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明堂制度:源流考
定价:20.00元
作者:张一兵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2-01
ISBN:9787010060521
字数:194000
页码:27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明堂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中为重要的制度之一。作者着眼于中国的“明堂制度”,在吸取学界有关研究成果和整合自己多年研究收获的基础上,通过充分掌握手文献资料,将历史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资料相结合,从前明堂形态、周代明堂制度、秦汉明堂制度、魏晋南北朝明堂制度、隋唐五代明堂制度、宋代与明代明堂制度六大阶段,分别对我国历代明堂制度的产生、发展、兴盛、衰亡的全过程进行考察、梳理与分析,特别是围绕明堂礼的施行与明堂形制的变化这两条在明堂制度史上的主要线索来展现其流变,既解答了诸如明堂制度的来源、明堂制度史各阶段的划分、明堂制度史各阶段的特征等关键问题,又提出了“前礼制形态”、“前明堂形态”以及“准明堂形态”等重要的新命题,从而勾勒和厘清了我国古代明堂制度流变的发展脉络。
目录
序
导论
节 礼义之邦与礼制的起源
第二节 前人对明堂制度史的研究
第三节 方法与材料
章 前明堂形态
节 释“明堂”
第二节 明堂形态的来源(酝酿期)
一、观念的来源
二、形制的来源——祭神之坛(土单)
第三节 神农、黄帝、尧舜“明堂”形态
一、神农“明堂”形态
二、黄帝“明堂”形态
三、尧舜“明堂”形态
第四节 夏、商“明堂”形态
一、夏后世室说
二、商人“重屋”说
第二章 周代明堂制度
节 西周初创期
一、先周明堂
……
第二节 春秋萧条期
第三节 战国失落期
第三章 秦汉明堂制度
节 春代重整期
第二节 西汉复兴期
第三节 东汉繁荣期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明堂制度(维持期)
节 曹魏明堂——理论与实践
第二节 两晋明堂
第三节 南朝明堂
第四节 北朝明堂
第五章 隋唐五代明堂制度
节 隋代关于明堂制度的讨论及明堂礼
第二节 唐太宗时有关明堂制度的讨论
第三节 高宗、武后时对明堂制度的讨论
第四节 玄宗以后明堂制度的衰落
第六章 宋代、明代明堂制度(调整与衰败期)
节 宋代明堂制度
第二节 明代明堂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张一兵,1953年生于哈尔滨。先后获得黑龙江大学文学学士、吉林大学文学硕士、吉林大学历史学博士等学位。现为深圳市博物馆馆员,主要从事地方历史文化研究、文物保护以及古建筑研究和保护。1982-1984年,为黑龙江革命博物馆馆员;1987-1992年,在北京中华书局从事编辑工作。
文摘
序言
这是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书。其内容之丰富,论述之严谨,让我感受到了学术的魅力。作者对“明堂制度”的梳理,堪称一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缩影。我从书中看到了不同时代统治者如何运用“明堂”来强化统治的合法性,如何通过“明堂”来沟通天地,如何将国家大事与祭祀礼仪相结合。书中的文献考证部分做得非常扎实,作者对于一些争议性的问题,也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并用翔实的证据来支撑。读这本书,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亲身感受到了古代王朝的庄严与神圣。它让我明白,许多看似遥远的古代制度,其实与我们当下所面临的许多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理解“明堂”的演变,就是理解中国古代政治智慧的演变,理解中国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发展。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对中国古代制度史研究的一大贡献,也是对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的一份厚礼。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在历史的长河中进行一次精密的考古挖掘。作者以“明堂制度”为切入点,仿佛一把专业的探铲,一点点拨开层层叠叠的泥土,显露出那些被时光掩埋的珍贵遗迹。我尤其赞赏作者在梳理文献时的细致与耐心,将各种零散的史料,从《尚书》、《周礼》到历代正史、笔记,甚至碑刻文献,都一一考证,并辨析其真伪与价值。这种 painstaking 的工作,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读者来说,意味着可以直接享受到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而无需花费大量时间去辨别真伪、梳理脉络。书中对于不同时期对“明堂”的不同解释,不同朝代对其功能的侧重,以及建筑形制的变化,都有详尽的论述。这让我意识到,明堂并非一个僵化的概念,而是一个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演变、被赋予不同意义的符号。读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历史图景,历代帝王在明堂中进行的祭祀、朝会、议政等活动,以及这些活动所承载的政治合法性与文化象征意义。这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扇了解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精神的窗口。
评分自从我接触到《明堂制度:源流考》这本书以来,它彻底颠覆了我对某些古代制度的刻板印象。在此之前,我对“明堂”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一些非常表面的、泛泛的认知上,觉得它就是一个古代建筑,或者是古代的某种仪式场所。然而,这本书以其极为详尽的考证和深入的分析,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作者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明堂的形制和建造,更重要的是,他深入挖掘了“明堂”背后所蕴含的政治哲学、宇宙观,以及它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独特角色。书中对早期文献的辨析,对历代帝王对明堂制度的继承与改造,都有着细致的梳理。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解释这些制度的演变时,能够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政治需求,进行一种“情境化”的解读,这使得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为何会出现某种制度,以及它在当时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提供知识,更提供了一种思考历史的方式,一种从制度的“源流”来理解其“本质”的方法。
评分《明堂制度:源流考》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对一个古代建筑或是一种政治制度的简单介绍,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思想的“史诗”。作者以极为宏大的视野,将“明堂”这一核心概念,置于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进行审视。他从文献的源头开始,追溯其概念的起源,然后层层剥茧,梳理了历代王朝在不同时期对“明堂”的不同理解、实践与演变。我尤其感受到作者在探讨“明堂”作为一种象征意义时的深刻洞察力。它不仅仅是建筑,更是权力、秩序、天人合一等观念的载体。书中的论述,逻辑清晰,层层递进,即便是对于初次接触这一领域的研究者,也能够循序渐进地理解其核心要义。它让我看到了一个制度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被塑造、被赋予新的意义,并最终成为中华文明独特符号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变迁的独特视角,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权力运作以及思想演变,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意义。
评分初次翻开《明堂制度:源流考》,就被其沉甸甸的学术气息所吸引。书中的内容,远非我一开始想象的那么浅显,它深入到中国古代礼制的核心,追溯“明堂”这一概念的演变历程。读罢,我深切感受到作者在考据上的严谨与深厚功力。从上古的传说,到历代王朝对明堂的营建与理解,书中条分缕析,将零散的历史碎片串联成一条清晰的脉络。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非仅仅罗列文献,而是试图解读历代统治者为何要修建明堂,以及明堂在政治、宗教、社会等多个层面所扮演的角色。这种对制度背后逻辑的探寻,让我看到了历史研究的真正价值——它不仅是对过去的记录,更是对当下与未来的启示。对于我这样一位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次深刻的启迪,让我对“礼”与“制”的结合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虽然某些细节的学术争论我可能无法完全理解,但其宏观的梳理和精辟的论断,足以让我受益匪浅,也引发了我进一步探索相关领域的兴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