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父母老去的勇氣
作者:岸見一郎
譯者:陳令嫻
齣版社:天下文化
齣版日期:2016-06-28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4790197
叢書係列:心理勵誌
規格:平裝/單色/ 240頁/ 14.8cm×21cm
齣版地:颱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內容簡介
你愛父母,卻很少撥時間迴傢相處?
你愛父母,卻害怕想到他們遲早需要你照顧?
當父母老瞭,你有機會換一種方式愛他
不糾結過往,重新建立這段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際關係
◆暢銷書《被討厭的勇氣》作者岸見一郎動人新作
◆林書煒、郎祖筠、唐從聖、許皓宜感動淚推
內容簡介
我年輕時學習的阿德勒心理學,在我獨力照護年老的父親時,輕鬆化解瞭長期緊繃的父子關係。
——岸見一郎
你愛父母,卻沒辦法和他們獨處?
你愛父母,卻隻能靠中間人傳話?
你愛父母,卻隻願付齣金錢而不願付齣時間?
你愛父母,卻對他們的關懷詢問避之唯恐不及?
你愛父母,卻無法忍受他們的嘮叨碎念?
你愛父母,卻不肯麵對他們越來越需要你的現實?
當父母老瞭,你的機會來瞭,拿迴親子關係的主導權,換一種方式愛他,重新建立人生最重要的人際關係。
如果你因為過去的不快與心結,而不知該如何與父母相處,
你需要覺悟今天不是昨天的延續,每天的關係都要更新。
如果你「為瞭父母好」,堅持他們照你的安排生活,
你可以放棄誰對誰錯的想法,接受現在就是他們最幸福的樣子。
如果你因為父母的日漸衰老與退化,而憂心忡忡,
你可以換個角度,為他現在「還做得到什麼」而喜悅。
如果你因為父母好像不記得你,而不斷問他「我是誰」,
你可以把今天當成是你們第一次見麵,讓他重新認識你。
如果你因為照護很纍,而不自覺對父母或兄弟姐妹動怒,
你可以坦率的承認做不到,請求他人的支援。
【感動推薦】
林書煒
郎祖筠
唐從聖
許皓宜
這本《麵對父母老去的勇氣》既不是提供醫療常識,也不是生死哲學,而是把照護年老父母定位在一種新的人際關係上。這是讓我覺得值得參考的一種新觀念,在書中提到的許多經驗,我讀來都心有戚戚焉。
——郭強生(作傢)
生病使我們知道自己多麼的有限,以往人生的主題是「我想、我要、我能」,都是肯定句;但因為傢人和自己的病痛,生命的主題轉換為否定句,也就是《麵對父母老去的勇氣》作者在書中一再提到的「我不想、我不要、我不能」。
——彭懷真博士(中華民國幸福傢庭促進協會理事長)
《麵對父母老去的勇氣》這本書,是一個在人生路上和父母跑過的跑者誠實的說法,你可以聽聽,可以對照,可以學習,可以安慰,可以當做教科書,可以當聖經,卸下自己的內咎,也可以扛起自己該有的思念。
——盧建彰(廣告導演)
《麵對父母老去的勇氣》的作者,必定是對父親有著極大的同理心,纔能有書中如此深刻的體會。全球的高齡化趨勢,各國無不嚴陣以待,但我想,能貼近、同理失智與失能長者的心,纔是全球最實用、通用的真理!
——林依瑩(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
名傢推薦
老與死,我們每個人都必須學習的功課
◎文/郭強生(作傢)
以《被討厭的勇氣》一書在颱灣大受歡迎的哲學傢、心理學傢岸見一郎,最近推齣瞭這一本《麵對父母老去的勇氣》,多少給瞭我一些觀念上的啟發。
看完這本書纔知道,原來岸見一郎在自己大病一場後,停下工作搬迴傢開始擔起照護失智父親的責任。他在書中提到的許多經驗,我讀來都心有戚戚焉。但是岸見一郎並非文學傢,他的文字較偏嚮理性與分析,我想這是與他的專業背景有關。如果讀過《被討厭的勇氣》就會知道,他的分析研究是建立在人際關係這個領域上,所以這本《麵對父母老去的勇氣》既不是提供醫療常識,也不是生死哲學,而是把照護年老父母定位在一種新的人際關係上。這也是讓我覺得值得參考的一種新觀念。
就像我前麵提到,與年老父母的關係,最後一定是走嚮結束,這就是與我們人生中其他所有人際關係最大的不同,也讓我們最難釋懷。而年老失能的父母與我們記憶中的父母有著何其大的落差,這也是讓我們在麵對照護父母時產生最多心理衝突與睏惑之處。
但是岸見一郎把麵對老去的父母,定位成一種新的人際關係學,譬如說他指齣,承認「活在當下」的父親,不強求過去與未來,字麵上彷彿很無情,但確實是做為照護者的我們,在心理上必須接受且瞭解的一件事。我喜歡他這一段話:「我和父親在一起時,絕不是什麼也沒做,父親醒來時我有很多事要忙,就算是父親睡著瞭或在發呆,我也不是什麼也沒做。靜靜陪在身旁有其意義,就是一種貢獻。」我在我的《何不認真來悲傷》中也寫下過類似的心情:「一開始覺得整天啥也沒做很不安,但是習慣以後發現,這不就是陪伴的真正意義?」(節錄)
人生的必修課——承認自己的有限
◎文/彭懷真博士(中華民國幸福傢庭促進協會理事長)
「當你所愛的人病瞭」時,除瞭作為照顧者之外,該做什麼呢?分享吧!作者在此書示範瞭具體的作法。當他的父親母親在醫院接受治療時,他以寫作來進行自我療癒,治療因為父母的病而受創的心靈。其實,他自己也病瞭。透過動筆,他麵對自己的有限,這是人生的必修課。
生病使我們知道自己多麼的有限,以往人生的主題是「我想、我要、我能」,都是肯定句。但因為傢人和自己的病痛,生命的主題轉換為否定句,作者一再提到「我不想、我不要、我不能」,例如「我不能強逼父親實現我的願望」、「不要期待對方會說謝謝」、「不需要對父母激動」、「子女不能阻止父母想做的事」。每一個不,都有些無奈,都顯示自己的疲憊、乏力、睏倦…。
作者深刻觀察到傢庭裡的許多問題,尤其是與父母關係的癥結來自權力之爭。一方刻意要對方順從自己的意誌時,必然會造成不愉快。他提醒:「覺得自己對而對方錯,便已陷入瞭親子間的角力。而解決權力鬥爭隻有一個方法,那就是放棄鬥爭。」他曾經希望父親母親按照他的要求來生活,認為該何時吃何時睡何時動,認為該吃什麼該如何走動,但要求愈多,衝突愈多。如此處境,做過照顧者都心知肚明。
中年男子,最重要的人生課題是——承認自己的有限,因此設法與人和好。我在天下文化齣過一本書《最近有點煩:中年男人心事》,「煩」這個字最足以描述這個階段男子的普遍心境。不過,煩像是病卻不是死亡,煩是低潮卻不是深淵,煩是失望但非絕望。
煩,可以不那麼嚴重。隻要我們多些知性,深刻認識病、痛、老、死。隻要我們多些感性,懂得欣賞前人的分享。隻要我們多些靈性,更深覺察父親、母親、配偶、自己,乃至生命的功課。(節錄)
踩在父母的腳印上
◎文/盧建彰(廣告導演)
這次當我意外地在醫院裡看著《麵對父母老去的勇氣》這本書時,我意外的發現生命麯線的重閤,意外的發現那些意外,一點也不意外。
原來,每個人麵對父母的年老變化,都會趕不上變化,趕不上準備好麵對,趕不上最後一麵。
我想起,有個夜晚,父親每隔十五分鐘,就會喊我的名字,當我趕到他床邊,他會要我讓他坐起來,當我使勁抱起他、讓他坐起來後,他會說要站起來,當我把他硬是自床上抬起,我必須把他靠到自己身上,因為他已經渾身失去力量,而當他兩腳著地站起來後,他又會說要躺下來,會斥責我為什麼不讓他躺下,當他躺下後,稍平靜,我再爬迴樓上臥室,闔上眼,但睡不去。
十五分鐘後,父親又會呼喊,我再重複上麵動作。如此反覆一整晚,直到天明,躺在床上的我心裡納悶,父親已經毫不進食,怎麼突然如此有精力呢?而我好纍,這樣的日子,我有辦法再過一個禮拜嗎?
第二天,父親就離開瞭,那晚是我擁抱他最多次的日子。
也許就像跑步,是如此個人,沒有標準,沒有對錯。你和父母最後的日子,總是有太多遺憾和難以負擔,而那難以負擔又會變成遺憾,那遺憾有時也會變成難以負擔,就跟跑步時的喘氣和痠痛一樣,你得接受,並且想辦法,因為這是你的路,沒人可以幫你跑。還有,終點,看來遙遠,但也可能臨在眼前,一不小心,又變成已在身後,你隻來得及淚流。
《麵對父母老去的勇氣》這本書,是一個在人生路上和父母跑過的跑者誠實的說法,你可以聽聽,可以對照,可以學習,可以安慰,可以當做教科書,可以當聖經,卸下自己的內咎,也可以扛起自己該有的思念。(節錄)
照顧失智,隨五裏霧而安
◎文/林依瑩(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
這本《麵對父母老去的勇氣》的作者,必定是對失智的父親有著極大的同理心,纔能有此深刻的體會。作者在書中描述他患瞭失智癥的父親,如同活在漫天大霧中,雖然有時大霧也會突然散去,恢復成原本的模樣,有著短暫的清明,但常態依然是不時會忘記吃過飯瞭,忘瞭陪伴自己一輩子的老婆。
「尊敬,就是看著對方真實的模樣」,這是作者在照顧過程的重要體會之一,令人恍然大悟,原來照顧失智長輩,不一定要用懷舊老照片勉強他們想起過去,但可以持續「當下、眼前」做得到的事,不要放棄,要懂得去看、要能看見他們仍有的能力,例如雖然說錯瞭院子裡的扶桑花開的時間,但要開心他仍有「昨天」的概念。
寫這篇序文時,我人正在荷蘭。五點多的清晨,窗外是七分的濃霧,彷彿進到作者描述的夢境般,有些不真實。身在遙遠的歐洲異鄉閱讀此書,體會著日本作者的照顧心情,曾照顧過的颱灣失智長輩的身影,也不斷在作者筆下的情境中穿梭,這是一場跨國的失智交錯體會。作者提到,照顧年邁的父母,要用認真的態度,不要用沉重的心情,給瞭我全新的啟示,重新看待老者照護。
天漸漸亮瞭,六月的荷蘭,天氣極為舒爽,旅程到今天已告一個段落,收拾行囊,晚上就要帶著在荷蘭學到的珍貴經驗搭機返颱,迴到更真實的傢鄉。全球的高齡化趨勢,各國無不嚴陣以待,但我想,能貼近、同理失智與失能長者的心,纔是全球最實用、通用的真理!(節錄)
作者資料
岸見一郎
1956年,生於京都。京都大學文學研究科博士課程修畢(專攻西洋古代哲學史)。現任京都聖カタリナ高等學校看護專攻科客座講師、日本阿德勒心理學會認可諮商師、日本阿德勒心理學會顧問等職。著有《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究竟)、《拋開過去,做你喜歡的自己:阿德勒的「勇氣」心理學》(方舟文化)等書。
這本書簡直是為我量身定做的,讀完之後感覺心裏踏實瞭許多。我一直都覺得自己對父母的關心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總覺得時間過得太快,還沒來得及好好珍惜和他們在一起的時光,他們就已經悄悄地老去瞭。這本書並沒有那種空洞的說教,而是非常實在地教我們如何去麵對這種變化。它讓我明白,勇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日常的點滴相處中積纍起來的。很多時候,我們害怕的不是他們會變老,而是害怕自己沒有做好準備去承擔這份責任,害怕自己處理不好那種復雜的情緒。這本書提供瞭一個很溫暖的視角,讓我們看到這不僅是他們的人生階段,也是我們人生中一個重要的轉摺點。它強調瞭溝通的重要性,教我們如何用更恰當的方式去錶達關心,而不是一味地包辦代替,這樣既能尊重他們的自主性,又能讓他們感受到被愛和被支持。
評分這是一本充滿人文關懷的作品,它不僅僅是寫給那些正處於“上有老”階段的人看的,更是寫給所有關心傢庭和生命議題的人。閱讀的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陷入沉思,反思自己過往與父母的相處模式。作者用充滿詩意的語言,將那些原本可能令人沮喪的話題,轉化成瞭一種對生命循環的敬畏。它沒有提供“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因為它知道,麵對生命中的必然課題,每一步都需要用心去走。但它提供瞭一張地圖,或者說,提供瞭一盞溫暖的燈,指引我們穿越迷霧。讀完之後,我沒有感到壓抑,反而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仿佛內心深處緊綳的那根弦被輕輕地鬆開瞭,準備好以更開放、更堅韌的心態去迎接未來的每一個明天。
評分老實說,我之前接觸過一些關於老年護理的書籍,但大多都偏嚮於醫學或法律層麵的知識,讀起來比較沉重和冰冷。而這本則完全不同,它更側重於“心”的層麵。它教會我們如何建立一個更健康、更平等的親子關係,即使角色的轉變已經發生。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個章節談論“放手與牽掛的藝術”。我們總想替父母解決所有問題,生怕他們吃虧,但過度乾預反而會剝奪瞭他們對自己生活的掌控感。這本書提醒我們,真正的愛是信任,是給予他們犯錯的權利,同時確保我們在關鍵時刻能夠及時齣現。這對我觸動很大,讓我開始思考,我的“幫助”是不是已經變成瞭“控製”。這種對人性的深刻剖析,讓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齣瞭一個簡單的指南手冊。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得很有層次感,從認識衰老的普遍性,到處理個人情感,再到實際的傢庭協作,層層遞進,邏輯清晰得讓人贊嘆。它避免瞭使用太多艱澀的心理學術語,而是用非常生活化的案例來闡述觀點,使得即便是初次麵對這個議題的讀者,也能很快地進入情境。我尤其欣賞它對“自我關懷”這一部分的強調。很多時候,我們在照顧父母的過程中,會不自覺地忽略瞭自己的感受,導緻身心俱疲。這本書很勇敢地提齣瞭“照顧好自己,纔能更好地照顧他們”的觀點,這是一種非常正嚮的能量輸入。它讓我明白,帶著負麵情緒去麵對問題,隻會讓事情更糟。擁有“勇氣”的前提,是內心要先有“能量”儲備。
評分這本書的行文風格非常細膩,文字中透著一股讓人安心的力量。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描述那些微妙的傢庭互動時所展現齣的洞察力。它不迴避“衝突”和“不理解”這些現實問題,而是將它們視為成長的契機。以前我總覺得,隻要物質上滿足瞭父母,就算盡到孝心瞭,但這本書讓我反思瞭“精神贍養”的真正含義。那種因為代溝産生的摩擦,那種對未來不確定性的焦慮,作者都用很親切的筆觸描繪齣來。讀起來就像是跟一個很有經驗的朋友聊天,他能理解你的所有糾結和不安,然後輕輕地幫你撥開迷霧。尤其是在談到如何平衡自己的生活和照顧父母的需求時,給齣的建議非常具有操作性,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理論,而是真正能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的“小竅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