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航天器产品保证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航天器产品保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余后满 著
图书标签:
  • 航天器
  • 产品保证
  • 质量管理
  • 可靠性工程
  • 系统工程
  • 航天工程
  • 国之重器
  • 工程管理
  • 技术管理
  • 质量控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568256322
版次:1
商品编码:1237940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67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展现了我国空间科学技术的众多原创性科研成果。
2.反映“互联网+”与航天技术的融合发展。
3.体现我国空间探索和空间应用的科技创新能力。
4.丛书由叶培建院士领衔,孙家栋、闵桂荣、王希季三位院士联袂推荐。
5.力图为研究和设计的人员提供新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全面介绍了航天器产品保证理论、技术、程序和方法,包括宇航企业产品保证工作体系建设内容和组织管理模式,国内外航天器产品保证技术发展成果,特别是可靠性与安全性,空间环境适应性,电气、电子和机电元器件,材料、机械零件和工艺,软件等方面的产品保证技术和方法,以及产品保证工作中广泛开展的15项专题活动程序,结合航天器型号任务实施及单机产品开发与生产过程,介绍了产品保证技术与方法的综合运用。

作者简介

余后满,研究员,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宇航协会第一届系统工程与项目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国防科工委第三届质量与可靠性专家组副组长。长期从事宇航型号科研生产综合管理、质量管理,致力于系统工程与项目管理研究,在我国宇航领域创新实践产品保证理论与方法。曾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突出贡献者”“2009年度中国航天基金奖”和“全国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卓越领导者”等荣誉称号;先后获得国防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

目录

第 1 章 绪论 001
1.1 航天器及研制管理模式 002
1.1.1 航天器系统组成与任务特点 002
1.1.2 航天器系统研制管理模式 004
1.1.3 航天器单机产品研制管理模式 007
1.2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 009
1.2.1 质量管理的发展阶段 009
1.2.2 我国航天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 010
1.3 产品保证的发展历程 012
1.3.1 国外产品保证的发展历程 012
1.3.2 我国航天器产品保证的发展历程 013
1.4 产品保证的思想与特点 014
1.4.1 产品保证的思想 014
1.4.2 产品保证的内容 015
1.4.3 产品保证工作的特点 017
1.5 基于风险管理的产品保证方法 019
1.5.1 航天器产品风险技术特性 019
1.5.2 产品保证过程与风险控制程序 021
1.5.3 风险管理工作的特点和方法 022
1.6 产品保证与传统质量管理模式的区别 024
1.6.1 工作理念 024
1.6.2 工作程序与方法 025
1.6.3 对组织和人员的要求 025
1.7 产品保证与质量管理体系的关系 026
1.7.1 工作定位与侧重点 027
1.7.2 管理对象与责任主体 027
1.7.3 工作程序与方法 028
第 2 章 产品保证工作体系 029
2.1 概述 030
2.2 产品保证组织 032
2.2.1 产品保证部门 032
2.2.2 产品保证组织体系 033
2.3 产品保证队伍 035
2.3.1 产品保证队伍的性质 035
2.3.2 产品保证队伍的岗位设置及职责 036
2.3.3 产品保证队伍的培养和管理 039
2.4 产品保证文件 040
2.4.1 产品保证文件的作用和分类 040
2.4.2 产品保证策划类文件 040
2.4.3 产品保证过程类文件 042
2.4.4 产品保证总结类文件 044
2.5 产品保证标准 045
2.5.1 产品保证标准体系建设的原则 045
2.5.2 航天器产品保证标准体系的结构 046
2.6 产品保证专业技术机构 048
2.6.1 产品保证专业技术机构的定位和作用 048
2.6.2 产品保证专业技术机构的组建 049
2.6.3 专业技术机构对航天器项目的支持模式 049
第3 章 产品保证技术 051
3.1 质量保证 053
3.1.1 质量保证概述 053
3.1.2 航天器项目开展的专题质量保证工作 054
3.1.3 航天器项目依靠组织开展的共性质量保证工作 056
3.1.4 洁净度与污染控制 057
3.1.5 静电防护控制 059
3.1.6 产品极性控制 060
3.1.7 型号研制各阶段质量保证工作的重点 061
3.1.8 质量保证需要注意的有关问题 062
3.2 可靠性保证 063
3.2.1 可靠性保证概述 063
3.2.2 可靠性保证工作流程及工作项目 064
3.2.3 可靠性建模、预计与分配 069
3.2.4 可靠性分析 070
3.2.5 可靠性设计 078
3.2.6 可靠性试验验证 102
3.2.7 可靠性评估 106
3.2.8 在轨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106
3.2.9 可靠性管理 107
3.3 安全性保证 110
3.3.1 安全性保证概述 110
3.3.2 安全性与可靠性的关系 111
3.3.3 安全性保证工作流程及工作项目 112
3.3.4 安全性设计 112
3.3.5 安全性验证 120
3.3.6 安全性评估 122
3.3.7 安全性管理 123
3.4 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保证 125
3.4.1 维修性保证概述 125
3.4.2 维修性保证工作流程及工作项目 126
3.4.3 维修性设计 126
3.4.4 维修性分析 130
3.4.5 维修性验证 131
3.4.6 测试性保证概述 131
3.4.7 测试性保证工作流程及工作项目 131
3.4.8 测试性设计 134
3.4.9 测试性分析 134
3.4.10 测试性验证 135
3.4.11 保障性保证概述 135
3.4.12 保障性保证工作流程及工作项目 135
3.4.13 保障性设计 138
3.4.14 保障性规划 138
3.5 空间环境适应性保证 140
3.5.1 空间环境概述 140
3.5.2 空间环境效应 147
3.5.3 空间环境适应性保证工作流程及工作项目 158
3.5.4 空间环境适应性保证设计 162
3.5.5 空间环境适应性保证管理 176
3.6 电气、电子和机电(EEE) 元器件保证 178
3.6.1 元器件保证概述 178
3.6.2 元器件保证工作流程及工作项目 179
3.6.3 元器件保证策划 179
3.6.4 需求分析和选用控制 184
3.6.5 新型元器件应用验证 190
3.6.6 元器件采购 192
3.6.7 元器件复验 193
3.6.8 元器件贮存、运输和发放 196
3.6.9 元器件使用控制 196
3.6.10 元器件信息管理 198
3.7 材料、机械零件和工艺保证 199
3.7.1 材料选用控制 199
3.7.2 材料采购控制 201
3.7.3 材料使用风险控制 202
3.7.4 材料失效分析 208
3.7.5 机械零件选用控制 209
3.7.6 机械零件采购控制 211
3.7.7 机械零件失效分析 212
3.7.8 工艺保证 212
3.7.9 工艺选用控制 215
3.7.10 工艺使用控制 215
3.7.11 工艺过程控制 218
3.8 软件产品保证 221
3.8.1 软件产品保证概述 221
3.8.2 软件产品保证能力建设 222
3.8.3 软件产品保证通用要求 223
3.8.4 软件研制各阶段产品保证 228
3.8.5 FPGA 研制各阶段产品保证 234
3.8.6 外协外购软件产品保证 238
3.9 地面支持设备保证 240
3.9.1 地面支持设备保证概述 240
3.9.2 地面支持设备保证工作流程与工作项目 241
3.9.3 地面支持设备通用保证要求 245
3.9.4 地面电气支持设备保证 249
3.9.5 地面机械支持设备保证 251
3.9.6 发射场用地面支持设备保证 252
3.9.7 地面支持设备保证数据包 254
第4 章 产品保证专题活动 256
4.1 技术状态管理 257
4.1.1 技术状态的定义 257
4.1.2 技术状态管理程序与方法 257
4.1.3 技术状态更改控制原则和要求 262
4.2 鉴定状态管理 265
4.2.1 鉴定状态的定义 265
4.2.2 鉴定状态管理程序与方法 267
4.2.3 鉴定状态评审 270
4.3 产品特性管理 273
4.3.1 产品特性的定义 273
4.3.2 关键件与重要件的识别与控制 274
4.3.3 三类风险特性的识别与控制 275
4.4 关键项目管理 277
4.4.1 关键项目 277
4.4.2 关键项目管理程序与方法 278
4.4.3 关键项目管理原则与要求 280
4.5 风险表单管理 281
4.5.1 风险表单管理的目的与内容 281
4.5.2 风险表单管理程序与方法 281
4.5.3 风险表单管理原则与要求 285
4.6 评审 288
4.6.1 评审分类 288
4.6.2 评审程序与方法 289
4.6.3 评审原则与要求 290
4.7 检验 291
4.7.1 检验的定义 291
4.7.2 检验的分类 291
4.7.3 关键检验 292
4.7.4 强制检验 296
4.8 测试覆盖性管理 300
4.8.1 测试覆盖性定义 300
4.8.2 测试覆盖性管理程序与方法 301
4.8.3 测试覆盖性管理原则与要求 304
4.9 研制试验 305
4.9.1 研制试验目的 305
4.9.2 研制试验类型及内容 306
4.9.3 研制试验程序与方法 310
4.9.4 研制试验原则与要求 312
4.10 鉴定试验 314
4.10.1 鉴定试验目的与内容 314
4.10.2 鉴定试验程序与方法 315
4.10.3 鉴定试验原则与要求 317
4.11 验收试验 319
4.11.1 验收试验目的与内容 319
4.11.2 验收试验程序与方法 320
4.11.3 验收试验原则与要求 320
4.12 不合格管理 322
4.12.1 不合格定义 322
4.12.2 不合格管理程序与方法 322
4.12.3 航天器项目严重不合格管理 327
4.12.4 不合格管理原则与要求 328
4.13 质量问题归零与举一反三 329
4.13.1 质量问题归零与举一反三的目的与内容 329
4.13.2 质量问题归零与举一反三的程序与方法 330
4.13.3 质量问题归零管理原则与要求 333
4.14 产品保证信息与产品数据包管理 335
4.14.1 产品保证信息与产品数据包管理目的与内容 335
4.14.2 产品数据包管理程序与方法 336
4.14.3 产品保证信息与产品数据包管理原则和要求 338
4.15 外协供方管理 341
4.15.1 外协供方管理目的与风险特点 341
4.15.2 外协供方管理程序 343
4.15.3 外协过程风险管理方法 345
4.15.4 外协供方管理原则与要求 346
第5 章 航天器研制过程保证 348
5.1 航天器研制过程保证综述 349
5.1.1 航天器研制过程 349
5.1.2 产品保证工作原则与要求 350
5.2 方案设计阶段产品保证 351
5.2.1 方案设计阶段产品保证目标与特点 351
5.2.2 产品保证策划与工作准备 352
5.2.3 方案设计正确性保证 355
5.2.4 关键技术攻关保证 357
5.2.5 方案设计阶段产品保证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358
5.3 初样研制阶段产品保证 360
5.3.1 初样研制阶段产品保证目标与特点 360
5.3.2 产品保证策划 361
5.3.3 初样设计正确性保证 363
5.3.4 设计验证充分性保证 368
5.3.5 产品鉴定充分性保证 370
5.3.6 初样研制阶段产品保证应注意的问题 371
5.4 正样研制阶段产品保证 373
5.4.1 正样研制阶段产品保证目标与特点 373
5.4.2 产品保证策划 374
5.4.3 技术状态管理 374
5.4.4 质量符合性保证 377
5.4.5 可靠性增长 379
5.4.6 安全性保证 380
5.4.7 残余风险管理与故障预案制定 381
5.4.8 飞控准备 381
5.4.9 正样产品保证应注意的问题 381
5.5 发射与飞行控制阶段产品保证 383
5.5.1 发射保证 383
5.5.2 飞行控制保证 385
5.6 航天器产品贮存保证 387
5.6.1 航天器贮存概述 387
5.6.2 航天器产品贮存保证目标 387
5.6.3 贮存保证工作原则 388
5.6.4 航天器贮存状态设置 388
5.6.5 贮存环境设置及环境监测 389
5.6.6 贮存期测试 390
5.6.7 贮存后测试、试验及评价 390
第6 章 航天器单机产品开发与生产过程保证 392
6.1 航天器单机产品保证工作要求与模式 393
6.1.1 航天器单机产品保证综述 393
6.1.2 单机产品保证工作模式 394
6.2 单机产品开发阶段产品保证 399
6.2.1 产品保证目标和特点 399
6.2.2 产品保证工作程序和内容 400
6.2.3 产品保证策划 401
6.2.4 设计正确性保证 402
6.2.5 验证充分性保证 410
6.2.6 鉴定充分性保证 416
6.3 单机产品生产阶段产品保证 418
6.3.1 产品保证目标与特点 418
6.3.2 产品保证策划 418
6.3.3 技术状态管理 419
6.3.4 质量符合性保证 423
6.4 单机产品可靠性增长 431
6.4.1 故障及隐患的确定与分析 431
6.4.2 产品改进与验证 432
第7 章 航天器产品保证发展展望 433
7.1 发展产品保证理论 434
7.2 创新产品保证工作模式 436
7.3 发展产品保证技术 438
7.4 推进技术风险量化分析和评价 439
7.5 完善航天器产品保证标准体系 441
7.6 健全航天器研制协作配套体系 442
7.7 推进信息化技术应用 443
7.8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444
参考文献 445
索引 447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航天器产品保证》一书,致力于系统梳理和深入阐述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在航天器产品可靠性、安全性、可维护性等关键要素保障方面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形成的核心技术体系以及不断推陈出新的工程方法。本书并非侧重于某一具体航天任务的细节描述,而是聚焦于支撑这些任务成功背后,贯穿于航天器从概念设计、研制生产、试验验证到在轨运行全生命周期的“产品保证”这一核心理念与实践。 本书在内容编排上,力求做到体系完整、逻辑清晰。首先,它会深入剖析航天器产品保证的理论基石,包括对风险管理、质量控制、可靠性工程、安全性工程等基础学科的系统性介绍,阐述这些理论如何被具体应用于航天领域,并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航天产品保证体系。读者将了解到,在极端复杂且不可重试的航天环境中,如何通过严谨的科学理论指导工程实践,将不可预知因素降到最低。 其次,本书将详细介绍航天器产品保证的关键技术与方法。这部分内容涵盖了从零部件选型、材料验证、制造工艺控制,到各类集成测试、环境试验、可靠性增长试验等一系列严苛的验证手段。书中会重点介绍例如“系统工程方法”、“设计审查”、“试验验证策略”、“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FMI)”、“可靠性分配与分配”、“质量管理体系”等在航天器研制中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撑。同时,也会探讨如何利用先进的仿真技术、数据分析方法和人工智能辅助手段,来提升产品保证的效率和精度。 再者,本书还将聚焦于航天器产品保证的组织管理与工程实践。这包括了在国家层面、科研院所、航天工程单位等不同层级,产品保证工作的组织架构、职责划分、流程规范以及协同机制。书中会通过案例分析(但非特定任务的深入报道,而是通用性、代表性的工程经验总结),展现如何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将产品保证的要求落到实处,如何建立有效的沟通与协作,以及如何在面对技术难题和不确定性时,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它还会探讨在不同型号研制过程中,如何传承和发展成熟经验,同时又不断吸纳新技术,适应新挑战。 此外,本书还可能触及航天器产品保证的法规标准与发展趋势。它会介绍我国在航天产品保证领域已建立或正在完善的相关法规、标准以及国际上的通行做法,为读者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同时,也会对未来航天事业发展对产品保证提出的新要求,例如深空探测、载人航天、商业航天等领域所面临的独特挑战,以及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升级来应对这些挑战进行前瞻性探讨。 总而言之,《国之重器出版工程:航天器产品保证》一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系统的视角,去理解和认识我国航天器产品保证的强大体系。它不仅是对过去辉煌成就的回顾与总结,更是对未来航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引。本书的内容严谨、专业,适合从事航天工程、质量管理、可靠性工程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工程师以及对中国航天事业发展感兴趣的广大读者阅读。它所展现的是一种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一种对国家安全和民族尊严高度负责的使命担当,一种不断超越自我的探索创新。

用户评价

评分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航天器产品保证》这本书,给我的震撼是多层面的,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航天工程的书,更像是一部关于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厚重史书。书中所探讨的“产品保证”体系,在我看来,是整个中国航天事业的灵魂所在。它所构建的,是一个严密、高效、协同的保障网络,确保每一个从地球飞向太空的“国之重器”,都能以最可靠、最安全的状态完成使命。我了解到,产品保证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精益求精,更是一种文化、一种信仰。从材料的选择、零部件的生产,到总装的每一个接口,再到发射前的最后一次检查,每一个环节都渗透着对零缺陷的极致追求。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先进的检测技术和评估方法,这些技术不仅仅是为了发现问题,更是为了预防问题的发生,将潜在的风险扼杀在摇篮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的部分,它以一种近乎“预知未来”的方式,将可能出现的各种故障都提前罗列出来,并分析其潜在的严重后果,然后制定相应的预防和缓解措施。这种前瞻性的思维和系统性的管理,是我之前从未想过的。这本书让我明白,航天器的成功发射,绝非偶然,而是无数人智慧、汗水和责任的结晶。它也让我看到了中国人民在面对巨大挑战时所展现出的非凡的韧性和创造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着不可磨灭的力量。

评分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航天器产品保证》这本书,以一种宏大而深邃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中国航天事业令人震撼的成就背后,那条至关重要的“产品保证”脉络。我并非航天领域的专业人士,但在阅读过程中,我却被深深地吸引,并且对“产品保证”这一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对产品保证的阐述,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无与伦比的严谨和系统性。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质量检测,而是一个贯穿于航天器全生命周期的、极其复杂且精密的过程。我看到了,从原材料的选择、零部件的制造、到整机的组装、再到最后的发射和在轨运行,每一个环节都经过了极其严格的评审和验证。书中的案例,让我对航天员的安全和任务的成功有了更深的敬畏。我看到了,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无数个不眠之夜,无数次反复的试验,以及无数次精密的计算。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国航天事业的每一次成功,都离不开那群默默奉献、将产品保证视为生命线的航天人。

评分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航天器产品保证》这本书,如同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中国航天事业背后那道至关重要的“看不见”的防线。它所揭示的“产品保证”理念,并非简单的质检,而是一种深植于整个工程体系中的系统性、前瞻性思维。书中对产品保证的每一个环节的细致描绘,让我感受到了航天工程师们如同外科医生般严谨的操作,以及如同一名侦探般敏锐的洞察力。我看到,为了确保航天器的可靠性,他们会进行成千上万次的模拟测试,模拟各种可能发生的极端情况,并从中找出潜在的弱点。书中的案例,例如某个微小零件的材料选择,或是某个连接器的设计优化,都可能成为影响整个任务成败的关键。这种对细节的极致关注,让我肃然起敬。我特别被书中关于“失效分析”和“风险评估”的内容所吸引,它们展现了中国航天人如何从过去的经验中学习,如何不断改进,将每一次的失败都转化为前进的动力。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了,中国航天之所以能够屡创辉煌,正是因为他们拥有如此强大且不断进化的产品保证体系。

评分

读完《国之重器出版工程·航天器产品保证》,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次精神的洗礼。这本书以一种史诗般的叙事,将中国航天事业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以及其中至关重要的“产品保证”体系,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我看到了,每一颗飞向太空的“国之重器”,都凝聚了无数人的智慧、汗水和担当。书中对产品保证的阐述,并非枯燥的技术讲解,而是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和历史的温度。我了解到,在漫长而艰辛的航天探索过程中,产品保证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要求,更是一种信念,一种对生命、对国家、对未来的责任。书中的案例,让我看到了那些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那些为了攻克技术难关而付出的艰辛努力,那些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英雄。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可靠性设计”和“容错技术”的论述所打动,它们展现了中国航天人如何以一种近乎“未雨绸缪”的方式,将潜在的风险降到最低。这本书让我对“国之重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代表着先进的科技,更代表着一个民族在挑战极限时所展现出的非凡勇气和智慧。

评分

拿起《国之重器出版工程·航天器产品保证》,我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航天事业核心秘密的大门。这本书以一种令人惊叹的力度,揭示了“产品保证”在中国航天工程中的核心地位和深远影响。它并非仅仅是技术细节的堆砌,而是将中国航天人对质量的极致追求,以及对每一个微小环节的严苛把控,以一种深刻而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呈现出来。我了解到,航天器一旦发射,就意味着与地面通信的限制,以及面对极端恶劣的太空环境,因此,前期“产品保证”的扎实程度,直接决定了任务的成败,甚至关乎生命安全。书中的描述,让我看到了中国航天人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通过智慧和创新,建立起一套世界领先的产品保证体系。我尤其被书中关于“风险管理”和“故障诊断”的论述所打动,它们展现了中国航天人如何以一种近乎“预见未来”的姿态,提前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了,所谓“国之重器”,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先进,更是其背后所蕴含的,那种对责任的担当,对卓越的追求,以及对每一个环节一丝不苟的态度。

评分

初次接触《国之重器出版工程·航天器产品保证》,我本以为会是一本偏向技术性、阅读门槛较高的书籍。然而,当我深入阅读后,才发现它以一种更为宏大且富有感染力的视角,呈现了中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的背后,那条至关重要的“产品保证”脉络。书中的叙述,并非冰冷的数据和图表,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历史厚重感。它讲述了从早期艰难起步,到如今迈向深空的伟大征程中,一代代航天人如何用生命和智慧,铸就了每一件“国之重器”的坚实品质。我尤其被其中关于“质量文化”的论述所吸引。这不仅仅是制度的约束,更是精神的传承。它强调了每一位参与航天器研制、生产、试验、发射的人员,都必须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产品保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书中的案例,无论是早期导弹的研制,还是近年的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都生动地诠释了产品保证在其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我看到了在面临技术瓶颈、资源有限的困难时期,航天人是如何凭借顽强的毅力和创新的思维,一次次突破极限,实现了不可能。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大国重器”四个字的含义,它不仅代表着先进的技术,更代表着一个民族的决心、智慧和担当。

评分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航天器产品保证》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责任”在中国航天事业中的份量。它并非一本简单的技术手册,而是一部关于中国航天精神的百科全书,其中,“产品保证”是贯穿始终的灵魂。书中对产品保证的阐述,让我看到了一个系统性、前瞻性、全方位的工程理念。它不仅仅是在事后检查,更是在设计之初就将可靠性和安全性作为最重要的考量因素。我了解到,每一个零部件的设计、每一个元器件的选择,甚至每一个螺丝的拧紧力矩,都经过了极其严苛的审查和验证。书中的案例,让我看到了那些在技术瓶颈面前,航天人是如何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非凡的智慧,一次次突破难关。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协同保障”的论述印象深刻,它强调了从设计、制造、测试到发射,每一个环节的紧密配合,才能最终确保航天器的成功运行。这本书让我对“国之重器”有了更深的敬畏,它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强大,更是背后所凝聚的,那种对国家、对民族、对全人类的庄严承诺。

评分

读完《国之重器出版工程·航天器产品保证》,我最大的感受是,航天器产品保证绝非仅是技术层面的工作,它更是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价值理念的体现。这本书以一种宏大的视角,勾勒出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壮丽图景,并将贯穿其中的“产品保证”精神,以一种鲜活、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我了解到,确保航天器在浩瀚宇宙中安全可靠运行,需要建立一套极其复杂而完善的体系,而产品保证正是这个体系的“压舱石”和“定海神针”。书中关于“全寿命周期管理”的论述,让我看到了一个严谨而系统的工程流程,从概念设计到退役,每一个环节都必须经过精密的规划和严格的控制。我尤其被那些在极端条件下进行的测试和验证所震撼,它们不仅是对技术能力的挑战,更是对人类智慧和毅力的考验。书中的案例,无论是地面模拟还是在轨监测,都充分展现了航天人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以及他们面对挑战时所展现出的冷静与从容。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国之重器”的背后,是无数个普通人默默的付出和坚守,是他们将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化为了每一次成功的飞跃。

评分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 航天器产品保证 读完《国之重器出版工程·航天器产品保证》,我仿佛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史诗级旅程。这本书并非仅仅是枯燥的技术手册,它以一种近乎文学性的笔触,将无数个日夜的智慧结晶、无数次跌宕起伏的探索、无数位航天人默默奉献的故事娓娓道来。翻开书页,我就被带入了那个充满挑战与荣耀的时代,亲眼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波澜壮阔。书中对于“产品保证”这一核心理念的阐述,更是深入骨髓。它不是简单的质量控制,而是贯穿于航天器设计、制造、试验、发射以及在轨运行全生命周期的系统性工程。我看到了那些严苛到近乎苛刻的测试流程,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对生命、对国家、对未来的敬畏。书中的案例分析,让我深切体会到,每一个微小的疏忽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因此,航天器产品保证的每一个字,都承载着千钧的重量。作者用精炼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工程师们在实验室里废寝忘食地演算,试飞员们在生死线上检验着技术和勇气,技术工人一丝不苟地打磨着每一个零件……这些都是构成“国之重器”最坚实的基石。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可靠性”和“安全性”的论述所打动,它们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工程实践,是无数次失败与成功的经验积累。这本书让我对中国航天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也让我对那些默默耕耘在幕后的航天英雄们充满了崇敬之情。

评分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航天器产品保证》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稳”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在这里,“稳”不仅仅是指平稳运行,更是一种对风险的精准把控,一种对每一个细节的极致负责。书中对“产品保证”的阐述,让我看到了一种近乎完美的工程哲学。它不是在出现问题后才去弥补,而是在设计的源头就将所有可能的风险因素考虑在内,并通过严苛的评审和验证,确保最终的产品能够经受住太空极端环境的考验。我看到了无数个“不可能”是如何被一步步实现,无数个技术难题是如何被一一攻克。书中的描述,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智慧与激情的现场,感受着工程师们每一次的讨论、每一次的试验、每一次的修改。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适航性”的论述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飞行器的安全,更是整个任务的成功率。为了达到最高的适航性,需要进行海量的试验,每一步都凝聚着科学家的严谨和工匠的执着。这本书,让我对“精益求精”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渗透在航天器产品保证的每一个角落。它让我看到了一个国家在追求卓越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强大凝聚力和不屈的意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