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信息哲学”的争鸣与思辨
定价:50.00元
作者:霍有光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3-04-01
ISBN:9787510059100
字数:270000
页码:29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22kg
编辑推荐
《'信息哲学'的争鸣与思辨》共收入12篇论文,其中9篇是接到邬先生邀请之后写成的,有7篇已经公开发表。文章排列的次序,大致也是按照当时写成的顺序。
内容提要
《'信息哲学'的争鸣与思辨》对“信息哲学”的六论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质疑,包括:信息本体论、信息认识论、信息进化论、信息价值论、信息思维论、信息的度量(质和量)论。阅读此书需要注意的是,与传统哲学(马哲)不同的是,“信息哲学”另起炉灶建立了独自的话语系统,将物质称为“直接存在、实在”,“客观信息”称为“间接存在、不实在”:“客观信息”又称“自在信息”,在不同的语境里它寓于“中介物、中介粒子场、光子场、信息场、第三者”里;“信息哲学”研究的对象(基本范畴)是“客观信息(自宇宙时为零起开始演化)”与“主观信息(精神)”。如果读者能够通过“争鸣与思辨”获得思想激发,积极参与这场学术大讨论,一定能够导致百家争鸣、大浪淘沙,对中国哲学界促进信息哲学的健康发展起到重要的建设作用。
目录
编风起青萍
“自然界演化的全息境界论”质疑
一、关于《章自然界是物质和信息世界的统一》的质疑
二、关于《第二章自然界的双重演化》的质疑
三、关于《第三章自然模式、演化机制与全息境界》的质疑
对邬煽先生“信息哲学”的再批评
一、所谓“信息哲学”中“信息”的哲学地位是什么
二、关于“信息演化观”存在的哲学问题
三、关于“自然演化的全息境界”存在的哲学问题
篁二编邬焜先生“信息哲学”理论体系质疑
邬焜先生“信息本体论”质疑
一、“客观信息”作为信息哲学的基本范畴不能成立
二、用“客观信息”范畴推导的信息进化论、全息论不能成立
邬焜先生“信息认识论”质疑
一、关于“信息的哲学分类”与“客体信息”范畴问题
二、关于中介粒子场(信息场)的认识论问题
三、“必须以信息凝结为中介”又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四、关于“实践为中介”或“信息为中介”问题
邬焜先生“信息进化论”质疑
一、关于事物演化的规定——中介粒子场的界定与质疑
二、是“客观不实在(客观信息、自在信息)”演化,还是“客观实在(物质)演化
三、“信息进化论”不能用自组织理论来解读
四、关于“人类感知能力发展的几个阶段”存在的问题
五、夸大“信息生产力”作用,信息演化难以成立
关于邬焜先生“信息生产和信息生产力”观点的再质疑
一、从“信息本体论”看“信息生产”究竟能够“生产”什么
二、由于物质守恒,“人类在生产中创造的只能是信息”吗
三、“信息不守恒”与人类生产的本质问题
关于邬焜先生“相互作用与物质和信息的双重演化”观点的再质疑
一、是“物质和信息的双重演化”还是“中介物(客观信息)”在演化
二、“中介粒子场”、“认识发生的信息中介说”与“双重演化”无关
邬焜先生“信息价值论”质疑
一、关于“价值与信息”存在的问题
二、关于“信息结构”与“中介粒子场”存在的逻辑矛盾
三、关于“三类为基本的价值形态”的价值问题
邬焜先生“信息思维论”质疑
一、“信息本体论”、“信息思维论”的研究对象与存在的逻辑问题
二、古代“思维”不是关于“客观信息(间接存在、不实在)”的思维
三、现代“思维”也不是关于“客观信息(间接存在、不实在)”的思维
四、“信息思维论”难以成为当代认识论的“新的科学范式”
邬焜先生“信息的度量(质和量)论”质疑
一、关于“信息的度量(质和量)论”的理论依据问题
二、关于“信息量”存在的问题
三、关于“相对信息量”存在的问题
四、关于“必然性和偶然性及其信息量判据”问题
关于邬焜先生“信息的度量(质和量)论”观点的再质疑
一、“光子场作用视网膜说”彻底否定了“信息思维论”和“信息本体论”
二、关于“物质”和“信息”的“质和量”问题
三、“主客体之间没有直接的接触”必须“借助于第三者”吗
四、“直接存在的物质”不能进行度量吗
五、“自在信息”是“客观第二性”还是“变相的客观性”
六、“中介工具(仪器)”不是“中介粒子场”
七、关于“物质系统”与“精神系统”的本体问题
关于李国武先生梳理“信息哲学”若干反批评观点的扼要回答
作者介绍
霍有光,1950年8月生,甘肃天水人,西安交大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9币,档案馆馆长。长期从事科技史、文化史以及软科学研究。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等多项课题,多次获省部委和学校的奖励。独著有:《钱学森年谱(初编)》、《交通大学(西安)年谱(1950~1978)》、《(史记)地学文化发微》、《司马迁与地学文化》、《中国古代矿冶成就及其它》、《中国古代科技史钩沉》、《社会交往心理学》、《绸缪中国水战略》、《策解中国水问题》、《海水西调与再造西北》、《开发大西北与绸缪水安全》等;合著有《南洋公学一交通大学年谱(1896~1949)》、《彭康年谱》、《交通大学附属小学图志》等:已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学术观点曾被《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科技日报》、《科学时报》、《中华读书报》、《大公报》等报刊及“新华网”、“中国科学院网”、“国家中西部网”等国内数十家网站介绍。
文摘
序言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首先注意到的是它的装帧设计,那种沉稳又不失现代感的风格,似乎预示着里面内容的严谨和启发性。我平时阅读的涉猎范围比较广,从科学技术到人文社科都有所涉及,但感觉“信息哲学”这个领域相对来说比较新颖,也更容易触及到一些前沿的哲学思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我看到哲学如何与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相结合,产生出新的理论和视角。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挑战我固有思维模式的书籍情有独钟。而《信息哲学》的争鸣与思辨,恰恰满足了我的这种需求。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思维的启迪。作者在书中对于信息的本质、信息的边界、信息的伦理等问题提出的种种观点,让我看到了哲学的力量如何在信息时代发挥作用。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理解信息,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是关乎我们生存方式和价值判断的深刻哲学命题。
评分我对哲学一直抱有一种敬畏之心,总觉得它是一种非常高级的思维方式,能够帮助我们去理解世界背后更深层次的规律。而“信息哲学”,这个概念本身就充满了现代气息,似乎是专门为我们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而生的。这本书的书名让我联想到很多关于信息传播、信息茧房、信息不对称等等当代社会的热门话题,我希望作者能够在这些话题的哲学维度上进行深入的挖掘,不仅仅是描述现象,更能提供一些富有洞见的分析和解读。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叫做《信息哲学》的争鸣与思辨,我是在书店里偶然翻到的,当时被这个名字吸引了,觉得它听起来就很有深度,能够引发一些有趣的思考。我一直对信息这个概念的本质充满好奇,我们每天都在接触海量的信息,但“信息”到底是什么?它是如何形成的?它又如何影响我们的认知和现实?这本书的书名直接点出了“争鸣与思辨”,这让我对它充满期待,希望能看到作者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并且展现出不同的学术观点之间的碰撞和交流。
评分读完《信息哲学》的争鸣与思辨,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在讨论“信息”本身,更是在探讨我们如何“理解”信息,如何“使用”信息,以及信息如何塑造我们对世界的“认知”。这种思辨性的内容,让我对许多习以为常的观念产生了怀疑,也促使我去重新审视自己与信息的关系。这本书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平台,鼓励读者去参与到这场思考的争鸣之中,这一点非常难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