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一九八四(全译本)ISBN:9787567748996 页码:246页 定价:16.00元
动物庄园(全译本)ISBN:9787567743908 页码:242页 定价:16.00元
作者:[英] 乔治·奥威尔 著
出版社:吉林大学出版社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作者:(英)奥威尔 译者:马颖
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1903—1950),英国记者、小说家、散文家和评论家。
1903年生于印度,在英国成长。少年时入读著名的伊顿公学,毕业后因成绩一般、家境不富裕无力攻读大学,考取了公务员,被派到缅甸任警察。1927年辞去公职回到伦敦,开始从事文学创作。1936年,参加了西班牙内战。因伤回国后又被划入左派,不得不流亡法国。二战中,在英国广播公司(BBC)从事宣传工作。后来又从事专栏书评写作。1950年死于肺病。乔治·奥威尔一生短暂,但他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犀利的文笔审视和记录着他所生活的那个时,做出了许多超越时代的预言,被称为“一代人的冷峻良知”。代表作有《动物农庄》和《一九八四》等。马颖,女,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教育专业、获教育硕士学位,现任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民族教育学院教学办主任。多年来一直从事高校英语教学工作,发表十余篇教学科研论文。近年潜心研究和实践英汉翻译的理论和技巧,不断参与翻译工作,多次担任中国商务翻译考试考官,现为辽宁省翻译学会会员。
《一九八四》是一部被称为政治预言的作品,同时也是一部被历史上演且依然在上演的现实主义作品。这部小说披着爱情的外衣,却让你读过之后忘记爱情,只有周身泛滥不绝的彻骨寒意。因为奥威尔笔下的爱情故事发生在一个极权主义恶性发展后的恐怖世界。在那个世界里,你想思考,是犯罪;你想恋爱,是犯罪;你想吃饱,是犯罪;你想要孩子,是犯罪;你想睡觉,是犯罪;总之,你想,就是犯罪……
在线试读
一
四月里,明朗清冷的一天,风势猛烈,时钟敲了十三下。温斯顿·史密斯为了躲避寒风,低着头,紧缩着脖子,以快的速度闪进胜利大楼的玻璃门,可是狂风卷起的尘沙还是跟着他进来了。
一进门厅就闻到煮卷心菜和旧垫子的气味。门厅那头钉着一张不适合钉在室内的大彩色宣传画,画上是一张四五十岁男人的脸,有一公尺那么长,留着浓浓的胡子,面部线条粗犷却又英俊。史密斯朝楼梯走去,因为这里电梯很少运作正常,何况现在为了筹备即将到来的“仇恨节”节约用电,白天连电源都关掉了。史密斯住八楼,虽然他才三十九岁,但右脚踝上患有静脉曲张,因此走得很慢,中途还得停下来休息好几次。每上一层楼,都可以看到正对着电梯门那张有着巨大面孔的宣传画,在那里凝视着你。这种彩照设计得很特别,无论你走到哪一个方向,那双眼睛总会跟着你。宣传画下面有一行说明:老大哥在看管着你。
史密斯一踏入家门,就听到一个运腔圆润的声音,正在一板一眼地念着大概是与生铁产量有关的数字。房间右边的墙上嵌了一块长方形的铁板,看似是一面蒙蒙的镜子。声音就是从那儿传来的。史密斯调节了一下开关,声音低了下来,但说的话仍能听得很清楚。这铁板就是“电幕”,音量大小可以调节,但是不能完全关掉。他走到窗前,本来就身材细小的史密斯,穿上蓝色的党员制服,更显得瘦弱了。他长着浅色头发,面色红润,只是皮肤被劣质的肥皂、笨钝的剃须刀片和刚告一段落的严冬天气折磨得粗糙不堪。
即使从紧闭的窗子看出去,外边的世界仍是一副寒冷的样子。街道上,碎纸片和尘沙随风卷起,翻滚成大小无数的旋涡。虽然阳光灿烂,天空蔚蓝,但除了无所不在的宣传画外再也看不到什么颜色。那张黑髭大脸在每一个角落凝视着你。史密斯对面房子的前面就有一张:“老大哥在看管着你”。那双黑眼睛目光如电,直照他心底。街道上有一张宣传画,一边脱落下来在风中不时地吹拍着,宣传画下面的两个字“英社!”也因此而时隐时现。远处一架直升飞机时而在屋顶掠过,像一只大头苍蝇,盘旋一下后又蹿出去。这是巡逻警察的直升机,从别人家的窗子窥看里面的动静。巡逻警察并不可怕,思想警察才要命。
史密斯背后,那个电幕声音还在喋喋不休地报告着生铁生产数字和第九个三年计划的超额完成。电幕能同时接收和发送。温斯顿所发出的任何声音,不管你在房内说话的声音压得多么低,机器还是一样收听得到。而且只要你站在或坐在电幕的视野之内,那么你的一切举动和言语尽收“老大哥”眼底。当然,你无法知道他哪一分钟在监视你。思想警察究竟在哪个时候,或者用什么法子去收听哪一个人的活动,你就只能自己猜测了。说不定他们每一分钟都监视着你。反正无论如何,他们可以随时接上你的线路。你活着就得做这么一个假定:你的每一个声音,都会被人听见,而除非在暗黑的地方,否则你的一举一动都在别人眼中一览无遗。起先这不过是心理上的一种戒备,慢慢就变成一种本能了。
史密斯保持着背对电幕的姿势,这样较为安全些,虽然他也知道一个人的背部有时也会泄露秘密的。一公里之外的胜利大楼,就是他办公的地方:真理部。一座屹立于四周灰暗环境中的白色大厦。“这里”,他略带几分厌恶情绪想,“这里就是伦敦,空域的主要城市。”空域本身是大洋邦人口第三大的省份。他尽力思索,想找回一些儿时的记忆,比对一下究竟伦敦以前是否是这个样子。那个时候伦敦的房子,是否尽是摇摇欲倒的十九世纪建筑物?屋子的四周是否都得用大木条支撑着?窗户用纸板挡着?屋顶年久失修,也是架满铁柱铁板?花园围墙破裂得东歪西倒?那些被轰炸过的地方尘土飞扬,柳枝蔓生于破瓦残垣上,以前的本来面目又如何?还有那些被炸弹夷平了的一大块一大块土地,现在都盖上了像鸡笼一样的木板平房,从前究竟是一番什么景象?可是不管他怎样集中精神去思索,童年的记忆仅是一片空白,好像以前发生过的事,既什么背景,也不大明其所以。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的墨绿色调,配上那个略带粗粝感的纸张,一拿在手里就有一种厚重历史感扑面而来。封面上的字体选择,既有那种老派的庄严,又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诡谲,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故事的重量。我特别喜欢它内页的排版,字体大小适中,行距拿捏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感觉出版方对这两部经典作品是抱有极大的敬意的。很多时候,阅读体验不仅仅是文字内容本身,更与你与这本书的物理接触感息息相关。这套书的纸质,那种略带米黄的色泽,让我想起以前在旧书店里淘到的珍藏,每一次翻页,都能闻到一股淡淡的油墨香,混杂着时间沉淀下来的独特气味,这种嗅觉上的享受,是电子阅读永远无法替代的。而且,两本书的尺寸和重量都做了很好的平衡,无论是单手持握还是放在书桌上,都显得恰如其分,既有分量感,又不至于笨重到让人望而却步。这种对阅读载体的重视,无疑提升了阅读这部反乌托邦巨著的沉浸感,让人在进入故事之前,就已经被这种精心设计的“仪式感”所包裹。
评分从读者的角度来说,购买这套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所提供的一种“思想装备”。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消遣读物,而是一种需要反复咀嚼、时不时要拿出来对照现实审视一番的工具书。我个人的阅读习惯是,每读完一个章节,都会暂时放下书本,花几分钟时间去思考,作者提出的那个概念在当下的环境中是否有新的投射和变种。特别是对于那些关于历史修正和记忆控制的描写,它们会促使你对日常接触到的信息产生一种本能的、健康的怀疑。这套书带来的那种“清醒感”是非常宝贵的,它打破了我们对安逸生活习以为常的认知,提醒我们警惕那些悄无声息的边界蚕食。对我而言,这两部作品的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文学评论的范畴,它们是近百年来,对“真相”价值的最高级别的捍卫,读完后,会发现自己看待世界的滤镜,已经被永久地改变了,这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收获。
评分我得说,乔治·奥威尔的笔力简直是神乎其技,他构建的世界观,即便放到今天来看,也丝毫没有褪色,反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显得愈发令人不寒而栗。读起来,那种透彻的冷峻和深刻的讽刺,如同冰锥一样直插人心最柔软的地方。他对于极权主义下人性异化的描摹,细致入微,从语言的阉割到思想的控制,每一步骤都设计得逻辑严密却又荒谬至极。特别是对“老大哥”这种无形权威的刻画,那种无处不在的监视感,让你不禁会下意识地去审视自己周遭的环境,怀疑那些习以为常的规定背后是否隐藏着更深层的目的。这种代入感是极强的,你不是在看一个故事,而是在经历一场关于自由意志的残酷拷问。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时而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时而又在看似平静的日常中埋下爆炸性的伏笔,让人在期待与恐惧中反复拉扯。这种对人性和政治黑暗面的深刻洞察,使得这本书超越了文学作品的范畴,成为了一种警世恒言,一种对未来可能性的深刻预警。
评分这次阅读体验中,我尤其被那极简主义的叙事风格所震撼,奥威尔的文字是如此的克制、冷静,却又蕴含着巨大的能量。他很少使用华丽的辞藻去渲染情绪,而是通过精确、近乎新闻报道式的白描手法,来呈现那些令人发指的场景和人物的麻木。这种“去情绪化”的写作,反而让残酷的事实以更直接、更具冲击力的方式击中了读者。比如对“双重思想”概念的阐述,那种语言逻辑上的自我矛盾与扭曲,仅仅用几段简洁的文字就勾勒出了一个精神分裂的时代背景。这种文字的“硬核”程度,要求读者必须全神贯注,任何一次分心都可能错过作者精心设计的隐喻。我发现自己不得不放慢阅读速度,去细细品味那些看似平淡的句子,因为每一个动词、每一个名词的选择,都似乎携带着沉甸甸的政治分量。这不像是一些传统小说那样提供情感宣泄的出口,它更像是一份冰冷的诊断书,直指社会肌体的病灶,让人不得不面对那些不愿直视的真相。
评分对比起另一篇作品(虽然我不能直接评论其内容,但可以从风格上对比),那篇作品的叙事视角则显得更为寓言化和象征性,它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民间传说,用动物的身份包裹着人类社会的运作逻辑。它的节奏更为紧凑,情节推进也更具戏剧冲突性,少了些许对个体心理的深掘,多了几分对群体行为模式的概括与批判。这种不同风格的并置,恰恰体现了作者在不同层面探讨同一个主题——权力如何腐蚀和被滥用——的深度和广度。一者是直接对未来体制的冷酷预言,另一者则是对历史周期律的辛辣嘲讽。阅读这两者时,你能明显感觉到作者在切换“频道”,从对宏大结构病态的解剖,转向对个体背叛与集体愚昧的无情揭露。这种组合装的设置,让读者可以同时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构建起一个完整的、关于“不自由”的知识体系,视角互为补充,极大地丰富了对奥威尔思想的理解层次,远比只读其中一本要来得透彻和全面。
评分经典值得一读
评分书很好,物流也很快,满意
评分非常不错
评分很好看好看好看
评分质量非常不错,价格特别合适
评分很不错,可惜我买贵了,还是好评吧
评分书的质量不错。
评分经典值得一读
评分很好看好看好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