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边防:思想、政策与制度

晚清边防:思想、政策与制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宏斌著 著
图书标签:
  • 晚清史
  • 边防史
  • 国防政策
  • 制度史
  • 思想史
  • 清史
  • 近代史
  • 军事史
  • 社会史
  • 政治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19916
商品编码:12556333575
出版时间:2017-01-01

具体描述

作  者:王宏斌 著 定  价:78 出 版 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7年01月01日 页  数:664 装  帧:平装 ISBN:9787101119916 绪言
晚清边防思想之演变
未雨绸缪:晚清边防思潮之滥觞
“天地东西南北之学”(龚自珍)
第二节“藩篱固则腹心安,腹心实则藩篱益固”(沈垚)
第三节“以夷制夷”(魏源)
第四节“稽史籍,明边防,成一家之言”(张穆)
第五节“西北塞防乃国家根本”(何秋涛)
本章小结
第二章曲突徙薪:晚清东北边防思潮之澎湃
“俄之谋我,祸莫大于乘隙”(胡传)
第二节“我苟弃之而不顾,俄将取之而不辞”(曹廷杰)
第三节“尽驱罗刹于外兴安岭而守之”(汤寿潜)
第四节“以唇齿之义,代策富强”(陈炽)
第五节“永绝敌人窥伺之萌”(姚文栋)
第六节“请密定东征之策”(张佩纶)
本章小结
第三章亡羊补牢:晚清西北边防思潮之高涨
“整顿边防,以防履霜之渐”(黄楙材)
第二节“开置郡县,事关西北全局”(左宗棠)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边防问题是任何一个主权国家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清代人所说的“边防”,通常与“海防”相对应,专指陆地周边防务。清代是边防观念和边防格局发生大变化的时期,传统的“夷夏之防”逐步转向具有近代意义的中外之防。到清末,伴随着清廷对日益严重的边疆危机做出的因应与调整,这一转变很终实现。
《晚清边防:思想政策与制度》专门研究晚清七十年(1841-1911)中国陆地边疆防务,系统考察了各个时期朝野人士对于边防问题的思考和建议,以及清廷对于边防政策的不断调适,并对清末军制改革在边疆地区的实施情况与巡边制度的沿革进行了细致梳理。作者王宏斌认为,清廷对边防思想、政策和制度进行的调适和探索尽管充满着困惑和屈辱,但它对于我们今天建立现代化的国防,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王宏斌 著 王宏斌,河南洛阳人,1954年生,先后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中山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先后在河南大学历史系和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任教。现为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史学会理事等职。主要著作有《毒史鉴》《赫德爵士传》《清代前期海防:思想与制度》《晚清海防思想与制度研究》《晚清海防地理学发展史》《晚清货币比价研究》《清代价值尺度货币比价研究》等。此外,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世界历史》和《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80余篇论文。
晚清边防:思想、政策与制度 引言 晚清,一个充满变革与危机的时代,中国历史的巨轮在内忧外患的夹击下艰难前行。在这个波澜壮阔的画卷中,“边防”一词,承载着国家命运的沉重砝码,其背后折射出的思想观念、政策调整与制度演变,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近代的走向。本书《晚清边防:思想、政策与制度》旨在深入剖析这一核心议题,从多维度、多层次地展现晚清边防的复杂图景,揭示其时代特质与历史意义。 第一章 晚清边防的历史背景与时代挑战 晚清的边防,并非凭空出现,而是承继着数千年来中国王朝的边疆治理传统。然而,自鸦片战争以降,列强的坚船利炮敲开了国门,传统的“天朝上国”意识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边疆的安全形势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百年屈辱与边疆危机: 从鸦片战争的战败,到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丧失了大量领土和主权,尤其是在边疆地区。沙俄对东北、西北的蚕食,英国对西南、西北的渗透,日本对东北的觊觎,无不构成对国家主权的严重威胁。本书将梳理这一系列历史事件,勾勒出晚清边疆危机的严峻态势。 内忧与外患的交织: 内部的农民起义、民族矛盾,与外部的列强侵略相互作用,使得晚清政府疲于应付,边防的巩固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内部压力。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等大规模的内乱,不仅消耗了政府的军事力量,也加剧了边疆地区的不稳定。 从“全盘西化”到“中体西用”的思潮演变: 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强势挑战,中国的知识界和统治阶层开始反思。从最初对西方文明的全面否定,到洋务运动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再到戊戌变法的维新思潮,思想界在如何应对西方冲击、如何挽救民族危亡的问题上,经历了激烈的争论与探索。这些思潮的演变,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边防政策的制定。 第二章 晚清边防思想的嬗变与多元 边防思想是边防政策的灵魂,晚清边防思想的嬗变,是国家在内忧外患下,对自身生存与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 传统边防思想的传承与挑战: 传统的中国边防思想,深受儒家“仁义之师”、“协和万邦”等观念影响,强调“固边”、“安边”,注重通过政治、文化和经济手段来维护边疆稳定。然而,面对近代以来西方殖民主义的强权逻辑,传统的“德化”策略显得苍白无力。本书将考察这些传统思想在晚清语境下的延续与局限。 “师夷长技”的边防观念: 洋务运动是晚清边防思想转变的一个重要节点。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洋务派,认识到西方军事技术的优势,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装备和技术,以“制夷”。这种观念的出现,标志着边防思想开始转向实用主义和技术主义。 “救亡图存”下的边防战略反思: 随着甲午战争的惨败,日本对中国边疆的进一步侵占,边防的紧迫性上升到“救亡图存”的高度。一批知识分子,如梁启超、严复等,在翻译西方政治学、军事学著作的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边防战略思想。他们强调国家主权的神圣性,主张建立现代化的国防力量,并对边疆地区的开发与经营提出了更为积极的建议。 民族主义的兴起与边防意识的觉醒: 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步步紧逼,民族主义思潮在晚清逐渐兴起。边疆的沦陷,成为激起民族情感的重要诱因。民族主义的兴起,使得边防问题不再仅仅是军事和政治问题,更上升为关乎民族存亡和国家尊严的根本性问题。本书将分析这一时期民族主义如何塑造和强化了边防意识。 地方势力的边防思想: 除了中央政府,晚清时期,一些地方督抚在边防问题上也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和主张,例如李鸿章在海防、陆防建设上的侧重,张之洞在边疆经济开发上的理念,以及袁世凯在北洋军事建设上的思路。本书将梳理这些地方性边防思想的特点及其与中央思想的互动。 第三章 晚清边防政策的演进与实践 政策是思想的实践,晚清边防政策的演进,是应对边疆危机、维护国家安全的具体行动。 军事防御政策的调整: 海防建设的重心转移: 从传统的陆防为主,转向海防的重视。北洋水师、福建水师的建立,以及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等军事工业的兴办,都是这一政策调整的体现。本书将详细考察海防建设的成效与不足。 陆防体系的重塑: 面对陆地边疆的严峻形势,晚清政府也进行了陆防体系的调整。从传统的绿营、八旗制度的弊端,到湘军、淮军的崛起,再到新式陆军的编练,本书将分析其在边防巩固中的作用。 边疆军事力量的部署与调整: 针对不同的边疆地区,如东北、西北、西南,晚清政府都进行了军事力量的部署。例如,在东北加强了对俄的戒备,在西北应对各部族的反抗,在西南则需要应对英国的渗透。 经济开发与边疆治理政策: “开边”与“屯垦”: 晚清政府认识到边疆地区的战略和经济价值,开始推行“开边”、“屯垦”等政策,鼓励内地人口向边疆迁移,开发边疆的资源,以巩固边防。本书将考察这些政策的实施情况及其对边疆社会经济的影响。 对外经济渗透的应对: 面对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晚清政府在边疆地区的经济政策也面临着艰难的抉择。如何平衡国家利益与外国资本的进入,成为一个复杂的问题。 外交与边疆危机应对政策: 条约体系下的边疆安全: 在不平等条约的约束下,晚清政府在边疆问题上的外交空间受到极大限制。本书将分析其在处理中俄、中英、中日等边疆事务中的外交策略与困境。 “借外力”与“自保”的矛盾: 在边疆危机面前,晚清政府有时会试图“借外力”来应对,例如与某个列强合作,以制衡另一个列强。这种策略的运用,也带来了新的边疆风险。 边疆管理与统治政策: “改土归流”的延续与调整: 晚清继续推行清初的“改土归流”政策,旨在加强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统治。本书将考察其在晚清时期的具体实践和影响。 对边疆民族的政策: 晚清政府对边疆各民族的政策,既有安抚,也有压制。本书将分析其在处理民族关系、维护边疆稳定的复杂考量。 第四章 晚清边防制度的重建与革新 制度是政策的载体,晚清边防制度的重建与革新,是国家应对时代挑战、实现边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军事组织制度的变革: 绿营、八旗制度的衰落与改革: 晚清统治的军事基础——绿营和八旗制度,在面对近代化军队的冲击时,暴露出了严重的腐朽和低效。本书将详细分析其衰落的原因,以及晚清政府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有限改革。 湘军、淮军的崛起与影响: 曾国藩、李鸿章等人以地方团练为基础,建立的湘军、淮军,在镇压内乱、抵御外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标志着一种新的军事组织模式的出现,并对晚清军事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新式陆军的编练: 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晚清政府开始借鉴西方模式,编练新式陆军。从“定武军”到“武卫军”,再到清末新军,这些新式军队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军事制度开始向近代化迈进。 边疆管理与行政制度的调整: 从“羁縻”到“直辖”: 晚清政府在边疆地区的行政管理上,倾向于加强中央的直接控制。例如,在新疆、东北等地的行政设置,都体现了这一趋势。 边疆官员的选拔与任用: 边疆官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边疆的稳定。本书将考察晚清政府在边疆官员选拔、任用制度上的变化。 边疆经济与财政制度的演变: 边疆财政的开源与节流: 边疆地区的财政收入,对国家整体财政至关重要。晚清政府在边疆地区的税收、关税等制度上,进行了调整和改革,以增加财政收入,支持边防建设。 边疆商业与贸易的管理: 边疆地区的商业和贸易,与边防稳定息息相关。本书将考察晚清政府在这些方面的制度设计。 边疆军事工业与技术制度: 军事工业的管理与运作: 洋务派兴办的军事工业,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开端。本书将考察这些军事工业在边防建设中的作用,以及其管理和技术制度的特点。 军工技术的引进与消化: 晚清政府在军事技术方面,主要依靠引进。本书将分析其引进技术的途径、效果,以及在消化吸收方面面临的困难。 结论:晚清边防的遗产与启示 晚清边防,是一个充满矛盾与挣扎的复杂体系。其思想的嬗变,政策的调整,制度的革新,无不折射出中国在近代转型期的艰难探索。本书通过对这一主题的深入研究,旨在揭示晚清边防在维护国家主权、抵御外侮、塑造国家认同等方面的历史作用,同时也指出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局限与不足。 晚清边防的经验与教训,为我们理解中国近代史提供了重要的视角。其在思想上的开放与保守,政策上的灵活与僵化,制度上的求新与守旧,都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对晚清边防的研究,不仅是对一段历史的回顾,更是对国家发展道路、民族复兴进程的深刻洞察。 本书希望通过详实的研究和细致的分析,为读者呈现一个立体、鲜活的晚清边防图景,从而加深对那个时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复杂性的理解。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晚清时期中国与周边国家,尤其是俄罗斯、英国、日本等强国的关系很感兴趣,而《晚清边防:思想、政策与制度》这本书则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切入点。它不拘泥于传统的对外关系史叙述,而是将目光聚焦于“边防”这一概念,并将其置于更宏大的思想、政策和制度框架下去考察。书中关于边疆战略思想的演变,从传统的“固守”到后来的“经营”,再到最终的“海防”与“陆防”并重,反映了晚清统治者在国家安全认知上的深刻变化。特别是作者对李鸿章、左宗棠等晚清重臣在边防建设上的具体谋划和实施过程的解读,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决策者的远见与局限。书中对一些边疆地区如伊犁、台湾等地的战略地位分析,以及为加强边防所采取的军事部署、经济开发、移民实边等措施,都详细地展现了晚清政府在维护国家统一和抵御外侮方面的具体实践。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历史叙事从宏观的朝堂走向了微观的边疆,从抽象的政策口号落实到了具体的制度建设,让我对晚清那个充满挑战的时代有了更鲜活的认识。

评分

我一直觉得,理解一个时代的制度,比理解其具体的事件更加重要。《晚清边防:思想、政策与制度》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它不仅仅是对晚清边防事件的罗列,更是对构成这些事件的深层制度逻辑的剖析。书中对晚清边防体制的演变,从传统的绿营、八旗制度的局限性,到甲午战争后新式陆军、海军的建立,再到对边疆地区行政管理和经济开发的制度性创新,都进行了详实的介绍。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边疆行政管理和民族政策的探讨,它让我看到了晚清政府在处理多民族聚居区的复杂性,以及其试图通过设立行省、加强中央管辖等方式来维护国家统一的努力。虽然这些制度的建立和运行并非一帆风顺,但作者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理和解读,展现了晚清统治者在试图构建一个现代化的边防体系过程中所做的制度性探索。这本书为我理解晚清国家治理能力的变迁,以及近代中国国家认同的形成,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视角。

评分

从纯粹的政策层面来看,《晚清边防:思想、政策与制度》这本书对晚清边防政策的梳理和分析,堪称细致入微。书中详细阐述了从道光年间开始,中央政府如何针对不同的边疆危机,制定一系列应对策略,包括军事上的驻防、巡阅、招抚,以及经济上的开垦、贸易、设卡征税等。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边防政策的侧重点和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这使得晚清边防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得以充分展现。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晚清的边防政策视为失败的产物,而是深入挖掘了其中合理的部分和历史局限性,例如对“海防”观念的兴起和其在不同政治派别间的争论,以及对“陆防”与“海防”之间资源分配的冲突。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晚清政府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在陆地和海洋两大维度上进行艰难的权衡和选择。读这本书,如同走进了一个晚清的政策制定中心,近距离观察那些官员们如何在压力下作出决策。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确实很丰富,尤其是在探讨晚清边防思想的形成与演变时,作者旁征博 dikutip,对儒家思想、法家思想,乃至一些新的西学思潮如何融入晚清的边防理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我个人对晚清那些充满矛盾的“中体西用”思想尤为好奇,这本书在这方面提供了很好的解答。它揭示了在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时,晚清统治者并非全然保守,而是在不断尝试吸取和融合新的知识,试图在维护传统价值的同时,构建起一套能够应对现代化挑战的边防体系。书中对清末新政时期,在边疆地区推行的军事改革、教育改革以及行政区划调整等一系列制度性变革的描述,都让我看到了晚清政府在最后关头试图挽救危局的努力。这些改革措施虽然最终未能扭转乾坤,但其背后所蕴含的思想和探索,却对我们理解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具有重要意义。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面映照历史人物内心世界和时代精神的镜子。

评分

这本《晚清边防:思想、政策与制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一直以来,我们对晚清的印象可能更多停留在内部的政治斗争、社会变革,或者洋务运动的器物层面。但这本书的视角却十分独特,它将焦点拉到了晚清帝国最脆弱、也最关键的边疆地带。作者深入剖析了晚清统治者在面对来自陆地和海洋的外部压力时,是如何在思想上形成对边防的认知,又如何在实践中制定出一系列具体的政策,并最终构建起一套相对完整的边防制度。其中,对“天朝上国”观念在边防思想中的转变,以及“以夷制夷”策略的运用,都让我看到了晚清政府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挣扎。尤其书中对新疆、东北、东南沿海等不同区域边防特点的细致描绘,以及对不同时期边防政策演变的梳理,都展现了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研究方法。读完这本书,我对晚清的历史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理解,不再仅仅是简单的衰落,而是一个复杂多维的帝国在内忧外患下进行的艰难应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