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1-18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和全球定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 粤港澳大湾区具体规划即将出台,资深粤港澳问题专家国世平首次全面阐述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精髓,详细解读大湾区规划的未来前景
« 大湾区时代,什么才是下一个风口?深入剖析大湾区规划为各城市、行业、企业和个人带来的崭新机遇和挑战,助你深入了解和正确把握粤港澳大湾区政策,借力大湾区规划,实现飞跃发展
« 经济学家、政府官员、中小企业家、投资者必读
作为我国目前综合实力强,开放程度高,经济活力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在粤港澳大湾区规划成为国家战略,大湾区时代正式到来时,怎样才能正确认识大湾区目前的形势和未来前景,抓住即将到来的风口?资深粤港澳问题专家国世平在本书中进行了深刻剖析,如:
l 对标国际一流湾区,粤港澳大湾区有什么优势和不足?
l 如何克服难点、发挥各自城市的优势?
l 哪些行业会直接受到大湾区利好的影响?
l 大湾区规划会为各个城市解决什么问题,创造什么机会?
结合具体政策,本书全面阐述了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的精髓,详尽解读了大湾区规划为各个城市、行业、企业甚至个人带来的崭新机遇和挑战,是深入了解和正确把握粤港澳大湾区政策的参考。
国世平,深圳大学当代金融研究所所长,博士后导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多所高校兼职教授,悉尼大学客座教授。突出贡献专家、国家发改委研究员、香港学术评审局专家委员、深圳市政府顾问、4家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出版《香港金融监管》、《深港科技合作的十大趋势》、《香港经济的转型及未来繁荣》等学术著作二十余部。
第一章 绪论
一、粤港澳大湾区建立的背景
(一)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建立的经济背景
(二)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建立的制度与法律背景
(三)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建立的社会背景
二、建立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的战略意义
(一)建立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意义
(二)建立粤港澳大湾区的政治意义
(三)建立粤港澳大湾区的社会意义
三、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的全球定位
四、粤港澳大湾区与“一带一路”的战略关系
第二章 世界三大湾区发展概况
一、三大湾区基本情况
(一)三大湾区范围界定
(二)三大湾区主要特点
二、三大湾区产业发展路径分析
(一)纽约湾区产业发展路径
(二)旧金山湾区产业发展路径
(三)东京湾区产业发展路径
三、三大湾区比较
(一)三大湾区的特色优势
(二)三大湾区综合比较
(三)三大湾区综合比较的启示
第三章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与世界上其他湾区经济的比较
一、世界三大湾区经济发展的共性经验
(一)湾区发展的前提条件
(二)湾区内职能分工体系
(三)跨区域协调整合机制
(四)产学研助推科技创新
二、三大湾区发展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启示
(一)对产业升级转型发展的启示
(二)对推动科技金融创新的启示
(三)对总部经济发展战略的启示
(四)对港口经济发展的启示
三、粤港澳大湾区与世界三大湾区的产业竞争力对比
(一)粤港澳大湾区与国外典型湾区产业竞争力比较观察
(二)粤港澳大湾区与国外典型湾区的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
第四章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与国内城市群经济的比较
一、中国城市群发展概况
二、中国城市群的发展现状与格局
(一)中国城市群的发展现状
(二)中国城市群的发展格局
三、粤港澳大湾区与国内主要城市群的比较
(一)三大城市群发展规划与政策定位比较
(二)五大城市群经济与人口规模的比较
(三)五大城市群的交通网络布局比较
(四)五大城市群的产业发展特点比较
(五)五大城市群核心城市三大产业结构比较
(六)五大城市群的经济发展总结
第五章 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一、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
(一)政策优势
(二)制度优势
(三)区位及腹地优势
(四)经济优势
(五)产业优势
(六)创新优势
(七)交通运输优势
(八)国际合作优势
二、粤港澳大湾区存在的问题
(一)“一国两制”的包容性问题
(二)缺少法定性联盟机制
(三)要素流动受限
(四)资金往来受限
(五)产业合作不均衡
第六章 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空间结构
一、区域、空间效应与区域经济空间结构
(一)区域和空间效应
(二)区域经济空间结构
二、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差异的时空分析
(一)测算方法
(二)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差异演变过程
(三)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差异地带间分解
三、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空间结构及其演变
(一)测算指标
(二)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结构演变
(三)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空间结构特征变化
四、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时空差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空间回归理论模型与变量选择
(二)空间回归模型选择与估计
(三)实证结果分析
五、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空间结构优化
(一)突破行政区划障碍,强化区域合作发展
(二)发挥增长极扩散效应,强化核心城市辐射作用
(三)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共同市场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四)继续推进交通网络建设
第七章 将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打造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极
一、增长极形成机制
(一)增长极的概念与内涵
(二)区域增长极发展动力系统
二、世界经济增长极培育与发展经验
(一)科技创新增长极——硅谷
(二)产业综合体增长极——法国西南部拉克地区
(三)增长极发展的先决条件
三、粤港澳大湾区不同时期增长模式
(一)“前店后厂”模式
(二)“外向型”模式
(三)“内生增长”模式
四、新时期粤港澳增长极的培育与发展
(一)发展粤港澳增长极的有利条件
(二)发展粤港澳增长极的制约因素
(三)粤港澳增长极发展应重点突破的领域
第八章 粤港澳大湾区的国内经济辐射效应
一、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中国最具活力的地区
二、粤港澳大湾区内部的经济辐射效应
(一)粤港澳大湾区内部的经济分布格局分析
(二)粤港澳大湾区三大金融中心的地位评价
(三)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多中心结构错位发展研究
三、粤港澳大湾区对广东省各城市的经济辐射效应
(一)粤东西北地区经济概况
(二)广东省内各城市经济网络结构分析
(三)推动广东省城市均衡发展研究
四、粤港澳大湾区对泛珠三角洲区域的经济辐射效应
(一)泛珠三角洲经济概况
(二)泛珠三角洲产业梯度研究
第九章 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
一、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逐渐崛起
二、打造湾区全球科技创新高地
(一)构建完善分工合作的区域创新体系
(二)搭建全球科技创新平台
(三)建设面向全球的创新策源地
(四)优化湾区的创新生态环境
三、打造湾区金融创新高地
(一)湾区具备打造金融创新高地的基础
(二)构建区域金融网
(三)依托自贸区及河套区,促进湾区金融合作与改革
(四)促进湾区金融创新
(五)将湾区打造成对外开放的金融枢纽
四、打造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中心
(一)打造湾区合作共赢的产业发展体系
(二)打造先进制造业中心
(三)打造现代服务业中心
(四)以自贸区为试点,促进湾区产业转型与融合
(五)以“一带一路”倡议为指导,拓展湾区产业对外开放新格局
五、打造湾区国际物流中心
(一)加强大湾区内交通基础设施的互通互联
(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对外交通网络建设,打造对外交通门户枢纽
六、打造湾区国际经贸中心
(一)营造湾区良好的营商环境,提升湾区国际贸易集成功能
(二)以港澳为依托,推动内地与其他国家的经贸往来
七、打造湾区优质生活圈
(一)发展湾区绿色低碳经济
(二)培养湾区教育影响力,打造人才高地,加速人才聚集
(三)打造世界级国际旅游品牌
第十章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协调发展分析
一、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的功能定位
(一)各个城市的功能安排
(二)粤港澳大湾区各区域的产业选择
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发展路径和趋势
(一)把握“一带一路”倡议机遇,实现粤港澳合作开放发展
(二)以自贸区建设为契机,促进粤港澳深度融合发展
(三)实现创新驱动型发展战略,促进粤港澳合作的发展和创新
三、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协调发展的建议
(一)提高三方政府官员对协调发展的认识和政府施政效率
(二)完善制度构建和促进建设协调机制
四、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一)实现区域产业分工与优势互补
(二)强化区域社会公共服务对接
(三)设立统筹协调机制,实现要素流动
(四)以创新为核心带动湾区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打造湾区全球科技创新高地
世界上一流的湾区,都具有一流的创新能力。创新是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只有创新才能迈向强国。面对新的工业革命和美欧“再工业化”,我们必须重视创新,跟上世界科技前沿趋势,加快改革,提高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科技创新高地不仅是湾区各地发展的需要,也是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然要求。
首先,粤港澳大湾区具备成为全球创新高地的能力。从城市创新能力方面来说,广州、深圳、香港是知名的创新城市,根据《2017中国城市创新力排行榜》,大湾区内的两个城市深圳和广州分别名列第二和第四(港澳未计入排名)。而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机构联合发布的《2017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
深圳—香港地区以“数字通信”为主要创新领域,在全球“创新集群”中排名第二。其次,广州和香港高校林立,广州在广东省的高校数量在珠三角居于首位,而香港拥有数所全球闻名的高校,如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能够为湾区输送高素质的科技人才,也能为湾区提供科技研发成果。深圳拥有完善成熟的创新创业环境,涌现了像华为、大疆等一批世界领先的高科技企业,被称为“中国硅谷”。2015年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为5847.91亿元,占GDP比重33.4%,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额达到2542.48亿美元,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了4.05%,专利合作协定拥有量达到1.33万件。不仅如此,深圳的创新环境还吸引了众多世界500强在深圳设立总部,如美国苹果公司华南运营中心、美国微软公司物联网实验室,美国高通公司的无线通信和物联网技术展示中心等,为深圳带来创新能源。第三,以佛山、东莞、中山等为代表的制造业发达城市,构建了庞大的产业体系,可以让创新发明迅速落地,实现产业化;深港两地的交易所也为湾区内科技创新企业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撑,由此也产生了众多的产业基金、风险投资等,带动了金融业的繁荣。
2016年,广东全省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GDP的2.52%,全年专利申请总量到505667件,专利授权总量259032件,专利合作协定申请受理量23574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5.9万亿元,增长10%。
由此可见,粤港澳大湾区完全有能力打造仅次于美国硅谷的高科技产业引领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全球科技创新高地,需要构建一个有着完善分工合作的高度开放的区域创新体系,搭建全球科技创新平台,统筹利用创新资源。
(一)构建完善分工合作的区域创新体系
利用湾区内各个城市的创新要素比较优势,构建一个以深圳、香港、广州、澳门—珠海为核心的创新极,辅以珠三角其他城市的产业创新优势的区域创新网络。发挥四大核心创新极引领辐射的功能,带动湾区区域创新发展,同时拓展国际创新合作,积极融入国际创新网络。
利用香港的高端服务业优势,建立服务业创新中心,力求成为金融服务、专业服务、商贸服务、科技服务、物流业创新中心;利用香港最强联系人角色,整合湾区创新资源,开放对外创新网络,引领湾区对接国外创新资源;同时香港境内有数所全球闻名的学校和研究机构,可推进高校、科研院所与湾区内企业的交流,提升研发能力,推进科研成果的转化。
利用深圳完善的创新环境及其发达的高科技产业优势,重点布局通信网络、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重点突破这批产业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以取得世界领先地位。
依托广州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和中科院广州分院及研究性企业,在基础前沿研究上实现突破,重点在云计算、量子通信、智能制造、机器人等领域开展研发,突破核心技术。
澳门和珠海联手依托澳门大学、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等高校,重点在微电子、海洋设备、中医院等方面实现创新突破,同时发挥澳门与葡语国家、拉美国家的联系网络,对接湾区与葡语和拉美国家的创新资源。
发挥珠三角其他城市的制造业优势,布局各地产业园,加强与创新城市、创新资源的对接,实现创新成果的商业转化。如东莞以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园为核心,北接广州科学城,南接深圳南山区,承接广州和深圳的创新资源,建设两个“创新带”,打造横贯珠三角东岸的创新走廊。
构建一个完善分工合作的区域创新网络,实现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从整个湾区层面去规划,共建共享国家级科研机构、研发平台,构建湾区研发中心,避免重复建设,充分利用各地特色优势,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创新效益。
但若要建立一个要素可自由流动的区域创新体系,还需创新合作机制及合作方式。2008年,《珠三角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为粤港澳三地区域合作创新提供了政策保障,加速了三地合作进程。其后《粤港合作框架协议》、《粤澳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进一步从政策上推动了粤港澳区域合作,鼓励三地在协商一致的前提下共同编制区域合作规划,完善三地行政首长联系会议机制。
(二)搭建全球科技创新平台
目前湾区内聚集了6个国家级高新园区、2个国家软件园、12个863基地、1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三十多所有研究生培养资格的高校和科研单位。努力推进有关机构对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科技计划,共建国家创新平台;推进各地高校、科研院所与各地产学研平台、专业院校和骨干企业的联系和交流,共建合作平台,全面深化湾区内各地区的科技产业创新合作,实现创新从研发到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转化。
另外,落马洲河套地区毗邻深圳,2005年,深港双方就成立了联合小组,就河套地区开放的可行性进行合作研究,目前,香港和深圳两地政府已经签署了《关于港深推进落马洲河套地区共同发展的合作备忘录》,致力于共同将落马洲河套地区发展成“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就合作领域和合作内容、开发机制以及打造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达成了基本共识,建立重点创科研究合作基地,吸引海内外顶尖企业、研发机构和高等院校进驻。整个科技园占地87公顷,为香港科学院的4倍。以河套地区科技园为中心,同时将深圳的福田保税区发展为“边境贸易加工区”,以及将与河套相连的蚝壳围建设成为“边境科技创新园”,三地联合,推动粤港创新区域及平台的发展。
(三)建设面向全球的创新策源地
以“一带一路”倡议为指导,鼓励湾区内领军企业通过并购、合作、合资等方式,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研发中心、产品设计中心,合作建设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和推广基地、科技企业创新园和孵化器等创新载体,消化吸收创新先进技术;鼓励境内外投资者在湾区内设立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平台,吸引跨国公司在湾区内设立研发中心,鼓励湾区内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大型企业与世界一流的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参与科技全球化进程,开拓重大科技计划和专项成果的全球市场,全面增强湾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桥头堡的创新辐射功能。
(四)优化湾区的创新生态环境
打造湾区创新引擎,还需优化湾区的创新生态环境,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在粤港澳大湾区内设立创业投资基金,支持企业的创新升级,激发区域创新创业活力,支持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挥深圳科技金融发达的优势,努力打造亚洲最大创投中心,同时鼓励有实力的创投企业到沿线国家设立创投机构和创投基金。建立属于湾区的创新人才政策,利用创新氛围和人才政策吸引境内外科技人才。利用香港、深圳资本市场功能,为创新企业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
重视政府职能,出台政策规划,鼓励创新氛围,优化创新生态,吸引高端人才,推进科技公司与高校和基础研究平台的合作,使得湾区高校的高端人才能留在湾区;同时政府应在户籍、人才、教育及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红利,如在出入境方面,发放高端人才绿卡,使得湾区内外人才能自由流动;通过减税或税收补贴,吸引高科技企业;推进政府与科技公司的合作,让科技融入公共安全、交通、教育及就业等政府事务中。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和全球定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