供給
沒有願想的快,沒有詬病的慢————中國改革這10年
人口城市化將換來20年高增長
中國不缺經濟增長點
保增長保的是什麼?
第八章 波動是個短期問題
簡單的幸福:2016 宏觀預測迴測
宏觀、房價、匯率:2016宏觀形勢迴顧與2017年展望
洪峰已過,景氣中繼:2017年2季度宏觀形勢預測
吃齣來的通脹?
黃金價格大起大落
黃金封印與通脹魔鬼
通貨緊縮難言是趨勢
2012,會是又一個1997嗎?
降息的效果:都是預期惹的禍
第九章 美國和日本——他山之石
加息的狼,又沒有來
加還是不加:耶倫的難題
美國低利率衝擊全球資本市場
日本:等不來的結構改革
G20,你不必太在意
第十章 有中國特色的互聯網金融
互聯網金融為什麼在中國這麼火?
“高科技”外衣下的民間金融
金融改革,“倒逼”能走多遠?
互聯網是增強還是取代金融中介?
理財産品會推高企業融資成本嗎?
第十一章 過於勤政的IPO改革
注冊製改革:不會一蹴而就
注冊製改革之二:誠信有價,有奬有罰
“市場”機構的“計劃基因”
IPO改革疲於奔命,因未抓住要點
放開IPO價格會怎樣?被浪費的“破發”經驗
打新收益到底有多高?
那人不在燈火闌珊處
——開放社會的經濟分析
學人討論治學,經常引用王國維的“三重境界”。從“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到“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再到“驀然迴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無數學人心有戚戚。尤其是“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一句話讓人潸然淚下。伊人依依,從未走遠,楚楚立在街角,迴眸可見。
可是,那人真的在燈火闌珊處嗎?夜半驚起,拍案叫絕,是大徹大悟,還是一種幻覺?
大徹大悟的意思,是心如明鏡,洞察瞭人世間的真理。可是,人類社會的演進,是一個開放的係統,無時不在變化當中,並沒有所謂的終極真理的。明清的士大夫們可能“大徹大悟”瞭,可是到瞭鴉片戰爭以後,國人睜眼看世界,又哪有什麼大徹大悟?
我們無數次的頓悟,不過是往前或者往後走瞭一點點而已。總體來說,我們依然處於知識的黑暗之中。比如說,迄今我們對人腦的規律知之甚少,依然在摸索的階段。既然連認知的載體都不明白,談什麼終極真理?故步自封而已。
想清楚瞭這些,我對經濟分析,就愈發謹慎。
所有的經濟理論,都是對過去經驗的總結。所有的分析工具,都隱含地假設過去的規律會重復。然而,世界是不斷變化的,曆史是不斷演進的過程,我們並不處於靜止的、重復的世界當中。因此,對於事件場景和邊界條件的認定,是一切分析的前提。好在,很多時候,把場景和邊界界定清楚之後,事情的癥結就已經找到瞭。事情演化的方嚮,常常也已經清楚瞭。
比如說,我國企業杠杆率的上升,一定要放在2009年4萬億財政刺激的背景下看。很多企業在2009—2010年藉到瞭錢,杠杆率已經上升瞭,這時候又來瞭宏觀調控,結果隻能是加重企業的利息負擔,同時壓縮瞭企業的營銷和盈利,所以纔有“越降越高的杠杆”。最後的解決方案,隻能是時間換空間,撐不下去的企業慢慢退齣。市場差不多齣清之後,也就是宏觀調控可以放鬆之時,這是2016年宏觀鬆動、經濟反彈的基本邏輯。
人民幣匯率,是2015年匯率改革,也就是人民幣不再盯住美元以來爭論最熱烈的一個問題。看空人民幣,在很長時間內都是大多數人的主流觀點,直到2017年下半年人民幣的強勢反轉。看空方所依據的,無非是2010年以來中國經濟的睏境。其實,這一短期的、局部的分析沒有抓住長期匯率變化的基本趨勢。
第一,當今世界處於從單極世界到多極世界的轉型中,美國地位的下降和美元的貶值是不可逆轉的趨勢,伴隨的是歐元、日元和其他貨幣的相對升值。第二,中國經濟的相對崛起,和美國經濟的相對下降一樣不可避免,隨之而來的是人民幣在中長期的相對升值趨勢。第三,人民幣不再盯住美元,使得短期內國內外居民有貨幣重新配置的動機,這是2015—2016年人民幣短期貶值的原因,這一短期動機不改長期趨勢。
基於這些基本判斷,我一直看多人民幣,在2016年、2017年初兩次發文,寫下白紙黑字的預測。幸運的是,兩次都僥幸說對。
在這兩個例子中,你可以清楚看到分析的思路,是把問題置於長期的趨勢和短期的約束之下。分析的時候,做瞭點簡單的加減乘除,做瞭點數據趨勢的濾波分析,做瞭點彈性和穩健性分析,除此以外,並沒有用到太多的量化分析,更沒有復雜的模型。
相反,有時候用瞭復雜的量化方法,結果齣來瞭自己也不知道怎麼解讀。其實不奇怪,復雜的量化工具往往要做結構化的假設,而這些假設背後的隱含假設,都是某種形式的穩態。說白瞭,都需要那人立在燈火闌珊處。隻可惜,在經濟分析中,並沒有楚楚伊人,默默站立,等待你去發現。你試圖追逐理解的,是一個變化的世界。這句話意味著,一切基於穩態的經濟分析,可能都是在刻舟求劍。
最後對本書的上、下兩篇做一個簡單說明。
上篇是對經濟學本身的一些反思,你可以看到我在治學道路上的掙紮和思考。一鱗片爪,不成體係,於我而言,這些文字加深瞭我對經濟分析的理解,避免瞭盲人摸象,減輕瞭每次齣手時的恐懼。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希望我的這些反思,對你理解經濟方法,使用經濟分析工具有所幫助。
在對於經濟開放體係的理解上,我受波普爾的影響很大。波普爾在《曆史決定論的貧睏》中說,我們不能依據過去的知識預測未來。波普爾的論證過程非常簡單,其實就是三句話。第一句,人類社會的演進,是由知識的增長驅動的。第二句,知識的增長是不可預知的。第三句,因此人類社會的演進也是不可預測的。
波普爾的論證過程如此簡單,幾乎不可能錯。如果波普爾是正確的,那麼人類社會的演進就是一個開放體係,過去的知識和經驗,並不包含對未來社會的所謂終極真理。如此,“大徹大悟”就隻能解讀為一種心理狀態,一種自我心理滿足,一種類似於“古寺青燈”的心態,而不是對社會變遷的終極理解,因為這個終極理解並不存在。
關於經濟學的未來,我相信真正對於經濟變遷有解釋力的經濟學,一定是基於進化論而不是決定論的。基於此,我看好帶有演化思想的經濟分析,而對帶有穩態、封閉性質的模型和方法,抱謹慎的態度。在邊界不變的情況下,這些方法有價值。對這些方法的使用正確與否,考較的不僅是對這些方法本身的瞭解,而且是對邊界條件的把握。
下篇是一些具體問題的分析筆記,我嘗試著使用自己理解的經濟分析工具,去分析自己感興趣的問題,主要是宏觀和金融領域。具體而言,這些問題包括長期經濟增長、短期經濟波動、利率、匯率、美國和日本的經濟形勢、人民幣加入SDR、互聯網金融、IPO改革。選題並沒有特彆的重心,往往是當時重要,自己也有興趣。對各方麵問題的涉獵,也增加瞭我對全局問題的理解。
這些筆記是一些零散的分析,談不上係統的研究,寫作的時間大多在2015—2017年。僥幸的是,幾年之後迴頭看,這些小文章大都還立得住。當初寫的時候,都是嘗試著下筆,是準備好被打臉的。
有句話是這麼講的。治學就像在漫長的隧道裏穿行,大部分時間你身邊隻有黑暗,偶爾纔會見到亮光。短暫的欣喜之後,你又重新走進黑暗。
其實,不僅是係統的研究,連寫豆腐塊小文章也是這樣的。問題拿在手裏,韆頭萬緒,從哪裏下手?好不容易找到思路,搜集證據又是很繁重的工作,找到的證據也不一定支持當初的猜測,很可能要推倒重來。很多時候,其實並不知道自己想的對不對。文章寫完瞭,也往往是戰戰兢兢。最深的感受,是並沒有想得很清楚,文章也並沒有寫完。
偶爾也有想得很清楚的問題,這時候你又想放下,因為已經想清楚瞭,不想再說瞭。所以,大部分時間,你都在黑暗中摸索,這就是學人的命運。
倘若有來生,不做學者,隻想做一隻特立獨行的豬。
那人不在燈火闌珊處
——開放社會的經濟分析
學人討論治學,經常引用王國維的“三重境界”。從“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到“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再到“驀然迴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無數學人心有戚戚。尤其是“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一句話讓人潸然淚下。伊人依依,從未走遠,楚楚立在街角,迴眸可見。
可是,那人真的在燈火闌珊處嗎?夜半驚起,拍案叫絕,是大徹大悟,還是一種幻覺?
大徹大悟的意思,是心如明鏡,洞察瞭人世間的真理。可是,人類社會的演進,是一個開放的係統,無時不在變化當中,並沒有所謂的終極真理的。明清的士大夫們可能“大徹大悟”瞭,可是到瞭鴉片戰爭以後,國人睜眼看世界,又哪有什麼大徹大悟?
我們無數次的頓悟,不過是往前或者往後走瞭一點點而已。總體來說,我們依然處於知識的黑暗之中。比如說,迄今我們對人腦的規律知之甚少,依然在摸索的階段。既然連認知的載體都不明白,談什麼終極真理?故步自封而已。
想清楚瞭這些,我對經濟分析,就愈發謹慎。
所有的經濟理論,都是對過去經驗的總結。所有的分析工具,都隱含地假設過去的規律會重復。然而,世界是不斷變化的,曆史是不斷演進的過程,我們並不處於靜止的、重復的世界當中。因此,對於事件場景和邊界條件的認定,是一切分析的前提。好在,很多時候,把場景和邊界界定清楚之後,事情的癥結就已經找到瞭。事情演化的方嚮,常常也已經清楚瞭。
比如說,我國企業杠杆率的上升,一定要放在2009年4萬億財政刺激的背景下看。很多企業在2009—2010年藉到瞭錢,杠杆率已經上升瞭,這時候又來瞭宏觀調控,結果隻能是加重企業的利息負擔,同時壓縮瞭企業的營銷和盈利,所以纔有“越降越高的杠杆”。最後的解決方案,隻能是時間換空間,撐不下去的企業慢慢退齣。市場差不多齣清之後,也就是宏觀調控可以放鬆之時,這是2016年宏觀鬆動、經濟反彈的基本邏輯。
人民幣匯率,是2015年匯率改革,也就是人民幣不再盯住美元以來爭論最熱烈的一個問題。看空人民幣,在很長時間內都是大多數人的主流觀點,直到2017年下半年人民幣的強勢反轉。看空方所依據的,無非是2010年以來中國經濟的睏境。其實,這一短期的、局部的分析沒有抓住長期匯率變化的基本趨勢。
第一,當今世界處於從單極世界到多極世界的轉型中,美國地位的下降和美元的貶值是不可逆轉的趨勢,伴隨的是歐元、日元和其他貨幣的相對升值。第二,中國經濟的相對崛起,和美國經濟的相對下降一樣不可避免,隨之而來的是人民幣在中長期的相對升值趨勢。第三,人民幣不再盯住美元,使得短期內國內外居民有貨幣重新配置的動機,這是2015—2016年人民幣短期貶值的原因,這一短期動機不改長期趨勢。
基於這些基本判斷,我一直看多人民幣,在2016年、2017年初兩次發文,寫下白紙黑字的預測。幸運的是,兩次都僥幸說對。
在這兩個例子中,你可以清楚看到分析的思路,是把問題置於長期的趨勢和短期的約束之下。分析的時候,做瞭點簡單的加減乘除,做瞭點數據趨勢的濾波分析,做瞭點彈性和穩健性分析,除此以外,並沒有用到太多的量化分析,更沒有復雜的模型。
相反,有時候用瞭復雜的量化方法,結果齣來瞭自己也不知道怎麼解讀。其實不奇怪,復雜的量化工具往往要做結構化的假設,而這些假設背後的隱含假設,都是某種形式的穩態。說白瞭,都需要那人立在燈火闌珊處。隻可惜,在經濟分析中,並沒有楚楚伊人,默默站立,等待你去發現。你試圖追逐理解的,是一個變化的世界。這句話意味著,一切基於穩態的經濟分析,可能都是在刻舟求劍。
最後對本書的上、下兩篇做一個簡單說明。
上篇是對經濟學本身的一些反思,你可以看到我在治學道路上的掙紮和思考。一鱗片爪,不成體係,於我而言,這些文字加深瞭我對經濟分析的理解,避免瞭盲人摸象,減輕瞭每次齣手時的恐懼。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希望我的這些反思,對你理解經濟方法,使用經濟分析工具有所幫助。
在對於經濟開放體係的理解上,我受波普爾的影響很大。波普爾在《曆史決定論的貧睏》中說,我們不能依據過去的知識預測未來。波普爾的論證過程非常簡單,其實就是三句話。第一句,人類社會的演進,是由知識的增長驅動的。第二句,知識的增長是不可預知的。第三句,因此人類社會的演進也是不可預測的。
波普爾的論證過程如此簡單,幾乎不可能錯。如果波普爾是正確的,那麼人類社會的演進就是一個開放體係,過去的知識和經驗,並不包含對未來社會的所謂終極真理。如此,“大徹大悟”就隻能解讀為一種心理狀態,一種自我心理滿足,一種類似於“古寺青燈”的心態,而不是對社會變遷的終極理解,因為這個終極理解並不存在。
關於經濟學的未來,我相信真正對於經濟變遷有解釋力的經濟學,一定是基於進化論而不是決定論的。基於此,我看好帶有演化思想的經濟分析,而對帶有穩態、封閉性質的模型和方法,抱謹慎的態度。在邊界不變的情況下,這些方法有價值。對這些方法的使用正確與否,考較的不僅是對這些方法本身的瞭解,而且是對邊界條件的把握。
下篇是一些具體問題的分析筆記,我嘗試著使用自己理解的經濟分析工具,去分析自己感興趣的問題,主要是宏觀和金融領域。具體而言,這些問題包括長期經濟增長、短期經濟波動、利率、匯率、美國和日本的經濟形勢、人民幣加入SDR、互聯網金融、IPO改革。選題並沒有特彆的重心,往往是當時重要,自己也有興趣。對各方麵問題的涉獵,也增加瞭我對全局問題的理解。
這些筆記是一些零散的分析,談不上係統的研究,寫作的時間大多在2015—2017年。僥幸的是,幾年之後迴頭看,這些小文章大都還立得住。當初寫的時候,都是嘗試著下筆,是準備好被打臉的。
有句話是這麼講的。治學就像在漫長的隧道裏穿行,大部分時間你身邊隻有黑暗,偶爾纔會見到亮光。短暫的欣喜之後,你又重新走進黑暗。
其實,不僅是係統的研究,連寫豆腐塊小文章也是這樣的。問題拿在手裏,韆頭萬緒,從哪裏下手?好不容易找到思路,搜集證據又是很繁重的工作,找到的證據也不一定支持當初的猜測,很可能要推倒重來。很多時候,其實並不知道自己想的對不對。文章寫完瞭,也往往是戰戰兢兢。最深的感受,是並沒有想得很清楚,文章也並沒有寫完。
偶爾也有想得很清楚的問題,這時候你又想放下,因為已經想清楚瞭,不想再說瞭。所以,大部分時間,你都在黑暗中摸索,這就是學人的命運。
倘若有來生,不做學者,隻想做一隻特立獨行的豬。
作為一名在職場打拼多年的專業人士,我深知宏觀經濟環境對企業經營和個人職業發展的重要性。然而,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宏觀經濟分析要麼過於宏大空泛,要麼過於專業晦澀,難以落地。《經濟的律動》這本書卻做到瞭難得的平衡。作者巧妙地將復雜的宏觀經濟理論與中國本土的市場實踐相結閤,用大量生動的案例和數據支撐,將“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在中國經濟舞颱上的錶演演繹得淋灕盡緻。我從中學習到瞭如何從宏觀層麵去理解行業趨勢,如何預判市場變化,以及這些變化對企業戰略和個人決策可能帶來的影響。書中關於經濟周期、産業結構調整、以及科技創新對經濟增長的驅動作用的分析,都極具啓發性,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看到中國經濟的未來走嚮,並從中尋找機遇。這本書無疑為我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來審視我所處的商業世界。
評分我是一名對金融投資領域充滿好奇的初學者,一直苦於找不到一本能夠係統性地梳理宏觀經濟框架的入門讀物。市麵上充斥著各種技巧性的投資指南,但往往忽略瞭經濟基礎的重要性。《經濟的律動》這本書恰恰彌補瞭這一空白。它並沒有直接教你如何“炒股”或“買房”,而是從最根本的宏觀經濟運行邏輯齣發,講解瞭包括GDP、CPI、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等核心概念。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講解這些概念時,並沒有止步於理論的羅列,而是深入淺齣地分析瞭它們之間的相互關聯和影響,以及在中國這個特殊經濟體下,這些“律動”是如何演變的。例如,書中關於投資和消費的辯證關係,以及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讓我對經濟周期的形成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我發現,隻有真正理解瞭宏觀經濟的大背景,纔能更理性地判斷市場趨勢,規避不必要的風險。這本書為我構建瞭一個清晰的經濟分析框架,讓我能夠更有信心地去探索投資的世界。
評分這套書簡直是打開瞭我的新世界大門!一直以來,我對經濟新聞和那些復雜的宏觀數據都感到一頭霧水,總覺得它們離我的生活很遙遠。但自從翻開瞭這本《經濟的律動》,我纔真正體會到,原來經濟學並非高高在上,而是滲透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作者用一種非常親切、生活化的語言,將那些晦澀難懂的經濟概念一一剖析,就像在聽一位經驗豐富的朋友娓娓道來。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具體經濟現象的案例分析,比如房地産市場的波動、通貨膨脹的原因、人民幣匯率的變動等等,都用非常直觀的方式呈現齣來,讓我能夠清晰地看到它們是如何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的收入、物價和未來的。最重要的是,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科普,更教會瞭我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分析,如何不再被錶麵的信息所迷惑,而是能看到現象背後的深層邏輯。讀完之後,我再看新聞,感覺完全不一樣瞭,那些曾經讓我頭疼的數字和術語,現在都變得生動起來,我甚至能隱約感受到中國經濟脈搏的跳動。
評分坦白說,我一直對宏觀經濟學抱有一種敬而遠之的態度,總覺得那是一個充滿枯燥公式和復雜模型的世界。直到我遇到瞭《經濟的律動》這本書,我的看法發生瞭180度的轉變。作者的文字充滿瞭一種獨特的魅力,它將宏觀經濟的“大圖景”描繪得生動有趣,仿佛一幅幅動態的畫捲在我眼前徐徐展開。書中對中國經濟的深入解讀,特彆是在描述當前經濟麵臨的挑戰和機遇時,既有宏觀的視野,又不失微觀的洞察。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分析政策時所持的審慎態度,既肯定瞭政策的積極作用,也指齣瞭其可能帶來的潛在影響。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理解宏觀經濟並非是為瞭成為經濟學傢,而是為瞭更好地理解我們所處的時代,理解國傢的發展方嚮,以及我們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它讓我不再是那個被動接受信息的人,而是能夠主動去思考,去辨析,去形成自己的判斷。
評分我一直認為,閱讀經濟類書籍,最怕的就是流於理論的空談,或者充斥著大量晦澀難懂的術語,讓人望而卻步。《經濟的律動》這本書完全避開瞭這些“雷區”。它的語言平實而富有力量,將中國宏觀經濟的脈絡,以及背後復雜的市場邏輯,以一種非常易於理解的方式呈現齣來。我特彆喜歡作者對於中國經濟發展曆程的梳理,以及對不同經濟階段特點的精準概括。書中對一些關鍵經濟指標的解讀,例如通貨膨脹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係,以及貨幣供應量如何影響市場預期,都進行瞭深入淺齣的講解。它不像一些教科書那樣死闆,而是充滿瞭動態感,讓人仿佛能感受到中國經濟這艘巨輪在時代浪潮中的每一次轉嚮和調整。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中國經濟的認知不再是碎片化的,而是有瞭一個更完整、更係統的框架,讓我能夠更自信地去麵對未來經濟的不確定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