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廣林編著的《英國憲政王權論稿(從大憲章到 玫瑰戰爭)》係統梳理瞭一個多世紀西方相關的學術 史,在批判藉鑒西方學術成果的基礎上,以唯物史觀 為理論指南,運用翔實的曆史文獻資料,對中世紀後 期英國王權的政治基礎、時代屬性與權力運作以及觀 念反映作瞭多層次、多角度的考量,其中對《大憲章 》的曆史底蘊、貴族階層的政治行為與訴求、議會和 王權的關係、王位和王朝鼎革事件的性質、“有限王 權”的政治理想都給予瞭新的解讀與詮釋。由此齣發 ,該著還對西方史學界 “輝格模式”的憲政主義觀 點予以辨析和質疑,進而提齣在政治史領域將“思想 中的政治”、“製度中的政治”與“實際發生的政治 ”結閤起來作係統、辯證研究的新理路。
孟廣林,江蘇濱海人,1955年生。現為中國人民大學曆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曆史學係學術委員會副主任與歐美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世界史》執行編委。主要從事西歐封建政治史、思想文化史與中西曆史的比較研究,先後在《中國社會科學》《曆史研究》《世界曆史》《中國史研究》《史學理論研究》《光明日報》以及一些大學學報、省級刊物上發錶論文90餘篇,齣版有《英國封建王權論稿》《查理曼》《歐洲文藝復興史:哲學捲》等多部學術專著。曾獲北京市第八屆哲學社會科學**成果二等奬(著作奬),教育部第六屆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科研成果一等奬(著作類集體奬)。主持和參與瞭**和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多項。曾應邀到英國、美國、俄羅斯等圍以及中國港澳颱地區訪學、講學與參加國際學術會議。英國杜倫大學**研究學者(2006年),美國羅徹斯特大學訪問教授(2007年)。
序言
**章 導論:西方學術史的梳理與反思
一、“輝格解釋模式”的緣起與形成
(一)17世紀英國的“憲政主義”傳統
(二)現代史學“輝格解釋模式”的建構
二、西方史學界的質疑與挑戰
(一)學術史流變與“麥剋法蘭學派”的興起
(二)守舊與創新:有關“憲政王權”的諸種詮釋
三、問題聚焦與研究理路
第二章 《大憲章》與英國王權的演進
一、《大憲章》
(一)《大憲章》的醞釀
(二)《大憲章》的曆史語境與思想底蘊
(三)《大憲章》的政治命運
二、議會的緣起與“憲政王權”的建構
(一)議會的含義、淵源與構成
(二)從《牛津條例》到1265年“國會”
(三)愛德華一世與“憲政王權”的形成
第三章 貴族與“憲政王權”
一、世俗貴族與王權
(一)王權主導下的貴族層級劃分
(二)世俗“議會貴族”
(三)王權對世俗貴族的駕馭
二、教會貴族與“憲政王權”
(一)教會貴族的政治角色
(二)王權對教會貴族的控製
三、“變態封建主義”與“超級臣屬”
(一)“變態封建主義”與庇護製的形成
(二)“超級臣屬”——區域性大貴族的崛起
第四章 議會與“憲政王權”的運作
一、14、15世紀的議會
(一)議會發展的原因
(二)議會的構成與運作
二、國王、議會的權力整閤與博弈
(一)徵稅權的碰撞與融通
(二)法律、行政權的衝突與妥協
三、國王政府的統治
(一)中央行政、司法機構
(二)王權對地方的控製
(三)王國軍事製度
第五章 政治風暴中的王權
一、“1327年革命”
(一)王權統治危機的醞釀
(二)議會麵紗中的宮廷政變
(三)“後黨”覆滅與愛德華三世**的確立
二、1381年農民起義
(一)“憲政王權”的敲剝與社會矛盾的激化
(二)“韆年王國”的憧憬與“大謠言”的傳播
(三)起義風暴對王權統治秩序的衝擊
(四)起義的曆史影響與地位
三、“1399年革命”
(一)貴族集團與王權的反復較量
(二)理查德二世暴政的崩塌
(三)“議會”外衣掩飾下武力篡權
四、“玫瑰戰爭”
(一)朝廷黨爭與王權危機
(二)血腥內戰與蘭開斯特王朝的覆滅
(三)約剋王朝的反復闢戰爭與統治睏境
(四)兵鋒對決與都鐸“新君主製”政治秩序的重建
第六章 “政治文本”中的王權
一、布萊剋頓的“法治”願景
(一)布萊剋頓“法治”觀的醞釀
(二)“王在法下”的政治願景
二、《劉易斯之戰頌》的訴求
(一)《劉易斯之戰頌》的問世
(二)“法律”視角下的“暴君”說與“明君”觀
三、“王在教上”的異端政治理論
(一)教、俗權關係的變動及其影響
(二)奧卡姆政教分離與國王對教士徵稅權的主張
(三)威剋裏夫“王在教上”的政治理想
四、福特斯鳩的“有限君權”學說
(一)福特斯鳩的政治生涯及其著述
(二)“王在法下”的“有限君權”學說
(三)“法律”語境中挺立君權主張
結語有關中世紀英國“憲政王權”的思考
附錄一:譯名對照錶
附錄二:參考文獻
附錄三:有關中世紀英國政治史的四篇學術討論
(一)中世紀英國憲政史研究的迴顧——訪問M.普裏斯維奇教授
(二)中古英國政治史研究的路徑選擇與中西比較——與牛津大學J.R.馬蒂科特院士的學術對話錄
(三)中世紀英國憲政史研究的新理路——與約剋大學M.阿莫諾教授的學術對話錄
(四)比較視野下的中古西歐政治史研究——與美國曆史學傢R.W.卡尤珀的學術對話錄
後記
我嚮來對那些跨越瞭漫長曆史時期的宏大敘事抱有極大的興趣,尤其那些探討權力演變和製度構建的著作。我期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個極其細緻的、編年史式的梳理,將那些零散的法律條文、貴族間的權力鬥爭,以及王室敕令如何一步步構築起後世所謂的“君主立憲”雛形的過程,描繪得清晰且富有邏輯性。我特彆關注那些早期英格蘭政治思想傢是如何在實踐中摸索和掙紮的,他們麵對封建殘餘和新興商業力量的衝突時,是如何提煉齣具有普世價值的政治理念。如果這本書能深入挖掘這些思想的萌芽及其在特定曆史節點上的實踐效果,那它無疑就超越瞭一般的史料匯編,成為瞭一部具有深刻洞察力的政治哲學解讀。
評分我注意到本書似乎覆蓋瞭相當長的一段曆史時期,從一個極為早期的法律基石到國內衝突的白熱化階段。對我來說,這類研究最吸引人的地方在於觀察“慣例”是如何逐漸演變成“法律”的。我想知道,在那個沒有明確憲法文本的時代,那些不成文的規矩、貴族間的相互製約,是如何在曆史的慣性中,為後世的法治觀念打下瞭最初的基調。如果這本書能細緻描繪齣這種無形權力網絡是如何被構建和維係的,特彆是當它與新興的某種權力形式發生碰撞時所産生的摩擦和火花,那麼它將是一部關於政治文化如何孕育和成型的精彩案例分析。
評分這本書的體量看起來相當可觀,這通常意味著作者在史料的發掘和論證的嚴謹性上是下足瞭功夫的。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處理那些充滿爭議的轉摺點,比如某些關鍵性的叛亂或是重大條約簽署背後的政治角力。在解讀這些曆史事件時,往往需要對當時各個利益集團的訴求有極為精準的把握。我期待看到的是一種高度依賴一手文獻的紮實研究,能夠將冰冷的曆史文本轉化為生動而有說服力的論證鏈條。如果能在文字中流露齣對曆史語境的深切體悟,而不是居高臨下的現代評判,那麼這本書就具備瞭真正的學術價值和閱讀的深度,能夠經得起反復推敲。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穩的墨綠色配上燙金的書名,透著一股曆史的厚重感。我拿到手的時候,光是摩挲著封麵的紋理,就能感受到編輯團隊在細節上的用心。打開扉頁,那細緻的字體排版和閤理的留白,讓人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到非常舒適,絲毫沒有過去那種老舊學術書籍的枯燥感。雖然我還沒來得及深入研讀核心內容,但僅從這初次的“見麵”來說,它就成功地營造瞭一種莊重而又引人入勝的氛圍,仿佛已經把我帶入到瞭中世紀那段風雲變幻的英格蘭土地上。這本書的紙張質量也相當不錯,拿在手裏很有分量,給人一種可以長久珍藏的感覺,這對於曆史愛好者來說,無疑是一個加分項,說明齣版方對這部作品的重視程度。
評分從目錄的結構來看,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史料的選擇上一定下瞭不少功夫,那些關於早中期議會雛形發展曆程的論述,似乎預示著一種不同於傳統敘事的視角。我個人對那種專注於某個特定曆史窗口期,深入剖析社會結構與政治權力相互作用的分析框架非常著迷。我希望它能避免宏觀概念的簡單堆砌,而是通過具體的案例、人物的決策及其後果,來展示王權是如何在不斷的妥協、對抗乃至妥協中被逐漸“馴化”或曰“塑造”的。這種自下而上與自上而下雙重驅動力的曆史動態,往往纔是理解製度演進的關鍵所在,期待作者能在這方麵帶來獨到的見解,而不是簡單地重復“權力製衡”的老生常談。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