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全集 知行合一心学智慧 现代思想解读传统文化 宋明心学 国学 中国古代哲学 传习录

王阳明全集 知行合一心学智慧 现代思想解读传统文化 宋明心学 国学 中国古代哲学 传习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王阳明
  • 知行合一
  • 心学
  • 宋明理学
  • 国学
  • 中国哲学
  • 传习录
  • 传统文化
  • 现代解读
  • 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卓识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4486487
商品编码:17305644229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具体描述

三件减6元
优惠促销
2017-02-08 12:18 - 2017-12-31 20:25 截止
下单满就减,赶快购买吧!
单笔订单满 件 减 6 元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道德经》:洞悉宇宙万物运行之道的智慧之源 《道德经》,这部传世千年的中华经典,以其深邃的哲学思想和精炼的语言,为我们揭示了宇宙万物运行的根本规律,指引着个体修养与社会治理的至高智慧。它并非一本简单的说教手册,而是一场思想的盛宴,一次精神的洗礼,引领读者穿越时空的阻隔,与那位伟大而神秘的智者——老子,进行一场跨越数千年的对话。 一、 道,宇宙的本源与运行法则 《道德经》的核心概念,便是“道”。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起源,是天地万物的根本,是支配一切运动和变化的终极实在。“道”无形无相,不可言说,却又无处不在,无所不能。它“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是永恒的、无限的、自足的。 “道可道,非常道”: 这开篇之语便奠定了《道德经》的哲学基调。老子强调,真正意义上的“道”是无法用语言来完全描述和定义的。任何语言的表达,都只是对“道”的一种近似的描述,是一种局限性的指代。真正的“道”,超越了人类的语言和思维范畴。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在“道”的层面,万物尚未分化,是混沌一片,是“无名”的。当“道”开始运动、分化,便产生了天地万物,有了具体的名称和形态,成为“有名”的“万物之母”。这揭示了从无到有,从混沌到秩序的宇宙生成过程。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这句话进一步阐释了“道”的虚无性与创造性。“有”指的是具体存在的万物,而“无”则是指“道”这一虚无的本源。“道”虽然是虚无的,却是孕育一切“有”的根源。这种“无中生有”的辩证思想,是理解《道德经》宇宙观的关键。 “道法自然”: 老子认为,“道”的运行遵循其自身的规律,不强求,不造作,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万物也应该效法“道”的“自然”之道,顺应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反对人为的干预和强制。 《道德经》中的“道”并非一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内在的、自律的规律。它是一种“生而不宰,长而不恃,为而不恃”的力量,是驱动宇宙不断演化、生生不息的根本动力。理解了“道”,也就理解了万物存在的意义和发展的方向。 二、 德,道的显现与个体实践 如果说“道”是宇宙的本源和规律,那么“德”便是“道”在具体事物中的体现和显现。“德”是“道”在万物中的禀赋,是万物之所以为万物的内在属性。修养“德”,便是顺应“道”的规律,实现个体生命价值的升华。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真正的“上德”之人,并不会刻意去追求“德”的名声或形式,他们只是自然而然地遵循“道”的规律,表现出内在的美德。反之,那些刻意表现“德”的人,反而失去了真正的“德”。这强调了“德”的自然性和内在性。 “道生之,德畜之”: “道”产生万物,“德”则养育万物。“德”是万物得以生长、发展、成熟的重要条件。它包含了万物所具有的生长、成熟、完善的能力。 “夫唯德,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德”的伟大之处在于,它辅佐万物的自然发展,而不敢有所妄为,有所干涉。它是一种温和的、不干预的引导,让万物在最适宜的状态下成长。 在个体层面,“德”的修养体现在对“道”的遵循,例如柔弱、谦下、不争、知足等品格。这些品格并非软弱,而是一种深刻的智慧,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 三、 辩证智慧:柔弱胜刚强,无为而治 《道德经》中充满了辩证的智慧,它揭示了事物对立统一的本质,以及事物转化的可能性。 “天下之至柔,驰骋乎天下之至坚”: 这是“柔弱胜刚强”的经典论述。老子认为,最柔弱的东西,往往能够渗透最坚硬的东西。水滴石穿,柔韧的草木在风中弯折而不会折断,这些都体现了柔弱的力量。在人际关系和社会治理中,以柔克刚,以退为进,往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这种辩证思想体现在对“有”与““无”的辩证认识。“有”带来了形质和功能,而“无”则带来了空间和可能性。例如,一个容器的“无”——它的空间,才使得它能够盛装东西,发挥其“用”。 “知其白,守其黑”: 认识到光明的一面,但更要坚守黑暗的一面。这并非鼓励消极,而是强调一种审慎的态度,一种对事物复杂性的深刻理解。在复杂的世界中,保持一份清醒和警惕,不被表象所迷惑。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不断积累,日益增加;而追求“道”的过程,则是不断去除杂念,损减私欲,回归本真。这种“损”并非损失,而是抛弃不必要的负担,达到精神的轻盈和纯粹。 四、 无为而治:政治与生活的智慧 《道德经》的智慧不仅体现在哲学思辨,更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和生活哲学。 “无为而无不为”: 这是“无为而治”的核心思想。“无为”并非消极不作为,而是指不违背自然规律,不妄加干涉,顺应事物自身的发展。通过“无为”,反而能够达到“无不为”的最高效果,使事物自然而然地达到和谐与繁荣。 “治大国,若烹小鲜”: 治理国家如同烹饪一条小鱼,要小心翼翼,不能随意翻动,否则就会弄碎。这形象地说明了治理的精髓在于“少私寡欲”,减少不必要的干预,让百姓自然发展。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圣人以“无为”的原则来处理事务,以“不言”的方式来施加教化。他们不尚空谈,不强求,而是通过榜样和自然引导,让人们自觉地遵循“道”。 “知足常乐”: 《道德经》强调知足的重要性。过度的欲望是痛苦的根源。懂得满足,便能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快乐。这种思想对于个体而言,是追求心灵安宁的良方。 五、 翻译与解读的现代意义 《道德经》的语言古朴而精炼,其含义深邃而广大,历代以来,无数的哲人学者对其进行解读和阐释。在现代社会,《道德经》的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应对现代社会的焦虑与压力: 在快节奏、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许多人感到焦虑和迷失。《道德经》提倡的“无为而治”、“知足常乐”,能帮助我们放下不必要的执念,学会与自己、与世界和谐相处。 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 《道德经》推崇“道法自然”,强调顺应自然规律。在全球环境危机日益严峻的今天,重拾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学习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 提升领导力与管理智慧: “无为而治”的政治智慧,对现代领导者和管理者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如何以人为本,减少不必要的干预,激发下属的积极性,从而实现高效的管理,是值得深思的课题。 促进个人品格的完善: 柔弱、谦下、不争等美德,并非落后,而是一种高级的生存智慧。在人际交往和个人成长中,这些品格能帮助我们赢得尊重,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道德经》是一部常读常新、越读越有味道的经典。它以其超越时代的智慧,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世界、认识自我、安顿心灵的独特视角。阅读《道德经》,就像是走进一片宁静的智慧花园,在那里,我们可以倾听宇宙的低语,感受生命的脉动,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归宿。它不是一套僵化的教条,而是一扇敞开的智慧之门,等待着每一个愿意探索真理的心灵去推开。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一个自诩对传统文化有一定了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次深入的“体检”。它没有贩卖廉价的“国学复兴”口号,而是脚踏实地,从最核心的“心”的功夫入手,层层递进。我非常欣赏作者在引用古籍时的审慎态度,既尊重原意,又不拘泥于字面,而是以现代人的视角进行“再创造性理解”。书中对《传习录》中那些看似矛盾的论述所做的圆融解释,尤其精彩,展现了极高的学术素养和洞察力。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精神世界一下子变得更加稳固和宽广,不再轻易被外界的喧嚣所动摇,那种内在的宁静与力量感,是这本书给予我最宝贵的馈赠。

评分

坦白说,我对中国古代哲学一直抱有某种距离感,总觉得那是一潭深不见底的古井,难以窥见全貌。然而,这本关于心学的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作者的解读角度非常刁钻且具有穿透力,他没有停留在对文本的简单注释上,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思想对个体生命状态的实际影响。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迷路已久的人,终于找到了清晰的地图。特别是关于“致良知”的部分,作者的论述极其细腻,那种强调内在觉醒、自我负责的观点,对于我们这个充斥着外在评价的时代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合上书本,进行长时间的内省,这比单纯获取知识更有价值。

评分

这本书我读了好几遍,每一次都有新的体会。它不仅仅是一本哲学著作,更像是一部指引人生的指南。作者的文字功底很深厚,将那些深奥晦涩的理学思想阐述得清晰易懂,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与先贤对话。我尤其欣赏他对“知行合一”的深入剖析,这不仅仅是一个理论概念,更是被作者实践并融入生活的具体方法。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很多困扰已久的内心挣扎都有了答案,不再是空泛地追求知识,而是真正开始学着在行动中检验和完善自己的认知。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精彩,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的关联性,让传统智慧真正活了起来。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其他很多国学读物无法给予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简直是艺术品,拿在手里就让人心生敬意。每一页的墨香仿佛都能穿透纸面,直抵人心。我最喜欢它对宋明理学脉络梳理的清晰度,很多历史名家之间的思想碰撞,被作者描绘得如同武侠小说中的高手对决,引人入胜。它没有那种枯燥的说教腔调,反而充满了思辨的乐趣。特别是关于“心即理”的阐释,作者用了很多生动的比喻,把原本高高在上的哲学概念拉到了我们日常的柴米油盐之中。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些古代哲学有些敬而远之,但这本书完全打消了我的顾虑,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连接古代智慧与现代生活的桥梁,读起来酣畅淋漓,完全停不下来。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张弛有度,读起来毫不费力,但其内涵却深不可测。它成功地将王阳明这位历史人物的形象丰满立体化了,不再是教科书上那个脸谱化的圣人,而是一个在战场上、在贬谪中不断与自我搏斗的鲜活灵魂。作者通过对比不同历史时期对心学的诠释差异,巧妙地论证了其思想的生命力。我特别喜欢它对“格物致知”在当代语境下的创新性解读,它证明了那些几百年前的智慧,在解决今天我们遇到的工作压力、人际冲突乃至自我定位的迷茫时,依然拥有强大的指导意义。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并在人生不同阶段都能读出新意的传世之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