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菊花,李白的月光,苏轼的中秋词,二十四个节气,二十四个美好时光。诗词女孩黄雪润和妈妈王荣,白天相伴出游,晚上相依读诗,以一个六岁小女孩的画笔记录下小孩眼中的自然世界、民俗故事、四季典故、日常琐细,共同绘成一幅幽美深远的光阴画卷—长在自然里的孩子更可爱。
本书以黄雪润为主线,通过黄雪润和其妈妈利用节假日在记者朋友、摄影师朋友的陪伴下以上海地区自然景色为对象,以二十四节气为坐标轴,以孩子的眼光观察上海地区的自然风光和生物多样性,并把上海地区发现的植物、野鸟、昆虫采用以时间(即按春、夏、秋、冬)为序进行编排;相应的人文典故和相关的古诗词,使读者在了解上海地区三园生物多样性同时,领略上海地区优秀的民族文化。让读者在鉴赏古诗词的同时,感悟古人对生物多样性的描述。所以,本丛书真实形象、全方面、立体式展现上海地区生物多样化生态全景图。不仅反映上海地区的天蓝、地绿、水清的环境之美,更展示了上海地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态之美。
黄雪润,六岁,幼儿园在读。爱诗歌,爱音乐,爱画画,也爱大自然。她是东方卫视“诗书中华”中的小选手,也是《老师的一半是妈妈——我家那个爱诗的小孩》这本书里的“小宝”
王荣,沪上知名青年语文高级教师,《教师月刊》专栏作家,首届东方卫视《诗书中华》节目人气选手。荣获第二届上海市语文大讲堂语文教学优秀选手奖、首届“长宁区十大新闻人物”,发表语文教育与学习、亲子教育与青少年成长等论文多篇。近著《老师的一半是妈妈——我家那个爱诗的小孩》,透过与女儿雪润的日常交流与共同学习,探讨当下亲子教育、语文学习的误区与盲点,受到尹后庆、张大春、骆新等众多学者专家的首肯。
《雪儿的自然笔记——孩子眼中的二十四节气》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极其独特的视角——一个孩子的视角。我们成年人往往习惯于用理性、用知识去认知世界,而孩子却可以用感性、用直觉去感受一切。雪儿的笔记,正是将这种孩童特有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毫无保留地展现在了二十四节气这个主题上。她没有去刻意地解读节气背后的科学原理或者文化渊源,而是真实地记录了节气在她的生活里,在她的感知里,留下了怎样的痕迹。 我尤其欣赏她对“霜降”的描述。我之前的认知里,“霜降”就是天气变冷,霜开始出现了。但雪儿却写到,霜就像是夜晚偷偷降临的小精灵,在地上撒下了一层闪闪发光的白色粉末,让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她还把霜比作奶奶在夜里给大地盖上的一层薄薄的棉被,既有温度,又带着一丝凉意。这种充满诗意的比喻,让“霜降”这个原本有些清冷的节气,瞬间变得温暖而富有生命力。她没有去分析霜的形成过程,但她却用孩子的方式,描绘出了霜带来的视觉和触觉感受,以及由此引发的情感联想。 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关于孩子如何感知四季变化和节气习俗的生动描绘。比如在“小寒”的时候,她会好奇为什么这时候的天气最冷,但家人却依然会准备热腾腾的饺子,享受围炉的温暖。她不会去深究“小寒”的含义,但她能感受到节气带来的生活节奏的变化,以及家人的陪伴所带来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汇聚成了这本书最动人的力量,它让我们看到,传统文化并不是束之高阁的古籍,而是实实在在地渗透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滋养着他们的心灵。 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节气,更是一部关于如何观察生活、如何感受自然的教科书。雪儿的文字,就像她的眼睛一样,总是能够捕捉到那些常人容易忽略的细微之处。她会注意到不同节气下,天空的颜色有什么不同,风的声音有什么变化,甚至植物的叶片上,也会因为节气的不同,而呈现出不一样的姿态。她用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去对待自然,去记录她的所见所闻。这种对自然的纯粹热爱和好奇心,真的能够感染到每一个读者,让我们也重新开始审视自己身边的世界。 总而言之,《雪儿的自然笔记——孩子眼中的二十四节气》是一本能够唤醒我们内心深处对自然和生活的热情的书。它让我们明白,即便是最古老的传统,只要用全新的视角去解读,用真挚的情感去体会,就能够焕发出勃勃生机。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二十四节气,也让我重新认识了孩子眼中那个充满惊喜和智慧的世界。它是一份送给所有渴望回归本真、感受生活的朋友的珍贵礼物。
评分《雪儿的自然笔记——孩子眼中的二十四节气》这本书,真的是打开了我对传统文化认知的全新大门。以前觉得节气就是个历史遗留的东西,有点遥远,有点刻板,但雪儿的视角完全颠覆了我的这种看法。她用一种极其生动、极其贴近孩子生活的方式,把那些我们已经快要遗忘的节气,重新赋予了生命。她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节气的名字和日期,而是通过她的眼睛,看到了节气背后所代表的自然界的律动,以及这些律动如何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情感,甚至我们的成长。 我印象最深的是她对“白露”的描述,我原本以为“白露”就是字面意思,天开始变凉,露水多了。但雪儿写道,她觉得“白露”就像天空偷偷洒下的小珍珠,让叶子在晨光下闪闪发光。她还写了,这时候她奶奶会开始给她添置秋季的衣服,虽然她还有点舍不得夏天的短袖,但她能感受到一种温暖的、有规律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来自自然,也是来自家人的关怀。她的描述充满了童趣和想象力,把原本有些抽象的节气概念,变得具体而感性,让我这个成年人也能从中感受到一种质朴的美好和生活的情趣。 书中还有很多这样的细节,比如在“雨水”的时候,她会惊喜地发现窗户上凝结的水珠,像小小的眼睛在看她;在“谷雨”的时候,她会跟着家人一起去田野里,看庄稼生长的样子,听泥土散发出的味道。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忽略的瞬间,但通过雪儿的眼睛,这些瞬间变得熠熠生辉,充满了生命的力量。她不是在“学习”节气,她是在“体验”节气,是在用自己的身体和心灵去感受自然的呼吸。这种学习方式,我觉得比任何枯燥的说教都来得有效,也更能打动人心。 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完美结合。雪儿不是生活在一个与世隔绝的环境里,她也会玩电子产品,她也会去城市。但是,她依然能够从自然中汲取养分,从节气中找到乐趣。比如在“立冬”的时候,她会用积木搭成一个温暖的小房子,想象着自己躲在里面过冬,然后又会期待着冬天的雪景。这种将传统节气融入现代生活的智慧,我觉得非常宝贵。这本书就像一本指南,告诉我们如何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依然能够保持与自然的连接,依然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温度。 这本书的文字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深厚的感情和对生活的热爱。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故作高深的道理,但就是这样一份真诚的分享,才最能触动人心。我读的时候,常常会停下来,回想自己小时候是不是也有过类似的经历,是不是也曾经对自然有过那么纯粹的好奇和热爱。这本书让我重新找回了那种丢失已久的童真,也让我对我们传承下来的节气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深沉的敬意。我真的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希望重新发现生活美好,重新连接自然的朋友们。
评分最近读到一本名为《雪儿的自然笔记——孩子眼中的二十四节气》的书,给我的感受非常独特,因为它带来的冲击是温柔而深刻的。我一直认为,二十四节气对于现代社会的孩子来说,可能更像是一种知识的灌输,一种被动的记忆。但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这个固有的观念。它通过一个名叫雪儿的小女孩的眼睛,展现了节气是如何渗透在孩子的生活中的,是如何成为他们感知世界、体验成长的生动印记。 我非常喜欢雪儿对于“惊蛰”的描写。她不是去背诵“惊蛰”意味着什么,而是真实地记录了她听到田野里传来的细微的“沙沙”声,然后好奇地跑出去,看到小小的蚯蚓从泥土里钻出来,还有沉睡的小虫子仿佛被一阵神秘的力量唤醒。她用“好像大地在打了一个大大的哈欠,然后伸了个懒腰”这样的比喻,将“惊蛰”那种万物复苏的生机,描绘得活灵活.。她还写到,这时候妈妈会跟她讲,冬天藏起来的小动物们要醒来了,她们也要开始忙碌起来了。这种将节气与生活、与家庭的互动紧密结合的描写,让“惊蛰”不再是一个孤立的词汇,而是一个充满生命力和温馨气息的时刻。 这本书让我看到,孩子们对世界的认知,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和深刻得多。雪儿不仅仅是看到了节气带来的自然现象,她还从中观察到了人情冷暖,家庭的温馨,以及成长的规律。比如在“处暑”的时候,虽然天气依然炎热,但她却能从家人的话语中,感受到一种即将告别酷暑、迎接凉爽的期待。她会注意到,晚饭后,大家会坐在院子里,听着风的声音,感受着夏末的宁静。这些都是非常细致的观察,也是孩子细腻情感的体现。 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并没有用说教的口吻去“教育”读者,而是以一种分享的方式,展现了孩子眼中世界的奇妙。雪儿的语言朴实而生动,充满了童真和想象力。她将每一个节气都赋予了独特的个性和生命。比如她会觉得“立秋”是秋天送给她的第一份礼物,因为它带来了清爽的风和丰收的预兆。她用她自己的方式去解读这些节气,去感受它们带给她的喜悦和启示。这种自主的学习和探索,比任何刻板的知识灌输都要有效和宝贵。 总而言之,《雪儿的自然笔记——孩子眼中的二十四节气》是一本能够让我们重新认识传统文化,重新感受生活美好的书。它用孩子纯净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二十四节气的魅力,以及它们在现代社会中依然拥有的鲜活生命力。这本书不仅仅是给孩子看的,更是给所有渴望找回童真、找回对自然的热爱的大人看的。它就像一股清泉,滋润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重新审视生活,感受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美好。
评分最近入手了一本《雪儿的自然笔记——孩子眼中的二十四节气》,坦白说,在我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对“节气”这个概念,更多的是一种模糊的、概念性的理解,觉得是古人总结出来的规律,对于现在的科技时代,似乎有点“过时”了。然而,这本书彻底刷新了我的认知,让我从一个全新的维度去理解和感受二十四节气。 雪儿的视角,就像一面清澈的镜子,折射出节气最原始、最动人的光芒。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对“大雪”的描绘。我们常常觉得“大雪”就是雪下得很大,天气非常寒冷,可能会给生活带来一些不便。但雪儿却写到,大雪就像是天空派来的一个白色邮递员,给大地送来了一封封厚厚的信件,每一片雪花都是一个白色的音符,轻轻地落在地上,发出细微的声响,好像在低语着冬天的秘密。她还描写了,这时候家里总是暖烘烘的,妈妈会给她织毛衣,爸爸会给她讲关于雪的故事。这些画面,让我感觉“大雪”不再是冰冷和严寒的代名词,而是充满了温暖、家庭和故事的温馨时刻。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没有用任何说教的腔调,而是通过孩子最直接、最纯粹的感受,将节气的意义娓娓道来。雪儿不仅仅是记录了节气的名字和天气变化,她还捕捉到了节气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和生活方式。比如在“立夏”的时候,她会惊喜地发现,外面的世界突然变得绿意盎然,小鸟在歌唱,一切都充满了活力。她会拉着爸爸妈妈的手,一起去公园里感受春天的尾巴和夏天的序曲。这种用身体和心灵去体验节气的过程,是我在成年世界里很难再找到的。 更让我感动的是,雪儿将节气与她自己的生活经历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她不会生硬地去解释节气的由来,而是通过她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对家人的互动,来展现节气的生命力。比如在“冬至”的时候,她会好奇为什么这一天昼最短夜最长,然后又会开心地发现,这一天大家会一起包饺子,分享家人的爱。这些场景,让我看到了传统文化是如何在孩子的成长中,以一种最自然、最温暖的方式传承下来的。它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生活的一部分,一种与亲人连接的纽带。 总而言之,《雪儿的自然笔记——孩子眼中的二十四节气》这本书,让我重新找回了对大自然和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热爱。它让我明白,即便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古老的智慧中汲取养分,依然可以从孩子的纯真视角中发现生活的美好。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节气的读物,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用心去感受生活,去体会时间流转的珍贵之作。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希望重拾童真,重新认识我们与自然关系的朋友们。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节气这种传统文化概念都有些模糊的认知,总觉得是教科书里的知识,离生活很遥远。直到最近读了《雪儿的自然笔记——孩子眼中的二十四节气》,才发现原来它们如此鲜活有趣,充满了生命力和智慧。这本书就像一位温柔的向导,带着我重新认识了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 雪儿用她孩童般纯净的视角,记录下了每一个节气在她生活中的印记。我特别喜欢她对“立春”的描述,不仅仅是“万物复苏”这样简单的词汇,而是通过观察早春的柳条如何悄悄吐出嫩芽,听见小鸟在枝头欢快地歌唱,感受到泥土里暗藏的生命力,这些细微的观察汇聚成一股温暖的力量,让我这个成年人也重新找回了对春天最原始的惊喜。她不回避节气带来的变化,比如“大暑”时的蝉鸣聒噪,汗流浃漓,但她却能从中找到乐趣,比如傍晚的微风,或者冰镇西瓜的甜美。这种用孩童的视角去拥抱变化,接纳自然的态度,让我深受启发。 更让我着迷的是,雪儿的笔记不仅仅是简单的记录,她还将节气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她会描述在“清明”时节,家人一起去踏青,感受春风拂面的惬意,或者在“立秋”的时候,全家围坐在一起,品尝秋收的果实,分享劳动的喜悦。这些场景勾勒出一幅幅温馨动人的画面,让我看到了传统节气在现代家庭中的生命力。她没有用生硬的科普语言去解释节气,而是通过孩子纯真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将每一个节气背后的文化寓意和生活习俗娓娓道来,让我觉得这些古老的智慧重新焕发了生机,变得触手可及,并且充满了人情味。 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时间流逝的意义。我们常常在忙碌的生活中忽略了季节的更替,以为时间只是线性的向前,但《雪儿的自然笔记》却提醒我,时间是有节奏的,是周期性的,每一个节气都标志着一个独特的阶段,有着属于自己的韵味和色彩。雪儿的观察细致入微,她会注意到不同节气下光线的变化,风的温度,甚至花草树木的生长姿态。她笔下的“小满”不是只有“满”,而是包含了对未来丰收的期待,对果实尚未完全成熟的耐心等待。这种对自然的敬畏和对时间的理解,在孩子身上展现得如此自然,也让我反思自己是否过于急躁,忽略了生活中的许多美好细节。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好像也跟着雪儿一起经历了一整年的时光,从冬日的沉寂到夏日的繁盛,再到秋日的收获,最后回到冬日的宁静。她的文字充满了灵动和画面感,读起来就像在听一个亲切的小朋友在分享她的秘密花园。她对自然的观察并非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到事物的内在联系,比如在“惊蛰”时,她会好奇为什么小虫子会醒来,在“寒露”时,她会思考露珠的形成。这种探索精神和对未知的好奇心,正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藏的宝贵品质。这本书真的让我感受到了,原来最深刻的智慧,往往藏在最简单、最纯粹的视角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