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经验的生态隐喻 生态女性主义研究

女性经验的生态隐喻 生态女性主义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妮妮,康敏,李鸽 著
图书标签:
  • 生态女性主义
  • 女性主义理论
  • 生态学
  • 性别研究
  • 环境哲学
  • 文化生态学
  • 隐喻学
  • 女性经验
  • 人与自然
  • 文学批评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94765
版次:1
商品编码:1237876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未名·过程思维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5
字数:304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生态女性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出现的社会思潮,它以女性主义视角理解人类社会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西方文化在贬低自然和贬低女性之间存在着历史的、政治的和象征的关联的独特见解。在此基础上生态女性主义提出了“大解放”的概念,认为妇女的解放不是孤立的事业,它与自然的解放、被压迫人群的解放,与一切“他者”的解放是联结在一起的。《女性经验的生态隐喻——生态女性主义研究》是一部综合研究生态女性主义的著作。围绕以上其核心观点,本书对生态女性主义产生的思想背景、先驱人物、哲学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文学批评、社会批判等方面进行了翔实的阐述,并对生态女性主义遭遇中国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本书具有以下特色:(1) 搭建了综合理解生态女性主义的方法论思路,即把生态女性主义置于历史进程和社会发展的背景下,着重关注其对时代问题的回应,并以类型学而非流派划分的方法阐述生态女性主义在各个领域的贡献。(2) 关注了以前国内生态女性主义研究领域较少被人们提到的内容。诸如当代女神运动中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女性自然写作(文学)中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米斯的生态女性主义社会批判等等。(3) 注重利用一手材料进行阐述。

内容简介

  《女性经验的生态隐喻——生态女性主义研究》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把生态女性主义置于历史进程和社会发展的背景下,着重关注其对时代问题的回应,以介入与非介入相结合的态度对待生态女性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并主要以类型学而非流派划分的方法阐述生态女性主义在各个领域的贡献。
  本书涵盖了两个国内生态女性主义研究中很少被人们提到的内容。一是当代女神运动中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二是女性自然写作(文学)中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国内学者很少注意到,当代女神运动是与生态女性主义同步出现的,运动中的人物大都是生态女性主义者。国内学者也很少注意到,女性自然写作概念的出现和当代女性自然文学创作的热潮,很大程度上都是生态女性主义观点的影响所带来的。
本书极大充实了生态女性主义社会批判的资料,从过去国内较多关注席瓦的思想,扩大到同时关注米斯及其他人等的思想,发掘出生态女性主义社会批判中关于资本主义父权制暴力本性的论断,以及它对自然的暴力、对妇女的暴力和对第三世界的暴力之间的关联性的思想。
  总之,生态女性主义思潮具有独特的视角,研究和理解这一视角,并了解它在各个领域的展开,这本身就具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而本书稿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问题的理解,有着目前其他相关成果不可替代的学术贡献。在社会影响方面,“妇女与环境”主题已经成为当前联合国妇女赋权和环境治理领域的优先主题。我国政府也在积极推进这项事业的发展。生态女性主义的研究对此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书适宜于从事妇女与环境、女性主义、社会性别、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研究人员和感兴趣的人员阅读。

作者简介

  张妮妮,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硕士(1988),中国人民大学外国哲学博士(2004)。主要研究领域为生态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语言哲学。
  康敏,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人类学博士(2006)。主要研究方向为国外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东南亚地区研究。
  李鸽,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研究生,专业方向为美国文学。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国女性自然文学、美国女性乌托邦文学。

目录

目 录
导 论 关注另一种人类经验 1
一、人类经验的叙事性和现代性叙事 1
二、关注另一种人类经验:以女性经验为例 2
三、从社会性和历史性来理解生态女性主义 3
四、本书的构成 6

第一章 生态思潮中性别话语的显现 9
一、生态思潮的兴起与走向 9
1. 道德主体扩大的权利论
2. 生态中心的价值观
3. 社会权力论的生态思潮
二、深层生态学与生态中心论 14
1. 超越人类中心主义
2. 深层体验、深刻质问和深厚承诺
3. 生态中心论与非生态中心论:权力与社会性别的视角
三、过程生态思潮与社会性别角色 20
1. 从过程哲学到过程生态思潮
2. 生命的解放
3. 生态模型下的社会性别角色
四、生态纪的四种智慧 27
1. 生态纪:以地球为尺度
2. 恢复消失的亲近和敬畏
3. 四种智慧让我们走进生态纪
4. 女性智慧与地球
五、小结 33

第二章 女性主义思潮中的自然话题 35
一、女性主义基本概念和发展阶段 35
二、女权辩护下的女性、理性和身体(自然) 39
1. 女权辩护的内容
2. 女权辩护的实质是为女性争取与理性相关联的公民权利
3. 女权辩护下的身体(自然)
三、两性同体目标下女性的性变革设想 46
1. 两性同体
2. 女性性别的生物性问题
3. 费尔斯通的设想
4. 掌控自己的性和生育
四、重估女性价值与接纳自然 53
1. 重估女性价值
2. 玛丽·戴利重估女性价值的修辞学
3. 回归女性生育本性
4. 性别分离中接纳自然
五、小结 61

第三章 女性与生态的交叠关怀:生态女性主义先驱 63
一、弗朗索瓦兹·德奥博纳 63
1. “生态女性主义”概念的提出
2. 生态女性主义思想运动是一场变异
3. 女权运动的即是生态运动的:生态女性主义的论证逻辑
4. 德奥博纳的生态女性主义社会愿景
二、罗斯玛丽·卢瑟 70
1. 解放神学、女性主义和地球关怀
2. 从基督教起源的历史看自然屈从与女性屈从的关联性
3. 从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化看自然屈从与女性屈从的关联性
4. 卢瑟奠定生态女性主义的几个重要观念
三、小结 79

第四章 生态女性主义的哲学基础:彻底的非二元论 81
一、揭秘二元论思维方式 81
1. 二元论和反二元论
2. 反男权与反主宰
3. 二元论思维模式 = 主宰的思维模式
4. 普鲁姆德对于二元论思维模式特征的概括
二、从统治逻辑看压迫秩序正当性的理由 87
1. 两个关于统治逻辑的推理
2. 推理A的陷阱
3. 推理B的陷阱
三、统治逻辑下男性进步主义的历史叙事 92
1. 历史是一种叙事
2. 历史和文化建构中的自然和女性
3. 统治逻辑下的男性进步主义历史叙事
四、彻底的非二元论与合作关系伦理学 97
1. 解开二元论思维模式的纽结
2. 以“具身嵌入思维”为进路的彻底非二元论
3. 人与自然的合作关系伦理学
五、小结 104

第五章 生态女性主义的宗教态度:地母女神崇拜 106
一、母权制、女神与女性主义 106
1. 母权制理论
2. 金芭塔丝:重新发现古代女神崇拜
3. 母权制和古代女神崇拜考古学的争议:科学尺度与意识形态尺度
二、当代女神运动的兴起与展开 113
1. 缅怀失落的女神
2. 当代女神运动与新异教的发展
三、新异教仪式实践与地球母亲意象 120
1. 铸圆
2. 力量圆锥
3. 庆典的节律
四、女神学与神圣地球 127
1. 什么是女神学
2. 女神学神性观与地球的神圣性
3. 女神学宇宙论与万物的被接纳感
4. 女神学自然观与生命礼赞
五、小结 134

第六章 生态女性主义与女性自然文学 136
一、生态、性别、文学 136
1. 生态女性主义的文学苏醒
2.“自然文学”与“女性自然文学”的概念
二、女性自然文学中的家园自然传统 141
三、女性自然文学中的日常生活性 144
1. 女性日常经验中的自然
2. 庭院的自然意象
四、女性自然文学中的地方感 149
五、女性自然文学中的生态关怀:以自然为家 156
六、小结 161

第七章 生态女性主义的社会批判 163
一、资本主义父权制及其暴力本质 163
二、资本主义父权制对自然的暴力 165
1. 机械的自然观
2. 还原论
三、资本主义父权制对女性的暴力 168
1. 对妇女的暴力开始于贬低妇女的劳动贡献
2. 强迫妇女与自然资源相分离
3. 将妇女商品化的经济模式
四、资本主义父权制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暴力 174
1. 殖民地与殖民化
2. 经济全球化的后果
五、生态女性主义对资本主义父权制发展观的批判 177
1. 席瓦:畸形发展观
2. 米斯:追赶式发展
六、生态女性主义的社会愿景 182
1. 生态女性主义的生存观
2. 生态女性主义的民主理念
七、小结 187

第八章 生态女性主义的社会运动及其制度化 189
一、发展中国家的生态女性主义运动 189
1. 印度的抱树运动
2. 肯尼亚的绿带运动
3. 种子多样性保护运动
二、发达国家的生态女性主义运动 192
1. 和平主义运动
2. 环境正义运动
三、妇女与环境问题在联合国的交叠 196
四、有关“妇女与环境”主题的国际组织和机构 200
1. 联合国系统中的主要机构
2. 主要的国际组织
五、小结 206

结束语 生态女性主义如何遭遇中国? 210

参考文献 216
后 记 226
《自然之镜:身体、土地与女性意识的交织》 本书并非探究特定理论模型或宏大叙事的著作,而是一次深入个体生命体验与自然世界连接的细腻观察。它试图捕捉那些在日常生活肌理中,女性与她们所处的环境之间发生的微妙共振,以及这些共振如何塑造了她们对自身、对世界、对意义的认知。与其说是构建一套抽象的理论体系,不如说是在真实的感官经验和情感流动中,寻找一种更为本源的理解方式。 我们的探讨始于身体——那个最直接、最私密的与自然互动的媒介。从女性月经周期与月相的古老呼应,到分娩的自然节律,再到生命衰老过程中身体与土地物质性的渐近融合,本书关注的是这些身体经验如何被感知、被解读,又如何反哺着我们对“自然”这一概念的理解。我们并非将身体视为一个独立的、机械的实体,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生命网络中,审视其如何呼吸着大气,汲取着土壤的养分,感受着季节的更迭。身体的脆弱与韧性,它的生殖力与衰败,都与更广阔的自然现象有着惊人的相似性。这些相似性并非简单的类比,而是一种深层存在的呼应,一种生命的物质性与存在性的交织。 我们深入到女性在家庭、社区以及更广泛社会空间中,与土地、水源、植物、动物等非人类存在建立的日常联系。这包括但不限于:在庭院中耕种蔬果的劳作,与土地的每一次接触都带来触觉的反馈;在厨房里处理食材,感受植物的生命力如何在烹饪中转化;在野外行走,聆听风声,观察光影,感受身体与环境的无缝对接。这些看似平凡的活动,承载着被历史长河所忽视的智慧和感悟。我们相信,这些经验是理解人类与自然关系的重要窗口,尤其是女性在这些关系中扮演的独特角色。她们的辛勤劳作,她们的关怀与滋养,她们对生命循环的细腻体察,都在潜移默化中构建着一种与土地、与生命共荣的文化。 本书对“生态”的理解,并非仅仅局限于环境科学的范畴,而是将其扩展至生命存在的所有层面。它关注的是生命体之间以及生命体与非生命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网络。在这个网络中,我们特别关注女性在其中所扮演的、常常被低估的角色。她们的生存策略,她们的知识体系,她们的情感投入,都在这个生态网络中留下独特的印记。从孕育生命到照料家庭,从采集食物到应对气候变化,女性的经验与生态系统的健康息息相关。我们试图揭示的是,在这些日常的互动中,女性如何发展出对生命网络的高度敏感性,以及这种敏感性如何影响了她们对可持续性、和谐共生等议题的理解。 “隐喻”在本书中扮演着桥梁的角色,它并非作为一种修辞技巧,而是作为一种认知工具,帮助我们理解那些难以言喻的深层联系。当我们将身体的某些生理过程视为自然现象的缩影,或者将土地的孕育能力类比为女性的生育能力时,我们并非在进行肤浅的联想,而是在捕捉生命本质上的一种共通性。这些隐喻,常常蕴含着古老的智慧和直觉性的理解,它们将人类的微观经验与宏观世界的运行规律联系起来,提供了一种诗意而深刻的洞察力。本书将审视这些隐喻如何在不同文化、不同时代中被孕育、传承和演变,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了女性对自身以及对世界的认知。 研究的视角是“生态女性主义”,但这并非意味着我们试图构建一套僵化的理论框架来套用女性经验。相反,我们认为“生态女性主义”是一种开放的、动态的认知方式,它鼓励我们去倾听、去感受、去反思。它提醒我们,在审视女性经验时,不能脱离她们所处的具体生态环境;在理解生态问题时,也不能忽视女性在其中扮演的独特角色和遭受的独特影响。我们相信,女性的经验,尤其是那些与自然世界紧密相连的经验,为我们理解和应对当前的生态危机提供了宝贵的视角和潜在的解决方案。 本书的出发点是尊重并呈现女性生命经验的丰富性、复杂性与多样性。我们并不期望将所有女性的经验归结为单一的模式,而是鼓励读者去发现那些隐藏在个体故事中的普遍性联系,去感受那些在平凡生活中闪耀的深刻智慧。我们的写作风格力求自然、真诚,如同一次深入的对话,而非一次枯燥的学术讲座。我们希望通过细腻的观察、真实的描绘和富有启发性的反思,邀请读者一同踏上这段探索身体、土地与女性意识交织的旅程。 我们相信,对女性经验的深入理解,对生态环境的细致关怀,以及对生命之间内在联系的敏锐感知,是走向一个更具韧性、更可持续的未来的关键。本书正是这场探索的起点,它期待与读者共同开启对生命、对存在、对我们与自然关系的更深层次的思考。它邀请我们放慢脚步,去聆听土地的低语,去感受身体的律动,去发现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被忽略的、却至关重要的生命连接。 这是一次关于“我们”的故事,一个关于生命如何相互依存,相互滋养,相互转化,直至最终与我们所处的这片土地融为一体的故事。它关乎每一个个体,也关乎我们共同的未来。在本书的每一页,都蕴含着对生命力的赞美,对自然智慧的致敬,以及对一个更和谐、更共生的世界的美好期盼。我们相信,通过审视女性与自然之间独特而深刻的联系,我们可以为理解和解决当下我们所面临的诸多挑战,找到新的方向和可能。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观察和思考方式。它打破了将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传统观念,强调了生命体之间相互塑造、相互依赖的内在联系。它将女性的身体经验、情感世界以及社会实践,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生态语境中进行审视,从而揭示了女性在维护生态平衡、传承生命智慧方面的重要作用。它鼓励我们重新审视那些被视为“边缘”的经验,并从中发掘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洞察。 最终,本书希望传递的是一种更为深沉的敬畏感和责任感。敬畏于生命的奇迹,敬畏于自然的伟大;责任于我们作为生命网络中的一员,应当如何去爱护、去守护、去与这片土地和谐共生。这是一种面向未来的视角,一种呼唤行动的自觉。它并非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点燃反思的火花,鼓励读者在各自的生活中,去实践、去体验、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关于生命、关于自然、关于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充满了艺术感,那种将自然元素与女性形象巧妙融合的视觉语言,立刻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装帧,更像是一种无声的宣言,预示着内容将是多么的深刻和富有张力。我翻开扉页,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对现有社会结构和传统性别观念的挑战姿态。那种笔触,既有学者的严谨,又饱含着对生命本真的热忱追问,读起来让人感觉像是走进了一座精心构建的知识迷宫,每一步都充满了发现的惊喜。尤其是一些引用的文本和案例,显示出作者在跨学科视野上的广博,能将看似毫不相关的领域编织在一起,构建出一个全新的解读框架,这绝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完成的任务。整体阅读体验是那种层层递进、不断被新的视角震撼的感觉,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思想世界的门。

评分

初读时,我略微有些被其广阔的引用范围所震撼,它横跨了多个学科领域,让人不禁惊叹于作者知识储备的浩瀚。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这种广博绝非炫技,而是服务于一个核心的、极为精准的探讨目标。这本书的结构布局极为严谨,每一个章节的推进都像是精密仪器中的齿轮咬合,环环相扣,逻辑链条无比清晰且坚固。它成功地在宏大的叙事和微观的分析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既有对整体图景的把握,又不失对具体细节的深入挖掘。对我而言,这是一次智力上的盛宴,它不仅提供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思考问题、组织论证的典范,其价值可以辐射到我未来学习和研究的方方面面。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像是一股清泉,时而湍急有力,时而舒缓深沉,完全符合其探讨主题的复杂性。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把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哲学思辨,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娓娓道来,让读者在享受阅读快感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被带入到高深的理论领域。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关键转折点使用的那些意象,它们具有极强的穿透力,能够直击人心最深处的共鸣点。这不只是一部理论专著,它更像是一部心灵的导览手册,引导我们去探索人与环境之间那种既疏离又密不可分的伦理联系。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汲取到新的能量,它鼓励我们去质疑,去行动,去以一种更负责任、更具同理心的方式生活。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是毋庸置疑的,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所蕴含的那股蓬勃的生命力和革新的勇气。它似乎拒绝被任何单一的标签所定义,在方法论上展现出了极大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我能感受到作者在试图构建一个更具包容性的理论体系,它不仅关注宏观的结构性问题,同时也深入到个体的、细微的情感体验之中,将“内在世界”与“外在环境”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富有建设性的整合。这种整合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一种质的飞跃,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工具箱,让我们得以工具性地去解构并重建我们对“生存”这一概念的理解。读完之后,我的思维地图似乎被重新绘制了,很多原本看似割裂的知识点,如今都找到了新的连接点,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阅读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为老练,起承转合之间,处处可见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它没有那种枯燥的学术说教腔调,反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妙的比喻和层层剥开的论证,将复杂的理论具象化,变得触手可及。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敏感议题时的那种细腻与坚韧并存的态度,既不回避现实的残酷,又能从中提炼出希望的微光。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一句措辞精妙的论断,那种“原来可以这样看”的豁然开朗感是阅读其他著作时难以体会的。它更像是一场思想的深度对话,作者在耐心地引导你,让你放下既有的预设,去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这本书的价值,我想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多少知识点,更在于它重塑了我们观察世界和理解自身关系的方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