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藏书题跋批注校录

章太炎藏书题跋批注校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罗志欢,王彦坤,李恩庆 等 编
图书标签:
  • 章太炎
  • 藏书
  • 题跋
  • 批注
  • 校录
  • 清代
  • 民国
  • 学术
  • 文献
  • 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齐鲁书社
ISBN:9787533326159
版次:1
商品编码:11120565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37
字数:55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章太炎藏书题跋批注校录》主要内容包括:附《序说》一卷、《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二十卷、《水道提纲》二十八卷、《前汉书补注》一百卷、《古籀拾遗》三卷、《世说新语》十一卷、《景德传灯录》三十卷、《伤寒明理论》四卷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章太炎遗像
苏州章太炎故居藏书楼
苏州章太炎故居展品
余杭章太炎故居
杭州章太炎墓
杭州章太炎纪念馆藏太炎遗物
杭州章太炎纪念馆藏太炎遗嘱
章太炎藏书题跋批注手迹(12幅)
走近大师藏书——章太炎藏书及题跋批注学术评议(代序)罗志欢 易淑琼

校录说明
《书古文训》十六卷 [宋]薛季宣撰
《毛郑诗考正》四卷 [清]戴震撰
《杲溪诗经补注》二卷 [清]戴震撰
《说文发疑》六卷 [清]张行孚撰
《春秋释》二卷 [清]黄式三撰
《江氏周易上经时义》十二卷
附《序说》一卷[日]长井江洐撰
《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二十卷 [宋]薛尚功撰
《水道提纲》二十八卷 [清]齐召南撰
《前汉书补注》一百卷 [清]王先谦撰
《古籀拾遗》三卷 [清]孙诒让撰
《世说新语》十一卷 [南朝·宋]刘义庆撰
《景德传灯录》三十卷 [宋]释道原纂
《伤寒明理论》四卷 [金]成无己撰
《增注类证活人书》二十二卷 [宋]朱肱撰
《普济本事方》十卷《类证普济本事方(续集)》十卷 [宋]许叔微撰
《仲景伤寒补亡论》二十卷 [宋]郭雍撰
《喻氏医书》 [明]喻昌撰
医门法律
寓意草
《温疫论》二卷 [明]吴有性撰
《张仲景伤寒论贯珠集》八卷 [清]尤怡撰
《金匮要略心典》三卷 [清]尤怡撰
《伤寒论注来苏集》 [清]柯琴撰
伤寒论注
……
附录
后记

精彩书摘

  太阴提纲是内伤寒,不是外感。厥阴提纲是温病而非伤寒,要知六经各有主症,是仲景伤寒杂病合论之旨也。诸经伤寒无渴症,太阳不恶寒而渴,即是温病也。惟厥阴伤寒,肝木郁而不得出,热甚于内,盗窃母气以克火,故渴欲饮水。若不恶寒,当作温病治之。要知温乃风木之邪,是厥阴本病。消渴是温病之本,厥利是温病之变。《内经》所谓“热病皆伤寒之类”,此正其类也。
  厥阴消渴,即以水饮之,所谓“顺其欲”。然少与之可以平亢火,多与之反以益阴邪。当量其消与不消,恐水渍入胃也。渴欲饮水与饥不欲食对看,始尽厥阴病情。
  手足厥冷,脉微欲绝,是厥阴伤寒之外症,当归四逆是厥阴伤寒之表药。夫阴寒如此,而不用姜附者,以相火寄于肝经,外虽寒而藏不寒。故先厥者后必发热。手足愈冷,肝胆愈热,故厥深热亦深。所以伤寒初起,脉症如此者,不得遽认为虚寒,妄投姜附以遗患也。
  厥者必发热,热与厥相应,厥深热亦深,厥微热亦微,此四证,是厥阴伤寒之定局。先热后厥,厥热往来,厥多热少,热多厥少,此四证是厥阴伤寒之变局,皆因其人阳气多寡而然,如太阳伤寒亦有已发热未发热之互词也。(“博古堂本”卷上,厥阴病解第六,页34)
  【太炎批语】厥阴提纲云“下之利不止”,先生既以厥阴提纲为温病,又云“温病下后,无利不止证”,是自相矛盾。
  【原文摘抄】厥阴中风热利,是里有热;伤寒亦有协热利,是里有寒。又与厥利不同,厥利见发热则利止。此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汗出不止,是外热内寒,故为有阴无阳。要知《内经》之舌卷囊蜷,是有阳无阴,故热虽甚而可治。
  ……
《章太炎藏书题跋批注校录》并非一本内容直接呈现章太炎学术著作或思想的独立作品,而是一部 整理、汇集、解读章太炎先生本人在他人藏书中留下的珍贵墨迹与思想印记的学术性出版物。因此,其内容并非对章太炎某一具体学说进行阐述,而是围绕其 读书方法、治学态度、学术眼光、以及他对中国古典文献的独特见解 展开。 本书的独特性与价值,首先在于其“藏书”二字所蕴含的丰富信息。 章太炎先生一生勤于治学,其藏书量庞大,且每一部藏书都可能凝聚着他的心血。这些藏书中,很多是他自己购买、他人赠予、或是从战乱中抢救而来的。在这些书中,章太炎并非仅仅将之作为阅读材料,而是常常在书页的空白处、眉边、篇末,留下或长或短的题跋、批注、校勘、以及各种形式的记录。这些文字,如同他对书籍灵魂的对话,是他与前贤思想的碰撞,是他独立思考的轨迹。 “题跋”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 题跋,即在书籍扉页、卷首、卷末或篇章之后所作的文字,它往往包含作者对书籍内容的评价、版本考订、作者生平考索、学术史梳理、甚至是对书中观点的补充或修正。章太炎先生的题跋,以其渊博的学识、辛辣的评点、以及鲜明的个人风格而著称。他不会拘泥于浮泛的赞美,而是直指要害,鞭辟入里。例如,他对某一部史书的题跋,可能不仅指出其史料的真伪,还会追溯其史源,评论其叙事手法,甚至联系到当时的政治社会背景,展现出宏大的历史视野。他的题跋,有时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的肯定与继承,有时则是对陈旧观点的有力挑战,体现了他独立不羁的学术精神。 “批注”则更为深入地展现了章太炎先生的阅读过程和学术思考。 批注,是指在书本行间、字里行间所做的解释、说明、质疑、评论。章太炎的批注,往往是对话式的,他会与书中的作者争论,会为难懂的字词进行考释,会补充他所了解的史实,甚至会根据自己的学术体系,对书中的观点进行重构。这些批注,并非简单的文字游戏,而是他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的体现。他对待每一部书,都抱着一种刨根问底的态度,力求理解其最深层的含义。例如,在阅读古籍时,他会对某个字句的训诂提出自己的见解,可能会引用多种文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者指出前人在训诂上的谬误。他的批注,有时是精炼的提炼,有时是磅礴的论述,其内容之丰富,见解之深刻,足以让人叹为观止。 “校录”部分,则聚焦于章太炎先生在文献整理和校勘方面的杰出贡献。 古籍流传过程中,常有讹误、脱漏、衍文等问题,章太炎先生以其深厚的古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功底,在阅读藏书时,会仔细比对不同版本,辨别字句的真伪,订正书中的错误。他进行校勘,绝非随意为之,而是建立在一系列严谨的考据基础之上。他会综合运用各种文献,包括金石、出土文献、以及各种笔记、方志等,来佐证自己的校勘意见。这些校勘记录,对于后世学者整理和研究古籍,提供了极其宝贵的依据。例如,他可能对一部经典著作的某个版本,进行了细致的校对,指出其在某个章节的错字,并提供了正确的字形,这种工作对于恢复古籍原貌,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本书的编纂,其本身也是一项复杂的学术工程。 它并非简单地将章太炎先生的墨迹影印出来,而是要对这些墨迹进行 精心校录、整理、注释,并辅以必要的考证和解读。这需要编纂者具备深厚的古籍功底,熟悉章太炎先生的学术思想和行文风格,并且能够准确理解他在题跋、批注、校录中所表达的学术观点。因此,本书的编纂过程,本身就是对章太炎学术思想的一次深度挖掘和系统梳理。 本书对于研究章太炎先生本人,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 通过阅读这些题跋、批注、校录,我们可以: 窥探章太炎先生的学术思路和研究方法。 他是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他关注哪些方面?他如何形成自己的观点?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鲜活的章太炎的“读书笔记”,让我们看到他治学的“第一现场”。 了解章太炎先生对中国古典文献的理解和评价。 他如何评价某一部著作的价值?他对某一学派的看法如何?他的评价往往是基于深厚的文献功底和独立的思考,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认识章太炎先生在某一具体学术问题上的独到见解。 在他的批注和校录中,我们会发现他对于音韵、训诂、史实、哲学等诸多问题的精辟论述,这些论述可能颠覆我们对某些问题的传统认知。 体会章太炎先生的学术精神和人格魅力。 他的文字犀利、直率,不畏权威,敢于挑战陈说,这种精神正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学术精神的体现。 本书的内容,也对后世学者研究相关领域的学术著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当学者在研究某一部古籍时,如果发现了章太炎先生的题跋、批注、校录,那么这些墨迹无疑是研究该书的“金钥匙”。它可能提供新的研究视角,指出关键性的线索,或者直接纠正以往研究的失误。例如,研究某部史书的学者,可能会从章太炎先生对其版本的校勘中,获得关于该书流传和版本演变的重要信息。 本书的编纂者,并非仅仅是文献的搬运工,更是章太炎学术思想的传播者和阐释者。 他们在整理章太炎先生的墨迹时,会力求还原其原貌,同时也会通过详细的注释,解释其中可能涉及的典故、人名、地名、以及章太炎先生独特的学术术语。这些注释,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章太炎先生的深刻思想,降低阅读门槛。 本书的读者群体,包括但不限于: 章太炎研究的专业学者: 这是本书最核心的读者群体,他们将从书中获得大量一手资料,深入研究章太炎先生的学术思想体系。 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研究者: 本书中的校勘和题跋,是研究古籍版本、流传、以及学术史的重要材料。 对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哲学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即使不是专业学者,也可以通过本书,领略章太炎先生博大精深的学识,感受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治学风范。 总之,《章太炎藏书题跋批注校录》并非直接讲述章太炎的某一项学说,而是通过整理、汇集、解读章太炎先生在他人藏书中的珍贵墨迹,深刻地展现了他的读书方法、治学态度、学术眼光、以及他对中国古典文献的独到见解。本书的价值在于其资料的稀缺性、内容的深刻性、以及它为后世学者研究章太炎本人及其治学领域提供的无与伦比的参考价值。它是一部“以书证人”、“以书明学”的学术力作,是连接古代学术与现代研究的重要桥梁。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初次接触《章太炎藏书题跋批注校录》时,我对它所承载的学术深度和专业性是有些畏惧的。毕竟,章太炎先生的学问是公认的博大精深,其著作往往带有相当的门槛。然而,当我真正开始接触这本书,尝试去理解其中那些细致入微的校订和见解时,我感受到的并非是智力上的压迫,而是一种学术的温度。他仿佛在用一种极其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每一部他所珍视的古籍。那些批注,不仅仅是文字的增减,更是思想的火花,是历史的回响。我看到了他对文字的尊重,对历史的敬畏,对真理的追求。这本书,像一位沉默而智慧的长者,静静地讲述着学问的奥秘,引导我们去发现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深刻含义。它让我重新审视了“阅读”的意义,不再仅仅是信息的获取,更是与先贤进行思想的对话。

评分

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翻阅这样一本集聚了前辈学者智慧的书籍,无疑是一种难得的体验。《章太炎藏书题跋批注校录》所呈现的,是一种厚重的文化积淀和严谨的学术精神。我并非是专业的古籍研究者,但通过阅读其中的一些片段,我依然能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学者的风范。那些看似细碎的批注,实则汇聚了章太炎先生对当时学术界种种现象的观察、思考与批评。他对于某些文献的辨析,对于某些观点的驳斥,都体现出其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这不仅仅是一部工具书,更是一部思想史的缩影。它让我们看到,在那个变革的年代,学术是如何被传承、被发展、被革新的。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与一位博学多才的师长进行交流,汲取着他的人生智慧和学术养分。

评分

这是一本需要沉下心来,细细品味的读物。初读或许会觉得门槛颇高,那些专业术语、历史典故,对于久疏古籍的现代人来说,确实是一种挑战。然而,一旦你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钻研,去感受,便会发现其内在的巨大魅力。它并非冰冷枯燥的学术堆砌,而是充满生命力的思想碰撞。章太炎先生的批注,与其说是对文本的解读,不如说是对知识的再创造。他不仅指出了原文的得失,更在此基础上延伸出自己的见解,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展现出超凡的逻辑思辨能力和渊博的学识。仿佛置身于一位博学多才的长者身边,听他娓娓道来,讲述古人的思想,解析文化的脉络。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远比任何教条式的灌输来得更加深刻和长久。这本书,值得我们反复阅读,每一次翻阅,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

评分

初翻开这书,就仿佛跌入了一片浩瀚的古籍海洋。纸张泛黄,墨迹氤氲,每一页都凝聚着先贤的智慧与时代的印记。那些密密麻麻的批注、跋语,如同穿越时空的低语,诉说着一位学者的严谨考证、独到见解,以及对古籍文化的深情。《章太炎藏书题跋批注校录》不仅仅是一部书,它更像是一个宝库,开启了我们窥探近代学术史、思想史的一扇窗。细细品味,那些朱笔划痕、墨字标注,都仿佛在与章太炎先生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对于文献的辨析,对字句的斟酌,对典籍的考订,无不体现出其深厚的学养和磅礴的气势。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读者而言,或许难以完全理解其中深奥的学术争鸣,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治学精神,却是足以令人肃然起敬的。它勾勒出的是一个时代的学术图景,也是一位巨擘在知识海洋中不懈探索的足迹。

评分

这套书的价值,或许并不在于其篇幅的浩繁,而在于其内容的精深。每一条题跋、每一处批注,都蕴含着作者对文献的深切关照和对知识的执着追求。它展现的不仅仅是章太炎先生个人的学术成就,更是他如何对待、传承和发展中国古典学术的思想方法。读到那些细致的校勘,你会惊叹于他严谨的态度;读到那些深刻的评述,你会折服于他独到的眼光。尤其是当他对于某一历史事件、某一学说进行重新审视和解读时,那种挑战权威、独立思考的精神,更是令人振奋。它鼓励我们不盲从,不迷信,要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一切,去探寻事物最真实的本质。这本书,无疑是一部关于治学精神的教科书,它教会我们如何去接近知识,如何去尊重知识,如何去创造知识。

评分

杭州章太炎纪念馆藏太炎遗嘱

评分

《书古文训》十六卷 [宋]薛季宣撰

评分

《说文发疑》六卷 [清]张行孚撰

评分

走近大师藏书——章太炎藏书及题跋批注学术评议(代序)罗志欢 易淑琼

评分

杭州章太炎纪念馆藏太炎遗嘱

评分

《章太炎藏书题跋批注校录》主要内容包括:附《序说》一卷、《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二十卷、《水道提纲》二十八卷、《前汉书补注》一百卷、《古籀拾遗》三卷、《世说新语》十一卷、《景德传灯录》三十卷、《伤寒明理论》四卷等。章太炎遗像

评分

杭州章太炎墓

评分

杭州章太炎墓

评分

20世纪80年代初期,限于收藏条件等原因,章氏后人有意将章太炎生前藏书捐出,供学人研习,托人物色适合的收藏单位。当时陈乐素任教于暨南大学历史系,获悉消息后立即联系,通过朋友介绍找到章太炎的后代,经多次商谈其后代捐赠了章太炎的全部藏书给暨大,共3000余册,其中善本445册。其中有不少章太炎的评语和眉批,具有相当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文献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