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宪政王权论稿(从大宪章到玫瑰战争)

英国宪政王权论稿(从大宪章到玫瑰战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孟广林 编
图书标签:
  • 英国宪政史
  • 英国王权
  • 大宪章
  • 玫瑰战争
  • 中世纪英国
  • 宪政思想
  • 政治史
  • 法律史
  • 英国历史
  • 中世纪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人民
ISBN:9787010176550
商品编码:13228148762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英国宪政王权论稿(从大宪章到玫瑰战争)
  • 作者:孟广林
  • 定价:75
  • 出版社:人民
  • ISBN号:9787010176550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7-04-01
  • 印刷时间:2017-04-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407
  • 字数:400千字

内容提要

孟广林编著的《英国宪政王权论稿(从大宪章到 玫瑰战争)》系统梳理了一个多世纪西方相关的学术 史,在批判借鉴西方学术成果的基础上,以唯物史观 为理论指南,运用翔实的历史文献资料,对中世纪后 期英国王权的政治基础、时代属性与权力运作以及观 念反映作了多层次、多角度的考量,其中对《大宪章 》的历史底蕴、贵族阶层的政治行为与诉求、议会和 王权的关系、王位和王朝鼎革事件的性质、“有限王 权”的政治理想都给予了新的解读与诠释。由此出发 ,该著还对西方史学界 “辉格模式”的宪政主义观 点予以辨析和质疑,进而提出在政治史领域将“思想 中的政治”、“制度中的政治”与“实际发生的政治 ”结合起来作系统、辩证研究的新理路。
    

作者简介

孟广林,江苏滨海人,1955年生。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与欧美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世界史》执行编委。主要从事西欧封建政治史、思想文化史与中西历史的比较研究,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世界历史》《中国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光明日报》以及一些大学学报、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90余篇,出版有《英国封建王权论稿》《查理曼》《欧洲文艺复兴史:哲学卷》等多部学术专著。曾获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著作奖),教育部第六届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成果一等奖(著作类集体奖)。主持和参与了**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多项。曾应邀到英国、美国、俄罗斯等围以及中国港澳台地区访学、讲学与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英国杜伦大学**研究学者(2006年),美国罗彻斯特大学访问教授(2007年)。

目录

序言
**章 导论:西方学术史的梳理与反思
一、“辉格解释模式”的缘起与形成
(一)17世纪英国的“宪政主义”传统
(二)现代史学“辉格解释模式”的建构
二、西方史学界的质疑与挑战
(一)学术史流变与“麦克法兰学派”的兴起
(二)守旧与创新:有关“宪政王权”的诸种诠释
三、问题聚焦与研究理路
第二章 《大宪章》与英国王权的演进
一、《大宪章》
(一)《大宪章》的酝酿
(二)《大宪章》的历史语境与思想底蕴
(三)《大宪章》的政治命运
二、议会的缘起与“宪政王权”的建构
(一)议会的含义、渊源与构成
(二)从《牛津条例》到1265年“国会”
(三)爱德华一世与“宪政王权”的形成
第三章 贵族与“宪政王权”
一、世俗贵族与王权
(一)王权主导下的贵族层级划分
(二)世俗“议会贵族”
(三)王权对世俗贵族的驾驭
二、教会贵族与“宪政王权”
(一)教会贵族的政治角色
(二)王权对教会贵族的控制
三、“变态封建主义”与“超级臣属”
(一)“变态封建主义”与庇护制的形成
(二)“超级臣属”——区域性大贵族的崛起
第四章 议会与“宪政王权”的运作
一、14、15世纪的议会
(一)议会发展的原因
(二)议会的构成与运作
二、国王、议会的权力整合与博弈
(一)征税权的碰撞与融通
(二)法律、行政权的冲突与妥协
三、国王政府的统治
(一)中央行政、司法机构
(二)王权对地方的控制
(三)王国军事制度
第五章 政治风暴中的王权
一、“1327年革命”
(一)王权统治危机的酝酿
(二)议会面纱中的宫廷政变
(三)“后党”覆灭与爱德华三世**的确立
二、1381年农民起义
(一)“宪政王权”的敲剥与社会矛盾的激化
(二)“千年王国”的憧憬与“大谣言”的传播
(三)起义风暴对王权统治秩序的冲击
(四)起义的历史影响与地位
三、“1399年革命”
(一)贵族集团与王权的反复较量
(二)理查德二世暴政的崩塌
(三)“议会”外衣掩饰下武力篡权
四、“玫瑰战争”
(一)朝廷党争与王权危机
(二)血腥内战与兰开斯特王朝的覆灭
(三)约克王朝的反复辟战争与统治困境
(四)兵锋对决与都铎“新君主制”政治秩序的重建
第六章 “政治文本”中的王权
一、布莱克顿的“法治”愿景
(一)布莱克顿“法治”观的酝酿
(二)“王在法下”的政治愿景
二、《刘易斯之战颂》的诉求
(一)《刘易斯之战颂》的问世
(二)“法律”视角下的“暴君”说与“明君”观
三、“王在教上”的异端政治理论
(一)教、俗权关系的变动及其影响
(二)奥卡姆政教分离与国王对教士征税权的主张
(三)威克里夫“王在教上”的政治理想
四、福特斯鸠的“有限君权”学说
(一)福特斯鸠的政治生涯及其著述
(二)“王在法下”的“有限君权”学说
(三)“法律”语境中挺立君权主张
结语有关中世纪英国“宪政王权”的思考
附录一:译名对照表
附录二:参考文献
附录三:有关中世纪英国政治史的四篇学术讨论
(一)中世纪英国宪政史研究的回顾——访问M.普里斯维奇教授
(二)中古英国政治史研究的路径选择与中西比较——与牛津大学J.R.马蒂科特院士的学术对话录
(三)中世纪英国宪政史研究的新理路——与约克大学M.阿莫诺教授的学术对话录
(四)比较视野下的中古西欧政治史研究——与美国历史学家R.W.卡尤珀的学术对话录
后记


论权力之源与制衡之道:一部英国宪政早期思潮的探索 本书并非旨在详述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或人物传记,而是深入探究一个更为宏大且基础性的议题:英国宪政王权的起源与早期演变。我们将目光聚焦于一段至关重要的历史时期——从 Magna Carta 的诞生,直至玫瑰战争的纷争岁月。在这漫长而曲折的数百年间,英国的政治体制,尤其是国王权力与臣民权利之间的互动关系,经历了一场深刻而持续的变革。本书旨在拨开历史的迷雾,梳理出驱动这一变革的核心思想、理论萌芽以及塑造其发展的社会政治力量。 我们所探讨的“王权”,并非仅仅指代某一位具体君主的统治,而是那个时代对于国王统治合法性、权力界限及其运行方式的集体认知与理论建构。而“宪政”二字,则预示着一种对权力进行约束、规范,并赋予个体或集体一定权利的早期尝试。本书的旨趣在于,剖析英国如何在并非一蹴而就的进程中,逐步奠定其独特的宪政基础,而王权在其中扮演了何种角色,又如何因应时代的变化而调整其形态。 第一章:巨石下的根基——大宪章的遗产与权力话语的初步奠定 本书的起点,无可避免地要回溯至1215年的 Runnymede 草原。大宪章(Magna Carta)的签订,并非一纸理想化的政治宣言,而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国王权力扩张与贵族反抗相互博弈的产物。然而,其深远影响,远远超越了当时的政治格局。我们将审视大宪章的核心条款,分析其如何首次明确地,尽管是间接地,确立了“王权并非绝对”的原则。例如,关于“自由人”的权利保障,以及对国王任意征税的限制,这些都为后来的宪政思想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本章将不仅仅停留在对大宪章文本的解读,更会考察其在签署后的传播与演变。国王对其的承认、废除、重申,以及教会、贵族、新兴城市对其的引用和解读,共同构建了一个复杂的权力话语场。我们将探究,大宪章是如何从一份具有特定时空印记的协议,逐渐演变为象征性意义上的“宪法性文件”,成为后世挑战王权、争取权利的重要依据。此外,本章还将初步探讨当时关于国王神圣权利(Divine Right of Kings)的早期观念,以及这些观念如何与限制王权的要求相互冲突,为后来的论战埋下伏笔。 第二章:议会之声的崛起——从御前会议到代议机构的演进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国王权力的制约,不再仅仅依赖于贵族的零散反抗。一种更具制度化、更具代表性的力量——议会(Parliament),开始缓慢而坚定地崛起。本书将追踪英国议会,特别是代表贵族和骑士、市民阶层的下议院(House of Commons)的早期发展历程。我们将分析,从最初作为国王的咨询机构,议会如何逐渐发展出财政审批权、立法建议权,乃至对国王政策的质询权。 这一演进并非直线向前。国王与议会之间的关系,充满了张力与妥协。本书将细致考察,在不同国王统治时期,议会权力如何因应君主性格、国家财政状况以及外部战争等因素而起伏。例如,爱德华一世时期对议会的依赖,与后面君主试图绕过议会的尝试,都反映了这种动态的权力博弈。我们将重点关注,议会在其早期发展过程中,是如何逐渐形成一种“共同体”(Community)的意识,并开始以一种相对统一的声音,向国王表达诉求。此外,本章还将探讨,当时关于“王国”(Kingdom)的政治概念,以及如何理解国王的统治是为“王国”的福祉,而非满足个人私欲,这一观念的形成对议会角色的定位产生了何种影响。 第三章:法律与习惯的边界——理性思考与王权合法性的辩论 当国王的权力受到挑战,必然伴随着对其合法性来源的探寻与辩驳。本书将深入研究,在这一时期,英国思想家、法学家以及政治家们,是如何运用法律、历史与哲学等工具,来论证王权的正当性,并划定其边界的。我们将审视,当时关于国王权力是源于上帝的恩赐,还是源于人民的委托,抑或是源于古老的习惯与传统等不同学说的辩论。 例如,对罗马法中“皇帝至上”(Princeps legibus solutus est)思想的吸收与批判,以及对英格兰古老法律传统的挖掘,都构成了这一时期王权论述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关注,像 Bracton 这样的法学家,是如何在法律文本中探索“王在法下”(The King is under God and the Law)的理念。此外,本章还将探讨,教会的权威在塑造王权合法性问题上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教皇与国王之间的权力关系,如何间接影响了国内关于王权的讨论。宗教改革前的教会,既是王权合法性的重要支撑者,有时也成为王权扩张的制约者,其复杂的关系值得深入剖析。 第四章:利益的交织与冲突——贵族、教会与新兴市民阶层的博弈 王权理论的演变,从来不是孤立的思想活动,而是深深根植于当时的社会经济结构和权力分配之中。本书将分析,在这一时期,不同社会阶层,特别是贵族、教会以及日益壮大的市民阶层,如何通过各自的行动与诉求,影响了王权与宪政的发展轨迹。 贵族作为传统权力精英,他们对于维护自身特权、限制国王的专断,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大宪章签署时的反抗,到后来的参与议会,他们的行动塑造了对王权的基本要求。教会,作为当时重要的精神与物质力量,其在维护秩序、解释法律、甚至直接参与政治事务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其与国王之间的权力斗争,也常常体现在对王权合法性的辩论中。而新兴的市民阶层,尤其是伦敦等大城市的商人,随着经济的发展,他们对稳定商业环境、保障财产安全的需求,促使他们开始关注并影响政治决策。他们对国王征税权力的关注,以及对议会代表权的诉求,都为宪政的进步注入了新的动力。本书将通过具体的历史案例,展现这些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交织、妥协与冲突,是如何共同塑造了英国早期宪政的复杂图景。 第五章:风雨飘摇的时代——从百年战争的挑战到玫瑰战争的洗礼 本书的下半部分,我们将审视,外部挑战与内部纷争,如何进一步考验并重塑了英国的王权与宪政。百年战争的漫长进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王的权力,但也暴露了其财政与军事能力的局限,并促使国王更加依赖议会的支持。战争带来的经济负担,也加剧了国王与臣民之间的矛盾。 随后而来的玫瑰战争,更是将英国的王权推向了危机边缘。这场残酷的内战,不仅是贵族家族之间的权力争夺,更反映了当时王权权威的衰落与政治秩序的动荡。本书将分析,在玫瑰战争时期,对于强大、稳定王权的需求,与对以往君主专断的警惕,是如何相互交织,影响了人们的政治思想。战争的结束,以及都铎王朝的建立,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但也为我们理解早期宪政的奠定提供了宝贵的参照。我们将探讨,为何在经历如此剧烈的动荡之后,英国的宪政传统,反而能够得以延续和发展。 结论:一条漫长而充满韧性的道路 本书的终极目标,并非提供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展现英国宪政王权发展历程的复杂性、曲折性与韧性。从大宪章的初步尝试,到议会的逐步成形,再到法律与理论的不断辩驳,以及社会各阶层的深刻博弈,这一过程是漫长而充满挑战的。本书不回避历史的阴暗面,如政治的腐败、权力的滥用,但也强调其中孕育的进步力量和思想火花。 我们希望通过对这一时期的深入考察,能够让读者理解,英国宪政的形成,并非源于某种先验的理性设计,而是历史实践、思想碰撞与社会力量共同作用的产物。王权在其中扮演了多重角色:既是权力的中心,也是变革的推动者,更是被约束的对象。而“宪政”的概念,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的实践与论辩中,逐渐被丰富与深化。本书所展现的,正是这样一条充满韧性、不断探索的,通往现代宪政的早期道路。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向来对那些跨越了漫长历史时期的宏大叙事抱有极大的兴趣,尤其那些探讨权力演变和制度构建的著作。我期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极其细致的、编年史式的梳理,将那些零散的法律条文、贵族间的权力斗争,以及王室敕令如何一步步构筑起后世所谓的“君主立宪”雏形的过程,描绘得清晰且富有逻辑性。我特别关注那些早期英格兰政治思想家是如何在实践中摸索和挣扎的,他们面对封建残余和新兴商业力量的冲突时,是如何提炼出具有普世价值的政治理念。如果这本书能深入挖掘这些思想的萌芽及其在特定历史节点上的实践效果,那它无疑就超越了一般的史料汇编,成为了一部具有深刻洞察力的政治哲学解读。

评分

从目录的结构来看,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史料的选择上一定下了不少功夫,那些关于早中期议会雏形发展历程的论述,似乎预示着一种不同于传统叙事的视角。我个人对那种专注于某个特定历史窗口期,深入剖析社会结构与政治权力相互作用的分析框架非常着迷。我希望它能避免宏观概念的简单堆砌,而是通过具体的案例、人物的决策及其后果,来展示王权是如何在不断的妥协、对抗乃至妥协中被逐渐“驯化”或曰“塑造”的。这种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双重驱动力的历史动态,往往才是理解制度演进的关键所在,期待作者能在这方面带来独到的见解,而不是简单地重复“权力制衡”的老生常谈。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的墨绿色配上烫金的书名,透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我拿到手的时候,光是摩挲着封面的纹理,就能感受到编辑团队在细节上的用心。打开扉页,那细致的字体排版和合理的留白,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到非常舒适,丝毫没有过去那种老旧学术书籍的枯燥感。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核心内容,但仅从这初次的“见面”来说,它就成功地营造了一种庄重而又引人入胜的氛围,仿佛已经把我带入到了中世纪那段风云变幻的英格兰土地上。这本书的纸张质量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很有分量,给人一种可以长久珍藏的感觉,这对于历史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加分项,说明出版方对这部作品的重视程度。

评分

这本书的体量看起来相当可观,这通常意味着作者在史料的发掘和论证的严谨性上是下足了功夫的。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那些充满争议的转折点,比如某些关键性的叛乱或是重大条约签署背后的政治角力。在解读这些历史事件时,往往需要对当时各个利益集团的诉求有极为精准的把握。我期待看到的是一种高度依赖一手文献的扎实研究,能够将冰冷的历史文本转化为生动而有说服力的论证链条。如果能在文字中流露出对历史语境的深切体悟,而不是居高临下的现代评判,那么这本书就具备了真正的学术价值和阅读的深度,能够经得起反复推敲。

评分

我注意到本书似乎覆盖了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从一个极为早期的法律基石到国内冲突的白热化阶段。对我来说,这类研究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观察“惯例”是如何逐渐演变成“法律”的。我想知道,在那个没有明确宪法文本的时代,那些不成文的规矩、贵族间的相互制约,是如何在历史的惯性中,为后世的法治观念打下了最初的基调。如果这本书能细致描绘出这种无形权力网络是如何被构建和维系的,特别是当它与新兴的某种权力形式发生碰撞时所产生的摩擦和火花,那么它将是一部关于政治文化如何孕育和成型的精彩案例分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