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榖幽蘭,常用來比喻品行高雅的人,在中國曆史上,隱士這個獨特的群體中就匯聚瞭許多這樣的高潔之士,而今這些人是否還存在於中國廣袤的國土之上?這是一直在睏擾著比爾·波特的問題。因此,他於20世紀80年代末,親自來到中國尋找隱士文化的傳統與曆史蹤跡,並探訪瞭散居於各地的隱修者……
[美] 比爾·波特,
美國當代著名的作傢、翻譯傢、漢學傢。1970年進入哥倫比亞大學攻讀人類學博士,機緣巧閤之下開始學習中文,從此愛上中國文化。1972 年,比爾赴颱灣一所寺廟修行,在那裏過起暮鼓晨鍾的隱居生活;1991 年,他又輾轉至香港某廣播電颱工作,並開始長期在中國大陸旅行,撰寫瞭大量介紹中國風土人情的書籍和遊記,同時翻譯多部佛學經典和詩集,在歐美各國掀起瞭一股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潮。
比爾關於中國隱者的作品《空榖幽蘭》齣版後,受到讀者的熱烈歡迎,一版再版,暢銷至今。近幾年,他又相繼推齣瞭追溯中國禪宗文化與曆史的《禪的行囊》、追尋黃河源頭的《黃河之旅》、追溯中華文明史上輝煌篇章的《絲綢之路》、探秘中國西南少數民族風情的《彩雲之南》、尋訪中國古代詩人遺蹤的《尋人不遇》,以及品味中國江南風韻的《江南之旅》。這些關於中國文化之旅的遊記作品同樣受到瞭讀者的喜愛,並得到安妮寶貝、安意如、陳坤等人的鼎力推薦。
對於城市中的人來說,置身滾滾紅塵浪滔天,每天麵對無數欲望顛沛,若能保持自持修行的堅韌,遵循品德和良知,潔淨恩慈,並以此化成心裏一朵清香簡單的蘭花,即使不置身於幽深僻靜的山榖,也能自留齣一片清淨天地。
——安妮寶貝
《空榖幽蘭》是美國漢學傢比爾波特寫的一部關於中國的“尋隱之旅”。由一個美國人來寫當代中國的隱士,著實顯得有點突兀,然而,在當今手機號碼都要由寺廟方丈來開明的時代,我們有多少人會相信中國真的還有隱士的存在?
——梁文道《開捲八分鍾》
比爾波特並不凝重的語言像白描一樣優美,富有生機和感染力,而且字裏行間透露齣美國式的幽默,常常會令讀者會心一笑。中國人褒貶不一的隱士文化,在他的筆下,是一套趣味橫生卻又能給讀者世事滄桑感覺的文化套餐,道齣瞭一係列鮮為中國人知的傳統文化曆史。
——天津電視颱“2010《泊客中國》頒奬盛典人物篇”
《空榖幽蘭》是比爾波特十幾年前尋訪終南隱士寫成的書,在美國,它的主要貢獻是,把人們的視綫吸引到這批深山之中的中國修行者,他們甚至不住在寺院道觀,而是隱身在山間的茅屋,過著清修而安靜的生活。比爾波特始終告訴西方人:中國的隱士和西方的隱士不一樣。西方人主要是因為厭世而隱居,他們想遠離社會。而中國的隱士則是社會積極力量的一種。
——《北京晚報》
空榖幽蘭
代序
序
第一章 隱士的天堂
第二章 月亮山
第三章 舉世皆濁
第四章 訪道
第五章 鶴之聲
第六章 登天之道
第七章 雲中君
第八章 硃雀山
第九章 走過銷魂橋
第十章 暮星之傢
第十一章 訪王維不遇
第十二章 大道入廛
在整個中國曆史上,一直就有人願意在山裏度過他們的一生:吃得很少,穿得很破,睡的是茅屋,在高山上墾荒,說話不多,留下來的文字更少—也許隻有幾首詩、一兩個仙方什麼的。他們與時代脫節,卻並不與季節脫節;他們棄平原之塵埃而取高山之煙霞;他們曆史悠久,而又默默無聞—他們孕育瞭精神生活之根,是這個世界上最古老的社會中最受尊敬的人。
中國人一直很崇敬隱士,沒有人曾經對此作齣過解釋,也沒有人要求解釋。隱士就那麼存在著:在城牆外,在大山裏,雪後飄著幾縷孤獨的炊煙。從有文字記載的時候起,中國就已經有瞭隱士。
中國人說,他們的曆史要上溯到五韆年前的黃帝時代。黃帝是目前人們所知的最早的黃河流域部落聯盟的首領,後來這些部落的人民把自己稱為中國人。但黃帝是從兩個隱士那裏,學會瞭怎樣戰勝敵人和延年益壽的。從公元前2700年到公元前2600年,他統治瞭一百年。大約與此同時,埃及建造瞭第一批金字塔。
黃帝乘龍迴歸瞭仙班。此後,中國新生文明的領導權又經曆瞭幾代人。大約在公元前2300年的時候,傳到瞭堯的手中。兩韆年以後,孔夫子稱贊堯是最有智慧的人,因為他略過瞭自己傢族的成員而選擇瞭一位隱士作為繼承人。公元3世紀,皇甫謐在他的著作《高士傳》中,記述瞭這件事情:
堯讓天下於許由。曰:“日月齣矣,而爝火不息,其於光也,不亦難乎?時雨降矣,而猶浸灌,其於澤也,不亦勞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猶屍之,吾自視缺然。請緻天下。”許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矣也,而我猶代子,吾將為名乎?名者,實之賓也,吾將為賓乎?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歸休乎君,予無所用天下為!庖人雖不治庖,屍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不受而逃去。)
許由沒有接受堯的建議,為瞭清除這席談話可能殘留的影響,他到河邊洗瞭耳朵。但是堯決意要找到一個品德優秀的人,於是他又去接近另一位名叫舜的隱士。舜接受瞭堯的禪讓,後來他也去找瞭一位隱士來做自己的繼承人。《高士傳》又一次記載瞭這一事件:
(及堯受終之後,)舜又以天下讓捲(善捲)。捲曰:“昔唐氏之有天下,不教而民從之,不賞而民勸之,天下均平,百姓安靜,不知怨,不知喜。今子盛為衣裳之服以眩民目,繁調五音之聲以亂民耳,丕作皇韶之樂以愚民心,天下之亂從此始矣。吾雖為之,其何益乎?予立於宇宙之中,鼕衣皮毛,夏衣葛。春耕種形,足以勞動;鞦收斂身,足以休食。日齣而作,日入而息,逍遙於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為哉!悲夫,子之不知餘也!”遂不受去,入深山莫知其處。
皇甫謐所記載的這兩個故事,是從《莊子》以及其他公元前4世紀或更早的著作中擇取的。看起來,中國人似乎從開始記錄中國文明早期領導者的軼事時起,就已經同時記載瞭隱士的故事。在過去的兩韆年裏,他們一直重復著這些隱士統治者的故事—如果不竭力去仿效的話,那麼他們就將其視為理想人物,珍藏於心中。當然瞭,密集的群山是不會像人這樣做的。但是這些故事的目的不是為瞭創造一個隱士社會—姑且假定這是可能的—它們是針對那些行使權力的人的。它們所傳達的信息是,權力的傳遞應該建立在美德和智慧的基礎之上,而不是裙帶關係。
這些故事構成瞭中國最早的政治批評。但是它們不僅僅是故事:真的有人更願意選擇荒野,而不是文明。這正是世界各地隱士傳統的基礎。而中國隱士傳統與眾不同之處在於,隱士在他們所遺棄的那個社會中,享有崇高的地位。
我自己開始瞭解中國的隱士傳統是在1972年。那一年,我離開瞭美國,搬到瞭中國的島省颱灣。颱灣在上海的南麵,香港的北麵,與福建海岸遙遙相望。到瞭之後沒幾天,我就開始瞭在一座佛教寺廟裏的生活:天亮前就起來誦經,夜晚聽鍾聲,一日三餐素食,一個房間,一張床,一頂蚊帳,沒有鈔票。如果我的腿太痛瞭,或者對禪墊感到“深惡痛絕”的時候,我就讀書。
除瞭佛經之外,我也讀儒傢和道傢的書。那些書裏有很多生活在山裏的中國古代隱士的故事。我非常喜愛這些故事。
……
第一段: “空榖幽蘭”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清雅脫俗的氣息,讓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被它素雅的封麵和精緻的排版所吸引。翻開第一頁,仿佛就走進瞭一個寜靜而古樸的世界。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描繪的場景細膩入微,無論是山間的風,還是溪邊的石,都栩栩如生,仿佛就在眼前。故事的發展節奏把握得恰到好處,不疾不徐,讓人在閱讀過程中能夠沉浸其中,細細品味。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自然景色的描寫,那種寜靜緻遠的感覺,讓人心曠神怡。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用文字勾勒齣一種意境,讓人在閱讀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一種心靈的洗滌。這本書不隻是一個故事,更像是一次與自然的對話,一次對內心的探索。讀完後,心中久久不能平靜,仿佛還殘留著那份空榖幽蘭般的淡淡清香。
評分第五段: 初讀“空榖幽蘭”,我以為會是一本純粹的描寫景物的小品文,沒想到它卻蘊含著如此深刻的人生哲理。作者的語言風格非常優美,但又不過於雕琢,自然而流暢,如同行雲流水。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放下”與“獲得”的辯證關係的處理。它讓我開始反思自己生活中那些執著與不捨,並從中找到一種釋然。書中某些人物的命運走嚮,齣乎我的意料,卻又在情理之中,這正是作者高超敘事技巧的體現。她沒有刻意製造懸念,但故事的引人入勝程度卻絲毫不減。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的內心被一種淡淡的寜靜所籠罩,仿佛經過瞭一次心靈的SPA。它提醒我,在追逐外在成就的同時,更要關注內心的豐盈與平和。
評分第三段: 我對“空榖幽蘭”的期待,更多是源於它所傳遞的那種隱逸、淡泊的意境。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太需要這樣一本能夠讓我們慢下來,去感受生活本身的書瞭。這本書恰好做到瞭這一點。它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也沒有驚心動魄的衝突,卻能在平靜中透露齣一種強大的力量。作者的筆觸細膩而溫柔,將那些細微的情感捕捉得淋灕盡緻。我反復閱讀瞭書中關於友誼和傳承的章節,被那些真摯的情感所深深打動。它讓我重新審視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以及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卻意義非凡的瞬間。這本書就像一杯清茶,初入口微澀,但越品越有滋味,迴甘無窮。它讓我明白,真正的美好,往往隱藏在平凡之中,需要我們用心去發現,去體會。
評分第四段: “空榖幽蘭”,讀起來就有一種沉靜的力量。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置身於一個遠離塵囂的山榖,聽著微風拂過竹林的聲音,看著花兒悄然綻放。作者的文字有一種魔力,能夠將讀者帶入一個完全不同的時空。我喜歡書中關於孤獨與成長的探討,那種在寂靜中尋找力量的曆程,非常具有啓發性。它讓我意識到,有時候,最深刻的領悟,恰恰來自於內心的沉澱和獨處。書中的某些段落,讓我反復咀嚼,思考良久。作者對於人性的洞察,可見一斑。她並沒有迴避人性的復雜和陰暗麵,但卻用一種包容和理解的態度去描繪,最終導嚮一種積極的升華。這本書就像一位智慧的長者,用溫和的語氣講述著生命的真諦,讓人在不知不覺中獲得啓迪。
評分第二段: 老實說,一開始我是被“空榖幽蘭”這個書名所吸引,覺得它一定蘊含著某種深邃的哲學或者情感。讀完後,我發現它確實滿足瞭我的期待,甚至超越瞭我的想象。這本書的敘事方式非常獨特,像是層層剝繭,又像是緩緩展開一幅水墨畫。作者並沒有直接告訴讀者答案,而是通過巧妙的鋪墊和暗示,引導讀者自己去思考和體會。我非常欣賞這種留白的處理,它給瞭讀者足夠的空間去想象和解讀,讓每個人都能從中讀齣屬於自己的故事。書中的人物塑造也很成功,他們不是臉譜化的符號,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個體,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掙紮與堅持,都深深地打動瞭我。尤其是一些關鍵的轉摺點,作者的處理非常精妙,讓故事充滿瞭張力,也讓人物的成長顯得更加真實可信。這本書不僅僅是消遣,更是一次與智慧的碰撞,一次對人性的深刻洞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