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世纪以来,只有一个米开朗基罗!
●蒋勋再现文艺复兴巨匠,破解历史上伟大的雕刻家、画家、建筑家——米开朗基罗。
蒋勋,融会贯通文学、艺术、美学之大家,是林青霞的偶像。多年来,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关于米开朗基罗,蒋勋认为:他的一生像一种殉道,是另一张形式的“哀悼基督”;而美是一种呼吸,是努力存活在剧痛与狂喜中的震动。
●我在大理石中看到了被禁锢的天使,只有一直雕刻,才能将他释放。”
——米开朗基罗
●文化导师余秋雨推荐美学读物:“跟着蒋勋先生徜徉欧洲艺术殿堂,是一件高雅的美事。”
●米开朗基罗,苦难中的巨人,他的一生神圣而痛苦,却在人生的种种不完美中创造出了一个完美的艺术世界。他在痛苦中挣扎,却又在痛苦中得以永恒。
●凡是伟大的艺术,总与孤独和苦难相伴而生。痛苦是无穷的,它具有种种形式。有时,它是由于物质的凌虐;有时,它即蕴藏在人的内心。
●从《创世纪》、《最后的审判》到《哀悼基督》,人性的狂喜与剧痛,在跃动的肌肉里,破石而出。
●精装典藏,复活经典。全彩四色印刷,精选米开朗基罗50余经典作品;附米开朗基罗重要作品列表及收藏博物馆。为读者提供更赏心悦目的阅读体验,领悟米开朗基罗的孤独、苦难与磅礴。
在雕塑、绘画、建筑、诗歌等众多艺术门类中取得辉煌成就,在迄今为止的人类文明史上,只有米开朗基罗一人。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带有戏剧般的效果、磅礴的气势和人类的悲壮,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人文精神。他的才智是如此杰出,以至于在他活着的时候,人们就尊称他为“神”。
美是一种呼吸,美学大师蒋勋再现文艺复兴巨匠,雕刻人性的狂喜与剧痛。米开朗基罗的一生神圣而痛苦。如果没有这些痛苦、挣扎、波折、困顿,便不会有《哀悼基督》《大卫》《垂死的奴隶》这些令人敬畏的雕像。米开朗基罗从石头中解放了人体,却把自己献祭给了雕刻。
蒋勋,福建长乐人。1947年生于古都西安,成长于宝岛台湾。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1972年负笈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1976年返台后,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并先后执教于文化大学、辅仁大学及东海大学。
蒋勋先生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有小说、散文、艺术史、美学论述作品数十种,并多次举办画展,深获各界好评。近年专注两岸美学教育推广,他认为:“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种信仰一样,而我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
代表作:《美的沉思》《蒋勋说<红楼梦>》《孤独六讲》《生活十讲》《汉字书法之美》《美的曙光》《蒋勋说唐诗》《蒋勋说宋词》《美,看不见的竞争力》《蒋勋说中国文学之美》等。
目录
作者序 为美落泪
第一部
米开朗基罗之谜
《创世纪》壁画
人皮签名
竞图
大卫的手
异端之爱
垂死的表情
中央九段壁画
七位先知和五位女祭司
四幅角落图的故事
赤裸男体
第二部
蒋勋现场
梵蒂冈《哀悼基督》
战斗
酒神
大卫
垂死的奴隶
摩西
洛伦佐之墓
四件《囚》
佛罗伦萨《哀悼基督》
米兰《哀悼基督》
第三部
米开朗基罗
Michel,Angelo,米开,天使
奶妈是石匠的妻子
最早的学习与基兰达约
马萨乔的影响
伟大的洛伦佐
鼻子被打碎
最早的作品
《战斗》与新柏拉图哲学
《阶梯圣母》与基督信仰
关于萨伏那洛拉
酒神
伟大杰作──哀悼基督
大卫──破石而出
对手相遇──达芬奇与米开朗基罗
陵墓悲剧
拉奥孔与圣马太
西斯廷礼拜堂湿壁画
创世纪
湿壁画
人的初始与犯罪
灾难与救赎
囚──人的限制
肉体奴役──四件杰作
日与夜,黎明与黄昏
异端之爱
最后的审判
圣彼得圆顶
最后的《哀悼基督》
【囚】
“人”的本质是什么呢?“人”是不自由的。“人”有一个肉体,禁锢着时时想要自由的生命。肉体像监牢,自由的心灵被囚禁在监牢里。
【战斗】
米开朗基罗一生的作品持续思考着人性的意义。人,为什么而活?在的意义是什么?欲望使肉体沉沦吗?热烈的爱为什么像火焰般燃烧,使肉体炙痛?
米开朗基罗用极深的刀法刻出人体,突显肌肉的凹凸,受光部分的明亮与背光凹处的暗黑,形成强烈对比。圣洁与沉沦,爱与恨,对比成他生命美学里相互激荡永不止息的两种动力。
【垂死的奴隶】
人可能是自己的奴隶。人也可能是自己的囚犯。我们眷恋自己的肉体,肉体便“奴役”我们,肉体便成为我们不得自由的囚牢。
【最后的审判】
米开朗基罗看到的“末日审判”,是日复一日生命每分秒的升起与降落。
生命是如此受苦的形式,为这种受苦自豪骄傲,或为这种受苦悲痛绝望,有什么不同吗?
【创世纪】
如果灾难对人类有意义,便是重新使人类领悟:救赎的意义,并不在神的慈悲饶恕,而是人类自己彼此学会靠近。米开朗基罗在《创世纪》神话的伟大作品中,其实宣示的是“人”的觉醒,而不是神的权威。
【大卫】
“输”与“赢”只是自己挑战的放弃或坚持。大卫的躯体,在面对生命灾难的现场,汹涌澎湃,激荡起生命的狂涛;又如此安静,没有“输”“赢”,只有一心一意的专注静定。
这本书的文字功力非常扎实,但又不像某些艺术评论那样堆砌晦涩的术语,它更多地像是一种随笔式的倾诉,带着一种私人化的情愫和强烈的代入感。我特别喜欢作者描述那些关于人体结构和光影处理的段落,那种细腻到仿佛能触摸到米开朗基罗凿子留下的痕迹的文字,让人在脑海中构建起一个异常鲜活的创作现场。 它没有回避艺术家的“人性”面。我们习惯于把米开朗基罗神化,但这本书却将他置于那个充满政治倾轧、宗教纷争和个人情感波折的时代洪流之中。他与教皇的复杂关系,他对自己身体和心智的苛刻要求,甚至是他那些著名的“愤怒”和“忧郁”,都被细致地剖析,不再是冰冷的传记资料,而是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的灵魂在挣扎。这种对人性深度挖掘的勇气,让阅读体验非常酣畅淋漓,它让你感觉自己不是在看一个遥远的历史人物,而是在与一位同时代的智者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不是严格按照时间顺序推进,而是围绕几个核心主题进行辐射和深入探讨,时而跳跃,时而回归,却总能在看似混乱的叙述中找到清晰的逻辑脉络。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反而更贴合我们对复杂人物的理解过程——我们总是通过片段、通过感性冲击来拼凑出一个完整形象的。 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述艺术理念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他不会过度解读,而是留下足够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填充情感和思考的空白。比如,当谈到米开朗基罗对自身才华的矛盾情感时,文字的笔触是极其微妙的,它描绘了一种“天赋即诅咒”的悖论,这种深度探讨,远远超越了单纯的艺术鉴赏范畴,触及了所有追求卓越者都会面对的内心困境。这种共鸣感,是这本书最宝贵的部分。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厚重而又轻盈”。“厚重”在于它探讨的主题——信仰、死亡、永恒、时间——都是沉甸甸的哲学命题;而“轻盈”则在于作者驾驭这些主题的方式,他避免了说教的沉闷,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将它们娓娓道来。 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承受伟大”的教科书。米开朗基罗的一生,就是一部不断与自我、与物质、与时间较量的历史。阅读这本书,不仅是对一位艺术家的致敬,更像是一次对人类精神韧性的精神洗礼。它让人重新审视自己生活中的“苦难”——那些看似无法逾越的障碍——是否也可以被视为一种淬炼自身、成就非凡的契机。这种对“苦难”价值的重新定义,让这本书的阅读价值持续发酵,是近期读到最有启发性的非虚构作品之一。
评分最近读了一本关于文艺复兴巨匠的书,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完全没有落入那种传统艺术史的窠臼。作者似乎对米开朗基罗的理解,更多地聚焦于他作品背后那种近乎宗教般的虔诚与挣扎。读完后,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们对这些“神级”艺术家的理解,常常停留在他们作品的完美表象上,却忽略了支撑起这些不朽杰作的,是怎样一种近乎野蛮的生命力和精神上的孤独。 书里花了很大篇幅来探讨那种“未完成”的美学。米开朗基罗的很多雕塑,似乎永远被困在了大理石块之中,那种似出非出的状态,让人忍不住去思考:创作的本质,到底是在“创造”一个新事物,还是在“释放”一个早已存在于材料内部的灵魂?这种对“解放”与“束缚”的辩证思考,在很多篇章中反复出现,读起来让人深思。它不仅仅是在谈论雕塑技法,更像是在阐述一种存在主义的困境,即个体在面对无限的理想与有限的物质条件时的永恒拉锯。这种深沉的内省,让整本书的格调一下子就提升了。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合上书本,望向窗外,那种感觉是,作者成功地将我从日常的琐碎中抽离出来,强行带入到一种宏大的、近乎史诗般的氛围里。书中对“力量”的描绘尤其令人印象深刻。这种力量不是简单肌肉的展示,而是一种精神上的压迫感和不可抗拒的意志力。 作者似乎有一种特殊的“镜头感”,总能捕捉到那些决定性的瞬间——比如西斯廷天顶画中的某个眼神,或者《大卫》雕像中那紧绷的颈部线条。他不是在描述“看到了什么”,而是在解释“为什么会是这样”。这种解释,往往建立在对当时社会心理和艺术家个人哲学体系的深刻理解之上。读完后,我对那些耳熟能详的作品,产生了一种全新的、充满敬畏感的认识,仿佛以前只是走马观花,现在才真正“看见”了它们背后的史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