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水星模型"?赫琳·康纳根据人类大脑的思维方式,创造性地划分出12种学习风格,并详细阐述每种学习风格的人接收信息、处理信息与记忆信息的方式。
★"水星模型"有何用处?
一、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孩子聪明与否,在于能否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风格。只有根据孩子的学习风格,提供量身定制的学习方法,才能让孩子更快速、更有效地学习知识。
二、创建和谐亲子关系。一旦了解到孩子可能有与家长不同的信息处理方式,家长便可以用孩子更容易接受的方式传达信息,亲子之间即可消除芥蒂,形成和谐的家庭氛围。
三、帮助孩子快乐成长。学习风格不仅适用于学习教育中,也适用于工作生活中。有些人终其一生都没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此学习、工作处处碰壁。及早了解孩子的学习风格,便可为孩子定制一条更能发挥其优势的成长之路,让孩子顺其自然、快乐成长。
★如何应用"水星模型"? 可以根据随书附赠的《学习风格对照表》查询自己与家人的学习风格,建立家庭学习树,再阅读相应的学习风格档案,了解全家人如何学习、如何沟通。
赫琳·康纳
拥有物理和热原子化学(physical and hot atom chemistry)硕士学位,并曾参与马萨诸塞州核医学(nuclear medicine)领域的前沿研究。20世纪90年代,她提出了著名的"水星模型",将人的学习和沟通风格分为12种,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学习和沟通。后来"水星模型"风靡欧美,康纳也创办了水星传播公司(Mercury Communications Ltd),专门推广"水星模型"理念,迄今为止,她的公司先后为个人、家庭和企业团队提供了上千次咨询和辅导培训。
前言 / 02
PART1 学习风格
每个人所想所学都不尽相同 / 001
PART2 水星模型
12 种主要学习风格档案 / 017
PART3 风格分类
相似性与差异性的区域 /149
PART4 应用
家庭如何应用学习风格 / 171
PART5 案例
水星模型的应用 / 215
PART6 修正因素
我们脑中的其他声音 / 223
致谢 / 229
让我们仔细看看孩子的大脑,一窥其脑内版图,辨别一下大脑内的“土壤环境”,并探索那里正发生着什么。那里正举行一场游戏,还是进行着严肃的讨论,抑或是戏剧表演?他们正进行分析,还是在做实验?那里正燃烧着热情的火花还是平静如水?如果还有别的孩子,比如一整支童子军小队、球队或是一整间教室的孩子,让我们对每个孩子重复这一步骤。浮现出来的将是具有巨大差异的大脑体验,差异之大令人吃惊。你再也不会抱有“大脑不过如此,不论年纪大小,运作方式大同小异”这样常见的误解了。事实并非如此。
每个人都拥有相同的大脑构造,一个神经系统加上几个感觉器官,但这些生理构造相互关联,并在独有的“运转程序”的指挥下工作。因此,在我们两耳间的这些小小灰色细胞里,我们拥有完全个人化的大脑体验——体验新的信息、已经存在的想法以及我们想要与他人分享这些想法的冲动。不管是孩子还是成年人,我们都用自己的方式处理信息。必须如此,因为信息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尽相同的。有些人觉得某个事物是弯曲的,另一些人却会觉得是圆的或是扁平的;有些人觉得是真实存在的,另一些人却觉得是虚无缥缈的;有些人被信息压得喘不过气,另一些人却因为信息如虎添翼。
无论是 3 岁还是 93 岁,我们对于新鲜事物都有各自自然的反应。有些人会建起壁垒,将其拒于门外;有些人却张开双臂,来者不拒。不管我们是学习阅读、系鞋带、电脑操作,还是理解转基因食品意味着什么,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自然的处理方式。
与生俱来的能力,才能发挥得更好
在处理新信息的复杂过程中,每一个步骤都是个人化的。我们每个人处理信息的方式,都在学习的各个阶段引导着我们:
◆更初注意到或忽视新信息;
◆接受或抗拒新信息;
◆决定是否学习新信息;
◆可能会接纳新信息;
◆思考或摒弃新信息;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回想起新信息,或是马上就将其忘记;
◆表达出来或是有所保留。
这种独特的、从各个方面关联与管理我们如何处理新信息的思维运转程序,被称为“学习风格”。不论年龄、性别、智商高低、健康与否、性格好坏或是国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学习风格是人类本能的一部分——是个体化的,也是自然形成的。学习风格不是选项也不是偏好,与教育或是遗传也没关系。我们一出生,这个独特的思维运转程序就已经完整存在了。而要想成功,我们的家庭以及想要教育我们或是跟我们交流的人,就需要分辨出这些个体差异,并将其纳入考量范围。
本书内容涵盖关于学习风格的一切知识,你可以了解全家人的学习风格,以及需要考虑的个体差异及共性。努力是会有所回报的,你只需要下定决心,使用这个描述学习风格的“水星模型”,就能更好地理解你的孩子,让他们都能接受到你的信息,都能拥有惊人的学习优势(学习不需要眼泪),并转变整个家庭的交流方式。
学习风格关乎思维的动态性,本书讲述的是孩子的大脑及其形成过程,以及大脑之间是如何相互联系的。学习风格不是自我意识结构或是性格。有些人的大脑及其运作方式会表现在行为上,但许多人并非如此。因此,我们需要把所有行为因素放在一边。我们不看孩子的外在表现,他们如何玩耍、跑或是坐,也不看孩子喜欢或是不喜欢什么。学习风格与价值观、社交冲动或是野心统统无关,也不牵涉智商。思考与学习是隐蔽的内在行为,不是肉眼所能观察到的。大脑有它自己的私有空间。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独1无2的大脑,处理信息的方式各有不同,就这么简单。你可能注意到有些人掌握着大量信息,他们掌控信息的方式就像进行一场化学反应,创造一种全新的材质,而不是将现有材料重新组合。有些人天生就能创造出新的想法,并一再向前推进。有些大脑分享信息的速度非常快,输入后立即输出,而有些人会把想法隐藏起来,安全保存着,只有时机合适才分享出来。
即使是同胞或是非常亲近的家庭成员,学习风格也会——通常如此——有着惊人的差异,你也许会对此表示惊讶。大脑内的“地形”千差万别——这个人可能是茂盛的草坪,那个人却是深海的幽洞。家庭成员都有自己处理信息的方式,有些事情让这个人兴奋,却会让那个人感到无聊——与遗传基因无关,与家庭教育也无关,尽管在家庭教育方面有共性。这是正常的,也是自然的。
所以,如果你曾疑惑到底是什么影响着孩子的思维,相信我,你不是一个人!而且,就我们所知的家庭特性,孩子的大脑可能会与父母任何一方都相差极大。
事情就是如此,每个孩子大脑的差异之大,就像日与夜、粉笔与奶酪。你可以看看他们做作业的情况,这个孩子安静地坐在桌前奋笔疾书,那个孩子通过电话与同学讨论着作业,还有个孩子戴着耳机拿着书,在房间里跳舞。你或许会认为至少有两个孩子完全没有在学习。
学习是一个神秘的过程。父母们可能会问:“学习到底是怎么回事?每个人的学习体验都一样吗?感受都相同吗?每个人的大脑运作方式都一样吗?”“教学又是怎么回事?是由一个人手把手教导给另一个人,还是只把信息呈现给另一个人,然后希望信息被吸收?”“谁掌控着学习?讲者还是听者,老师还是学生,父母还是孩子?”
人们一旦发现并真正认识到每个人的思考和学习方式都是不同的,人际关系就会发生神奇的转变。在接受这一事实的那一刻,人们必定心怀宽恕,批判和评价的枷锁被松开,过去的伤痕得到抚慰,尊重和赋权相互促进,双方都得到解脱。他们可以自如地调整消极心理,变得更加积极,并且为人类大脑有如此多的差异和相似之处而感到欣喜。
本书的写作宗旨和意图正是实现这样的时刻。
遗憾的是,这种时刻并不常见,尤其是父母和孩子之间。古往今来,还没有一本书能够指出家庭成员的大脑是如何运作的,不过本书将改变这种情况。
很多父母都会挠头,因为他们对于孩子心中所想或是如何触及孩子的心灵完全没头绪。孩子也许不会遇到类似的困惑,但那只是大人的假设。
父母经常认为,对所有孩子一视同仁是"公平"的体现--能够避免出现偏袒和嫉妒。但是,因为努力寻求一碗水端平,大人们可能会错过鼓励每个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的机会。
孩子们长大后,父母经常会因为他们的育儿方式产生一定程度的内疚。"我从不知道怎么跟他沟通""我做得不太好""我们的关系应该比现在更好的""她从小到大,我们总是吵嘴""我会在孙子身上做得更好"。
初为父母者则发誓,不会把上一辈强加在自己身上的教育方式再强加给他们的孩子,但他们随即发现自己对其他方式一无所知。更好的选择并不是现成的。
即使彼此真心相爱并努力打造亲密关系的人,有时仍会错过彼此精神上的需求,如同夜间悄然驶过的小船。
好吧,试着这样理解:我们大脑的齿轮不尽相同,即使我们有所关联。每个人生来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需求。这是自然的!如果别人用我们能够理解的方式与我们交谈,那么我们接收起来是轻而易举的。
反之则不然。如果我们不能轻易理解别人的话,并不意味着我们很蠢、反应慢、能力不足、傲慢、抵触或闭塞——即便我们感觉如此或看上去如此。这可能只是意味着我们的学习需求与说话者的不同。而我们的需求可能被忽视,没有被考虑到,导致我们误会了彼此。
但是,你能想象当你与别人相互理解、尊重彼此的自然差异和相似之处,从而使沟通变得清晰而有效时,聚餐或全家外出度假将会多么和谐与融洽?再想象一下,如果人们知道如何有创意地利用大脑差异所造成的紧张感又将会怎样?如果他们知道,如何将渐渐发酵的冲突轻轻地转化为和谐的交流,从而让所有人都能够长期受益呢?
有些孩子得到了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帮助,认识到自己大脑与生俱来的能力,并且把这些能力发展成有效的工具,从而一生都能自信且成功地享受其中。你能想象这是多么宝贵的优势吗?
这些都是可以实现的目标。你手中的这本书,将向你提供实现这个目标所需要的一切。把书中的理论融入你的意识,然后静待目标实现。
我是一个对教育工具书通常持谨慎态度的读者,因为很多工具书往往在前半部分讲得头头是道,等到真正要应用的时候,就变得过于理想化,难以在真实的、充满变数的家庭环境中执行。然而,这本书却成功地避开了这个陷阱。它不仅提供了理论框架,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探讨了“个性化实施”的复杂性。书中有一个章节专门讨论了“应对分心”的不同策略,它没有提供一套“万能公式”,而是列举了十几种在不同性格的孩子身上验证过的方法,并详细分析了每种方法的适用前提和潜在风险。这让我感到非常被尊重——作者承认了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宇宙。我根据书中的建议,对我的孩子进行了一次小型的“学习习惯观察实验”,记录了他在不同时间段对不同类型任务的反应曲线,这个过程本身就极具教育意义。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家长自我觉察”的篇幅投入相当大,它不断提醒我们,教育的起点永远是家长自己的心境和认知模式。当我停止用“别人家的孩子”来衡量我的孩子时,我才真正有能力去引导他,而不是推着他走。这本书的影响力,远超出了它关于“如何学习”的直接内容。
评分说实话,当我拿到这本书时,内心是抱着一丝怀疑的,毕竟市面上关于教育的书籍多如牛毛,大多都是换汤不换药的陈词滥调。但翻阅这本书的过程,却像经历了一场思维的“断舍离”。它彻底颠覆了我过去那种“死记硬背才是王道”的传统观念。作者非常擅长用生动的案例来佐证观点,而不是干巴巴地引用研究报告。我记得其中有一个章节详细描述了一个孩子如何通过“动手操作”而非“听讲”的方式,最终掌握了复杂的物理定律,那个过程的描述细致入微,让我仿佛亲眼目睹了一场教学奇迹的发生。更重要的是,这本书教会我如何识别孩子在不同学习情境下的“能量流向”。以前我总觉得孩子不专心,但读了这本书后,我才明白,他可能不是不专心,而是他的“信息接收端口”和我的“信息输出方式”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更具弹性的教学视角,它鼓励家长和老师去“适应”孩子的学习节奏,而不是强行把孩子塞进预设好的模具里。这种理念的转变,是需要勇气的,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已经准备好迎接这场观念上的革命了。我不再急于纠正孩子的每一个小错误,而是开始关注他每一次尝试背后的逻辑和动力源泉,这让我们的亲子关系都变得更加融洽了。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们这些望子成龙又常常感到无力的家长们量身定做的“救命稻草”。我不得不说,从我翻开第一页开始,就被那种直击灵魂的洞察力给震撼到了。它没有那种空洞的说教,没有故作高深的理论堆砌,而是用一种极其贴近生活,甚至可以说是“接地气”的方式,把“学习”这个对很多孩子来说如同洪水猛兽般存在的概念,层层剥开,展示出它本该有的样子——一种自然而然的探索和成长过程。作者的文字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朋友,不是居高临下地指导你该怎么做,而是坐在你旁边,和你一起分析你家孩子为什么在数学上卡住了,为什么他对阅读总是提不起兴趣。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学习动力”的深度剖析,很多时候我们只盯着分数和名次,却忽略了驱动孩子前进的最核心的“内燃机”是什么。这本书没有直接告诉你“秘方”,而是提供了一整套观察和理解的“工具箱”,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那些自以为是的教育方式。比如,它提到了一种“延迟满足”在不同年龄段孩子身上的表现差异,这让我猛然意识到,我过去对小儿子的要求,可能完全超出了他心智发展能承受的范围,而对大女儿的放任自由,也错过了培养她自主规划能力的关键窗口期。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了标准答案,而在于它让你学会了提问,学会了带着一种更具同理心和科学性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每一次进步与退步,这对于一个真心想帮助孩子成长的父母来说,是何等宝贵的财富啊。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冲击,在于它对“学习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这让我的教育观得到了重塑。它不仅仅是一本教你如何提高成绩的书,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培养一个终身学习者”的心灵指南。我尤其欣赏其中对“好奇心衰退曲线”的分析,作者精确地指出了在哪个年龄段,外部压力和标准化评估会对孩子天然的好奇心造成最大的扼杀。针对这一点,书中提供了一系列“防火墙”策略,旨在保护那份宝贵的求知欲不被日常的功课和考试所磨灭。它不是在教孩子如何“应试”,而是在教孩子如何“求真”。我发现,自从我开始有意识地运用书中的建议,刻意减少对孩子“结果”的评价,转而多关注他“过程中的思考深度”后,孩子学习的内驱力有了肉眼可见的提升。他不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学习,而是为了满足自己心智上的缺口而主动探索。这种由内而外的驱动力,是任何外部奖励或惩罚都无法比拟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帮助我们家长建立了一种更长远、更具人性光辉的教育愿景,它让我们从“培养一个好学生”的狭隘目标中解脱出来,转而追求“培养一个完整、有思想的人”。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充满了哲学思辨的味道,但绝不晦涩难懂。它更像是一部探讨“人类认知过程”的迷你百科,只不过切入点是聚焦在儿童的学习上。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探讨“错误”与“学习”关系时的那段论述,那段文字极大地缓解了我作为家长对孩子成绩的焦虑。作者提出,每一次看似失败的尝试,其实都是大脑在构建更稳固连接的关键时刻,这个“错误是财富”的观点,在其他教育书中也许不新鲜,但在这本书里,作者通过对神经科学和发展心理学的巧妙结合,赋予了它一种无可辩驳的科学力量。它让我明白了,我们应该庆祝孩子的“深度思考”过程,哪怕结果不尽如人意,也远胜于那种机械性的、没有内化理解的正确答案。此外,书中对“环境设计”的强调也让我茅塞顿开。原来,书桌的朝向、光线的强度、甚至学习材料的摆放顺序,都可能成为影响孩子注意力和学习效率的无形因素。我开始对家里的学习角进行地毯式的改造,虽然改造过程有些折腾,但看着孩子在新环境下表现出的那种更放松、更专注的状态,所有的付出都值了。这本书真正做到了将理论落地为行动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