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广林编著的《英国宪政王权论稿(从大宪章到 玫瑰战争)》系统梳理了一个多世纪西方相关的学术 史,在批判借鉴西方学术成果的基础上,以唯物史观 为理论指南,运用翔实的历史文献资料,对中世纪后 期英国王权的政治基础、时代属性与权力运作以及观 念反映作了多层次、多角度的考量,其中对《大宪章 》的历史底蕴、贵族阶层的政治行为与诉求、议会和 王权的关系、王位和王朝鼎革事件的性质、“有限王 权”的政治理想都给予了新的解读与诠释。由此出发 ,该著还对西方史学界 “辉格模式”的宪政主义观 点予以辨析和质疑,进而提出在政治史领域将“思想 中的政治”、“制度中的政治”与“实际发生的政治 ”结合起来作系统、辩证研究的新理路。
孟广林,江苏滨海人,1955年生。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与欧美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世界史》执行编委。主要从事西欧封建政治史、思想文化史与中西历史的比较研究,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世界历史》《中国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光明日报》以及一些大学学报、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90余篇,出版有《英国封建王权论稿》《查理曼》《欧洲文艺复兴史:哲学卷》等多部学术专著。曾获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著作奖),教育部第六届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成果一等奖(著作类集体奖)。主持和参与了**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多项。曾应邀到英国、美国、俄罗斯等围以及中国港澳台地区访学、讲学与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英国杜伦大学**研究学者(2006年),美国罗彻斯特大学访问教授(2007年)。
序言
**章 导论:西方学术史的梳理与反思
一、“辉格解释模式”的缘起与形成
(一)17世纪英国的“宪政主义”传统
(二)现代史学“辉格解释模式”的建构
二、西方史学界的质疑与挑战
(一)学术史流变与“麦克法兰学派”的兴起
(二)守旧与创新:有关“宪政王权”的诸种诠释
三、问题聚焦与研究理路
第二章 《大宪章》与英国王权的演进
一、《大宪章》
(一)《大宪章》的酝酿
(二)《大宪章》的历史语境与思想底蕴
(三)《大宪章》的政治命运
二、议会的缘起与“宪政王权”的建构
(一)议会的含义、渊源与构成
(二)从《牛津条例》到1265年“国会”
(三)爱德华一世与“宪政王权”的形成
第三章 贵族与“宪政王权”
一、世俗贵族与王权
(一)王权主导下的贵族层级划分
(二)世俗“议会贵族”
(三)王权对世俗贵族的驾驭
二、教会贵族与“宪政王权”
(一)教会贵族的政治角色
(二)王权对教会贵族的控制
三、“变态封建主义”与“超级臣属”
(一)“变态封建主义”与庇护制的形成
(二)“超级臣属”——区域性大贵族的崛起
第四章 议会与“宪政王权”的运作
一、14、15世纪的议会
(一)议会发展的原因
(二)议会的构成与运作
二、国王、议会的权力整合与博弈
(一)征税权的碰撞与融通
(二)法律、行政权的冲突与妥协
三、国王政府的统治
(一)中央行政、司法机构
(二)王权对地方的控制
(三)王国军事制度
第五章 政治风暴中的王权
一、“1327年革命”
(一)王权统治危机的酝酿
(二)议会面纱中的宫廷政变
(三)“后党”覆灭与爱德华三世**的确立
二、1381年农民起义
(一)“宪政王权”的敲剥与社会矛盾的激化
(二)“千年王国”的憧憬与“大谣言”的传播
(三)起义风暴对王权统治秩序的冲击
(四)起义的历史影响与地位
三、“1399年革命”
(一)贵族集团与王权的反复较量
(二)理查德二世暴政的崩塌
(三)“议会”外衣掩饰下武力篡权
四、“玫瑰战争”
(一)朝廷党争与王权危机
(二)血腥内战与兰开斯特王朝的覆灭
(三)约克王朝的反复辟战争与统治困境
(四)兵锋对决与都铎“新君主制”政治秩序的重建
第六章 “政治文本”中的王权
一、布莱克顿的“法治”愿景
(一)布莱克顿“法治”观的酝酿
(二)“王在法下”的政治愿景
二、《刘易斯之战颂》的诉求
(一)《刘易斯之战颂》的问世
(二)“法律”视角下的“暴君”说与“明君”观
三、“王在教上”的异端政治理论
(一)教、俗权关系的变动及其影响
(二)奥卡姆政教分离与国王对教士征税权的主张
(三)威克里夫“王在教上”的政治理想
四、福特斯鸠的“有限君权”学说
(一)福特斯鸠的政治生涯及其著述
(二)“王在法下”的“有限君权”学说
(三)“法律”语境中挺立君权主张
结语有关中世纪英国“宪政王权”的思考
附录一:译名对照表
附录二:参考文献
附录三:有关中世纪英国政治史的四篇学术讨论
(一)中世纪英国宪政史研究的回顾——访问M.普里斯维奇教授
(二)中古英国政治史研究的路径选择与中西比较——与牛津大学J.R.马蒂科特院士的学术对话录
(三)中世纪英国宪政史研究的新理路——与约克大学M.阿莫诺教授的学术对话录
(四)比较视野下的中古西欧政治史研究——与美国历史学家R.W.卡尤珀的学术对话录
后记
我向来对那些跨越了漫长历史时期的宏大叙事抱有极大的兴趣,尤其那些探讨权力演变和制度构建的著作。我期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极其细致的、编年史式的梳理,将那些零散的法律条文、贵族间的权力斗争,以及王室敕令如何一步步构筑起后世所谓的“君主立宪”雏形的过程,描绘得清晰且富有逻辑性。我特别关注那些早期英格兰政治思想家是如何在实践中摸索和挣扎的,他们面对封建残余和新兴商业力量的冲突时,是如何提炼出具有普世价值的政治理念。如果这本书能深入挖掘这些思想的萌芽及其在特定历史节点上的实践效果,那它无疑就超越了一般的史料汇编,成为了一部具有深刻洞察力的政治哲学解读。
评分从目录的结构来看,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史料的选择上一定下了不少功夫,那些关于早中期议会雏形发展历程的论述,似乎预示着一种不同于传统叙事的视角。我个人对那种专注于某个特定历史窗口期,深入剖析社会结构与政治权力相互作用的分析框架非常着迷。我希望它能避免宏观概念的简单堆砌,而是通过具体的案例、人物的决策及其后果,来展示王权是如何在不断的妥协、对抗乃至妥协中被逐渐“驯化”或曰“塑造”的。这种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双重驱动力的历史动态,往往才是理解制度演进的关键所在,期待作者能在这方面带来独到的见解,而不是简单地重复“权力制衡”的老生常谈。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的墨绿色配上烫金的书名,透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我拿到手的时候,光是摩挲着封面的纹理,就能感受到编辑团队在细节上的用心。打开扉页,那细致的字体排版和合理的留白,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到非常舒适,丝毫没有过去那种老旧学术书籍的枯燥感。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核心内容,但仅从这初次的“见面”来说,它就成功地营造了一种庄重而又引人入胜的氛围,仿佛已经把我带入到了中世纪那段风云变幻的英格兰土地上。这本书的纸张质量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很有分量,给人一种可以长久珍藏的感觉,这对于历史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加分项,说明出版方对这部作品的重视程度。
评分这本书的体量看起来相当可观,这通常意味着作者在史料的发掘和论证的严谨性上是下足了功夫的。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那些充满争议的转折点,比如某些关键性的叛乱或是重大条约签署背后的政治角力。在解读这些历史事件时,往往需要对当时各个利益集团的诉求有极为精准的把握。我期待看到的是一种高度依赖一手文献的扎实研究,能够将冰冷的历史文本转化为生动而有说服力的论证链条。如果能在文字中流露出对历史语境的深切体悟,而不是居高临下的现代评判,那么这本书就具备了真正的学术价值和阅读的深度,能够经得起反复推敲。
评分我注意到本书似乎覆盖了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从一个极为早期的法律基石到国内冲突的白热化阶段。对我来说,这类研究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观察“惯例”是如何逐渐演变成“法律”的。我想知道,在那个没有明确宪法文本的时代,那些不成文的规矩、贵族间的相互制约,是如何在历史的惯性中,为后世的法治观念打下了最初的基调。如果这本书能细致描绘出这种无形权力网络是如何被构建和维系的,特别是当它与新兴的某种权力形式发生碰撞时所产生的摩擦和火花,那么它将是一部关于政治文化如何孕育和成型的精彩案例分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