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茶经

图解茶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茶文化
  • 茶叶
  • 茶道
  • 图解
  • 经书
  • 传统文化
  • 生活方式
  • 饮茶
  • 中国茶
  • 茶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国华书刊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66209
商品编码:1298985594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美丽国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192
字数:18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套书定位为传统文化经典的普及本,遴选中华文化中的经典书目,加以注释、翻译,引领大家阅读古代文化经典。
  本书专门为学生定制,将传统经典以一种新的方式诠释。
  书中配有大量手绘彩色图片,逼真生动,图文集合,声情并茂。
  本套书全新讲解,全新编排,全新包装,力求以丰富的内容、新颖的装帧、为读者带去一套高品质的国学读物。

容简介

  茶中的世界,澄澈空灵,
  却又藏有天地、纳有宇宙。
  茶之于我们的生命,
  是儒家的真诚和中庸;
  是释家的明心见性;
  是道家的无中生有;
  是爱茶人对生活的恬淡平和。
  品世间通灵的茶叶,
  读世间韵味的《茶经》。

作者简介

  陆羽,字鸿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是唐代的茶学家,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于观亭,茶叶加工高级工程师,茶文化研究员。现担任国际茶叶科学文化研究会、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副会长,曾担任过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茶人联谊会、中国华侨茶叶基金会、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等全国社团的副会长、常务理事等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工作重点转向茶文化研究,系统研究中国五千年茶文化以及茶道、茶艺的历史和现状,培养了很多评茶师和茶艺师。其事迹被载入人事部主编的《中国专家大辞典》。荣获茶界荣誉《60年茶事功勋》奖章、《吴觉农茶学功勋》奖章。著有《茶叶加工技术手册》、《中华茶人手册》、《茶文化漫谈》、《中国茶膳》等。

目录

茶源篇
茶的起源 12
茶的由来 12
⊙美丽的传说/⊙关于产地的争论⊙初的记载/⊙文物的明证⊙中国野生茶树的发现⊙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
茶名探源 15
⊙茶名历史演变
历代茶事16
秦汉茶事 16
⊙巴蜀茶风/⊙茶区扩大/⊙煮饮法
六朝茶事 17
⊙重心东移/⊙国内的传播/⊙从药用到饮用/⊙茶文化的萌芽
唐朝茶事 18
⊙比屋之饮/⊙文成公主与茶/⊙茶制/⊙煎茶法/⊙茶禅一味
宋朝茶事 20
⊙遍布街巷/⊙制茶法/⊙点茶法/⊙斗茶的兴起/⊙分茶艺术/⊙宫廷绣茶
明朝茶事 23
⊙由繁及简/⊙品类增多/⊙泡茶法/⊙焚香伴茗
清朝茶事 25
⊙茶叶的生产/⊙从调饮到清饮/⊙普洱贡茶/⊙茶馆兴盛
茶类篇
茶的分类30
⊙按加工方法分类/⊙按萎凋与不萎凋分类/⊙按季节分类/⊙按生长环境分类/⊙按茶的品质特点分类/⊙其他分类方法
绿茶 33
绿茶的品质 33
⊙炒青绿茶/⊙烘青绿茶/⊙晒青绿茶/⊙蒸青绿茶/⊙名茶种类/⊙品级的划分
绿茶的制作 35
⊙不发酵茶/⊙绿茶的制作与分类/⊙摊青/⊙蒸青/⊙炒青/⊙烘青/⊙揉捻/⊙干燥
绿茶的冲泡 37
⊙茶具的选用/⊙水温控制/⊙置茶量/⊙冲泡三法/⊙冲泡时间/⊙适时续水/红茶
红茶的品质 40
⊙小种红茶/功夫红茶/红碎茶/名茶种类/品级的划分
红茶的制作 41
⊙全发酵茶/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红碎茶的揉切/小种红茶的干燥
红茶的冲泡 44
⊙适宜的茶具/水温/置茶量/浸泡时间/清饮法/调饮法
乌龙茶 46
乌龙茶的品质 46
⊙闽北乌龙茶/闽南乌龙茶/广东乌龙茶/台湾乌龙茶/香型类别/名茶种类
乌龙茶的制作 48
⊙部分发酵茶/萎凋/做青和摇青/杀青/静置回润/揉捻/干燥/包种茶的采摘/包种茶的制作
乌龙茶的冲泡 51
⊙烹茶四宝/同心杯组/水温/置茶量/冲泡要领/冲泡步骤/品饮得法
黄茶 55
黄茶的品质 55
⊙黄芽茶/黄小茶/黄大茶/名茶种类
黄茶的制作 56
⊙杀青/闷黄/干燥
白茶 58
白茶的品质 58
⊙芽茶和叶茶/名茶种类/品质鉴别
白茶的制作 59
⊙萎凋对白茶的作用/萎凋的三种方式/白茶的干燥
黑茶 60
黑茶的品质 60
⊙湖北老青茶/湖南黑茶/四川边茶/滇桂黑茶/紧压茶/名茶种类
黑茶的制作 63
⊙杀青/初揉/渥堆/干燥/压制
花茶 65
花茶的制作 65
⊙原料/窨制/干燥和冷却
花茶的冲泡 66
⊙适用茶具/水温/置茶量/闷泡/闻香/细品
名茶篇
江南名茶72
江南茶区 72
⊙区域范围/地理特征/茶树品种/特产名茶
西湖龙井 73
⊙饮誉世界的“国茶”/孕育名茶的环境/龙井泉/三大品类/绝品“莲心”/雨前茶/三春茶/回春茶/制作原料的级别标准/独特的工艺/龙井的炒制/新茶的鉴别
黄山毛峰 78
⊙天地精华/采制工艺/等级的划分/特级毛峰的鉴别/杯中景象万千
洞庭碧螺春 80
⊙皇帝赐名/品相的甄别/天然芬芳香百里/炒制的技巧/一嫩三鲜/特殊的品饮方法/储存方法
庐山云雾 83
⊙茶树的起源/汉始宋兴/加工工艺/色香幽细比兰花/好水泡好茶/声名远扬/品质的鉴别
太平猴魁 86
⊙依山傍水的茶园/传奇的“猴茶”/采摘的讲究/冲泡出的奇景
君山银针 88
⊙君山岛/历史悠久的君山茶/非凡的品质/“九不摘”/精工细作/“三起三落”
祁门红茶 90
⊙“由绿转红”/祁门香——“春天的芬芳”/采摘制作/品饮的方式/扬名天下
安吉白茶 92
⊙以白茶为名/白茶的采摘/制作工艺/养生茶/品质鉴别
武夷岩茶 94
⊙仙人手栽/高人精心制/开采时间/“还阳”萎凋/做青/形色特质/品种繁多/水仙/肉桂/乌龙/佛手/奇种/独具“岩韵”/冲泡要领/密封储存
武夷大红袍 100
⊙贡茶披红袍/采摘仪式/浓浓桂花香/天价的“茶中之王”/真假大红袍
白毫银针 102
⊙白茶珍品/北路银针/南路银针/形如其名/制作方法/品质区分/冲泡方法
白牡丹 104
⊙白牡丹茶的由来/产地分布/制作工艺/品质特征
华南名茶 106
华南茶区 106
⊙区域范围/地理特征/茶树品种/特产名茶/台湾名茶
安溪铁观音 108
⊙主要产地/名扬四海/七泡有余香/加工制作/品质鉴赏/铁观音的“音韵”/加工工艺/采摘/品饮方法
冻顶乌龙 111
⊙冻顶茶/冻顶山/采制方法/外观内质/品级的评定
茉莉花茶 113
⊙“人间香”/品质特点/冲泡方法/品饮的享受/药用功效/储存条件/优质茉莉花茶产地
西南名茶 116
西南茶区 116
⊙区域范围/地理特征/茶树品种/特产名茶/六大茶山
滇红功夫茶 117
⊙大自然的恩赐/品质鉴别/特级滇红/品饮的方式/蜚声国际
云南普洱茶 119
⊙独特的品种/的品质/普洱茶的冲泡/普洱茶的饮用方法/普洱茶的种类/普洱茶的功效/普洱茶的收藏/普洱茶的辨别/普洱茶的储存
蒙顶茶 123
⊙风水宝地蒙顶山/神秘的采制仪式/蒙顶茶的主要品种/品茶之龙行十八式/蒙顶“仙茶”的传说
江北名茶 125
江北茶区 125
⊙区域范围/地理特征/茶树品种/特产名茶
信阳毛尖 126
⊙千年历史/崇山峻岭的优势/三季采摘/手工炒制/明辨真伪/保健功能/荣誉披身
六安瓜片 130
⊙片茶/产地/名茶的来历/细采精制/等级的划分/入药珍品
崂山茶 133
⊙茶中新秀/山海相依/冲泡方法/崂山茶的种类
茶具篇
茶器138
备水器 138
⊙煮水壶/茗炉/暖水瓶/水注/水方
理茶器 140
⊙茶夹/茶桨/茶针/茶刀
置茶器 140
⊙茶瓮/茶罐/茶匙/茶则/茶荷/茶漏
品茗器 142
⊙茶海/闻香杯/品茗杯/杯托/小茶壶/盖碗
洁净器 144
⊙茶船/茶盘/水盂/茶巾/容则
茶具的发展 146
茶具探源 146
⊙初的记载/独成一系/釉陶茶盏/鸡首汤壶
唐代陶盛瓷兴 147
⊙从宫殿到茅屋/金银为优/器型变化/南青北白/碾茶用具/储茶用具/法门寺遗珍
宋代更上层楼 150
⊙宋代茶具/五大名窑/黑釉拔头筹/景德镇青花瓷/汤瓶
明代茶具的变革 152
⊙化繁为简/小壶的兴旺/弃黑从白/储茶用具的地位升级/返璞归真新境界
清代异彩纷呈新发展 154
⊙陶瓷争艳/新材料的应用/茶具新秀/形、色与装饰的新发展
近现代求新求变费心思 156
⊙百花齐放,因茶择器/因地制宜/紫砂热潮/功夫茶具/新式茶具
茶具的种类 158
气韵独特的紫砂茶具 158
⊙紫砂陶土/与生俱来的特质/形/色/装饰/使用功能/制作工艺/艺术之美/紫砂壶的挑选/紫砂壶的收藏
温润细腻的瓷器茶具 161
⊙中华瑰宝/白瓷/青瓷/黑瓷/彩瓷/骨瓷/听声辨色/景瓷/景瓷的制作/识别仿古瓷
淳朴典雅的漆器茶具 166
⊙主要产地/独具特色/绚丽的工艺/脱胎漆茶具/漆器茶具的种类
华贵的金玉茶具 168
⊙尊贵的金银茶具/玉石茶具/由盛及衰
通透夺目的玻璃茶具 169
⊙古之琉璃/不可取代的优势/品类众多/广泛使用
自然粗犷的竹木茶具 170
⊙流传于民间/扬长避短/竹编茶具
茶具的选用 171
⊙因时制宜/地域有别/与茶相宜
宜兴紫砂壶 174
壶艺的发展 174
⊙明朝的兴起/身世迷离/大壶衰,小壶兴/几何时尚/“两大绝艺”
制壶名家 176
⊙供春/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欧正春/“二惠”/陈鸣远/陈曼生/邵二泉/黄玉麟/朱可心/顾景舟
紫砂壶的制作 181
⊙紫砂泥的制备/成型工艺/精加工/烧制
茶壶的造型 182
⊙壶盖造型的不同/壶把造型的不同/壶底造型的不同
茶壶的选购 184
⊙精致外观/质地/密合度/口、嘴一线/出水流畅/舒适在握/鉴别古壶
新壶的修整 186
⊙清洁/水煮法/茶汁浸润/刷拭法/手工精修
紫砂壶的日常使用 188
⊙清洗/润壶/擦拭/与壶休息/壶茶对应/初识养壶/品茗择器/使用禁忌

精彩书摘

  红茶
  红茶具有红叶、红汤的外观特征,色泽明亮鲜艳,味道香甜甘醇。红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保健性极高,其性甘温,可养人体阳气,生热暖腹,温胃驱寒,消食开胃,增强人体的抗寒能力。宜脾胃虚弱者、体质偏寒者饮用。虽然红茶中所含的酚类成分与绿茶相比有较大的区别,但红茶同样具有抗氧化、降低血脂、抑制动脉硬化、杀菌消炎、增强毛细血管功能等功效。红茶的品质
  ⊙小种红茶
  小种红茶为中国福建省特产,有正山小种和外山小种之分。正山小种产于风光秀美的福建武夷山区。“正山”乃是真正的“高山地区所产”之意,凡是武夷山中所产的茶,均称作正山;而武夷山附近所产的红茶均为仿照正山品质的小种红茶,质地较为逊色,统称外山小种。
  正山小种条索饱满,色泽乌润,泡水后汤色鲜艳绚丽,香气绵长,滋味醇厚,具有天然的桂圆味及特有的松烟香。正山小种迄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早出现的红茶,早在17世纪初就远销欧洲,并大受欢迎,成为欧洲人心中中国茶的象征。
  ⊙功夫红茶
  功夫红茶又名条红茶,经过萎凋、揉捻、发酵和干燥的流程制成,是中国特产的红茶品种,因其工艺高超、制作精细、品饮讲究而得名。根据茶树品种又分为大叶功夫茶和小叶功夫茶。大叶功夫茶是以乔木或半乔木茶树鲜叶制成;小叶功夫茶是以灌木型小叶种茶树鲜叶为原料制成。
  功夫红茶条索挺秀,紧细圆直,香气鲜浓纯正,滋味醇和隽永,汤色红明,叶底红亮。中国功夫红茶品类多,产地广,按产地不同,品质各具特色。
  ⊙红碎茶
  红碎茶有百余年的产制历史,是国际市场上销售量大的茶类。它是在功夫红茶加工技术的基础上,以揉切代替揉捻,或揉捻后再揉切而制成。揉切的目的是充分破坏叶组织,使干茶中的内含成分更易冲泡出,形成红碎茶汤色红艳明亮,滋味浓、强、鲜的品质风格。根据其总的品质特征,红碎茶可分为叶茶、碎茶、片茶、末茶4个细类。中国云南、两广和海南地区是红碎茶的集中生产地。国外红碎茶的生产主要集中在印度、斯里兰卡和肯尼亚,其产量的总和占世界红碎茶总产量的80%以上,且质优价高。
  ⊙名茶种类
  祁门功夫红茶是中国传统功夫红茶的珍品,有百余年的生产历史。主产于安徽省祁门县,简称“祁红”。祁红功夫茶条索紧秀细长,色泽乌黑泛灰光,俗称“宝光”,内质香气浓郁高长,清雅隽丽,似蜜糖香味,茶更是蕴有兰花香气,清鲜持久,号称“祁门香”。清饮能体味祁红的隽永香气,即使添加鲜奶亦不失其香醇。作为下午茶、睡前茶很合适。
  ⊙品级的划分
  红茶的品级依品种、采摘部位、产区、海拔高度及季节等而有所不同,很难只凭其中某一项标准来界定品级。世界上红茶的品种很多,产地也很广泛。其中负盛名的4大名品红茶有祁门红茶、阿萨姆红茶、大吉岭红茶和锡兰高地红茶。
  红茶的制作
  ⊙全发酵茶
  红茶属于全发酵茶,因而发酵也是红茶制作中重要的工序,也是与制作其他茶叶显著的区别。
  中国的红茶种类主要有功夫茶、红碎茶和小种红茶3种,其主要制作工序都经过萎凋、揉捻、发酵、干燥4个步骤,但各道工序需要的条件和程度又略有不同。下面以功夫红茶为例,对红茶制作的主要步骤做逐一介绍。
  ⊙萎凋
  萎凋是红茶加工的道工序。红茶萎凋有3种方法:日光萎凋、室内自然萎凋和萎凋槽萎凋。
  日光萎凋——这种方法受天气制约很大,阳光强烈的午后和阴雨的天气都不适宜。通常在春茶季节,气候比较温和时采用,这个时节萎凋程度容易控制,萎凋时间大约为1个小时。
  室内自然萎凋需要在四面通风、洁净干燥的房间内进行,对室内的温度和湿度都有很高的要求,温度在21℃?22℃、相对湿度在70%左右为宜。萎凋时间为18个小时左右。由于这种方法萎凋时间长,产量低,不易操作,所以通常很少采用。
  萎凋槽由热气发生炉、通风机、槽体和盛叶框4部分组成,温度一般控制在35℃左右。在夏秋季节,气温超过30℃以上,则可不用加温,直接用鼓风机鼓风即可。萎凋过程中要时常监测温度变化。萎凋时间3?4个小时,春茶气温较低,需要5个小时左右。萎凋槽萎凋结构简单,工作效率高,萎凋质量好,是为常用的方法。
  ⊙揉捻
  揉捻是红茶加工的第二道工序。揉捻使叶细胞遭到破坏,叶卷成条,叶汁溢出并凝于叶表,增加了茶叶的浓香,为发酵创造条件。揉捻需要的空气相对湿度为85%?95%,室内温度保持在20℃?24℃的条件下进行,需要避免日光直射。在夏秋季节,低湿高温的环境下,也可通过安装喷雾、洒水、搭荫棚等来降低温度、提高湿度。
  揉捻时间和萎凋叶的投入量根据茶树品种、揉捻机型号而定。大型揉捻机,揉捻时间约90分钟,投叶量多;中型揉捻机揉捻时间70?80分钟,投叶量适中;小型揉捻机一般揉捻60?70分钟,投叶量较少。总体来讲,投入量应为容器的75%?85%。
  ⊙发酵
  发酵是红茶加工关键的工序。它使氧化酶的活性增加,与多酚类物质发生氧化聚合,叶子变为红色。发酵室要求空气相对湿度达95%以上,温度一般在22℃?25℃。发酵时将揉捻叶平铺在特定的发酵盘中,嫩叶稍薄,老叶略厚;春茶需薄,夏秋茶略厚。
  发酵时要保持空气流通,春茶发酵时间3?4个小时,夏秋茶则减至1?2个小时。由于温度对红茶发酵很重要,所以发酵时间要灵活掌握。在夏秋气温高的时节,有时甚至不需要再进行发酵,揉捻结束,发酵就已经完成。发酵适度,叶子青草味消失,并散发出清香,叶色及凝于表面的液汁均呈红色,形成红茶特有的颜色和香气。
  ⊙干燥
  干燥是红茶制作的一道工序。它是通过高温来达到钝化酶的活性,使发酵停止,同时蒸发水分,固定茶形,防止霉变。红茶一般要经毛火和足火两次干燥。毛火干燥时,需高温烘焙,薄薄摊铺;然后再用足火干燥,此时温度应稍低,摊铺微厚,时间较毛火略长,至含水量少于6%。毛火干燥适度的叶子,用手触摸会有柔软、刺手、有弹性的感觉;足火后干燥程序基本完成,茶叶若用力手捻则成粉末状,茶色更重,茶香更浓。
  ⊙红碎茶的揉切
  红碎茶与功夫红茶在制法上大的区别就在于揉切。先用揉捻机进行揉捻后再揉切,多用于嫩度较差的叶子。一般对较嫩的鲜叶可将萎凋后的叶子直接放入揉切机里进行揉切,红碎茶的外形条件也因此而形成。
  揉切过程中,叶子受到多种力的作用,温度迅速升高,为避免叶温过高引起过度的发酵,通常要缩短揉切时间,但为了保证碎茶的效果,则要增加揉切的次数。由于叶片被切碎,使得叶细胞遭到严重破坏,叶汁外溢,叶内所含物质与空气充分接触,氧化作用加剧,由此便形成了红碎茶香气馥郁、口感更浓醇的特点。
  ⊙小种红茶的干燥
  小种红茶不同于功夫红茶的制作工艺之处,在于萎凋和干燥过程中,加入了松烟烘焙。
  主要方法是利用松柴燃烧产生热量来蒸发多余水分,同时茶叶吸收掉大量的松烟,促进芳香物质的散发,形成小种红茶特有的烟熏香味,以及口感醇正浓厚的品质特点。
  “过红锅”也是小种红茶加工过程中的特有工序。待锅温达一定高度时,投入发酵叶,双手快速翻炒。感觉叶子变软烫手时,即可出锅。炒制时间不宜过长,以免产生焦叶,而时间太短香气又得不到足够的提升。快速的高温炒制,钝化了酶促作用,使发酵停止。
  红茶的冲泡
  ⊙适宜的茶具
  红茶高雅的芬芳以及香醇的味道,必须要以合适的茶具搭配,才能烘托出它独特的风味。品饮红茶合适的茶具是白色瓷杯或瓷壶,尤以骨瓷。质地莹白、隐隐透光的骨瓷杯盛入色彩红艳瑰丽的红茶茶汤,在升腾的雾霭中感受扑鼻而来的香气。闲暇时捧着一杯红茶,度过一个轻松的午后,保温性能的骨瓷杯能保证你品到的每一口茶都温暖且甘甜。
  一般来说,功夫红茶、小种红茶、袋泡红茶、速溶红茶等大多采用杯饮法,即置茶于白瓷杯中,用沸水冲泡后饮用。红碎茶和片末红茶则多采用壶饮法,即把茶叶放入壶中,冲泡后为使茶渣和茶汤分离,从壶中慢慢倒出茶汤,分置各小茶杯中,便于饮用。茶叶残渣仍留壶内,或再次冲泡,或弃去重泡,处理起来都很方便。
  ⊙水温
  红茶适合用沸腾的水冲泡,高温可以将红茶中的茶多酚、咖啡因充分萃取出来。高档红茶适宜水温在95℃左右,稍差一些的用95℃?100℃的水即可。注水时,要将水壶略抬至一定的高度,让水柱一倾而下,这样可以利用水流的冲击力将茶叶充分浸润,以利于色、香、味的充分发挥。当沸水冲入茶壶中时,茶叶会先浮现在茶壶上部,接着慢慢沉入壶底,然后又会借由对流现象再度浮高。如此浮浮沉沉,直到茶叶充分展开时方完成,这就是所谓的焖茶时间。
  ⊙置茶量
  茶叶投放量的多少要视茶具容量大小、饮用人数、饮用人的口味、饮用方法及茶的不同品性而定。大体原则和绿茶类似,茶叶与水的比例一般为1∶50,1克茶叶需要50毫升的水。过浓或过淡都会减弱茶叶本身的醇香,过浓的茶还会伤胃。按照一般的饮用量来讲,冲泡5?10克的红茶较为适宜。红茶多放一点,冲泡出来会很浓香,但一定要把握得当。
  ⊙浸泡时间
  冲茶前要有一个短短的烫壶时间,用热滚水将茶具充分温热。之后再向茶壶或茶杯中倾倒热水,静置等待。如有盖子,还可将盖子盖严,让红茶在封闭的环境中充分受热舒展。
  根据红茶种类的不同,等待时间也有少许不同,原则上细嫩茶叶时间短,约2分钟;中叶茶约2分半钟;大叶茶约3分钟,这样茶叶才会变成沉稳状态。若是袋装红茶,所需时间更短,40?90秒即可。泡好后的茶叶不要久放,放久后茶中的茶多酚会迅速氧化,茶味变涩。好的功夫红茶一般可冲泡多次,而红碎茶只能冲泡1?2次。
  ⊙清饮法
  清饮是指将茶叶放入茶壶中,加沸水冲泡,然后注入茶杯中细品慢饮,不在茶汤中加入任何调味品,体味的完全是红茶固有的芬芳。苏东坡曾有诗比喻,“从来佳茗似佳人”。清饮的红茶,正如一位天生丽质的美人,不需要人工的雕饰,也能散发出自然的韵味。
  清饮时,一杯好茶在手,慢慢啜饮,默默赏味,能使人进入一种忘我的精神境界,欢愉、轻快、激动、舒畅之情油然而生。中国人多喜欢清饮,特别是名特优茶,一定要清饮才能领略其独特风味,享受到饮茶乐趣。
  ⊙调饮法
  既然佳茗堪比佳人,那自然是浓妆淡抹总相宜。除去中国人传统的清饮法外,受西方人影响,现在美味丰富的调饮法也同样流行。调饮法,是在泡好的茶汤中加入奶或糖、柠檬汁、蜂蜜、咖啡、香槟酒等,以佐汤味。所加调料的种类和数量,根据个人爱好,任意选择调配,风味各异。也有的在茶汤中同时加入糖和柠檬、蜂蜜和酒同饮,或置于冰箱中制成不同滋味的清凉饮料,都别具风味。
  调饮法在现代广为流行,尤其受到年轻人的喜爱。调饮法用的红茶,多数用红碎茶制的袋泡茶,茶汁浸出速度快,浓度大,也易去茶渣。
  ……

前言


《茶语:从晨起的一杯到午后的悠然》 晨光熹微,唤醒沉睡的世界,也唤醒了人们对一杯暖茶的渴望。它不仅仅是简单的饮品,更是生活中的仪式,是思绪的引子,是与自我对话的宁静时刻。《茶语》便是一本关于茶的随笔集,它不拘泥于茶的种类、历史或制作工艺,而是深入挖掘茶与我们日常生活的连接,以及它所能带来的细腻感受。 本书的开篇,便从清晨的第一杯茶说起。作者描绘了在晨曦中,手捧温热的茶盏,感受指尖传来的暖意,闻着袅袅升腾的茶香,让大脑在尚未完全清醒的状态下,逐渐被一种温柔的力量唤醒。这杯茶,是告别夜晚的安眠,迎接崭新一天的序曲,它承载着希望,也带来了平静。作者用朴实的笔触,勾勒出这简单却不失隆重的场景,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体会到那份由一杯茶带来的安宁与力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午后的阳光变得明媚而热烈。此时,一杯清爽的茶,是驱散疲惫、重拾活力的最佳伴侣。《茶语》的第二部分,便聚焦于午后的茶时光。它探讨了在忙碌的工作间隙,或是悠闲的午后时光,如何选择一杯适合自己的茶,来调整身心。可能是清淡的绿茶,带来一丝清新与提神;也可能是回甘醇厚的乌龙茶,在舌尖留下悠长的韵味。作者细腻地捕捉了午后饮茶时的种种心绪,它可以是工作的间歇,让思绪得以喘息;也可以是朋友小聚,在茶香中增添几分情谊;更可以是独处一隅,在茶的陪伴下,与内心的自己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 本书并非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充满了生动的细节和个人的感悟。作者在书中穿插了许多生活化的场景,例如,在雨天,点上一炉香,泡上一壶茶,听着雨滴敲打窗棂,感受那份独有的宁静与惬意;又或是,在旅途中,偶然发现一家别致的茶馆,品尝当地特色的茶饮,体验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这些片段,都以一种温润而自然的方式,将茶融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茶语》还探讨了茶在人际交往中的角色。它不仅仅是待客之道,更是情感交流的媒介。一杯热茶,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坦诚的交流在温馨的氛围中展开。作者分享了与家人、朋友围坐品茶的温馨画面,茶香弥漫中,是无声的关怀与理解,是岁月沉淀下来的深厚情谊。 此外,书中还涉及了一些关于“茶意”的哲学思考。茶,在某些时刻,可以成为一种心灵的寄托。在失落时,一杯茶的温暖可以慰藉心灵;在迷茫时,一杯茶的清澈可以理清思绪。作者认为,品茶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修行,它教会我们放慢脚步,去感受当下的美好,去体会生活中的细微之处。 《茶语》的语言风格朴实而富有诗意,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句句透露出真挚的情感。作者擅长捕捉生活中的瞬间,并赋予它们深刻的含义。阅读此书,如同与一位老友围坐,在袅袅茶香中,分享着生活中的点滴感悟。它不提供标准化的答案,而是鼓励读者去发现属于自己的“茶语”,去构建属于自己的茶生活。 本书并没有提及任何关于茶叶的产地、品种、冲泡方法、茶具的详解,也未涉及茶的历史演变、文化溯源等学术性内容。它所呈现的,只是一份最纯粹的、最贴近生活的茶之体验。它邀请读者,在每日的生活中,为自己留出一杯茶的时间,去感受那份简单而深刻的美好。这或许是最好的生活方式,也是最温柔的自我关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图解茶经》真是太让我惊喜了!作为一名对茶文化一直怀有浓厚兴趣,但又苦于知识体系零散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引导我入门的书籍。市面上关于茶的书籍不少,但很多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过于浅显,很难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平衡点。《图解茶经》正好满足了我这个需求。 首先,它的“图解”二字绝非虚设,书中的插画和图片质量极高,配色雅致,线条流畅,将原本可能枯燥的文字描述变得生动形象。比如,在介绍不同茶类的制作工艺时,书中配有详细的工序图,每一个步骤都清晰可见,让我这个曾经对萎凋、杀青、揉捻等词汇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人,一下子就有了具象的认知。再比如,在讲解茶具的鉴赏时,不同朝代的经典茶器都有精美的复原图或实物照片,配以简练的文字说明,让我能直观地感受到不同时期审美和工艺的演变,甚至能想象出古人品茗的雅趣。我尤其喜欢关于冲泡技巧的部分,书中用图示的方式一步步分解了注水、出汤的时机和手法,对于我这种常常因为掌握不好水温和时间而冲泡出“失败”茶汤的新手来说,简直是福音。这不仅减轻了我的阅读压力,更重要的是,它让我能够轻松地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品饮体验,大大提升了学习的乐趣和效率。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给我带来了非常大的启发。我一直以为自己对茶的了解已经足够,能够分辨出一些基本的茶类,但《图解茶经》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书中关于茶的冲泡技艺的讲解,真的是细致入微,让我受益匪浅。我之前冲泡茶叶,往往是随心所欲,不太在意水温、水流,甚至茶叶的投放量。 结果可想而知,有时候泡出的茶汤苦涩难咽,有时候又寡淡无味,很难体会到茶叶本身的真正滋味。《图解茶经》则从最基础的“水”开始讲起,分析了不同水源对茶汤风味的影响,然后详细介绍了不同茶类适合的水温,甚至细致到不同叶片大小的茶叶,水温的细微差异所带来的口感变化。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茶水分离”的讲解,用图示的方式清晰地展示了如何通过控制注水时间和出汤速度,来避免茶叶长时间浸泡而产生苦涩味,同时又能充分释放茶叶的香气和滋味。我尝试按照书中的方法去冲泡,惊喜地发现,原本觉得不好喝的茶叶,竟然也变得醇厚甘甜起来。这本书让我明白,原来冲泡,也是一种艺术,需要技巧和耐心,而掌握了这些技巧,才能真正领略到一杯好茶的魅力。

评分

拿到《图解茶经》的时候,我其实是带着一点点“批判性思维”的。我总觉得市面上很多号称“图解”的书籍,要么插图质量粗糙,要么内容过于零散,难以形成系统性的认知。但这本书,彻底打消了我的疑虑。它的“图解”绝非是简单的配图,而是与文字内容完美融合,相得益彰。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茶具的部分。它不仅仅是展示了各种茶壶、茶杯的外形,更是深入讲解了不同材质、不同造型的茶具对茶汤口感的影响。例如,书中详细介绍了紫砂壶的透气性如何影响茶叶的香气挥发,瓷器茶杯的釉面如何影响茶汤的色泽呈现,甚至连盖碗的口径大小,都与冲泡的便捷性息息相关。这些细节之处,都体现了作者在茶文化研究上的严谨和深入。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茶席布置的建议,从色彩搭配到器物摆放,都充满了东方美学的韵味,让我觉得品茶不仅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一种视觉和心灵的盛宴。读完这一部分,我才真正体会到,好的茶具,就像是茶的“灵魂伴侣”,能够极大地提升品饮的整体体验。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原来茶道,是一门如此细致而讲究的学问。

评分

我一直以为自己对茶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直到我翻开这本《图解茶经》,我才意识到自己之前的认知有多么浅薄。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远超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介绍茶叶的种类和冲泡方法,更是一次对中国茶文化全方位的系统梳理。我尤其被书中关于茶的分类那一章所震撼。它不仅仅列举了常见的几种茶,而是从茶叶的加工工艺、发酵程度、以及茶树的品种等多个维度,详细地解释了各种茶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我之前总是混淆绿茶和黄茶,觉得它们颜色相近,口感也差不多。但通过书中的图文并茂的讲解,我才明白它们之间在制作工艺上存在着关键的差别,尤其是黄茶独特的“闷黄”工艺,在书中通过细致的插图得到了清晰的展示,让我一下子就理解了为什么黄茶会有那种特别的、略带微甜的口感。同样,书中对乌龙茶的解释也让我茅塞顿开,它详细介绍了不同发酵程度的乌龙茶,比如清香型和浓香型,以及它们各自的代表性茶品,并且配上了清晰的辨别图,让我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这本书让我从一个“饮者”升华为了一个“懂者”,对茶叶的世界有了更科学、更系统的认知,这对于我今后在选购茶叶、品鉴茶叶时,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是被《图解茶经》的书名吸引,想着“图解”两个字应该会比较轻松有趣。拿到手之后,我发现这书远不止“轻松有趣”这么简单,它简直是一本让我重新认识中国茶文化的百科全书。我之前对茶的了解,大多停留在“绿茶、红茶、乌龙茶”这样粗浅的分类上,对它们的起源、发展、以及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几乎一无所知。《图解茶经》则像一位博学而耐心的老师,循序渐进地为我揭示了茶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 书中关于茶的起源神话,从神农尝百草到陆羽的《茶经》,娓娓道来,让我仿佛亲历了茶的诞生与传播。我惊叹于中国茶文化与哲学、艺术、宗教的紧密结合,书中有不少章节都深入探讨了茶在文人雅士生活中的角色,例如诗词歌赋中对茶的描绘,绘画中对茶道的呈现,甚至佛教寺院中的禅茶一味,都让我对茶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以前总觉得品茶是一种很个人的行为,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茶早已融入了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精神世界,甚至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书中还涉及了不同地域的茶风俗,比如南方采茶、北方面食佐茶,这些细节让我看到了中国地域文化的丰富多样性,而茶正是串联起这些文化的一根重要线索。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茶叶本身,更是一扇让我窥探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窗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