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艺文丛刊第二辑(套装十八种共23册)
定价:660.00元
作者: 董逌 等;何立民 校
出版社: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0-01
ISBN:9787534051043
字数:
页码:5092
版次:1
装帧:盒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艺文丛刊”是一套收罗历史上各种好玩有趣、精巧别致“小书”“闲书”的系列丛书,内容涉及文学、书法、绘画、生活、园艺、美食、鉴赏、掌故等诸多题材,力图从各个视角、各个层次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动细节,以及中国古人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格调品味。此为丛书第二辑,共包括十八种二十三册,具体为《广川书跋》《广川画跋》《吴船录(外三种)》《文房四谱 蕉窗九录》《蔬食谱 山家清供 食宪鸿秘》《黄公望集》《倪瓒集》《文待诏题跋》《养鱼经(外十种)》《梅花草堂笔谈》《香乘》《装潢志(外三种)》《致富奇书》《节序同风录》《金农集》《快雨堂题跋》《书林清话》《草堂之灵》。
目录
作者介绍
董逌,字彦远,京东西路郓州须城人(今山东省东平县)。生于元丰初年,卒于绍兴年间。董氏藏书极富,逌少时,亦刻苦攻读,博览群书。徽宗政和年间,逌官秘书省校书郎。钦宗靖康年间,为国子监司业、祭酒。尝以张邦昌之命,劝慰太学诸生,为人所不齿。高宗建炎年间,又先后任江东提刑、礼部员外郎、宗正少卿、中书舍人,充徽猷阁待制。徽宗皇帝,耽于艺术,痴于收藏。董逌从游,职责所系,秘殿所藏,皆多寓目。赏鉴批校,创获颇多,备受赏识,享誉士林。董逌笔耕不辍,着述繁富。除《广川书跋》之外,还着有《广川易学》《广川诗学》《广川画跋》《广川藏书志》《广川诗诂》《钱谱》及《续钱谱》等。子弅,字令升,先后官镇江府学教授、严州知州等职。
文摘
序言
艺文丛刊:草堂之灵
艺文丛刊:广川画跋
艺文丛刊:广川书跋
艺文丛刊:黄公望集
艺文丛刊:节序同风录
艺文丛刊:金农集
艺文丛刊:快雨堂题跋
艺文丛刊:梅花草堂笔谈
艺文丛刊:倪瓒集
艺文丛刊:书林清话(外一种)
艺文丛刊:蔬食谱 山家清供 食宪鸿秘
艺文丛刊:文待诏题跋
艺文丛刊:文房四谱 蕉窗九录
艺文丛刊:吴船录(外三种)
艺文丛刊:香乘
艺文丛刊:养鱼经(外十种)
艺文丛刊:致富奇书
艺文丛刊:装潢志(外三种)
读到关于宋代城市风貌的章节,我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繁华的汴京或临安街头。书中所引用的文献资料,如《东京梦华录》、《梦粱录》等,生动地再现了当时城市的商业繁荣、市民生活的丰富多彩。从早市的喧嚣热闹,到夜市的灯火辉煌,再到各种节庆活动的热烈场面,都写得绘声绘色,仿佛身临其境。书中对当时各种店铺的介绍,如茶坊、酒肆、点心铺、裁缝店等等,以及它们经营的特色,都让我对宋代的市井生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瓦子”的描述印象深刻,那是一个集结了各种表演艺术的场所,如同现代的剧场和游乐场,充满了市井的烟火气和人情味。这种对底层市民生活细节的关注,使得这本书的艺术文化呈现更加立体和全面,不再只是精英阶层的专属。
评分对于宋代科技与工艺的介绍,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强大的创新精神和精湛的制造能力。书中涉及到的一些天文仪器、造船技术、冶金工艺等,都让我惊叹不已。例如,关于指南针的早期应用,以及其在航海事业中的重要作用,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还有对宋代瓷器烧制技术的描述,特别是景德镇窑的崛起,以及各种釉色的创新,如青瓷、白瓷、釉里红等,都展现了宋人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印刷术发展的论述,这不仅是一项伟大的技术发明,更是对知识传播方式的革命性改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内容让我看到了宋代不仅仅是文化的繁荣,更是科技发展的黄金时期,为后世的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在阅读《艺文丛刊第二辑》的过程中,我对于宋代服饰与礼仪的章节尤其着迷。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描述衣物的样式,更是深入探讨了服饰在社会等级、身份象征以及场合需求中的重要作用。书中引用的史料,细致地描绘了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们在日常生活、朝堂典礼、婚丧嫁娶等不同场合下的着装规范,以及这些规范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我惊叹于宋代服饰的精致与考究,从面料的选择、色彩的搭配,到款式的设计,无不体现着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对细节的追求。同时,书中对于礼仪的阐述,从最基本的待人接物,到复杂的祭祀仪式,都展现了宋代社会秩序的严谨与规范。这些内容让我得以窥见一个更加真实、更加有条理的宋代社会。
评分关于宋代饮食文化的篇章,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人们对于美食的独特追求与创造力。书中详细描述了宋代的食材种类、烹饪方法、以及不同地区的饮食特色。我被书中关于“点心”的细致描写所吸引,那些精巧别致的小点心,不仅是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一种艺术的享受。例如,关于不同季节的点心制作,以及它们所代表的节气习俗,都展现了宋人将饮食与生活紧密结合的智慧。书中还提到了当时一些著名的餐馆和酒楼,以及它们所提供的特色菜肴,让我仿佛闻到了扑鼻的香气,听到了食客们的欢声笑语。这种对饮食文化的深入挖掘,让我对宋代的生活有了更丰富、更生动的体验。
评分《艺文丛刊第二辑》在讲述宋代音乐与舞蹈的部分,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我一直认为宋代以文治著称,但书中却揭示了其音乐与舞蹈发展同样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书中介绍了宋代的宫廷燕乐、文人雅集中的音乐表演,以及民间节庆中的歌舞场面。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乐器”的介绍印象深刻,如古琴、琵琶、笛子等,它们在宋代被赋予了怎样的音韵美,以及它们在不同场合下的演奏方式。书中对舞蹈的描述,如“霓裳羽衣舞”的演变,以及一些民间舞蹈的活泼生动,都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情。这些内容让我看到了宋代文化的多样性,不仅仅是书斋中的沉思,更有舞台上的奔放与热情。
评分在翻阅本书关于宋代戏曲的章节时,我被那个时代蓬勃发展的戏剧艺术所深深吸引。书中详细介绍了宋代“勾栏瓦舍”的兴盛,以及其中表演的各种戏曲形式,如“杂剧”、“诸宫调”等。我惊叹于宋代戏曲的多元化,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说唱表演,更是融合了音乐、舞蹈、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书中对一些代表性剧目的介绍,以及对当时演员的生存状态的描绘,都让我对宋代市民的娱乐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南戏”的探讨,它被认为是后世元杂剧和明清传奇的源头,其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不言而喻。通过这些章节,我看到了宋代戏曲的创新与活力,它不仅丰富了市民的生活,也为后世的戏剧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评分这部《艺文丛刊第二辑》的呈现,着实是一次对宋代艺术文化的一次深入挖掘与梳理。翻开它,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风雅的时代,触碰到宋人细腻的情感与精湛的技艺。其中关于宋代书画鉴赏的部分,不仅介绍了诸如《宣和画谱》这样的权威著作,还细致地阐述了当时的鉴藏标准和品评体系。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品鉴”二字的不同理解颇感兴趣,它不像后世那样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技法,而是更加注重作品的精神内涵、作者的品格以及时代背景的烙印。那些对水墨晕染、线条勾勒的生动描述,仿佛能让我透过文字,真切地看到画师们是如何挥洒笔墨,将自然的鬼斧神工与内心的情感融为一体的。同时,对于一些传世名作的考证与辨析,也展现了校注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填补了不少历史上的空白,也让我对这些艺术珍品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与古人对话,感受他们跨越千年的艺术灵魂。
评分书中关于宋代学术思想的探讨,展现了那个时代思想解放和哲学探索的深度。特别是对理学发展的介绍,让我理解了朱熹等哲学家是如何将儒家思想与佛教、道教思想融合,最终形成了影响深远的理学体系。书中对“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等核心概念的解析,虽然有些晦涩,但通过校注者细致的讲解,逐渐变得清晰起来。我被书中对士大夫阶层在学术研究中所扮演的角色所吸引,他们不仅仅是学者,更是社会精英,他们的思想不仅影响着学术界,也深刻地塑造着当时的社会伦理和政治思想。这种学以致用的精神,以及对国家治理的关怀,让我看到了宋代学术的生命力。
评分本书中关于宋代文学创作的部分,让我领略了那个时代文学的辉煌成就。从诗、词、文、赋的各种体裁,到名家名篇的赏析,都展现了宋代文学的丰富多彩。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宋词的解读,那些婉约缠绵的词句,描绘了细腻的情感,充满了生活气息。而豪放派的词风,则又展现了宋人开阔的胸襟和昂扬的精神。书中不仅介绍了词的意境和艺术特色,还深入分析了词的格律和用韵,让我对词的创作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对于散文创作的论述,特别是“唐宋八大家”的文学主张和实践,也让我感受到了宋代散文的古朴典雅和深刻内涵。这些文学作品,不仅是艺术的瑰宝,更是了解宋代社会生活和思想情感的重要窗口。
评分本书关于宋代文人生活的部分,让我对那个时代的“雅致”有了更具象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关于诗词歌赋的创作,更是渗透到衣食住行、待人接物等方方面面。从书中描写的茶道、香道,到插花、赏石的细节,都透露出一种对生活品质的极致追求。我最被打动的是关于“清玩”的论述,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物件,在文人眼中却蕴含着无限的意趣和哲学。例如,对不同质地的香料进行细致的品鉴,区分其产地、年份、以及点燃后散发出的微妙香气变化,这不仅仅是嗅觉的享受,更是一种精神的沉淀与感悟。书中还穿插了一些文人雅集的场景描绘,大家围炉夜话,品茗论画,谈古论今,那份悠然自得、心意相通的氛围,着实令人向往。这让我意识到,宋代的“雅”并非高高在上,而是融入生活,是一种对生命本身的敬畏与热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