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学 吴继敏 9787040198997

工程地质学 吴继敏 978704019899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继敏 著
图书标签:
  • 工程地质学
  • 地质工程
  • 岩土工程
  • 地基处理
  • 地质灾害
  • 工程勘察
  • 地质报告
  • 高等教育
  • 教材
  • 吴继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思诺华教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9787040198997
商品编码:123978829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6-05-01

具体描述

  图书信息

书名:   工程地质学
作者:   吴继敏
ISBN:   9787040198997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定价:   48.60元

  其他信息( 仅供参考,以实物为准)
  开本:16开   装帧:平装
  出版时间:2006-05-01   版次:1
  页码:531   字数:640000

  内容简介
  本教材根据高等学校地质工程、岩土工程等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编写,共分为11章:第1章为区域工程地质研究;第2章和第3章分别为土体及岩体工程地质研究;第4章是水流作用工程地质研究;第5章、第6章及第7章分别为地基、边坡稳定性和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工程地质研究;第8 章和第9章分别为工程地质环境评价及工程地质新方法新技术;第10章和第1 1章为工程地质勘察方法及评价。
本教材适用于地质工程、岩土工程等相关专业,也可用作水利水电工程、交通工程、矿山工程、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等专业的参考教材,以及供勘察、设计、施工等技术人员参考。

  图书目录
  

  文摘|序言
  

  作者介绍
  

跨越时空的航行:一部关于中世纪欧洲社会变迁的史诗 书名:《暮光下的骑士与教士:中世纪欧洲的信仰、权力与日常》 作者:[虚构作者名] 艾略特·凡·德·维尔德 ISBN:[虚构ISBN] 978-1-8489-3401-5 --- 导言:迷雾中的千年回响 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的衰亡,并非一个轰然的终结,而是一次漫长、痛苦的蜕变。我们习惯于将“中世纪”视为一段停滞不前的黑暗时期,一个被神权和封建割据所笼罩的“间歇期”。然而,这种俯视的视角,恰恰遮蔽了那个时代最深刻的活力与矛盾。《暮光下的骑士与教士》试图拨开历史的迷雾,深入到公元500年至1500年间欧洲大陆的肌理之中,去探寻那些塑造了现代西方文明基石的复杂力量。 本书并非一部宏大的政治编年史,而是着重于社会结构、精神信仰、经济转型以及个体命运在宏大历史背景下的交织。我们将跟随墨洛温王朝的萨利克法典的条文,感受蛮族习惯法如何与罗马遗制碰撞融合;我们将聆听克吕尼改革中修道士的祷告,理解宗教如何从地方性的崇拜演变为统一的超国家权力;我们更将亲历黑死病降临时,人们在瘟疫面前展现出的极端的虔诚与彻底的放纵。 我们的焦点,聚焦于两个核心群体:骑士(Militia)与教士(Clerici)。他们如同中世纪社会的两根支柱——一根支撑着世俗的秩序与战争,另一根维系着精神的信仰与知识的传承。对他们的深入剖析,是理解那个时代社会运作逻辑的关键。 --- 第一部:土地与剑——封建秩序的构建与解构 中世纪的“秩序”并非源自中央集权,而是源于对土地的依附和相互间的契约义务。本部分将系统梳理封建制度从卡洛林王朝的“采邑制”到盛期中世纪“庄园制度”的演变过程。 第一章:蛮族的继承与罗马的遗存 我们首先考察日耳曼民族的迁徙如何重塑了高卢、伊比利亚和意大利的地理政治版图。重点分析了墨洛温王朝的继承法(萨利克法)对后世法律思想的影响,以及罗马地方精英(如城市主教和大地主)如何在权力真空期巧妙地过渡,保持了行政和农业知识的连续性。我们将对比不同区域的“蛮族化”程度,解释为何法兰克王国能建立起相对稳固的统治基础。 第二章:庄园的微观经济学 庄园是中世纪欧洲的“细胞”。本章运用考古学和文献学的证据,细致描绘了一个典型的自给自足的庄园的内部结构:领主的“直领地”、农奴的份地、共用的林地与牧场。我们不再将农奴视为纯粹的奴隶,而是深入探讨他们所享有的习惯权利和义务的复杂性。通过对中世纪田亩文书的量化分析,揭示了在看似停滞的农业生产力背后,地方性的技术改进和人口压力所带来的微妙变化。 第三章:骑士的诞生与“上帝的休战” 骑士阶层并非一开始就拥有高贵的血统,而是从武装的扈从(Vassals)中逐步分化而成。本章聚焦于11世纪以来,随着技术进步(如马镫的普及和重型骑兵的出现),“战争”成为一种专业化的服务。教会如何努力驯服这股强大的暴力,推出了“上帝的休战”(Truce of God)运动,试图将战争限制在特定的时间与对象之间,这不仅是宗教干预世俗的尝试,也是社会对无休止冲突的集体回应。 第四章:城市的复苏与行会的铁律 11世纪后,随着农业剩余的增加和贸易路线的重新开辟,城市再次崛起。本章详述了市民阶层(Burgesses)如何通过赎买获得自治权(Chartes de franchise),挑战了贵族和主教的传统权威。行会(Guilds)不仅是经济组织,更是社会保障和身份认同的载体。我们将分析行会内部从学徒到师傅的严格等级制度,以及它在保障质量的同时,如何阻碍了技术创新的悖论。 --- 第二部:光与影——教会的权威与知识的殿堂 如果说骑士代表了中世纪的“力量”,那么教士则代表了其“意义”。教会是当时唯一具备跨国组织能力和知识垄断权的机构。 第五章:从教皇到主教:权力的层级结构 本章考察了格里高利改革(Gregorian Reform)如何重塑了教会在世俗政治中的地位,使教皇权(Papatus)得以凌驾于世俗君主之上。我们详细分析了“叙任权之争”的深层社会动因,并对比了罗马教廷、地方主教与修道院院长之间的权力制衡。重点探讨了“圣像崇拜”与“异端审判”的兴起,揭示了对精神纯洁性的追求如何转化为严格的意识形态控制。 第六章:修道院:知识的庇护所与经济的巨擘 修道院,特别是本笃会(Benedictines)和后来的熙笃会(Cistercians),在中世纪早期扮演了“知识的诺亚方舟”的角色。本章聚焦于抄写室(Scriptorium)的工作,记录了古典文献、圣经注释以及农耕技术的保存过程。此外,熙笃会如何通过精细的土地管理和水利工程,将荒地开垦为富饶的农田,成为了中世纪经济扩张的重要推手。 第七章:大学的诞生:经院哲学的逻辑思辨 12世纪的博洛尼亚、巴黎和牛津大学的建立,标志着知识生产方式的革命。本章深入研究了经院哲学(Scholasticism)的核心方法论——辩证法。我们不满足于仅提及托马斯·阿奎那,而是探讨了彼得·阿伯拉尔如何以其对逻辑的极致运用,挑战了既有的神学框架。大学作为一个自治的共同体,其授予的学位成为身份和知识的权威象征,这是对传统修道院教育体系的一次根本性颠覆。 第八章:世俗语言的觉醒:从拉丁语到“方言” 尽管拉丁语是教会和学术的通用语,但民间文学和史诗的兴起预示着欧洲文化多样性的回归。本章分析了盎格鲁-撒克逊的《贝奥武夫》、法兰西的罗兰史诗以及德语的《尼伯龙根之歌》等作品,它们不仅是文学宝藏,更是反映特定地域骑士精神、荣誉观和早期民族认同感形成的关键社会文献。 --- 第三部:风暴之下的个体命运——信仰、瘟疫与日常生活 中世纪的宏大叙事往往掩盖了普通人在日常挣扎中的智慧与恐惧。本部分试图将镜头拉近,观察那些在信仰与现实的夹缝中求生的人们。 第九章:朝圣之路的社会意义 朝圣(Pilgrimage)是中世纪最普遍的跨区域活动。它不仅仅是赎罪的行为,更是社会阶层的流动渠道、信息的传播网络和商业活动的催化剂。本章追随朝圣者的脚步,从康特伯雷到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分析了沿途客栈、桥梁和教堂如何构筑起一个庞大的服务网络,以及朝圣者在返乡后对地方社区思想观念的影响。 第十章:女性的角色:修女、农妇与“巫术”的边缘 女性在中世纪社会中被严格限定在“家庭”或“修道院”两个空间内。本章考察了贵族女性在丈夫远征期间对庄园的管理能力,以及修女(Abbesses)作为土地管理者和文化赞助人的重要作用。同时,本章也探讨了随着教会权力集中,民间信仰中的女性元素如何被边缘化,并逐渐演变为后世“巫术”指控的温床。 第十一章:黑死病的冲击波:秩序的崩塌与重建 14世纪中叶的黑死病,是中世纪体系遭受的最严峻考验。本书将通过当时的疫情记录和地方政府的反应,展现恐慌如何迅速瓦解了社会契约。劳动力的大幅减少导致了农奴地位的空前提升(例如英格兰的《劳工法令》难以执行),同时,教会权威也因其对瘟疫的无能为力而受到严重质疑。这直接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土壤播下了怀疑的种子。 第十二章:末世的阴影与人文主义的曙光 面对瘟疫和百年战争的动荡,人们对“末日”的焦虑空前高涨,这催生了对死亡的艺术描绘(死亡之舞,Danse Macabre)。然而,在意大利北部,对古典人文学科(Humanities)的重新发现,标志着一种新的、以人为中心的思维模式开始萌芽。本书的结论部分将探讨,正是中世纪的结构性矛盾——教会对知识的垄断、骑士对暴力的合理化,以及底层人民在困境中的韧性——最终促成了新时代的开启。 --- 结语:理解连续性而非断裂 《暮光下的骑士与教士》旨在展示,中世纪并非一个静止的黑洞,而是一个充满张力、不断适应和自我修正的有机体。它所建立的法律、语言、信仰结构和政治思维,至今仍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我们。阅读这部作品,就是踏上一次穿越千年历史的旅程,去理解“现代”是如何从“中古”的泥土中挣扎着诞生的。

用户评价

评分

天呐,我终于把这本《岩土工程学原理与应用》啃完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尤其是关于地基处理和边坡稳定的那几个章节,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作者的行文风格非常务实,没有太多晦涩难懂的理论堆砌,而是紧密结合实际工程案例来阐述原理。我记得有一次在工地遇到一个棘手的软土地基问题,当时真是束手无策,翻阅这本书后,作者介绍的复合地基处理方法立刻给了我灵感,实际操作起来效果出奇地好,连我们项目经理都连连称赞。这本书的图表绘制得非常清晰直观,对于理解复杂的力学模型和现场勘察数据至关重要。比如,它对各种勘察仪器的原理和数据解读的细致程度,远远超出了我之前读过的任何教材。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工程地质的理解从“知道”提升到了“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层面,是那种真正能带着去现场干活的宝典,强烈推荐给所有想在岩土工程领域深耕的朋友们。

评分

说实话,刚拿到《基础工程力学》的时候,我还有点担心它会像很多同类书籍一样,内容老套,案例陈旧。但这本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非常大胆地引入了许多最新的数值模拟技术在工程分析中的应用,这一点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了用有限元软件进行分析的工程师来说,简直是福音。特别是关于三维边坡稳定性分析的章节,作者不仅讲解了传统的极限平衡法,还详细对比了基于应力-应变分析的数值方法优越性。我最欣赏的是它在理论推导过程中,对每一步假设的交代都极为谨慎,这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虽然有些复杂的数学公式让人头皮发麻,但作者总能巧妙地用通俗的语言解释其背后的物理意义,避免了陷入纯粹的数学推导陷阱。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使得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本深入探讨岩土工程前沿研究的专业参考手册。读完后,我立刻着手在我的研究项目里尝试用书中的方法进行验证,收获颇丰。

评分

这本书《非常规地质环境下的工程挑战》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地质学家进行了一次环球考察。它不拘泥于标准化的教材内容,而是聚焦于那些“不按常理出牌”的地质现象:比如富水砂层中的坍塌控制、高应力岩体中的爆破控制、以及热力作用对冻土的影响等。作者采用了大量的“故事化”叙事手法,每一个案例都像是在讲述一个惊心动魄的工程故事,让你在紧张刺激的案例分析中不知不觉地吸收了知识。比如,关于海底隧道在穿越海底断层破碎带时的超前地质预报技术,书中的描述充满了现场的紧张感和技术人员的智慧。这种叙事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学习兴趣,让我意识到,工程地质学的美妙之处,恰恰在于它处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能力。这本书拓展了我的思维边界,让我对工程的“边界条件”有了更深刻的敬畏之心。

评分

经过过去两年在水利工程领域的工作,我对大坝基础的渗流控制和抗滑稳定性的关注度直线上升。我手上这本《水工岩石力学与结构物设计》简直就是我的“定海神针”。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岩石力学与水力学紧密地结合起来,而不是将其视为两个独立的学科。书中对裂隙网络对渗流的影响、以及渗透力如何影响岩体整体稳定性的分析,逻辑链条极其清晰。我记得书中有一张关于复杂断层带处理方案的流程图,我把它打印出来贴在了我的工作台前,每次面对复杂岩层时,都会参考那张图来确定加固思路。作者的叙述充满了经验的沉淀感,尤其在讲解如何通过现场观测(比如渗漏量、位移监测)来反推地下水位的变化时,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分析框架。这本书的学术深度足以支撑博士阶段的研究,但其应用导向又使其成为现场工程师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评分

我是一个对“动手能力”要求极高的学习者,理论性的东西读起来总觉得隔靴搔痒。《地下工程结构设计与施工》这本书,可以说是完美契合了我的需求。它几乎是用施工手册的口吻在讲解设计规范,每一个设计参数的选取,都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和经验数据支撑。书中对TBM(隧道掘进机)施工中的超挖控制和衬砌安装精度的要求,描述得细致入微,甚至提到了不同地层条件下如何快速调整注浆压力。我特别喜欢它在介绍衬砌衬砌设计时,加入了大量历史性破坏案例的分析,通过“失败”来反推“成功”的经验教训,这种对比式的教学方法,让人印象深刻且极具警示作用。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直接,没有太多文学色彩,直奔主题,非常适合需要快速掌握施工要点和设计规范的工程技术人员。如果你想知道“这个活到底该怎么干”,这本书会给你非常明确的指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