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歌德、尼采到里尔克

从歌德、尼采到里尔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斯洛伐] 马立安·高利克(MarianGalik) 著
图书标签:
  • 哲学
  • 文学
  • 德国文学
  • 歌德
  • 尼采
  • 里尔克
  • 思想史
  • 文化批评
  • 现代主义
  • 浪漫主义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3471897
商品编码:14258259609
出版时间:2017-05-01

具体描述

作  者:(斯洛伐)马立安·高利克(Marian Galik) 著;刘燕 主编 定  价:59 出 版 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05月01日 页  数:372 装  帧:平装 ISBN:9787533471897 自序:我的中德跨文化交流研究之历程
部分论歌德与中国
1932年:歌德在中国的接受与纪念活动
歌德《神秘的合唱》在中国的译介与评论
歌德《浮士德》在郭沫若写作与翻译中的接受与复兴(1919-1922)
歌德《浮士德》中的哥特式房间和日本箱崎的一问陋室
青年和他的“歌德的《浮士德》”
冯至及其献给歌德的十四行诗
冯至与歌德的《浮士德》
《浮士德》、《红楼梦》与“女儿性”
第二部分论尼采与中国
尼采在中国(1918-1925)
尼采在中国(1902-2000)
茅盾与尼采:从始至终(1917-1979)
我的《尼采在中国》四十年(197l-2011)
论《红楼梦》与尼采文本中的忧郁主题
第三部分论里尔克与中国及其他
汉宫“蓝花”:穿着捷克服饰的王昭君故事
两位中国现代哲学家论斯宾诺莎
表现主义在中国:译介与评论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从歌德、尼采到里尔克时代,德国文学、哲学、文艺思潮对20世纪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马立安·高利克、叶隽编著、刘燕编译的《从歌德、尼采到里尔克:中德跨文化交流研究》收录了靠前知名汉学家马立安·高利克先生有关中德文化交流领域四十余年的15篇研究硕果,主要围绕歌德、尼采两位文学界与哲学界巨匠,涉及斯宾诺莎、里尔克及德国表现主义批评家等在中国学界的翻译、接受与传播,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与作家(如张君劢、胡适、、郭沫若、茅盾、冯至、顾城等)对德国文化与文学的译介、阐释与创造性误读。全书为中德文学、文化的跨文化沟通与理解,提供了一个来自中欧汉学家的“他者”视角。其研究方法灵活多样、资料详实厚重、考证细致入微,结论具有启发性,充满真知灼见。作为尼采在中国研究领域的很早汉学家,高利克先生的学术敏锐性与洞察力令人钦佩难忘。 (斯洛伐)马立安·高利克(Marian Galik) 著;刘燕 主编 马立安·高利克,出生于斯洛伐克,1953-1958年就读于布拉格查理大学,师从捷克汉学家普实克(Jaroslav Pruek,1906-1980),学习远东史和汉学,属于“布拉格汉学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欧美享有盛誉的靠前比较文学学者。1958-1960年高利克到北京大学选修中国文学,师从吴组缃。除母语捷克语和斯洛伐克语,他精通英语、德语、汉语,同时也掌握俄语、拉丁语等。高利克一生致力于中西文学的比较研究,特别是在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领域里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主要著作有《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发生史(1917-1930)》《中西文学关系的里程碑(1898-1979)》《中国现代思想史研究》等
《诗意回响:穿越德语文学的现代精神之旅》 本书并非对歌德、尼采和里尔克作品的详尽学术分析,也非试图梳理三位大师之间直接的思想流脉。相反,它是一场以现代人的视角,沿着这三位巨匠思想与艺术的足迹,所进行的充满个人体悟的文学与哲学漫游。这是一次对德语文学黄金时代至二十世纪初期,那些塑造了我们理解个体、社会、存在与艺术的深层精神的回访,一次关于人类经验永恒主题的低语与回响。 我们并非意在挖掘歌德笔下 Faust 的炼金术秘诀,或是尼采超人哲学中的力量意志图解,亦非里尔克天使的神秘低语。而是,当我们将目光投向歌德宏大的生命史诗,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对生命多面向的拥抱,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以及对人类内心丰富情感的诚恳探索。从《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激情涌动,到《浮士德》对知识、权力和存在的无尽追寻,歌德展现的是一种跨越时代、直击人心的生命力。他的作品,即便在距离我们数百年后的今天,依然能触动我们内心深处对意义、对燃烧的热望。我们将在那些充满激情的诗句与史诗般的叙事中,寻找到一种对生命本身的热爱,一种不畏探索未知的勇气。 当尼采以他那如闪电般犀利的语言,划破时代的蒙昧,他所揭示的并非仅仅是对传统道德的颠覆,更是对人类个体潜能的召唤。他的“上帝已死”宣言,与其说是虚无主义的宣告,不如说是对人类必须独立承担自身价值创造的重塑。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寓言与箴言中,在《善恶的彼岸》的哲学激辩中,尼采激发出的是一种对生命力旺盛的肯定,一种对超越平庸、塑造自我的意志的赞颂。我们将在尼采激越的文字中,感受一种力量的涌动,一种对既定藩篱的挑战,一种对成为“自己”的深刻渴望。这不是对尼采思想体系的复制,而是捕捉其精神内核,感受其激发的生命能量。 而里尔克,这位在二十世纪初以独特嗓音吟唱生命之美的诗人,他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忽视的日常之物,让它们在诗意中焕发出奇异的光彩。从《杜伊诺哀歌》中天使的挣扎与存在之痛,到《致奥菲斯》中对死亡与生命的辩证思考,里尔克以其高度精炼、充满音乐性的语言,触及了人类经验中最脆弱也最坚韧的部分。他引导我们去倾听寂静,去感知事物深处的孤独,去理解爱与失去的本质。我们将在里尔克充满磁性的诗行中,体验一种更为细腻、更为深刻的对存在之美的体悟,一种对内心纯净的追求。 本书的路径并非线性,它更像是一次在德语文学星空下的自由漫步。我们并非要构建一个严谨的思想史框架,而是试图勾勒出一些共通的、贯穿这三位作家作品的精神脉络:对个体精神自由的极致追求,对生命复杂性的深情体认,对艺术作为理解世界和自身的重要途径的信念,以及在面对现代性带来的冲击时,对人性深处力量的探寻。 《诗意回响》试图唤醒的,是在喧嚣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可能已经遗忘的某种关于生命、关于存在、关于艺术的深刻感知。它不是一本提供标准答案的书,而是一张邀请函,邀请读者一同踏上这场精神的旅程,在歌德的壮阔、尼采的激越、里尔克的深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共鸣与启迪。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一次关于人类永恒困境与不懈追求的致敬。在这里,我们将不只是阅读文本,更是与那些伟大的灵魂进行一次心灵的交流,感受他们不朽的生命之光,如何在我们的时代里,依然闪耀着动人的光辉。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兴趣,可以说是对“如何理解经典”的好奇。歌德,在我心中,是古典精神的代表,他的作品是艺术与哲学的完美结合。他的《浮士德》所探讨的永恒主题,至今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而尼采,则是我眼中现代思想的“破坏者”与“创造者”,他挑战传统,鼓励个体突破极限,他的哲学如同一剂强心针,能唤醒沉睡的思想。里尔克,则是另一位我极为欣赏的诗人,他的诗歌中蕴含着一种深沉的孤独,一种对事物本质的探求,他的文字如同精美的雕塑,每一笔都饱含深意。这本书的跨度,从歌德的宏伟到尼采的激进,再到里尔克的内省,让我看到了欧洲思想和文学发展的不同面向。我期待作者能够提供一种独特的视角,来解读这三位巨匠之间的内在联系。他们是否在精神上有所继承?他们的艺术追求又有着怎样的分野?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梳理这些复杂的思想线索,从而形成一个更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我尤其想知道,作者如何看待歌德的理性与尼采的非理性之间的张力,以及里尔克如何在这种张力中找到了自己的诗歌语言。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更多地源于它所涵盖的作家群体。歌德,我一直认为他是德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巅峰之一。他的作品,无论是诗歌还是小说,都展现出一种宏大的生命力,以及对人性深邃的洞察。我尤其喜欢他在《少年维特的烦恼》中对青春期情感的细腻刻画,那种敏感、冲动与对理想的执着,至今仍能引起我的共鸣。而尼采,他的哲学思想,尤其是对现代性的批判,以及对个体自由意志的强调,对我影响颇深。他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我反复阅读,每一次都能从中汲取新的力量。他的文字如同闪电,照亮了思想的黑暗角落。至于里尔克,我对他的了解更多停留在他的诗歌,那种独特的意象,以及他对存在、爱和孤独的思考,总是能触动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将这三位风格迥异的作家联系起来,是在思想的传承上,还是在艺术风格的演变上?或者,作者会挖掘出他们之间不为人知的联系,将他们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文化语境中进行解读?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如何梳理他们的思想脉络,如何展现他们从古典主义的典范到现代哲学先驱,再到二十世纪重要诗人的演变过程。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是了解这三位巨匠的窗口,更是理解欧洲思想史发展的一个绝佳切入点。

评分

这本书,我最近刚入手,还未及细读。但光看书名——《从歌德、尼采到里尔克》,就足以勾起我内心深处对文学、哲学和诗歌的无限向往。我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德国古典文学的辉煌,以及现代欧洲思想的激荡。歌德,那位集诗人、剧作家、小说家、科学家、政治家于一身的巨人,他的《浮士德》至今仍是人类智慧的瑰宝,他笔下的情感描绘,他对于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探索,无不令人着迷。而尼采,那位叛逆的思想者,他的“超人”哲学,“权力意志”,他的对传统道德的颠覆,如同惊雷般震撼着一代又一代的灵魂。他的文字充满力量,如同奔腾的河流,席卷着一切虚伪与陈腐。至于里尔克,我对他相对陌生,但“里尔克”这个名字本身就散发着一种忧郁而深邃的美感,我猜测他会在歌德的宏大叙事和尼采的哲学思辨之间,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更为内敛而个人化的诗意表达之路。这本书,仿佛是一座横跨时空的桥梁,连接了不同时代、不同思想流派的巨匠。我期待着跟随作者的脚步,在这场精神的旅程中,去感受他们思想的火花,体悟他们文字的魅力。尤其是,如何在歌德的博大精深,尼采的激进颠覆,以及里尔克的深情吟唱之间,找到一条清晰的脉络,这是我最为好奇的部分。我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沉浸在书页中,与这些伟大的灵魂对话的场景。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如同一曲悠扬的乐章,将我引向了三个我崇敬的名字:歌德、尼采、里尔克。歌德,象征着德国古典主义的辉煌,他的作品如同一座宏伟的殿堂,充满了智慧与美的光芒。我总觉得,理解歌德,就是理解一个时代的精神高度。尼采,则是我心中的思想“刺客”,他的哲学总是带着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挑战着一切陈规陋习,也激励着我不断审视自我,追求超越。而里尔克,他是我内心深处的一位神秘的朋友,他的诗歌如同月光般清冷而深邃,总能在不经意间触动我的灵魂。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将如何在这三位大师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是关于他们思想的传承与演变?还是关于他们各自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我期待着,作者能够为我揭示歌德的博大精深如何孕育了尼采的哲学革命,以及尼采的激进思想又如何影响了里尔克诗歌中对存在与意义的探索。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三位巨匠的介绍,更是一次关于欧洲文学和哲学思想发展脉络的深刻梳理。我渴望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他们之间思想的碰撞与交融,从而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坦白说,我选择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歌德”和“尼采”这两个名字。歌德对我来说,代表着一种理想主义的巅峰,一种对生命的热情与对知识的渴求。我一直认为,歌德不仅仅是一个作家,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而尼采,他的思想则充满了震撼人心的力量,他的哲学是对既有价值观的挑战,也是对个体潜能的激发。我从他的著作中看到了自由的可能性,看到了超越自我的希望。里尔克,我承认我对他的了解相对有限,但“里尔克”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一种独特的诗意,我能感觉到他作品中蕴含的深刻情感和哲学思考。这本书的题目《从歌德、尼采到里尔克》,似乎暗示着一条从古典主义的成熟走向现代主义的激进,再到一种更为内省和形而上的诗意探索的道路。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在这三个看似不同却又彼此关联的思想巨人之间找到连接点。他会如何分析歌德的浪漫主义精神如何孕育了尼采的哲学反叛?他又会如何阐释尼采的思想如何影响了像里尔克这样的诗人?我渴望在这本书中看到一个清晰的叙事线索,能够将这三位大师的思想融汇贯通,从而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他们各自的贡献,以及他们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