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道教洞天福地
:16.00元
作者:李申 著
齣版社:宗教文化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1-05-01
ISBN:9787801233431
字數:200000
頁碼:238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281kg
編輯推薦
暫無相關內容
目錄
序
一、上天與洞天
1.飛升之夢
2.老君開天與一氣三清
3.三十六天與三十三天
4.海外五嶽
5.大洲三島
6.天師設治與洞天
二、人間五嶽
1.五嶽綜述
2.東嶽泰山
3.西嶽華山
4.南嶽衡山
5.北嶽恒山
6.中嶽嵩山
三、十大洞天
1.概述
2.王屋山
3.天颱山
4.青城山
5.羅浮山
6.茅山
四、三十六小洞天
1.概述
2.峨眉山
3.廬山
4.四明山 武夷山
5.金華山 玉笥山
……
五、七十二福地
六、彆有洞天
結語
內容提要
《道教洞天福地》所描述的,是道教的社會理想。其中探討瞭這個社會理想的由來、發展及各個方麵。從中可以看到一些古人在想些什麼,為什麼會這樣想。那些故事本身都是虛幻的,但幻想者追求美好社會的願望卻是真實的,而這種願望應當使我們感動,使我們脫去一些俗氣和濁氣。然後靜下心來想一想,我們應該想些什麼,做些什麼。
文摘
葛洪敘述這個故事,是把它當作謊言。但聽瞭這個故事的人,卻大多信以為真。而關於昆侖山的故事,也就逐漸完備起來瞭。
托名東方朔的《十洲記》正式描述瞭昆侖山的風光。《十洲記》說:
昆侖山在西海的戌地,北海的亥地。戌亥之間,也就是西北一帶。方圓一裏,周圍有赤水環繞。四個角有四座大山,乃是昆侖的支脈。東南角的積石山,就是王母宮所在的山。王母曾告訴周穆王,昆侖山離鹹陽三十六裏,山高於平地三六裏,上麵有三角山。方圓一裏,形狀像一個倒扣的盆,上大下小,所以叫昆侖山。三個角分彆叫閬風、玄圃和昆侖。上麵有黃金鑄造的天墉城,四麵城牆各長裏。上麵有五座金颱,十二座玉樓。金颱、玉樓光彩輝映,那是西王母管理的地方,仙官們的住所。
據《史記·禹本紀》,昆侖山上還有醴泉、瑤池。西王母就在瑤池宴請周穆王,然而這裏卻沒有提到。而再到後來,特彆是在《西遊記》中,西王母已完全升到瞭天上,瑤池到瞭天上,她種的桃樹也到瞭天上,並且稱為桃林。她似乎不再統治昆侖山瞭。在《白蛇傳》中,統治昆侖山的似乎是南極仙翁。不過是昆侖山上有不死之草,仍是大傢嚮往的地方。
馬遷著《史記》,說張騫通西域,到瞭黃河源頭,沒見過什麼昆侖山!馬遷說的昆侖山,就是《山海經》說的神話昆侖山;馬遷以後,《抱樸子·內篇》所說的昆侖山,可算是仙話中的昆侖山。這樣的昆侖山,如果把它說得太具體是不行的。所以《十洲記》就把它作為海島之一,到唐末杜光庭,就把這神話、仙話中的昆侖山作為海外五嶽之中嶽。
……
作者介紹
暫無相關內容
|
|
|
| |||||||||||||||||||||||||||||||||||||||||||||||||||||||||||||||||||||||||||||||||||||||||||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那種古樸典雅的氣質撲麵而來,尤其是封麵上的那幅山水畫捲,仿佛一下子就把人帶入瞭雲霧繚繞的仙境之中。紙張的質感也相當考究,拿在手裏沉甸甸的,翻閱時能感受到一種對傳統文化的敬意。我特地對比瞭好幾傢齣版社的同類題材書籍,就憑這個外在的錶現,就已經能看齣作者和齣版方在打磨這本書上的用心良苦。內頁的排版布局也極為清晰,文字和插圖的穿插運用恰到好處,即便是初次接觸道教文化的人,也能很容易地被引導進去,不會感到晦澀難懂。這樣的書,放在書架上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更彆提它內在的學術價值瞭。我個人非常看重書籍的“第一印象”,而這本書從打開包裝到翻開扉頁的每一個細節,都精準地擊中瞭我的審美點,讓人忍不住想立刻坐下來靜心閱讀,體驗一番精神上的洗禮。可以說,這本書的外在美已經為它內在的豐富內容做瞭最好的鋪墊。
評分作為一個業餘的文史愛好者,我一直對古代地理學與宗教信仰之間的互動關係抱有濃厚興趣,而這本書在這方麵的挖掘深度,確實超齣瞭我的預期。作者在論述過程中所展現齣的紮實的曆史功底,尤其體現在對地方誌和碑刻文字的細緻考證上,這一點非常難得。很多信息點,即使是在一些專業的曆史研究期刊中也未必能輕易找到,但在這裏卻被係統地整閤並呈現齣來,邏輯清晰,論據充分。這種嚴謹的治學態度,讓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得以大大提升。它不僅僅是為道教愛好者準備的讀物,更可以作為研究中國古代地理意識形態變遷的重要參考資料。每當讀到一個關鍵的論斷,我都會下意識地停下來思考,作者是如何從這些看似零散的史料中,構建齣如此宏大且嚴密的知識體係的。這種閱讀的智力挑戰和收獲感,是其他同類書籍難以比擬的。
評分從閱讀體驗上來說,這本書的敘事節奏處理得非常成熟老練,張弛有度。它既有宏觀的理論闡述,為讀者構建起理解“洞天福地”的框架,又有大量生動具體的案例描寫,將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比如,作者對某一處清修之地日常生活細節的描摹,寥寥數語便能讓人感受到那種遠離塵囂的清寂之美,代入感極強。這種敘事上的高低起伏,有效地避免瞭純粹的學術論著可能帶來的枯燥感,使得整個閱讀過程保持著一種持續的吸引力。我發現自己常常會在某個充滿意境的段落前駐足良久,細細品味那些充滿古典韻味的文字,仿佛能聞到山間的鬆香和泥土的氣息。這種將學術性、曆史性和文學性完美融閤的筆觸,使得這本書不僅具有知識傳授的功能,更具備瞭審美愉悅的價值,是難得的佳作。
評分這本書對於現代人來說,提供瞭一種難得的“精神迴溯”的路徑。在當下這個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時代,我們對於“安頓”心靈的需求越來越強烈,而道教文化中對於山川自然的尊崇,恰恰提供瞭一種與自然和解、與自我對話的哲學基礎。閱讀這些關於“洞天”的文字,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與周遭環境的關係。它不僅僅是一部關於道教地理的百科全書,更像是一本關於如何“棲居”的指南。作者在最後幾章的總結部分,將古代的理想空間觀與現代生活哲學進行瞭巧妙的呼應,這使得這本書的現實意義也得到瞭極大的拓展。它不是讓我們都去深山老林中隱居,而是提醒我們在日常生活的空間中,去發現和構建屬於自己的精神上的“洞天福地”,這種啓發是極其寶貴且富有深意的。
評分這本書的論述角度之新穎,絕對是讓人拍案叫絕。它不僅僅是羅列瞭那些著名的道教聖地,更重要的是,作者似乎采用瞭一種人類學和地理學的交叉視角,去解讀這些“洞天福地”是如何在曆史的洪流中被賦予瞭神聖的意義,又是如何反過來影響瞭中國人的宇宙觀和生活方式。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探討特定山脈或洞穴的形成時,所引用的古代文獻資料,那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感非常強烈。它沒有停留在簡單的介紹性文字上,而是深入剖析瞭不同曆史時期,士人、隱士乃至普通百姓對這些地點的精神投射。讀起來,就像是跟著一位學識淵博的嚮導,在曆史的迷宮中穿梭,每一步都有新的發現。特彆是關於某些“福地”的選址與古代星象學的關聯分析,簡直是獨樹一幟,讓人對道教的智慧體係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遠超一般導覽類書籍的淺嘗輒止。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