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工业控制软件规范及其应用

智能制造工业控制软件规范及其应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彭瑜,何衍庆 著
图书标签:
  • 智能制造
  • 工业控制
  • 软件规范
  • 工业软件
  • 自动化
  • 数字化转型
  • 工业互联网
  • 生产力
  • MES
  • 工业4
  • 0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96950
版次:2
商品编码:12375620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电气信息工程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1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可作为自动化和仪表专业等相关专业本科及专科学生的教材和编程语言的培训用书,也是工矿企业、科研开发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参考资料。
重点讲述国际工控编程语言标准IEC 61131-3新版本的公用元素基本概念(面向对象编程)。
除5种标准编程语言的完整描述而外,还专门开辟运动控制功能块、安全相关功能块、模糊控制功能块的内容,讨论了它们的编程技巧和工业应用。
《智能制造工业控制软件规范及其应用》内容涵盖了智能制造对PLC软件功能的基本要求。

内容简介

《智能制造工业控制软件规范及其应用》共6章,介绍IEC 61131-3第三版的公用元素基本概念、标准编程语言中的指令表和结构化文本的文本类编程语言、梯形图和功能块图的图形类编程语言、顺序功能表图编程语言、运动控制功能块、安全相关功能块、模糊控制功能块等,并讨论了它们的编程技巧和工业应用。
《智能制造工业控制软件规范及其应用》内容涵盖了智能制造对PLC软件功能的基本要求。
《智能制造工业控制软件规范及其应用》可作为自动化和仪表专业等相关专业本科及专科学生的教材和编程语言的培训用书,也是工矿企业、科研开发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参考资料。

目录

目 录

前言
第1章 概述1
1.1 智能制造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方向1
1.1.1 智能制造对PLC功能的新要求1
1.1.2 PLC硬件如何适应智能制造的要求2
1.1.3 PLC软件如何适应智能制造的要求2
1.1.4 PLC是智能制造和工业物联网的先行者3
1.2 工业控制软件的概念和发展近况6
1.2.1 工业软件的大致分类6
1.2.2 工业控制软件的概念6
1.2.3 工业控制软件的发展近况7
1.3 编程语言的发展和标准9
1.3.1 编程语言的基本概念9
1.3.2 编程语言发展史9
1.3.3 编程语言的标准化11
1.3.4 编程语言的特点12
1.3.5 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14
1.4 公用元素16
1.4.1 语言元素16
1.4.2 文字-数据的外部表示23
1.4.3 数据类型30
1.4.4 变量42
1.4.5 程序组织单元的公用性能50
1.4.6 函数59
1.4.7 功能块86
1.4.8 程序105
1.4.9 类108
1.4.10 接口124
1.4.11 面向对象的功能块的性能131
1.4.12 多态性140
1.4.13 命名空间143
1.5 软件、通信、功能和OPC UA模型151
1.5.1 软件模型151
1.5.2 通信模型163
1.5.3 功能模型172
1.5.4 OPC UA信息模型175
第2章 文本类编程语言183
2.1 文本类编程语言的公用元素183
2.1.1 文本类编程语言概述183
2.1.2 文本类编程语言的公用元素183
2.2 指令表编程语言184
2.2.1 指令184
2.2.2 函数、方法和功能块189
2.2.3 示例193
2.3 结构化文本编程语言194
2.3.1 结构化文本的表示194
2.3.2 语句197
2.3.3 示例208
第3章 图形类编程语言212
3.1 图形类编程语言的公用元素212
3.1.1 线、模块和流向212
3.1.2 网络和执行控制元素215
3.2 梯形图编程语言217
3.2.1 梯形图的组成元素217
3.2.2 梯形图程序的执行221
3.2.3 示例224
3.3 功能块图编程语言225
3.3.1 功能块图编程语言的图形符号和功能块组合225
3.3.2 功能块图程序的编程和执行226
3.3.3 示例227
第4章 顺序功能表图编程语言231
4.1 顺序功能表图的三要素231
4.1.1 基本概念231
4.1.2 步232
4.1.3 转换235
4.1.4 有向连线238
4.1.5 程序结构239
4.2 顺序功能表图编程语言242
4.2.1 动作242
4.2.2 顺序功能表图的兼容251
4.2.3 示例251
第5章 由IEC 61131-3标准扩展的其他功能块256
5.1 运动控制功能块257
5.1.1 概述258
5.1.2 运动控制功能块292
5.1.3 运动控制应用示例299
5.2 安全相关功能块304
5.2.1 概述305
5.2.2 安全模型308
5.2.3 安全相关功能块的通用规则313
5.2.4 安全相关功能块316
5.2.5 安全控制应用示例318
5.3 模糊控制功能块324
5.3.1 基本概念325
5.3.2 模糊控制333
第6章 PLC的应用软件设计337
6.1 PLC编程技巧337
6.1.1 基本环节337
6.1.2 程序设计方法365
6.2 PLC的工业应用示例384
6.2.1 液位控制系统384
6.2.2 信号报警和联锁控制系统389
6.2.3 物料输送过程的控制系统398
6.2.4 零件分选系统403
6.2.5 火电厂蒸汽轮机驱动给水泵的控制408
参考文献421

前言/序言

前 言
《中国制造2025》由国务院于2015年5月发布,提出了中国制造强国建设三个十年的“三步走”战略,是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其基本方针是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基本原则是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战略目标是立足国情,立足现实,力争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其中,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是其重点之一。
当前,机器人应用正在扩展到越来越多的行业,包括3D打印、农业、装配、建筑、电子、物流和仓储、生产制造、医药、采矿以及运输等行业都能看到机器人的身影。此外,在生产制造行业,安全防范意识的提升,对于重复性劳动带来伤害的重视,都成为工业机器人发展的助推力。
PLCopen国际组织在构筑工控编程环境开放性的同时,还孜孜不倦地为提高工业自动化的工作效率进行最基础性的规范工作。其主要成果之一就是构筑工控编程软件包的开发环境;同时,还在这些编程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其发展为统一工程平台。与智能制造紧密相关的主要工作有:
?运动控制规范。在IEC模块化的开发环境里加入了运动控制技术,将PLC和运动控制的功能组合在控制软件的编制中。
?机械安全规范。和德国TüV公司合作规定了IEC 61131-3框架内的安全功能及其应用。
?IEC 61131-3的XML格式规范。为实现在不同的软件开发环境之间交换程序、函数/功能块库和工程项目,IEC 61131-3规范了这些数据交换的接口。
?IEC 61131-3的OPC信息模型。将OPC UA技术和IEC 61131-3组合成一个独立于制造厂商的信息和通信架构的平台,为实现自动化结构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选择。
为此,PLCopen国际组织注重与许多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基金会(譬如ISA、OPC基金会等)的合作,开发了有关标准和规范,为智能制造和工业4.0的应用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为适应我国智能制造的发展,编者根据IEC 61131-3第三版、PLCopen国际组织的运动控制和安全等有关规范,编写了本书。本书共6章。第1章介绍了IEC 61131-3编程语言第三版的内容,根据基于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IEC 61131-3第三版增加了有关类、方法、功能块类型、引用、接口、动态名绑定、命名空间等内容,对封装、多态和继承等内容进行介绍。第2~4章对PLCopen规范的各种编程语言进行分类介绍和讨论其应用示例。
结合运动控制理论,本书第5章介绍运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包括运动学、动力学、坐标系及其变换、插补技术、状态图、轴、轴组、缓冲模式、过渡模式、电子凸轮、电子齿轮、协调运动、同步运动等;讨论了运动控制功能块的基本功能,并介绍管理类和运动类运动控制功能块,包括单轴和多轴,协调和同步运动控制功能块。
针对由电气或电子和可编程电子部件构成、起安全功能的电气/电子/可编程电子系统,本书第5章还介绍了安全的基本概念。PLCopen将逻辑、运动和安全结合在一个开发环境中,简化应用环境,实现了跨平台环境的有效解决方案。为此,本书介绍了安全相关功能块和通用规则等内容,提供了应用示例。
自查德创立模糊集理论以来,由于无需对被控过程建立数学模型和模糊控制的强鲁棒性,模糊控制受到广泛的应用,为此,本书第5章依据IEC 61131-6的标准文本和其他参考资料介绍模糊控制基本概念,包括模糊集、隶属函数、隶属函数运算、模糊控制基本结构等,讨论了模糊控制功能块和其实现方法。
本书第6章用大量示例说明标准编程语言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应用,既有用梯形图和功能块图编程语言编程的示例,也有用指令表和结构化文本编程语言编程的示例,最后,还讨论了用顺序功能表图编程语言编程的示例。
编写本书的目的是为中国制造2025提供较全面的编程语言培训教材。因此,本书对PLC的硬件没有介绍,有关硬件内容可参考各制造商的产品说明书。由于采用国际标准的编程语言介绍编程技术,因此,与专用制造商编程语言的培训教材不同,本书的适应面广,学习一次,得益终身。同时,也是响应教育部关于发展新工科高等教育,进行工业控制通识教育的一次尝试。
本书由彭瑜、何衍庆编著。本书的编写得到PLCopen中国组织PC5的积极支持和帮助,得到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和华东理工大学等单位的关心和支持,同时PLCopen、ABB、GE、菲尼克斯软件、倍福、施耐德、罗克韦尔等组织和公司有关技术人员为本书的编写提供了大量资料和技术支持,谨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本书编写过程中,参考了相关专业书籍和产品说明书,在此向有关作者和单位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所限,错漏在所难免,敬请读者不吝指正。

编 者
《精益生产:从理论到实践的系统升级》 内容简介 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技术飞速发展的浪潮下,制造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客户期望的不断提升,以及日益激烈的竞争,都迫使企业必须持续寻求更高效、更灵活、更具成本效益的生产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精益生产”作为一套源于丰田生产方式的卓越管理思想和方法体系,再次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它不仅仅是一种生产技术,更是一种追求极致效率、消除一切浪费、持续改进和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文化。 本书《精益生产:从理论到实践的系统升级》正是为了满足广大制造业从业者、管理者以及相关研究者对精益生产深入理解和系统掌握的需求而编写。本书的目标是,通过系统性的梳理、深入的剖析和丰富的实践案例,帮助读者全面认识精益生产的精髓,掌握其核心工具与方法,并最终能够在企业内部成功推行和应用,实现生产运营的系统性升级,打造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本书结构与内容亮点: 本书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确保读者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精益生产的知识体系。 第一部分:精益生产的理论基石与核心理念 本部分将深入探讨精益生产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其最根本的哲学思想。我们将追溯精益生产的根源,理解其为何能够在瞬息万变的工业环境中持续发挥作用。 精益思想的起源与演进: 介绍丰田生产方式(TPS)的诞生背景,分析其与传统大规模生产模式的根本区别,并梳理精益思想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发展。 “价值流”的视角: 详细阐述“价值流”这一核心概念,强调从客户视角出发,识别和消除非增值活动(浪费)的重要性。我们将深入讲解价值流的构成要素,以及如何通过可视化工具来分析和描绘企业的价值流。 七种浪费(Muda)的深入剖析: 详细解读精益生产所指的七种浪费,包括:过量生产、等待、运输、不必要的工序、库存、不必要的移动、以及缺陷。本书将不仅列举这些浪费,更会分析其产生的根源、对企业运营的危害,并提供初步的识别和量化方法。 持续改进(Kaizen)的文化与实践: 探讨持续改进作为精益生产灵魂的地位。我们将介绍Kaizen的哲学,包括全员参与、微小改进、日积月累的理念,并展示如何构建鼓励持续改进的企业文化。 以人为本的管理哲学: 精益生产并非仅仅是技术和工具的堆砌,更是对人的尊重和赋能。本部分将阐述精益思想中如何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构建高绩效团队。 第二部分:精益生产的核心工具与方法论 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本部分将聚焦于精益生产实践中最具代表性、最有效的工具和方法。本书将以详实的操作指南和丰富的图示,帮助读者掌握这些工具的使用技巧。 看板(Kanban)系统: 详细讲解看板在物料流动、生产计划与拉动式生产中的应用。我们将分析不同类型的看板(生产看板、领取看板、返修看板等),以及如何设计和优化看板系统以实现平稳高效的生产。 准时生产(Just-In-Time, JIT): 深入阐述JIT的内涵,即“在需要的时候,以需要的数量,生产需要的产品”。我们将探讨JIT如何与看板系统协同工作,以及推行JIT所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例如供应商管理、柔性生产线设计等。 均衡化生产(Heijunka): 详细解释Heijunka如何解决生产批次大、生产节奏不稳的问题,通过混合生产和批量均衡化,实现生产负荷的平滑。本书将提供Heijunka的计算方法和排产技巧。 防错法(Poka-Yoke): 介绍Poka-Yoke的设计原理与应用场景,旨在通过简易的装置或流程设计,预防人为失误的发生。我们将展示各种类型的Poka-Yoke,以及如何在生产过程、装配、检验等环节中有效实施。 5S现场管理法: 详细阐述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和素养(Shitsuke)这五个步骤。我们将提供5S实施的步骤、检查方法和效果评估,强调5S是精益生产的基础。 目视化管理(Visual Management): 讲解目视化管理的重要性,包括如何利用颜色、标示、图表等手段,使工作状态、生产进度、异常情况一目了然,便于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标准化作业(Standardized Work): 阐述标准化作业的意义,即通过统一、最优化的操作方法,消除不确定性,保证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我们将介绍如何制定、实施和持续改进标准化作业指导书。 快速换模(SMED): 详细讲解SMED的原理和一系列旨在大幅缩短模具更换时间的策略。我们将分解SMED的四个阶段(内要因、外要因、转换、优化),并提供实际案例分析。 全员生产性维护(TPM): 介绍TPM的核心目标,即通过全员参与,实现设备的最大化有效运行。我们将阐述TPM的16项活动,包括设备管理、自主保全、计划保全、质量保全等。 第三部分:精益生产的系统推行与变革管理 掌握了理论和工具,本书的最后一个部分将聚焦于如何在企业中成功地推行精益生产,并实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精益生产的诊断与规划: 指导读者如何进行现场诊断,识别企业在精益化程度上的差距,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的精益生产实施规划,包括目标设定、资源分配、时间表等。 价值流图(VSM)的深入应用: 详细讲解如何绘制和分析价值流图,识别瓶颈与浪费,并基于VSM设计未来的理想状态。本书将提供多个行业不同场景的VSM案例。 项目管理与实施策略: 介绍如何采用项目管理的方法来推动精益生产的实施,包括设立项目团队、明确职责、里程碑管理、风险控制等。 变革管理与组织文化建设: 探讨在推行精益生产过程中,如何克服员工的抵触情绪,建立开放、沟通、信任的组织文化。我们将分享有效的沟通策略、培训方法和激励机制。 绩效衡量与持续优化: 强调建立一套科学的绩效衡量体系,持续跟踪精益生产实施的效果,并根据反馈进行迭代优化。我们将介绍关键绩效指标(KPIs)的设定与监测。 精益生产的未来发展趋势: 探讨精益生产如何与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催生出“智能精益”或“数字精益”的新模式,为制造业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目标读者: 本书适合以下人群阅读: 企业高层管理者: 欲提升企业整体运营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决策者。 生产/运营部门负责人及骨干: 需要系统掌握精益生产工具与方法,以优化生产流程、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管理者。 车间主任、班组长: 致力于现场管理提升、一线员工技能培养、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基层管理者。 质量工程师、工艺工程师、IE工程师: 希望运用精益理念和工具进行流程改进、效率分析和质量控制的专业技术人员。 咨询顾问: 为企业提供精益生产咨询服务的专业人士。 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学生及研究者: 学习和研究现代制造管理理论的师生。 本书特色: 系统性强: 全面覆盖精益生产的理论、工具、方法与管理实践。 实践导向: 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供大量真实案例和操作指导。 图文并茂: 采用大量图表、流程图和示意图,帮助读者直观理解复杂概念。 通俗易懂: 语言清晰、逻辑严谨,避免使用过于晦涩的术语,力求让不同背景的读者都能理解。 前瞻性: 关注精益生产与新兴技术的融合,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启示。 通过学习本书,读者将能够深刻理解精益生产的价值,掌握将其有效应用于自身企业生产运营的策略和方法,从而实现生产效率的飞跃、成本的显著下降、产品质量的稳定提升,最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迈向卓越制造的行列。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长年奋战在工业自动化一线的工程师,我深知工业控制软件在整个制造系统中的核心地位。过去,我们更多依赖于经验和一些零散的资料来指导软件的开发和应用,这难免会遇到一些瓶颈,比如兼容性问题、升级困难、以及安全性隐患等等。直到读到《智能制造工业控制软件规范及其应用》,我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做“茅塞顿开”。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套系统性的思维框架。它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在智能制造背景下,工业控制软件应该遵循的各种规范,并且通过丰富的实例,生动地展示了这些规范是如何被应用于实际生产中的。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软件架构设计的内容,它提出的模块化、组件化等理念,为我们构建灵活、可扩展的控制系统提供了清晰的思路。以前,我们常常会遇到系统升级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情况,现在有了这本书的指导,我们可以更好地进行系统的解耦和重构,大大降低了维护成本和风险。此外,书中对于软件测试和验证的详细阐述,也让我对如何确保软件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不仅介绍了传统的测试方法,还结合了智能制造的新特点,提出了许多创新的测试策略。这本书的内容之详实,条理之清晰,简直是每一个从事工业控制软件工作的专业人士的案头必备。

评分

这本书的问世,无疑为工业控制软件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规范性和系统性。在过去,由于行业标准的不统一和技术的快速迭代,工业控制软件的开发往往显得有些“各自为政”,缺乏一套普适性的指导方针。这不仅增加了开发成本和维护难度,也限制了不同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然而,《智能制造工业控制软件规范及其应用》则旗帜鲜明地解决了这一痛点。它不仅提出了详细的设计规范,还对各种应用场景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我对工业控制软件的“应该是什么样子”有了清晰的认知。书中关于软件生命周期管理的章节,从需求分析到系统淘汰,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细致的阐述,这对于我们建立一套高效、可靠的软件开发和管理流程至关重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于“可追溯性”和“可靠性”的强调,在工业生产中是绝对的核心要素,这本书为此提供了扎实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例如,它详细讲解了如何通过代码审查、单元测试、集成测试以及现场验收等一系列手段,来确保软件的每一个版本都能够稳定运行,并且能够准确地记录和追溯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关键数据。此外,书中关于人机交互(HMI)设计的章节,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关注功能的实现,更强调用户体验的优化,如何设计出直观易懂、操作便捷的界面,减少人为失误,提高生产效率。这本书的内容之全面,覆盖了从宏观的框架到微观的具体细节,让我能够更自信地应对在智能制造转型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挑战。

评分

坦白说,在阅读《智能制造工业控制软件规范及其应用》之前,我对工业控制软件的认知,就像是一堆散乱的拼图碎片,虽然知道它们最终要拼成一幅完整的图景,但如何连接、如何摆放,却始终不得要领。这本书的出现,则以一种令人折服的系统性和前瞻性,将这些碎片一一拾起,并以一种逻辑严谨、条理清晰的方式,为我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我特别惊喜于书中关于“软件架构演进”和“敏捷开发方法在工业控制软件中的应用”的章节。在传统观念里,工业控制软件往往被认为是稳定、保守的,但这本书则打破了这一刻板印象,它前瞻性地指出了如何将敏捷开发的理念融入到工业控制软件的开发过程中,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生产需求和技术发展。书中提出的“持续集成/持续部署(CI/CD)”在工业控制软件领域的应用,让我看到了自动化和高效化的无限可能。此外,关于“仿真与虚拟化技术在软件测试中的应用”的论述,也为我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如何在不干扰实际生产的情况下,对软件进行充分的测试和验证,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这本书的每一章节都充满了洞察力,并且提供了大量切实可行的建议,让我对未来的工业控制软件发展充满了信心。

评分

《智能制造工业控制软件规范及其应用》这本书,就像是我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导航仪”,为我指引了前进的方向。在以往,我对工业控制软件的认识,更多地停留在一些零散的技术点上,比如某种编程语言的语法,或者某种通信协议的细节。然而,这本书则以一种系统性的、全局性的视角,为我描绘了一幅完整的工业控制软件蓝图。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软件可靠性工程”的论述非常感兴趣。在工业生产中,软件的可靠性直接关系到生产的安全和效率,而这本书则为我们提供了一整套从设计、开发到测试、部署的全流程的可靠性保障措施。它不仅介绍了各种理论方法,还结合了大量的实践案例,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如何构建高可靠性的工业控制软件。此外,书中关于“模块化与接口标准化设计”的深入探讨,也为我打开了新的思路。在复杂的工业系统中,如何实现不同软件模块之间的无缝集成,以及如何保证系统的可扩展性,是至关重要的。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明确的设计原则和实施策略。总而言之,这本书的内容之深刻,见解之独到,都让我对工业控制软件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像在迷雾中为我点亮了一盏明灯。一直以来,在智能制造的大潮中,我总感觉工业控制软件这块区域像是隔着一层纱,虽然知道它至关重要,但具体规范和应用层面却常常让人摸不着头脑。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工业控制软件的认知,更多停留在一些零散的、不成体系的片段上,比如某个设备的PLC编程语言,或者某个SCADA系统的基本架构。然而,这本书真正地填补了我认知上的巨大空白。它系统地梳理了工业控制软件的设计理念、开发流程、测试方法,乃至部署运维的方方面面。更重要的是,它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深入到实际应用场景,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让我看到了这些规范是如何在实际的工厂车间里落地生根,解决具体问题的。尤其是关于软件的模块化设计、接口标准化以及安全防护的章节,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制的。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让我们的控制系统更加灵活、易于集成,同时又能抵御日益严峻的网络安全威胁,这本书给出了非常具体且可行的指导。比如,它详细阐述了如何构建具有良好可维护性和扩展性的软件架构,以及如何通过引入微服务等现代化技术来提升系统的敏捷性。书中关于数据采集、处理和可视化部分的论述,也让我对如何更有效地从生产线上提取有价值的信息有了更深的理解。总而言之,这本书的内容之丰富、逻辑之严谨、案例之详实,都远远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为我在智能制造领域的深入探索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宝贵的启示。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可以说是我在智能制造领域探索道路上的一座里程碑。长久以来,关于工业控制软件的规范和应用,我总觉得缺乏一个权威的、全面的指南,很多时候只能靠摸索和试错。而《智能制造工业控制软件规范及其应用》的出现,恰恰弥补了这一重要的空白。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软件可维护性与可扩展性设计原则”的探讨印象深刻。在实际的工厂环境中,控制系统的更新换代往往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和时间,如何从设计之初就考虑到未来的扩展和升级,是每一个工程师都面临的难题。这本书提供了详细的设计方法和技术指导,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如何构建一个易于维护、易于扩展的软件架构,这对于降低全生命周期的拥有成本至关重要。书中关于“数据驱动的软件开发与优化”的章节,也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强调了数据的重要性,更指出了如何利用数据来指导软件的设计、开发和优化,从而使软件更加贴合实际生产需求,提升运行效率。此外,书中对于“基于模型的设计(Model-Based Design)”在工业控制软件中的应用分析,也为我打开了新的思路,如何通过数学模型来描述和控制复杂的工业过程,从而提高软件的精度和可靠性。这本书的内容之深邃,见解之独到,都让我为之折服。

评分

这部著作的问世,如同一股清流,为混乱且快速发展的智能制造工业控制软件领域带来了急需的秩序和方向。在我看来,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书籍,更像是一份详尽的“操作手册”,为那些希望在智能制造浪潮中构建、升级或管理工业控制系统的从业者们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内容的全面性和体系化。它并没有局限于某个特定的软件技术或硬件平台,而是从更宏观的角度,深入探讨了工业控制软件的设计理念、开发流程、质量保证以及应用部署等一系列关键环节。我个人特别受惠于书中关于“标准化与互操作性”的论述。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不同供应商的设备和软件之间难以兼容的问题,这不仅增加了集成成本,也制约了信息化的深度发展。这本书通过详细阐述相关的标准和最佳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指明了如何构建一个开放、互联互通的控制系统。此外,书中关于“网络安全”的章节,也让我感触颇深。随着工业互联网的兴起,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这本书则为我们提供了从设计层面就融入安全考虑的详细指南,这比事后补救要有效得多。书中提及的各种安全防护措施和审计机制,都具有极高的实践价值。总而言之,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令人赞叹,为我打开了新的视野,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评分

我必须承认,《智能制造工业控制软件规范及其应用》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之前对工业控制软件的一些固有认知。在过去,我总觉得工业控制软件的开发和应用,更多的是一种工程实践,技术性强,但理论性相对较弱。然而,这本书却以其严谨的理论框架和深入的逻辑分析,让我看到了工业控制软件背后的科学和艺术。书中关于“软件工程方法论在工业控制系统中的应用”的章节,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几种开发方法,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方法如何与工业控制的特殊性相结合,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工程实践。我特别赞赏书中关于“风险评估与管理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应用”的论述。在工业控制领域,任何一个小小的失误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而这本书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框架,来识别、评估和管理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各种风险,从而最大限度地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此外,书中关于“软件组件化与服务化架构的探讨”也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如何构建一个灵活、可重用、易于集成的软件系统,以应对未来更加复杂的智能制造需求。这本书的内容之丰富,逻辑之精妙,都让我爱不释手。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我最初的期待,它就像是一本“葵花宝典”,为我在智能制造工业控制软件领域指明了方向。在阅读之前,我对于如何系统性地规范和应用工业控制软件,一直感到迷茫。这本书的出现,则以其详尽的章节划分和层层递进的论述,为我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知识脉络。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软件配置管理与版本控制”的详细讲解印象深刻。在复杂的工业控制项目中,如何有效地管理软件的配置和版本,是保证项目顺利进行的关键。这本书不仅介绍了各种成熟的配置管理工具和策略,还结合了实际案例,生动地展示了它们在工业控制软件中的应用效果。这对于我们建立一套规范、高效的软件配置管理体系,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此外,书中关于“性能优化与资源管理”的章节,也为我提供了很多实用的技巧和方法。在工业控制系统中,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系统的稳定运行至关重要,而这本书则为我们指出了如何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来提升软件的性能,降低资源消耗。总而言之,这本书的内容之全面,指导之具体,都让我感到受益匪浅。

评分

这部著作的出现,对于我这样长期在工业控制领域摸索的人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一直以来,我对工业控制软件的规范化和应用,总感觉缺少一套系统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总结。《智能制造工业控制软件规范及其应用》则恰恰填补了这一重要的空白。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软件架构设计模式在工业控制中的应用”的讨论非常着迷。它并没有生搬硬套通用的软件架构模式,而是深入分析了工业控制领域的特殊需求,并提出了适合工业控制场景的架构设计原则。这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如何构建一个既能满足当前生产需求,又能适应未来发展趋势的控制系统。书中关于“实时性与确定性控制软件的设计考量”的章节,也为我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在工业生产中,实时性和确定性是控制软件的基本要求,而这本书则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了如何通过软硬件协同设计,来实现这些目标。此外,书中关于“工业物联网(IIoT)与工业控制软件的集成”的探讨,也让我看到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何将先进的物联网技术与传统的工业控制系统有机结合,实现更智能、更高效的生产。这本书的内容之前沿,见解之深刻,都让我受益匪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