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定本育儿百科全书 日本松田道雄 怀孕妇胎教育婴儿宝典百科大全书籍0-1-2-3岁 新生

新编定本育儿百科全书 日本松田道雄 怀孕妇胎教育婴儿宝典百科大全书籍0-1-2-3岁 新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少丽 译
图书标签:
  • 育儿
  • 育儿百科
  • 怀孕
  • 胎教
  • 婴儿
  • 0-3岁
  • 新生儿
  • 亲子
  • 育儿知识
  • 松田道雄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三未先知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ISBN:9787508056999
商品编码:12418418306
丛书名: 定本育儿百科畅销十年纪念版精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5-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育儿百科(精) 开本: 32开
作者: (日)松田道雄|译者:王少丽 页数: 936
定价: 49.00 出版时间: 2010-05-01
ISBN号: 9787508056999 印刷时间: 2010-05-01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版次: 1
商品类型: 图书 印次: 1
编辑寄语: 全书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考虑育儿问题,指导当今核心家庭的父母科学育儿。尊重孩子的个性,培养孩子的创造性,培育健壮的孩子,使他们身心健康,茁半成长。
作者松田道雄,穷其毕生的精力,不断吸收现代医学科学知识及几代母的育儿经验,一遍又一遍地修改和充实《育儿百科》,使其在日本成为家喻户晓的一部作品, 被作为礼物赠给即将当妈妈的人;在泰国、韩国、中国广为流传,据不完全统计

育儿百科的编排是按照月龄讲述了父母必须常识,儿童发展特点,养育要点,注意事项,本月可能患的疾病等,每个主题都有一个编号,当有重复内容或参见其它 主题时,就给出相关主题的编号。特别适合孕期妈妈,遇到问题可以对着目录翻书,尤其是书中不光写了什么时候给孩子吃什么、玩什么、注意什么、会有哪些异常 和类似异常的正常,还经常给一些其它方面的建议,比如专门有一节写跟邻居的关系(书中其它地方也有),说应该坚信自己比任何人都更了解和熟悉孩子。 他在分析各种异常情况时,经常会考虑各种不同环境。说到某些谬误时,会分析产生这种谬误的原因。 内容提要: 三四十年不断修订再版,东南亚各国竞相翻译,适合东方家庭培育东方宝贝!
涵盖孩子各年龄段在育儿时遇到的各方面问题,分为651个专题叙述,侧重育儿方法和育儿技巧,并编创了30节婴儿体操,描写细致入微,内容丰富。
    以孩子为本位,不以家长为本位:站在孩子立场指导父母科学育儿,尊重孩子个性,培养创造性,培育健壮的、身心健康的孩子。
    以母为中心,不以医生为中心:以年龄段为纲,育儿时常见问题为目,各部分相对独立,并且以母育儿时常遇到的问题为题目及顺序编写,简单明了,父母只需阅读与孩子年龄相同部分的内容即可。还在版式设计上进行创新,采用上、下双书眉,查阅十分方便,实用性强。一册在手,育儿无忧。
    本书从婴儿诞生前一直写到孩子上小学,共分651章。以孩子的年龄段为单元划分,各部分相互独立,内容包括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喂养方法,环境,异常情况,集体保育等,详细解答了育儿时遇到的各种问题,细致入微,周到,父母只需阅读孩子同年龄段的部分即可,使用方便,实用性强。
     本书致力于梳理育儿理念,示人给婴儿爱而不仅仅是喂养;从孩子立场出发,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选择。这是松田老人育儿理念中精华的部分。松田老人强调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强调尊重孩子的选择权利;教育孩子,注重创造力的培养;以读者为中心,从父母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尤其是松田老人为了支援焦虑的母们,专门设立了"孩子的疾病"篇,更为重要。孩子生了病看医生是理所当然的事,任何育儿书籍都不可能成为医生的代用品。遗憾的是医生们太忙了,无暇向母们详细解说、解释病情。"孩子的疾病"篇即担负起了替医生向病人说明病情这一角色,这样使患儿父母在理解了病情的基础上接受治疗,避免了以病患无知为前提的盲目治疗,也避免了从医院经营的角度出发无视患者立场、漠视患者痛苦的治疗。
     另外,曾经有读者问,这本书是定本育儿百科吗?还是只是育儿百科?为什么封面上没有"定本"两个字呢?我们这里的这本书确实是定本育儿百科,是第三次,是完整的那个版本。有些印次封面上没有"定本"两个字,但是书脊上是有"定本"两个字的。 目录: 婴儿诞生之前
1.能当好妈妈吗?
2.常发生的失误
3.什么样的药有危险
4.遗传性疾病
5.蜜月膀胱炎
6.妊娠前保健
7.何时就诊
8.日常生活
9.乳头内陷
10.妊娠反应
11.小小的变化
12.大的异常
13.妊娠期传染病
14.有病妇女的妊娠
15.超声波检查
16.妊娠期禁忌
17.回乡分娩
18.什么时候住院好?
19.预产期到了还不生怎么办?
20.有工作的孕妇的分娩
21.父的作用
22.要孩子还是不要孩子
婴儿期的准备工作
23.婴儿的房间与环境
24.婴儿床
25.婴儿的寝具与枕头
26.婴儿的衣服和尿布
27.奶瓶(附婴儿出生需要准备的物品)
出生到生后一周
28.对做了爸爸的人说几句
周的婴儿
29.出生当天的婴儿
30.从出生到生后1周
喂养方法
31.产后XX天的母
32.喂初乳的意义
33.提倡母乳喂养
34.母乳喂养方法
35.乳头破裂
36.是不是母乳不足?
37.母乳不足时的补救措施
38.什么样的奶好?
39.喂鲜牛奶不行吗?
40.奶粉的调配方法
41.喂牛奶的方法
42.在家分娩后的授乳
43.产后母的身体
环境
异常情况
一周到半个月
半个月到一个月
一个月到两个月
两个月到三个月
三个月到四个月
四个月到五个月
五个月到六个月
六个月到七个月
七个月到八个月
八个月到九个月
九个月到十个月
十个月到十一个月
十一个月到满一周岁
一岁到一岁半
一岁半到两岁
两岁到三岁
三岁到四岁
四岁到五岁
五岁到六岁
上学的孩子
小儿疾病 精 彩 页: 34.母乳喂养方法
(1)应尽早开始喂奶
经常会有人问,婴儿出生后多长时间开始母乳喂养?母婴刚刚渡过一个艰辛的历程,都很疲劳,应稍作休息,休息时间长短各不相同。恢复快的孩子仅过2小时,就哭着要奶,此时如母身体状况允许,应开始喂奶。但某些婴儿过了12小时才想要奶,此时开始喂奶也不是不可以。人生漫长,开始何必太急。
    重要的是不能着急。着急可使母乳分泌减少,乳头皲裂。乳头皲裂时疼痛,使母乳喂养不能继续。
    乳汁分泌好与不好不容易判断,外观乳房大者并不一定泌乳就好。初产妇第1周大部分都是"母乳不足",此期婴儿体重有所下降。用精密的体重计称量母哺乳前后体重,可计算出泌乳量。第X周每次泌乳量多在50毫升左右,2周后分泌70~80毫升。
    (2)促进乳汁分泌的方法
促进乳房泌乳的好方法是让婴儿用力吸奶。所有的母都不是一开始就能分泌很多的乳汁,多是在婴儿吸奶的过程中,逐渐增多。婴儿吸吮能力很弱时(未成熟儿),可让别的孩子或对育儿热心的爸爸吸吮刺激乳房,这也是促进乳汁分泌的方法之一。
    产后第三四天,乳房明显发胀变硬,这是泌乳的前兆。这个时期乳房中某些部位可形成硬结,但这不是乳腺炎。此时可让按摩师做乳房按摩,同时用温度适宜的湿毛巾热敷,每次2~3分钟。然后,避开硬结,从其周围向乳头方向轻揉5~10分钟。按摩时主要用拇指和食指指腹按压乳房,手法要像制作肉丸一样。力度要适当,不能让产妇产生疼痛的感觉,闲为疼痛可抑制乳汁分泌。按摩师给产妇按摩可使其元气恢复,情绪稳定,泌乳增加。对产妇来说,足够的睡眠是重要的。这个时期乳汁分泌不多也不必担心。
    (3)喂奶时间不必固定
多数产院的护士会告诉要回家的母每3小时喂1次奶,但不要认为喂奶时间不规则将使婴儿长大后变成没出息的人。因为母每次分泌的母乳量并非总是一样的,而且哺乳初期婴儿吃奶的方式也不是固定不变,所以,每次进入婴儿胃中的乳量并不相同。其次,婴儿因饥饿而哭闹的时间也不相同,有时为1小时,有时为3小时,这是很自然的事情。生后X个月内,白天不妨2小时喂1次奶。在人们不懂得用牛奶喂养的时代,我们祖先就是每2小时给婴儿喂1次奶,故很早以前出版的育儿书中记载,婴儿2个月前应每2小时给1次奶。
    如果母的奶量逐渐增多,婴儿的胃中也能存食了,1个月后婴儿吃奶的时间自然而然会延长到3个小时1次。当然夜里也应该喂奶,生后1个月内,婴儿至少醒来两次要奶吃,此时一定要满足其要求。
    (4)婴儿一哭就喂奶好吗?
喂奶次数及间隔时间不固定,不等于说婴儿一哭就给他喂奶。如因尿布湿了不舒服而啼哭时,只要换了尿布,孩子可能就不哭了。此外,有爱哭的小孩,就是肚子不饿也哭。这样的孩子只要抱抱即可使哭闹停止。这可能会养成要人抱的毛病(见100养成抱的毛病),但如果没有其他方法使其哭闹停止的话,与其让婴儿哭着,还不如抱起来为好。
    除上述两种情况外,生后X周左右的婴儿如果哭闹,一般只能考虑是肚子饿了。此时婴儿一哭就给喂奶,而不必担心喂多了,因为母乳的量不可能使婴儿过食。如果母乳的量的确很多,小孩儿也就不会老是哭闹不安。如果母乳很充足,婴儿一哭就给喂奶,实际上是很自然的事情。吃奶的时间和量应让婴儿自己来决定。婴儿肚子饿了就会睁开眼睛哭叫,肚子饱了又会安静入睡。这比起那种不管婴儿睡得多么香甜,只要到了3个小时就一定要把婴儿抱起来弄醒喂奶的"规律性哺乳"要好得多。如果母乳充足,婴儿的胃能存住食,生后1周的孩子也可以每天只喂5次奶。
    婴儿一哭就给喂奶,在母乳不十分充足时,存在两个问题。其一,如果每隔1小时或1.5小时喂1次奶的话,母不能好好休息。母心神不定、忙忙碌碌,会导致泌乳不足。奶量不足,婴儿吃的奶就少,肚子饿得快,就会引起啼哭,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其二,过度频繁地让婴儿吃奶(每日10次以上),可使乳头破裂,终因疼痛而导致授乳不能继续。
    母乳的确不足的母大多因为上述两种原因而改喂牛奶。但母乳充足的母也有的在生产后两周内,不得不停止给婴儿喂奶的情况。这主要出现在乳头出现小的裂口时。这时不要婴儿一哭就喂奶,可先喂30~50毫升加糖的温开水(100毫升水加5克糖),让婴儿多坚持一会儿。这样可使两次喂奶的间隔时间达到2个小时以上。
    间隔超过两个小时后喂1次奶,如果婴儿每隔20分钟或30分钟就哭1次,即使抱起来也哭闹不止,并且总是这样,甚至夜里也哭个不停。几乎不怎么睡觉,这也许是真正的母乳量不足。但在生后两周内,母乳稍缺一点也无关紧要。母可在婴儿生后第15天称一称体重,只要比出生时增加了200克就可以算作泌乳正常。如果此时的体重与婴儿刚出生后相同,则应加用牛奶(并不是换成牛奶)。
    啼哭是婴儿惟一的表达思想的方式。婴儿啼哭时,尽早做出应答可使其获得一种安全感,这是不使婴儿长时间哭闹的办法之一。无论婴儿怎么哭都置之不理的话,啼哭就会变成愤怒的表现。有报道说,如果让婴儿啼哭1分半钟以上不加以理睬,则哭闹的时间可延长10倍。
    (5)母乳喂养方法
母应采用舒服的体位抱着婴儿。剖腹产或会阴切开者卧位时舒适,此时可躺着给婴儿喂奶。不管采用什么体位,母喂奶都应看着婴儿的表情。初次给婴儿喂奶的母共同的特点是,为了便于婴儿含住乳头,只将乳头塞进婴儿嘴里。用母乳喂养过两三个孩子的母却大都不这样做,她们不仅把乳头塞进婴儿嘴里,连乳头下面的乳晕部也都塞人嘴中,把婴儿的嘴塞得满满的。从两侧观察,好像婴儿不是在用舌头吸吮,而是用两颊在吸吮。所以要想把婴儿的嘴塞满,母不能只把乳头塞人嘴里,同时还必须用手指夹住乳房的前部,在婴儿张嘴时,把乳房深深地放入婴儿口中。因为母要用手指夹住乳房,所以喂奶前应将手洗净。既可用酒精棉球消毒,也可用热毛巾将手擦干净。这个时期母一般不能人浴,所以也可用毛巾擦洗乳房。到了能洗澡的时候,乳房也就不用每次都消毒了,而且不要用酒精或消毒剂浸湿的脱脂棉用力擦洗,不然容易使乳头受伤破裂。
    一般母可盘腿坐着或坐在椅子上给婴儿喂奶。婴儿在3个月前采用过去所采用卧位哺乳方式是不安全的。这是因为婴儿吸吮母乳房时,母会感到很舒适,一旦迷迷糊糊睡着了的话,乳房就有可能堵住婴儿的鼻或嘴,造成婴儿窒息。婴儿4个月以后,才会出现抵抗动作,而使母醒来。
    ……

上述个性出现的时候,不要马上考虑为疾病,可以认为:正常的婴儿,这一时期是不会患病的,当然没有治疗的必要。另外,不提倡每天给婴儿量体温,每天抱几次婴儿贴贴脸颊,自然会感受到婴儿的体温。
    这一时期还会发现,"足位"分娩的婴儿,在颈部的左侧或右侧,可以触到质硬的、活动的肿物,而且婴儿躺着的时候,颈部总是朝向一侧(见92斜颈)。
    出院回家之后,婴儿有时会出现少量的眼眵,一侧较重,另一侧较轻或几乎没有,睫毛没有被粘上,白眼球也没有变红。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靠近外眼角的部位,睫毛粘在眼球上,这就是轻度的倒睫,用消毒棉擦拭就可以了(见160出眼眵)。
    不论是男婴还是女婴,有时都会出现乳房肿胀,中间有肿块,一按就会流出白色的乳汁,在2个月内会自然消退,所以不要去碰。
    5-6个月的婴儿体操,与4个月到5个月提到的体操相同,但是各种运动的次数可稍微加些。让婴儿练习站的运动时,如果婴儿的脚好像往前迈了,就应接着让婴儿向前走二三步。婴儿体操做法请参照婴儿体操图。
    很多母都想在婴儿过周岁生日前,好好地对婴儿进行一番排便方面的训练。但是,一般婴儿能告诉大人排便是从1岁半到2岁。即使是看准了婴儿小便的时间,婴儿尿到便盆中了,也不能说是婴儿能告诉大人排便了。可能你常能听到婴儿在满1周岁前,能告诉大人大便这样的话吧,其实那不是真的能告诉母大便了。大便硬的婴儿"嗯一、嗯一"地用劲,做着排便的准备,母发现了,就取下尿布把孩子放在便盆上了。因为大便硬,需要一些时间才能排出来,可是母却把它解释为婴儿在忍着等便盆。即使是这样的婴儿,如果吃多了或患时,便的次数增多,也不再发出"嗯一、嗯一"声就便出来了,因而母也就来不及让他蹲便盆,不知不觉间婴儿就便在尿布上了。
    因此,即使婴儿就要满周岁了,也不能急于对他进行排便训练。并且在气温偏低的时候,尿的次数多,婴儿又讨厌换尿布,所以定时地让婴儿小便是近乎不可能的。每天中能有两次用好便盆就算是成功的了。
    虽然母很想让婴儿坐便盆,但是在寒冷的季节里,这也是做不到的。因为便器的边儿很凉,所以婴儿不愿意坐,不能用强制的办法训练他做不喜欢做的事,这样婴儿会只要一看到便器,就会哭闹着抵抗。在炎热的夏季,体内的水分以汗的形式排出,所以尿量减少,尿的次数也就减少了。勤快的母每隔1小时或1个半小时,就把婴儿1次尿,也有时整天都不湿1块尿布。但一般的婴儿,一让他蹲便盆 ……
《养育新生儿:从零到三岁的关键期指导》 内容梗概 本书是一本为新手父母量身打造的育儿指南,聚焦于孩子生命最初三年——一个决定孩子未来发展轨迹的关键时期。作者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结合丰富的实践经验,系统阐述了从新生儿护理到幼儿早期教育的方方面面。全书共分为四个主要部分:一、迎接新生命:孕期准备与新生儿护理;二、健康成长的基石:喂养、睡眠与疾病防治;三、情感与智力的萌芽:互动、玩耍与早期教育;四、成长中的挑战与应对:行为问题、分离焦虑与亲子关系。 第一部分:迎接新生命:孕期准备与新生儿护理 本部分旨在帮助准父母们做好迎接宝宝的充分准备,并指导他们如何安全、细致地照顾刚出生的宝宝。 孕期健康与心理准备: 详细介绍了孕期营养、适度运动、定期产检的重要性,并强调了孕妇的情绪管理和与胎儿的情感交流。涵盖了孕期可能遇到的常见不适及其缓解方法,以及如何为分娩做好心理和物质上的准备。 新生儿的生理特点与评估: 深入解析了新生儿的各项生理指标,如体温、心率、呼吸、黄疸等,并指导家长如何观察和评估宝宝的健康状况。介绍了新生儿的常见反射,以及如何解读宝宝的哭声信号,理解他们的基本需求。 基本护理技巧: 提供了详尽的新生儿护理操作指南,包括沐浴、换尿布、脐带护理、剪指甲、按摩等。强调了环境卫生、衣物选择、睡姿等细节,帮助家长建立科学的护理习惯,预防感染和意外。 母乳喂养与人工喂养: 全面讲解了母乳喂养的优势、技巧和常见问题(如乳头皲裂、奶胀)的处理。同时,也为需要进行人工喂养的家庭提供了科学的配方奶选择、冲调方法、喂奶姿势和注意事项。 第二部分:健康成长的基石:喂养、睡眠与疾病防治 这一部分是关于宝宝健康发育最核心的几个方面,为家长提供了科学的喂养、规律的睡眠和有效的疾病预防及处理方法。 科学喂养策略: 详细介绍了不同月龄宝宝的喂养原则和食物添加顺序,从奶粉喂养过渡到辅食添加的各个阶段。提供了宝宝辅食制作的食谱和技巧,强调营养均衡、食物多样性,以及如何识别和应对食物过敏。同时,也探讨了宝宝饮水、果汁等饮品的适宜性。 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 深入分析了婴幼儿睡眠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指导家长如何为宝宝创造适宜的睡眠环境,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分享了帮助宝宝自主入睡的方法,以及如何应对夜醒、睡眠倒退等常见睡眠问题,帮助宝宝获得充足、高质量的睡眠。 常见疾病的预防与识别: 重点讲解了婴幼儿期常见的疾病,如感冒、发烧、腹泻、呕吐、皮疹、湿疹等。提供了详细的症状识别、家庭护理方法以及何时需要寻求医生帮助的明确指引。强调了疫苗接种的重要性,并介绍了常用疫苗的种类、接种时间及注意事项。 口腔健康与安全: 关注宝宝的口腔健康,介绍了从萌牙期到幼儿期的口腔护理方法,包括如何清洁牙齿、选择牙刷牙膏以及预防龋齿。同时,也强调了居家环境安全的重要性,列举了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如烫伤、跌落、误吞等),并提供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第三部分:情感与智力的萌芽:互动、玩耍与早期教育 此部分着眼于宝宝的情感发展和智力启蒙,强调通过亲子互动和适宜的玩耍来促进宝宝的全面发展。 亲子互动与情感连接: 阐述了亲子互动在宝宝情感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介绍了如何通过拥抱、眼神交流、语言回应等方式建立安全依恋关系。鼓励家长多与宝宝进行高质量的陪伴,理解并回应宝宝的情绪信号,培养宝宝的自信心和安全感。 玩耍的力量: 详细介绍了不同月龄宝宝的适宜玩耍方式,从感官探索到精细动作的训练,再到认知能力的激发。推荐了适合宝宝的玩具选择原则,以及如何通过玩耍促进宝宝的语言发展、空间想象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早期语言发展: 强调早期语言输入的重要性,指导家长如何通过日常对话、阅读绘本、讲故事等方式,丰富宝宝的词汇量,培养他们的语感。介绍了宝宝语言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如何鼓励宝宝开口说话。 认知与思维启蒙: 介绍了如何通过观察、模仿、探索等方式,激发宝宝的认知兴趣,培养他们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分享了简单的认知游戏和活动,帮助宝宝认识颜色、形状、大小、数量等基本概念,以及发展他们的记忆力和注意力。 第四部分:成长中的挑战与应对:行为问题、分离焦虑与亲子关系 本部分旨在帮助家长更从容地面对宝宝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挑战,并指导如何建立更加和谐的亲子关系。 常见行为问题的解析与引导: 深入分析了婴幼儿期常见的行为问题,如哭闹不止、咬人、打人、不听指令、发脾气(toddler tantrums)等。提供了理解这些行为背后原因的思路,并给出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引导和管教方法,强调耐心、一致性和榜样作用。 分离焦虑与适应: 详细探讨了宝宝在不同年龄段可能出现的分离焦虑现象,分析其原因,并提供了一系列帮助宝宝平稳度过分离期的策略,如循序渐进的告别、提供安抚物、以及家长的积极情绪传递。 如厕训练与习惯养成: 提供了科学、温和的如厕训练方法,指导家长如何观察宝宝的信号,选择合适的时机,并在此过程中保持耐心和鼓励。同时,也涵盖了其他一些重要的生活习惯养成,如穿衣、吃饭、睡觉等。 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 强调了父母在孩子成长中的角色,以及如何通过积极的沟通、理解和支持,建立起牢固、健康的亲子关系。分享了处理亲子冲突的技巧,以及如何与孩子共同成长,成为孩子最坚实的后盾。 本书特点: 科学性与实用性并重: 内容基于最新的科学研究和育儿理念,同时注重提供切实可行、易于操作的指导。 循序渐进的指导: 按照宝宝成长的不同阶段,系统地介绍各阶段的特点和育儿要点,方便家长按需查阅。 贴近家长需求: 语言通俗易懂,避免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并针对家长在育儿过程中普遍遇到的困惑和难题,提供了详尽的解答和建议。 注重情感关怀: 在强调科学方法的同时,也十分重视父母与孩子的情感连接,引导家长成为敏感、有爱的养育者。 全方位覆盖: 从孕期到三岁,几乎涵盖了婴幼儿期成长发育的各个重要方面,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育儿宝典。 通过阅读本书,家长们将能够更加自信、从容地面对育儿过程中的挑战,为宝宝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并与孩子一同享受这段充满爱与成长的美好时光。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本身就透露着一种“经典”的气质,不是那种花里胡哨、追求短期热点的育儿读物。它更像是一本值得收藏的工具书,里面的图表和数据分析做得相当专业,尽管有些术语需要查阅一下才能完全理解,但一旦掌握,信息的密度和价值是巨大的。我尤其喜欢它对不同月龄宝宝的“里程碑”设定,它不只是给出一个年龄范围,而是详细描述了在某个特定技能发展节点上,宝宝可能出现的各种“非典型”表现,并附带了专业的解释,有效避免了父母因为一点点偏差就过度焦虑。我记得有一次,宝宝某个阶段的发育似乎停滞了,我查阅了相关章节,发现这正是书里提到的一个“平台期”,只要继续保持现有的良好刺激,很快就会突破。这种预警机制和科学的解释,极大地稳定了我的育儿心态,让我能够以更长远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长曲线。

评分

这本厚重的育儿宝典,拿到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踏实感,仿佛是给新手父母的一份沉甸甸的承诺。我当初选择它,主要是冲着“百科全书”这几个字去的,毕竟第一次面对一个嗷嗷待哺的小生命,脑子里充满了各种未知和焦虑。书的排版清晰,内容覆盖面极广,从孕期的营养补充到分娩知识,再到新生儿的护理细节,可以说是面面俱到。我特别欣赏它那种系统化的梳理方式,不像有些育儿书那样零散,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操作手册,遇到任何问题都能快速定位到相关的章节进行查阅。比如,关于宝宝黄疸的处理,它不仅解释了生理性和病理性的区别,还细致地描述了在不同情况下家长应该采取的观察和记录方法,这点对于我这种追求细节的妈妈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当然,书里的一些传统育儿理念,放在现在看来也许略显保守,但它提供的基础知识框架是无可替代的,为我搭建了一个坚实的育儿认知基石。读完前几章,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育儿不是玄学,而是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掌握的技能。

评分

我是一个非常注重科学性和循证的家长,在选择育儿资料时,会下意识地寻找那些有坚实理论支撑的著作。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它在介绍各种常见育儿方法时,并没有采取“非黑即白”的极端态度,而是提供了多角度的视角和不同流派的观点。比如,在关于“哭声安抚”这一块,它既提到了“抱和摇晃”的即时安抚作用,也探讨了“让宝宝练习自我安抚”的长期目标,并且清晰地标注了每种方法的适用情境和可能的潜在风险。这种平衡的论述方式,极大地缓解了我的选择困难症。我不需要盲目照搬任何一种单一的理论,而是可以根据我家宝宝的独特气质和当下的具体情况,灵活地采纳最适合的策略。这种“工具箱式”的育儿指导,远比教条式的命令来得实用和贴心,让我能更自信地做出判断。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仅仅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它更深层次地帮助我重塑了自己对“为人父母”的认知。在阅读到关于亲子依恋关系构建的部分时,我深感震撼。作者强调,早期父母情绪的稳定性和反应的一致性,对孩子未来的人格底色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这促使我开始反思自己的原生家庭模式和情绪管理能力。我意识到,养育一个健康快乐的孩子,首先要处理好“自己”这个容器的状态。书中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自我调节小技巧,比如在感到疲惫或烦躁时,如何给自己一个“五分钟冷静期”,而不是立刻对着孩子发脾气。这种对父母心理健康的关注,在很多育儿书籍中是缺失的,但它却是整个育儿过程中最核心的支柱。它让我明白,做一个好家长,首先要成为一个更完整的自己。

评分

说实话,我最初对这本被朋友们推荐的育儿书是持怀疑态度的,毕竟市面上的“百科”太多了,很多都是堆砌知识点,读起来枯燥乏味,根本无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然而,翻开这本书后,我发现它有着一种独特的亲和力。作者的笔触不像教科书那样冰冷,反而充满了对孩子成长的细腻观察和人文关怀。尤其是在描述宝宝的早期感官发展时,书里不是简单地罗列“看”、“听”、“摸”,而是通过一些生动的案例,阐释了如何通过日常的互动来刺激宝宝的大脑发育。例如,书中建议家长在给宝宝换尿布时,可以有意识地用不同的声调描述正在进行的动作,这不仅能安抚宝宝的情绪,还能增强他们对语言的敏感度。我尝试了几次,发现宝宝的注意力明显集中了,而且对我的“碎碎念”反应更积极了。这种把理论融入生活情境的做法,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啃书本,而是在跟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者学习育儿的“艺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